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仪式链理论视阈下基层电大“网络微思政”的发展路径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er1978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隨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基层电大“网络微思政”的作用日益凸显。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内涵出发,从情境、情感、符号三个维度来检视当前基层电大思想政治现状,指出互动仪式链对基层电大“网络微思政”的启示作用,提出了基层电大“网络微思政”发展路径:重构情景仪式,建立有效互动;激发情感能量,提升价值认同;再造形象符号,创新群体思政。
  [关    键   词]  互动仪式链;基层电大;“网络微思政”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1-0030-02
   如何破解基层电大思政教育的难题,建设新时代所需的思政教育范式途径,这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也是开放教育需要深度探讨的主题。“网络微思政”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现实和感性的生活,且在相互关注和相互产生情感等情况下进行社会生活的互动。互动仪式链理论形成的焦点是由于两者互相关心与重视,从而达成高度一致的主体状态,经身体共同协调行为产生了情感连带,双方一起激发参与人的神经系统,实现群体共同的认知符号,构建互相联动的身份认同,推进群体情感正能量,让成员具有自信力量和满腔愿望的情景主动参加正义感强、道德允许的集体活动,实现了宏观社会。基层电大“网络微思政”的作用机制同互动仪式链理论有契合之处,可见,探讨互动仪式链理论来检视基层电大“网络微思政”,反思解决问题的途径,对提高“网络微思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行之有效的,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
   一、互动仪式链理论检视基层电大思想政治
   (一)情境:基层电大思政具象化的必要条件
   兰德尔·柯林斯将整个社会看作是一个相互交织的互动仪式形成链式互动结构,互动仪式是个体最基础的在社会生活活动,每一个人都会生活在具体的情境中。每个主体在共同常见的情境下持续接触并进行互动、相互的影响,使注意的焦点和情感连带达成一致,实现互动仪式。思政是基于现实生活和感性的生活的实践哲学,基层电大以培养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能技术专门人才为目标,其具有强大的实用性,通过情境相互作用在生活中进行价值观的建设和教育精神的传承,以使学生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陶冶,在不同互动仪式的影响下,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慢慢融进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规范,实现了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可见,借助情境实现基层电大思政具象化是完成基层电大思政工作的必要条件。
   (二)情感:基层电大思政人格化的关键纽带
   兰德尔·柯林斯强调情感能量属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主要核心观点以及互动仪式链驱动的关键所在。互动仪式开启后,每个个体都会邂逅在情境之中,并专注于共同一致的活动或者对象,创建一种共同的情感体验进行交流,相互吸引,从而形成情感连带,瞬间的情感将会在群体成员中持续接触、积累、融合、升华,形成高度积极的共鸣和身份认同感,激发了信心和热情。基层电大思政工作强调“以人为本”,学校要尊重成人学生思政主体地位,为学生人格化的培育建立一个综合载体。思政教育的建立基于学校和社会现实生活中不同互动仪式链的驱动,在仪式里学生若能创造高度的情感能量,他们就可以产生热烈的群体认同感,主动积极投身到更多的教育中,持续内化其思想政治认知和信念以及外化为良好品德行为。可见,运用情感实现基层电大思政人格化,是完成基层电大思政工作的重要纽带。
   (三)符号:基层电大思政实效性的重要平台
   兰德尔·柯林斯表明互动仪式为何生成鲜明的群体身份符号的原因,是群体依赖这些符号用来维护其同一化。互动仪式链四个成功成果:群体团结的形成、个体情感能量的产生、群体社会符号的建立、群体正义感的自觉维护,在本质方面这四个成果具备高度一致性。群体社会符号是现实平台,承载着群体团结、个体情感能量、群体正义感,推动成员建立积极的集体归属感,“充满集体团结感的人们将会特别尊重符号,且保护符号不受局外人和内部成员藐视”。在基层电大思想政治教学、管理、交流等各种互动仪式链中,运用具象化的物质实体和抽象化的道德规范、人生观、价值观来建设思政符号,这使学生乐于接受和产生群体共鸣。可见,正确使用群体符号是基层电大思政工作获取实效的最重要平台。
   二、互动仪式链理论对基层电大“网络微思政”的启示
   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关键点是小规模的、随时随刻的、面对面开展互动的情景,参与者积极互动,达成约定,这被认为是“仪式”。在不断的互动中,他们对“仪式”表示尊重或称之为榜样,在这升华互动中情感变成重要环节,激发了群体沟通交流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持续调动他们一致的观念、情感和动作等,实现共同的价值观。基层电大在开展“网络微思政”时,人人都是自然平等的,每个成员都具有集体和主人翁精神,老师和学生可以自由相互关注和交流思想。每个个体在关注同伴的仪式链之际,也在不断拓展本身的仪式链,都可以从中获取情感正能量,增强自身的道德感和集体荣誉感,思政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借助“网络微思政”,把关注的信息变成碎片化,增加学校网站阅读的成果和思政信息维持与衔接,处处看到思政,时时聊思政,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实现关注共同对象和活动的作用。