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商业体育越来越发达的今天,除了奥运会,其余一切综合性运动会的存在合理性都被质疑,尤其是多届以来都是中国“一骑绝尘”的亚运会,逐渐让国人“审美疲劳”。那未来的亚运会要以怎样的面目存在呢?
随着中国女排为中国代表团赢得第199块金牌,11月27日,长达15天的广州亚运会落下大幕。正如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亲王所说:广州亚运会与北京奥运会举办得一样成功。可是,在商业体育越来越发达的今天,除了奥运会,其余一切综合性运动会的存在合理性都被质疑,尤其是多届以来都是中国“一骑绝尘”的亚运会,逐渐让国人“审美疲劳”。
未来亚运会要想继续存在,究竟靠什么吸引眼球?怎样才能让国人兴奋起来?
“一哥”“一姐”任重道远
从竞技体育魅力的角度看,亚运会要想激起国人更多的激情,中国体坛的“一哥”和“一姐”们则是任重道远。看看羽毛球场上超级丹的“跋扈飞扬”、田径场上刘翔的涅槃重生,还有中国女排的惊天逆转、篮球老将王治郅的“气吞山河”……我们不得不感叹“一哥”、“一姐”们的魅力和号召力确实太强大了。
11月21日晚,记者在广州天河体育馆深切地感受到天王级选手给亚运会带来的疯狂。
“林丹,林丹,晚上林丹决李宗伟……”当夜幕低垂,天河体育馆外逐渐开始出现等待排队入场的人流,而黄牛也在此时开始加大音量,放肆地叫卖起晚间的羽毛球项目决赛的门票。而“林丹”两个字,也当然成了他们最好的广告语——至于价格,“5000元,不还价”则是等在后面的杀手锏。不管黄牛党的门票能不能卖出去,5000元的价格在观众的记忆中只是在北京奥运会刘翔大战罗伯斯之时才出现过的天价。作为羽毛球一哥,林丹本来就在羽毛球迷心中有着非常高的号召力,而“广州女婿”的头衔,也让他俘获了更多的本地支持者,更不用说在其涉足时尚界后,张张亢奋的摄影大片帮他聚集了千万年轻粉丝。而且有林丹大战李宗伟的北京奥运会决赛翻版上演,因此天河体育馆毫无争议地成了广州城热度最高的地点。更加让球迷欣喜的是,在实现大满贯几天后,林丹又以绝对的优势击败上届的亚运会的MVP、韩国游泳名将朴泰桓,成为广州亚运会最有价值运动员,这在中国羽毛球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与“人气王”林丹相比,曾经的中国体坛“一哥”刘翔如今则在广州上演了“王者归来”的好戏。
11月24日晚的广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座无虚席。这对刘翔来说是一个一生值得铭记的时刻。当摆脱脚伤困扰的他亮相亚运110米栏的决赛赛场时,几乎所有人都在关注他会跑出一个怎样的成绩。能够感受得到,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27岁的刘翔如今多了几分成熟与淡定,从某种意义上分析,在坎坷之后也必将重新找回“飞人”的翅膀!结果刘翔送出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成绩,13秒09!他实现了亚运会三连冠,同时打破了由他本人所保持的亚运会纪录。当然,13秒09的成绩还不足以让刘翔去冲击伦敦奥运会的金牌,但他用这样的成绩告诉外界:“翔飞人”又回来了。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田径领军人物的王者归来。未来两年时间里,刘翔注定还是中国田径的一面旗帜,他也是中国田径在伦敦奥运冲击佳绩的一个关键点。当然,两年的时间还很长,刘翔自己也坦言无法预测在伦敦会怎样,但亚运夺冠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实力,他还希望在奥运赛场再证明自己。亚运会的成绩给了刘翔更多的信心,也让人们更憧憬伦敦奥运的110米栏比赛,或许刘翔能够再次给国人一个惊喜。
除了刘翔,还有一位亚运一哥格外让人“膜拜”,他正是34岁的男篮队长、饱经沧桑的王治郅。职业人生的坎坷和磨难,令如今的大郅格外沉稳,他早已不是15年前那个刚刚出道时的“天才少年”,可是现在的他却以近乎完美的表现为自己、为整个中国男篮赢得了尊重。与韩国男篮决赛之前,几位中国球员在微博中策划:如果男篮最终夺冠的话,他们会把所有的金牌都挂在大郅的脖子上,因为这将是他最后一届亚运会,他们要用这种方式来向这位老大哥致敬。在登上冠军领奖台的那一刻,队友们没有食言,在大家接过了属于自己的金牌之后,在现场观众的注视下,所有球员都把金牌挂在了大郅的脖子上,对于一向低调和内向的大郅来说,这样的举动确实有些出乎他的意料,站在领奖台上,大郅脸上浮现出了有些羞涩的笑容,可是眼睛里却是泪光闪烁……其实大郅绝对配得上这样的荣耀。