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11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胃肠道手术中的运用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搜集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进行胃肠道手术的98例患者,以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患者。给予实验组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给予对照组患者在术后实现全胃肠外营养。观察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肠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对胃肠道手术患者实行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有效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体内机体营养情况,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值得推广。
关键词:早期肠内营养;胃肠道手术;临床效果;并发症
胃肠道手术患者在经过手术治疗后,往往由于手术的应激作用而在术后短时间内无法恢复正常的饮食,从而造成患者营养不良情况的出现。而营养不良会使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受到影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手术的治疗效果。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胃肠道手术后应对其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常规的肠外营养支持方法不能使全部的营养元素被吸收,且如果长时间实行肠外营养还会造成肠内黏膜血流量受到影响,导致小肠绒毛的萎缩,从而引起肠黏膜屏障受到损伤[1]。而早期肠内营养就可以很好地规避上面提到的各种不良情况的出现。现搜集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进行胃肠道手术的98例患者,对其术后实行早期肠内营养的方法及效果进行总结性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进行胃肠道手术的98例患者,以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患者。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13±12.53)岁,年龄范围为32-67岁,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1.41±10.26)岁,年龄范围为31-71岁。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没有代谢性疾病史、重要器官不全或者其它严重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在术前无长时间禁食史。对照组与实验组的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即对患者进行营养液的持续静注。给予实验组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具体表现为:在手术后24h后对患者进行全肠外营养,如果患者没有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腹胀、腹泻或者呕吐等,即对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以鼻饲喂养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营养液的持续性支持,用量为1000ml,营养液的主要成分包括能力、脂肪以及蛋白质等。在手术72h后逐渐将营养液的用量增加至1500-2000ml[2]。两组患者均给予同等热量以及氮源。以7d为1疗程。
1.3 效果评价标准 对患者进行1个疗程的营养支持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肠功能恢复情况,并将效果评价标准划分如下:①显效:患者在手术后伤口处未出现溃疡情况;②有效:患者在手术后伤口出现炎症,但未出现溃疡;③无效:患者在手术后伤口处出现溃疡情况。总有效率包括显效率和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肠功能恢复情况 在对患者术后进行营养支持后,实验组患者肠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为97.96%(48/49),其中显效32例,占65.31%(32/49),有效16例,占32.65%(16/49),无效1例,无效率为2.04%(1/49)。对照组患者肠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为79.59%(39/49),其中显效12例,占24.49%(12/49),有效27例,占55.10%(28/49),无效10例,无效率为20.41%(10/49)。实验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
2.2 住院时间 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9.13±1.32)d;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5.21±3.15)d。实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并发症 实验组49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在术后出现并发生,发生率为2.04%(1/49),其中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对照组49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在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2.24%(5/49),其中3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2例患者出现发热,1例患者出现呕吐。实验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生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
3 讨论
胃肠道手术会对患者的消化道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使消化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导致患者机体的营养支持受到影响,从而使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3]。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胃肠道手术后,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营养支持,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取足够的营养物质,从而保证机体的正常运行。传统的营养支持方法多为肠外营养支持,当长时间的肠外营养支持会导致肠道功能受到影响,增加感染性并发症的出现。在近些年,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法被广泛应用到对患者胃肠道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在本文的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肠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为97.96%(48/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9.59%(39/49),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9.13±1.32)d,明显短于对照组(15.21±3.15)d,且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4%(1/49),也明显低于对照组12.24%(5/49)。由此表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能够有效促进胃肠道手术患者的肠功能恢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并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早期肠内营养在胃肠道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作用显著,应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殷伯琪.早期肠内营养在胃肠道手术中的应用[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9,12:946-948.
[2]杨毅.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观察和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2,33:4378-4379.
[3]宁长青.早期肠内营养在胃肠道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2010,01:63-64.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胃肠道手术中的运用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搜集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进行胃肠道手术的98例患者,以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患者。给予实验组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给予对照组患者在术后实现全胃肠外营养。观察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肠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对胃肠道手术患者实行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有效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体内机体营养情况,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值得推广。
关键词:早期肠内营养;胃肠道手术;临床效果;并发症
胃肠道手术患者在经过手术治疗后,往往由于手术的应激作用而在术后短时间内无法恢复正常的饮食,从而造成患者营养不良情况的出现。而营养不良会使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受到影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手术的治疗效果。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胃肠道手术后应对其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常规的肠外营养支持方法不能使全部的营养元素被吸收,且如果长时间实行肠外营养还会造成肠内黏膜血流量受到影响,导致小肠绒毛的萎缩,从而引起肠黏膜屏障受到损伤[1]。而早期肠内营养就可以很好地规避上面提到的各种不良情况的出现。现搜集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进行胃肠道手术的98例患者,对其术后实行早期肠内营养的方法及效果进行总结性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进行胃肠道手术的98例患者,以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患者。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13±12.53)岁,年龄范围为32-67岁,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1.41±10.26)岁,年龄范围为31-71岁。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没有代谢性疾病史、重要器官不全或者其它严重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在术前无长时间禁食史。对照组与实验组的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即对患者进行营养液的持续静注。给予实验组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具体表现为:在手术后24h后对患者进行全肠外营养,如果患者没有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腹胀、腹泻或者呕吐等,即对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以鼻饲喂养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营养液的持续性支持,用量为1000ml,营养液的主要成分包括能力、脂肪以及蛋白质等。在手术72h后逐渐将营养液的用量增加至1500-2000ml[2]。两组患者均给予同等热量以及氮源。以7d为1疗程。
1.3 效果评价标准 对患者进行1个疗程的营养支持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肠功能恢复情况,并将效果评价标准划分如下:①显效:患者在手术后伤口处未出现溃疡情况;②有效:患者在手术后伤口出现炎症,但未出现溃疡;③无效:患者在手术后伤口处出现溃疡情况。总有效率包括显效率和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肠功能恢复情况 在对患者术后进行营养支持后,实验组患者肠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为97.96%(48/49),其中显效32例,占65.31%(32/49),有效16例,占32.65%(16/49),无效1例,无效率为2.04%(1/49)。对照组患者肠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为79.59%(39/49),其中显效12例,占24.49%(12/49),有效27例,占55.10%(28/49),无效10例,无效率为20.41%(10/49)。实验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
2.2 住院时间 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9.13±1.32)d;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5.21±3.15)d。实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并发症 实验组49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在术后出现并发生,发生率为2.04%(1/49),其中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对照组49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在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2.24%(5/49),其中3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2例患者出现发热,1例患者出现呕吐。实验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生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
3 讨论
胃肠道手术会对患者的消化道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使消化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导致患者机体的营养支持受到影响,从而使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3]。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胃肠道手术后,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营养支持,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取足够的营养物质,从而保证机体的正常运行。传统的营养支持方法多为肠外营养支持,当长时间的肠外营养支持会导致肠道功能受到影响,增加感染性并发症的出现。在近些年,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法被广泛应用到对患者胃肠道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在本文的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肠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为97.96%(48/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9.59%(39/49),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9.13±1.32)d,明显短于对照组(15.21±3.15)d,且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4%(1/49),也明显低于对照组12.24%(5/49)。由此表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能够有效促进胃肠道手术患者的肠功能恢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并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早期肠内营养在胃肠道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作用显著,应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殷伯琪.早期肠内营养在胃肠道手术中的应用[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9,12:946-948.
[2]杨毅.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观察和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2,33:4378-4379.
[3]宁长青.早期肠内营养在胃肠道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2010,0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