基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思政教育转向关注人性化相互互动的网络体验,通过平等自然的互动仪式,将网络思政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相链接,延伸了思政工作互动空间。经过互动沟通交流,主体与客体开展情感互动,提升了两者的身份,深化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网络微思政”入脑入心,将被动变为主动,唤起情感共鸣,形成共同的情感体验思政学生群,提高了学生身份认同感,让学生的思想政治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可见,互动仪式链理论对于基层电大“网络微思政”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基层电大“网络微思政”的发展路径
   (一)重构情景仪式,建立有效互动
   一要基于学员自主学习平台,创设有效讨论互动空间。“网络微思政”借助了网络的沟通交流便利并把学员自主选择权紧紧连接思想政治的资源,建立一个数据资源库,给“网络微思政”提供一套不同层次不同次序而且界限清晰全面的思想政治内容。可开展学生学习小组和教师的网络示范课,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加快互动升华,坚持主体和客体的沟通。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形成鲜明对比的身份认同感,主体和客体应该共处同一个场所里,在沟通交流、互动中关注面对面、点对点交流,过后将两者同外界布置界限,吸引到同一个平台上,激发身份认同,给互动仪式奠定了基点。
   二要延伸思政空间,确保师生互动的长效性。“网络微思政”工作不仅要备好思想政治相关内容,收集好学生的信息和正确判断舆论趋势,从而形成微观教育和交互式的工作。以各种重要庆典节日仪式作为节点,精心安排讨论话题,在沟通交流中耐心引导、延伸、融合、升华。建立包括政工领导、思政教师、技术处负责网络工作人员和学生代表等组成的“网络微思政”工作团队,进行精心服务、打造品牌、定期检查、建立机制的方法,确保师生互动的及时性和长效化,打造师生强效互动仪式链。
   (二)激发情感能量,提升价值认同
   一要抓取学生现实生活,做好情绪或情感体验。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互动仪式链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即个体和个体之间存在着共通点。有必要做好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工作,利用服务来促进情感互通。通过大数据抓取和分析学生在各种网络平台上生活的点点滴滴,清晰他们的动态轨迹。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点对点的铺足,有效理解和感受学生的情感,再反馈给思想政治信息的提供者。通過线上线下的结合,对学生进行理解和分析,得到他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升华成学生聚焦点,有效融合思想政治信息,这样产生的思想政治信息板块会引起情感共鸣,形成稳定的情感连带,给学生的支持和认同提供源源不断的情感能量,提升了学生的兴趣。
   二要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形成情感共同体。“贴吧、微信”等是学生网络仪式互动的聚集地,基层电大要在以“贴吧、微信”等为代表的网络平台开展主旋律互动思政教育模式。思政老师高度关注、精心设计、及时发声引领学生,双方不断互动形成集体情感体验,还应扩大微博、微信、抖音等应用软件思政教育功能,精心设计和打磨,产生个人榜样的力量。学生赞赏、弹评、转发、收藏时会确确实实感受到一股正能量,孕育非权力的崇拜效果,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形成一种情感共鸣,这种集体情感通常具有巨大的集体聚合力,人们由于具有共同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一个“情感共同体”,提升了思政价值的认同。
   (三)再造形象符号,创新群体思政
   一要加强主流网站建设,塑造生活化鲜活的符号。思政符号的塑造必须在基层电大学生群体现实生活、学习上,遵循线下思政教育规范性,将思政符号延伸到网络化的形象塑造。尽管网络信息产生是碎片化的,主流网站仍属于网络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将其构建成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主要环节。确保其信息的高效有序、灵活有度和严谨有力,思政教育者可根据各自所属的主流网站开展核心运行,加强个人的影响力、领导力、参与力。建设包含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上的高质量官方阵地,经由主流网站信息的传送、对接、反馈,打造层级分明多维互动系统。保持阵地的青春时尚感,最重要的是与学生的新鲜生活相关联,与学生保持最亲密的关系,方可产生强烈的正能量,激发共情。
   二要推进网络文化建设,补充形象符号资源。基层电大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主体是在职的成人大学生,基于“互联网+”多元文化的冲击,他们对于文化的渴望和创新能力正在猛速地发展,可见,“网络微思政”一定要借助文化产品的力量来拓展延伸。举办网络文化节、微视频的比赛、摄影大赛等相关活动,构建线上线下同心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优秀文化、形势政策等融入网络文化活动的每一个板块中,创建高质量的、高品位的、年轻充满活力的网络文化思政内容,传递一致的共同情感和精神,产生入脑入心的功效。
   参考文献:
   [1]郑运旺.“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微思政”模式[J].红旗文稿,2017(3):33-34.