虽然,他没有姚明的亿万身价,也没有易建联的无敌青春,但他却是中国男篮真正的王者,从1998年亚运会夺冠打到2010年,他一直是亚运会的王者(这一荣誉就连姚明也没有获得过)。正如央视主持人张斌所言:“在中国体育史上从来没有一位运动员享受过这样的荣誉。”而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男篮主帅邓华德一句“恭喜你,我的宝贝儿,这是你应得的金牌,我为你致敬!”看似调侃,但却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与大郅情况极为相似的,还有一位“一姐”,她就是中国女排的周苏红,也是六年“黄金一代”中唯一一位现役国手。近一年来,中国女排走马灯式的换帅,让本来就是青黄不接的队伍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大滑坡:大奖赛上接连输球、世锦赛上被人欺,然而这一次在自己的家门口、在广州亚运会最后一个项目的大决战中,中国女排在极其被动的局面下却上演了“惊天逆转”的奇迹,而其中的精神领袖和灵魂人物正是周苏红。在那一刻,就连见过无数大场面的郎平、向来沉稳的女排主帅俞觉敏都已经“哽咽”了,在决胜局12:14落后的情况下,中国女排的绝地反击,让每个人感受到了老女排的精神灵魂附体,让无数人意识到这枚亚运会的金牌,甚至和雅典奥运会一样有价值……“感谢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让我有了一个亚运三连冠。我这次回来以后,其实状态一直也不算很好,在进攻方面帮不上什么忙,只能在防守方面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周苏红的话让人想起她在比赛中多次奋不顾身倒地救险的场景,“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大家对我们始终是支持的,始终没有放弃。今天在场上落后的时候,也听到了大家给我们加油。我没有想过我们会输,我一直相信我们会扳回来的。”
有这样的球员、有这样的精神、有这样的奇迹,这样的亚运会决赛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而且赛前一票难求的场面也再次证明:“一哥”“一姐”们在亚运会扮演的角色是何等重要?
遗憾的是,像林丹、刘翔、王治郅、周苏红这样的体坛王者还是太少了,亚运会要想更具魅力、更夺眼球,中国和整个亚洲体坛的“一哥”“一姐”们任重道远。
打造亚洲文化品牌
除了提高比赛竞技的“含金量”、打造更多的“体坛王者”品牌,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在亚运会上打造出颇具中国体育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显得更加重要。
自亚运会开幕时起,关于亚运会的质疑就没有间断过。尤其是国内重量级媒体新华社针对中国代表团在广州亚运会金牌榜上的“一骑绝尘”现象,亮出的“金牌第一是种讽刺”的激烈视点,引发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暂且放下各方对此的褒贬不一,回首从被讥为“东亚病夫”的屈辱史到北京奥运会首次问鼎金牌榜,中国的体育和社会的语境已是沧海桑田。忆往昔,中国体育健儿在国际重要竞技赛场上每一次争金夺银,都曾让这个国家和她的民众获得无比的自豪与精神满足。看今朝,亚运会上应接不暇的一面面金牌,已令充满激情的骄傲感不断褪却,毫无悬念的金牌榜让国民“审美疲劳”在所难免。
与此同时,知名记者杨明还举了一个鲜活的例子:目前,中国有1.6亿人是高血压、1.6亿人高血脂,有2亿人超重或肥胖;城市里,每5个孩子就有1个小胖墩儿,高中生里85%以上的学生是小四眼儿;和日本孩子比,我们的中学生在身体素质多项数据上差很多;我们参加运动的体育人口只有28%,人均体育设施在世界上排百名开外。在亚洲,我们的体育人口和体育设施人均比排不进前10名,就在中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这20年中,中国人的体质正在明显滑坡!然而,我们的金牌总数是世界第一,亚洲绝对第一,这难道不是讽刺吗?当然,亚运会上的金牌垄断是历史形成的,也和畸形的机制和导向有关。可是,在这种体制下,长期以来中国在亚洲一骑绝尘越走越远,反而让国人对亚运会的热情越来越低,亚运会的发展前景格外让人担忧。
