扎根阅读土壤,搭建读写桥梁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hong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均略,广东省开平市吴汉良理工学校教师。
   语文教学包括了多方面的教学要点,其中阅读与写作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将阅读和写作分开教学。而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将两者加以结合,扎根于阅读土壤,搭建起读写桥梁,可以实现两者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提升语文的教学效果。
   一、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的内涵
   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简称为读写结合。在语文教学中,基于读写结合需要教师与学生扎根于阅读,搭建起读写桥梁。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增强对语文的感悟能力,在阅读中吸收、积累、沉淀,有利于将丰富的素材应用于写作之中。因此阅读是学生写作的前提条件。学生有了有效知识的输入,输出知识才能得以保证。扎根阅读土壤是让学生吸收更多的营养。写作体现为表达,搭建起读写桥梁,实现了读写的相辅相成。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读写有效结合要有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步提升。实践表明,这一教学模式体现出学以致用,由于实现了有效结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加以引导,让学生在阅读中加以理解,然后形成逻辑思维,在阅读中领会叙事要点,让学生的潜意识受到影响,在写作中可按照文章的特点,对积累的素材统筹规划,有利于写作思维的养成。此外,语文教学将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教学会变得趣味化,会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枯燥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步提升,避免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二、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要解决的问题
   1.教师对于阅读写作教学缺少重视
   阅读和写作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但是许多语文教师对于阅读与写作教学不重视,教学方法落后,教学重点局限于课文背诵与习题训练。中职生学习语文后效果不好。许多学生没有掌握阅读方法,阅读缺少方向性,在接触文本时难以深入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内容空洞、乏味,语言组织没有条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缺乏改革意识,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积极性不高。
   2.学生阅读的片面性
   在教学中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相对感兴趣,也有主动阅读的意愿,但是阅读内容较为片面。学生对于故事性较强的文本更感兴趣,而对于议论文或说明文缺少阅读的主动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因此受到一定的限制。有时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不得以阅读此类文本时,也难以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对于文本的内涵缺少理解,学生在阅读中难以有更多的收获。学生的阅读偏好说明了学生对于阅读内容存在选择性,阅读兴趣存在失衡。
   3.阅读与写作教学存在分离
   许多学校针对语文教学缺少变革,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校方与教师都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但是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语文成绩,很少考虑到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需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部分教师为了快速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给学生布置许多训练任务。学生的阅读或写作训练局限于“灌输式”或“填鸭式”,写作、阅读难以有效结合,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式易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倦心理。另外,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不注重研究教学方法,这也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难以同步提升。
   三、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的措施
   1.借助阅读实现知识的扩充