   [2]周琳.“微时代”高校“微思政”模式构建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4):43-45.
   [3]胡子鸣.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高职德育工作的检视与反思[J].教育与职业,2020(8):101-106.
  编辑 栗国花
其他文献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党中央在十九大会议中指出要结合当地情况调动各方力量、发挥各项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运用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对县级中专校
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开放教育经管类专业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有效路径,以金融学为例,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利用新媒体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强化社会实
通过分析目前高校学业预警的状况,包括学业预警学生的特点、阶段的特点、学业预警中存在的问题等,为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内容和策略提供建设性的建议,深入对学业规划进行研究.
[摘 要] 2018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35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公安院校处于公安工作和高等教育工作两个大系统之中, 在人才培养方面,既要体现出鲜明的行业办学特色,又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公安工作日益复杂化,对高水平的公安业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
[摘 要] 近年来,国家逐渐加大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视程度,各学校纷纷开始探索思政教育的改革之路。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如何更好地与人才培养融合创新,成为研究的重要方面。界定了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的内涵,提出了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的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通过图形方式,分析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从思想、原则、体系、保障、师资五个维度上,提出构建基于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引
[摘 要] 大数据时代下,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既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同时还需具备信息化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因此,新进教师培养时应从职业素养的培养、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培训、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挂职锻炼、科研等方面着手进行。  [关 键 词] 大数据;应用技术型高校;新进教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
传统的民法课堂案例教学在现代信息多元化的背景下受到冲击,基于翻转课堂民法启发式案例教学对民法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小组、课堂实践等方面进行再设计,推动民法课
声乐教学中,应该重点把握作品中的情感,重视情感教学,从而将自己的专业更好地融入教学中.中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应该重视情感教学,并发挥情感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与优势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对于金融人才的需求亦从单一人才模式发展到复合型人才模式,如何培养金融法律复合型人才成为当今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重要考量要素之一.
[摘 要] 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在科教融合的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地方应用型大学的特点,在科教融合环境下,采用WSR系统论方法研究地方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地方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高质量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为同类型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提供可供参考和借鉴的依据。  [关 键 词] 科教融合;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