广州亚运会毕竟我们还是东道主,大众的关注力度还是可以的,下一届亚运会或者奥运会,都不在中国举办了,还会有多少人像过去那样,对中国军团金牌的数量格外关注呢?为此,对于亚运会的质疑声也是越来越多,除了“金牌第一是种讽刺”的观点之外,还有建议“中国派业余选手参加亚运会”,更有言辞激烈者认为“亚运会没有继续办下去的必要,劳民伤财又没有劲儿(绝大多数有中国选手参加的比赛毫无悬念)”。然而,就在亚洲人尤其是亚洲媒体对自己的体育盛会不尽满意时,一位欧洲的记者却对亚运会大加赞扬。一位名叫马修·赛义德的《泰晤士报》记者在专栏里,对亚运会进行了高度赞扬。赛义德认为,亚运会是这个地球上规模仅次于奥运会的巨型运动会,大项总数42个,还高于夏季奥运会的28个,尤其在中国武术、龙舟、藤球、卡巴迪、围棋、中国象棋、空手道、板球等非奥项目上,亚洲独特的体育人文特色得到了极大的体现。的确,对于看惯了奥运会的人来说,亚运会上这些非奥项目,恐怕是真正颇具新奇感和吸引力的体育运动。细细观赏这些项目,恰恰是最能代表亚洲体育文化特色,能够突现出与欧美体育文化之间的差异。几乎亚运会上所有的非奥项目,都有着源远流长的亚洲文化背景,具备着独特的亚洲历史传承。或许在欧洲人看来,这些正是亚运会的闪光处和生命力。
可是,让人不解的是在下届仁川亚运会上,广州亚运会上14个非奥项目却成为“削减瘦身”的重点对象,据说有7个非奥项目肯定要被踢出亚运会。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奥运会影响全球的大背景下,亚运会还能坚守着自己的风格,保持大量非奥项目的存在,本来就难能可贵,同是也保证了亚运会巨大的影响力与旺盛的生命力。如今,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连续两次在亚运会上实现大团圆。非奥项目的增加也让大多数代表团在奖牌榜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本届亚运会有29个参赛代表团获得金牌,有39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了奖牌。可是如今,非奥项目从下届亚运会开始大幅削减,无疑会让各参赛代表团“皆大欢喜”的局面大打折扣,亚运会的地域特色也将有所减弱。这对于前景并不乐观的亚运会来说,简直是断脚求生。
著名体育评论员颜强在撰文中指出,奥运会在欧洲人心目中,尤其是法国人和英国人当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即便他们从来都没有在奖牌榜上垄断这个体育盛会。法国人会以顾拜旦振兴奥林匹克运动永远自豪,英国人则对奥运会上绝大多数项目起源于英国公校体育传统而骄傲,所以奥运会是欧洲体育在全球传播的舞台。因此哪怕法国和英国并不是竞技体育霸主,在体育文化传播上,它们的历史地位不可动摇。可见,现代奥运会从顾拜旦1896年创办第一届开始,就打上了深厚的法英烙印。二战后,美国则给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打上自己的烙印,它不仅在发源于欧洲的各种体育项目上出类拔萃,也将发源于北美大陆的篮球,以及美国国粹运动棒球带入了奥运会。美国人对奥运的热情,美国电视市场的繁荣,是萨马兰奇能重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实现奥运大逆转的主要助因之一。在亚洲,日本和韩国,两个在奥运、亚运竞技成绩上远远落后中国的近邻,至少在奥运会让自己的柔道、跆拳道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在全球得以强势推广。同样的标准,应该放在中国对亚运乃至整个亚洲体育的影响和提升上。竞技成绩并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量,如何利用竞技优势,通过强化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将具备中国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推向亚洲,最终推向世界,那才会是中国体育在文化高度上,对亚运甚至奥运做出的贡献。我们或许缺乏体育文化传统,但是像中国武术、龙舟、围棋和象棋等项运动,具备了至少在亚洲进一步广泛推广的可能。孔子学院可以开遍全世界,中国体育也应该瞄向更高的标准。在亚运会和奥运会上打上自己独特的文化烙印,那将是中国体育文化的历史成就,也必将从骨子里激起国人对亚运会的关注和热爱,同时也必将为亚运发展开辟新路。
随着中国女排为中国代表团赢得第199块金牌,11月27日,长达15天的广州亚运会落下大幕。正如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亲王所说:广州亚运会与北京奥运会举办得一样成功。可是,在商业体育越来越发达的今天,除了奥运会,其余一切综合性运动会的存在合理性都被质疑,尤其是多届以来都是中国“一骑绝尘”的亚运会,逐渐让国人“审美疲劳”。
未来亚运会要想继续存在,究竟靠什么吸引眼球?怎样才能让国人兴奋起来?