   教师针对语文教学设计,要搭建桥梁,要有意识将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教师要特别关注阅读,阅读是学生提升写作能力的基础,如果学生缺少知识储备、素材积累,在写作时会感觉自己组织语言很困难。针对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教师要扩充学生的阅读内容,学生尽可能接触更多的文本,扩大知识面,丰富阅读体验。传统模式下的阅读教学,教师的教学仅讲解与课文有关的内容,不注重知识的扩充和延伸,学生难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对于教学内容难以深刻感悟。因此教师针对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要实现课内、课外阅读的共同作用,让学生阅读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文章,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比如《项链》一课讲叙了一名小公务员妻子由于弄丢了一条借来的项链,被迫以长达十年含辛茹苦的生活去赔偿假项链。从这个悲剧故事的发生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女主人公存在很强的虚荣心,这样的心理导致她与丈夫经历了不幸的遭遇。这篇文章也从另一角度反映了贵族阶级不良的生活方式。《项链》构思巧妙,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特殊经历所带来的后果,讽刺了资产阶级存在的拜金主义与虚荣心。学生在学习这一篇文章时,会有实际性的收获,会明白虚荣心和拜金主义不可取,否则会引发不良后果。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对背景加以拓展,这篇文章是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代表作,他的小说构思巧妙,善于借助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展现对生活的感悟。教师可加以延伸,让学生阅读莫泊桑的其他作品,如《归来》《羊脂球》等。这些经典作品表达的思想有所差异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介绍些相关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短篇小说,有利于扩大阅读视野,实现阅读积累。
   2.通过挖掘文章学习写作方式
   在语文阅读实践中,教师针对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要让学生阅读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品,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要让学生广泛阅读不同的作品,为写作积累知识,奠定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分析文章,对于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文章要会对比、分析、挖掘,这种方法有利于学习不同风格文章的写作方法,在内化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在写作教学中,我发现很多中职学生在写作文时缺少方向性,行文没有逻辑,完全是为了凑字数。一些学生的文章没有明确的主题,甚至出现偏题的现象。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经典名篇的作用,让学生在阅读后获得写作的灵感。比如《窗前的树》一课的教学,教师要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借物抒怀的写作手法,借物抒怀是散文写作常用的手法,要恰当加以应用。这篇文章中,作者借助一山一水、明月丽日等承载着作者的情思。让学生理解写作内容要不拘限于景物本身,要利用景物的特点,通过寄托的方法,实现从表象到思想,从具体到空灵,写作要由景到情,这种方式有利于体现散文的内在之美。比如《离太阳最近的树》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这篇散文的情理相融,理解作者的思路。红柳是高原上常见的植物,但是人类却缺少保护意识,在无情地摧毁它,它生存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借助人类的无知,作者呼唤要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环境,保护环境要引发社会公众关注。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表达的热爱自然、珍惜生命这一主题,让学生理解作品含蓄隽永风格,总结其语言表达特色,理解作者如何将记叙与描写巧妙地结合,领会如何借助比喻和拟人等多种手法,将感情蕴融于字里行间。教师在教学写作时,要让学生理解《离太阳最近的树》采用了以小见大的表达方法,如何将日常生活作为写作引子,引发读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静态的事物因此可以变得拟人化、动态化。对于课文的挖掘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在写作中运用发散思维。学生理解了这些要点,有利于写出具有创意、深意的文章。
   3.创设情景提升读写效果
   针对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教师可以设置更加多样的情景,以减轻学生的写作难度,保证读写效果。比如教师可以采用讀后续写或扩写等方式。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的理解来进行续写,或者直接从结尾入手,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扩写。学生在续写过程中可以从对前文的理解入手,让学生运用个人的想象对文章内容加以拓展,依据个人的理解扩写后续的内容。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的续写会展开联想,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找到写作的乐趣。比如《雨巷》的教学,作者提到了在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希望能遇到如丁香一样的姑娘,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采用了首尾呼应的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诗入手,让学生依据结尾进行创作,让学生尽情发散想象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多样化的读写活动,如将诗改编为散文,根据散文知识来实现再创作。多种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读写结合,学生在写作时还能意识到在阅读方面存在的不足,能刺激学生主动丰富阅读知识储备,会在阅读和积累方面有意识下功夫。学生有了阅读意识,有利于更加积极地主动阅读,实现知识积累。