“一哥”“一姐”任重道远
从竞技体育魅力的角度看,亚运会要想激起国人更多的激情,中国体坛的“一哥”和“一姐”们则是任重道远。看看羽毛球场上超级丹的“跋扈飞扬”、田径场上刘翔的涅槃重生,还有中国女排的惊天逆转、篮球老将王治郅的“气吞山河”……我们不得不感叹“一哥”、“一姐”们的魅力和号召力确实太强大了。
11月21日晚,记者在广州天河体育馆深切地感受到天王级选手给亚运会带来的疯狂。
“林丹,林丹,晚上林丹决李宗伟……”当夜幕低垂,天河体育馆外逐渐开始出现等待排队入场的人流,而黄牛也在此时开始加大音量,放肆地叫卖起晚间的羽毛球项目决赛的门票。而“林丹”两个字,也当然成了他们最好的广告语——至于价格,“5000元,不还价”则是等在后面的杀手锏。不管黄牛党的门票能不能卖出去,5000元的价格在观众的记忆中只是在北京奥运会刘翔大战罗伯斯之时才出现过的天价。作为羽毛球一哥,林丹本来就在羽毛球迷心中有着非常高的号召力,而“广州女婿”的头衔,也让他俘获了更多的本地支持者,更不用说在其涉足时尚界后,张张亢奋的摄影大片帮他聚集了千万年轻粉丝。而且有林丹大战李宗伟的北京奥运会决赛翻版上演,因此天河体育馆毫无争议地成了广州城热度最高的地点。更加让球迷欣喜的是,在实现大满贯几天后,林丹又以绝对的优势击败上届的亚运会的MVP、韩国游泳名将朴泰桓,成为广州亚运会最有价值运动员,这在中国羽毛球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与“人气王”林丹相比,曾经的中国体坛“一哥”刘翔如今则在广州上演了“王者归来”的好戏。
11月24日晚的广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座无虚席。这对刘翔来说是一个一生值得铭记的时刻。当摆脱脚伤困扰的他亮相亚运110米栏的决赛赛场时,几乎所有人都在关注他会跑出一个怎样的成绩。能够感受得到,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27岁的刘翔如今多了几分成熟与淡定,从某种意义上分析,在坎坷之后也必将重新找回“飞人”的翅膀!结果刘翔送出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成绩,13秒09!他实现了亚运会三连冠,同时打破了由他本人所保持的亚运会纪录。当然,13秒09的成绩还不足以让刘翔去冲击伦敦奥运会的金牌,但他用这样的成绩告诉外界:“翔飞人”又回来了。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田径领军人物的王者归来。未来两年时间里,刘翔注定还是中国田径的一面旗帜,他也是中国田径在伦敦奥运冲击佳绩的一个关键点。当然,两年的时间还很长,刘翔自己也坦言无法预测在伦敦会怎样,但亚运夺冠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实力,他还希望在奥运赛场再证明自己。亚运会的成绩给了刘翔更多的信心,也让人们更憧憬伦敦奥运的110米栏比赛,或许刘翔能够再次给国人一个惊喜。
除了刘翔,还有一位亚运一哥格外让人“膜拜”,他正是34岁的男篮队长、饱经沧桑的王治郅。职业人生的坎坷和磨难,令如今的大郅格外沉稳,他早已不是15年前那个刚刚出道时的“天才少年”,可是现在的他却以近乎完美的表现为自己、为整个中国男篮赢得了尊重。与韩国男篮决赛之前,几位中国球员在微博中策划:如果男篮最终夺冠的话,他们会把所有的金牌都挂在大郅的脖子上,因为这将是他最后一届亚运会,他们要用这种方式来向这位老大哥致敬。在登上冠军领奖台的那一刻,队友们没有食言,在大家接过了属于自己的金牌之后,在现场观众的注视下,所有球员都把金牌挂在了大郅的脖子上,对于一向低调和内向的大郅来说,这样的举动确实有些出乎他的意料,站在领奖台上,大郅脸上浮现出了有些羞涩的笑容,可是眼睛里却是泪光闪烁……其实大郅绝对配得上这样的荣耀。虽然,他没有姚明的亿万身价,也没有易建联的无敌青春,但他却是中国男篮真正的王者,从1998年亚运会夺冠打到2010年,他一直是亚运会的王者(这一荣誉就连姚明也没有获得过)。正如央视主持人张斌所言:“在中国体育史上从来没有一位运动员享受过这样的荣誉。”而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男篮主帅邓华德一句“恭喜你,我的宝贝儿,这是你应得的金牌,我为你致敬!”