   语文是重要基础学科,而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要解决的重点与难点。教师要扎根于阅读土壤,为学生搭建起读写桥梁,发挥阅读与写作的相互促进作用,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其他文献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其实孔子并非意在诽谤,君子恶称人之恶者,上述论断或许只是抒发他的无奈。君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起码他说的是作为一个男人和君子——他自我定位的社会角色——的感受,偏颇或许是有的,但如果不许他说,或者说了就被声讨,未必不是一种性别和意识的暴力强权。  当然,孔圣人并非只下结论,他还有分析阐释:之所以女子和小人难养,是因为“近之则不孙,远则怨”。意思是说,和他们亲近了,他
郎咸平先生在两本书中的立论,难逃以偏概全的嫌疑。我们稍稍细看便不难发现,这些给我们造成极大危害的案例,与其说是来自“新帝国主义的阴谋和掠夺”,不如说是来自我们自己的蛀虫!  这样的言论至少有两个害处:一是把经济问题政治化,把对手当成敌人,这对于一个需要在全球化经济大潮中谋求和平崛起的大国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二是让我们天天盯着那些遥远的假想敌——就算是真敌人吧,凭我们遥远的指骂也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的。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的大著《汉水横冲——武汉城市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于2008年1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内容为吴官正1983年3月至1986年9月任武汉市市长期间的部分讲话、文章的汇编,下篇内容来自于1988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城市改革与系统工程》一书。这本书还附录了《人民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新闻媒体的14篇新闻报道。  这本书的上篇《武汉城
人路同志:  示悉。老妻见告,是您亲自赍至的,未获握晤为憾。关于“文人”的品书录稿,还颇有点曲折,真是说来话长。我于三月杪写就,托杨进同志带去编辑部,五月间听您说起将刊发,后来忽然音信全无。九月初我乃重新写过,寄给杨丽华同志,并附信说:并非为秦君戏台里喝彩,而是真喜爱此书,虽重写的稿子未必便比初稿增色,但区区此心总欲寻求共赏的同志耳。这便是十一期所发表的。至于第一稿到底在何处蹉跌,也就不问它了。我
望着小院中绿柳的摇曳,窗外不时飘来一阵似暖似寒的轻风,不由得让人想起冯延巳的名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如果用它来形容我购藏鲁迅所译初版的《域外小说集》第一分册,及其在拍卖场内外和近现代文学书刊收藏者中掀起的波澜,可谓恰如其分。  当我坐在小书斋里,望着眼前这本书,其感受犹如嗜茶者品味一杯绝品好茶一般——“苦茵茵的,甜丝丝的,沉甸甸的,轻飘飘的”。何以谓之又苦又甜呢?价格过于昂贵,忍痛勉为收之
多维视角下的诺奖(1)    很多时候,科学被人们想象为人类社会中的一项特殊事业:它是客观的、确定的,因此更少受人类天性中的那些弱点——尤其是偏见和狭隘——所影响。应该说这是一种美妙的想法。不过,只要对科学的历史稍加留意,我们就能发现,在科学的实际运行中存在的狭隘和偏见,与人类其他领域比起来其实毫不逊色。诺贝尔科学奖在今天的声誉无与伦比,但也无法摆脱这一人类行为规则的制约。在它100余年的历史中,
南宋绍熙五年秋,湖南安抚使朱熹被任命为焕章阁待制。这位65岁的理学领袖,从长沙出发,一路徐行,终于在10月初抵达行在临安。进城之前,朱熹与专程出城迎迓他的士大夫们聚集六和塔下,对当时的朝廷形势做了一番讨论。  关于这件事情的原委,通行的王懋竑《朱子年谱》卷四记载:“及至六和塔,永嘉诸贤俱集,各陈所欲施行之策,纷然不决。”宋人所编《经济文衡》对此有明确记载,明清以来诸家朱熹年谱,也大多有类似叙述。
《红楼梦》何时传入韩国    《红楼梦》传人韩国的具体过程现在考察起来比较困难。因为清朝和朝鲜王朝的交流相对频繁,可以推断当时到过北京的朝鲜文人可以轻易地接触到《红楼梦》,朝鲜的文人社会不可能不知道《红楼梦》的存在。可能是当时古典小说受到排斥,他们进行自由地阅读和讨论比较困难,所以几乎没有留下相关的记载。幸运的是,李圭景(1788-?)的文章中提到了《红楼梦》。他的《五洲衍文长笺散稿》卷七《小说辩
《股色股香》的作者萧洪驰、胡碧野,俱奇人也。他们是同年生的人,商界海龟,银行大家。照常理推想,风光体面,事业大成,二位纵不是乐享其成,也该是悠游看山,极乐人生才是。孰料于成功人生之峰巅,这对十数年邻居、十数年互补的人生知已,又以非同凡响的人生底色,写出了不同寻常的文字。  书的主人公王晓野,是金融投资巨子,股市精英,在他的身上,人性天然之雕饰尽去,神性与兽性同在,干戈玉帛,同其光华。与华夏经典相比
《边城》表现了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它展现出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別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对于《边城》中人性美的赏析,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获得文学美的享受。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