看似调侃,但却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与大郅情况极为相似的,还有一位“一姐”,她就是中国女排的周苏红,也是六年“黄金一代”中唯一一位现役国手。近一年来,中国女排走马灯式的换帅,让本来就是青黄不接的队伍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大滑坡:大奖赛上接连输球、世锦赛上被人欺,然而这一次在自己的家门口、在广州亚运会最后一个项目的大决战中,中国女排在极其被动的局面下却上演了“惊天逆转”的奇迹,而其中的精神领袖和灵魂人物正是周苏红。在那一刻,就连见过无数大场面的郎平、向来沉稳的女排主帅俞觉敏都已经“哽咽”了,在决胜局12:14落后的情况下,中国女排的绝地反击,让每个人感受到了老女排的精神灵魂附体,让无数人意识到这枚亚运会的金牌,甚至和雅典奥运会一样有价值……“感谢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让我有了一个亚运三连冠。我这次回来以后,其实状态一直也不算很好,在进攻方面帮不上什么忙,只能在防守方面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周苏红的话让人想起她在比赛中多次奋不顾身倒地救险的场景,“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大家对我们始终是支持的,始终没有放弃。今天在场上落后的时候,也听到了大家给我们加油。我没有想过我们会输,我一直相信我们会扳回来的。”
有这样的球员、有这样的精神、有这样的奇迹,这样的亚运会决赛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而且赛前一票难求的场面也再次证明:“一哥”“一姐”们在亚运会扮演的角色是何等重要?
遗憾的是,像林丹、刘翔、王治郅、周苏红这样的体坛王者还是太少了,亚运会要想更具魅力、更夺眼球,中国和整个亚洲体坛的“一哥”“一姐”们任重道远。
打造亚洲文化品牌
除了提高比赛竞技的“含金量”、打造更多的“体坛王者”品牌,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在亚运会上打造出颇具中国体育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显得更加重要。
自亚运会开幕时起,关于亚运会的质疑就没有间断过。尤其是国内重量级媒体新华社针对中国代表团在广州亚运会金牌榜上的“一骑绝尘”现象,亮出的“金牌第一是种讽刺”的激烈视点,引发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暂且放下各方对此的褒贬不一,回首从被讥为“东亚病夫”的屈辱史到北京奥运会首次问鼎金牌榜,中国的体育和社会的语境已是沧海桑田。忆往昔,中国体育健儿在国际重要竞技赛场上每一次争金夺银,都曾让这个国家和她的民众获得无比的自豪与精神满足。看今朝,亚运会上应接不暇的一面面金牌,已令充满激情的骄傲感不断褪却,毫无悬念的金牌榜让国民“审美疲劳”在所难免。
与此同时,知名记者杨明还举了一个鲜活的例子:目前,中国有1.6亿人是高血压、1.6亿人高血脂,有2亿人超重或肥胖;城市里,每5个孩子就有1个小胖墩儿,高中生里85%以上的学生是小四眼儿;和日本孩子比,我们的中学生在身体素质多项数据上差很多;我们参加运动的体育人口只有28%,人均体育设施在世界上排百名开外。在亚洲,我们的体育人口和体育设施人均比排不进前10名,就在中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这20年中,中国人的体质正在明显滑坡!然而,我们的金牌总数是世界第一,亚洲绝对第一,这难道不是讽刺吗?当然,亚运会上的金牌垄断是历史形成的,也和畸形的机制和导向有关。可是,在这种体制下,长期以来中国在亚洲一骑绝尘越走越远,反而让国人对亚运会的热情越来越低,亚运会的发展前景格外让人担忧。
广州亚运会毕竟我们还是东道主,大众的关注力度还是可以的,下一届亚运会或者奥运会,都不在中国举办了,还会有多少人像过去那样,对中国军团金牌的数量格外关注呢?为此,对于亚运会的质疑声也是越来越多,除了“金牌第一是种讽刺”的观点之外,还有建议“中国派业余选手参加亚运会”,更有言辞激烈者认为“亚运会没有继续办下去的必要,劳民伤财又没有劲儿(绝大多数有中国选手参加的比赛毫无悬念)”。然而,就在亚洲人尤其是亚洲媒体对自己的体育盛会不尽满意时,一位欧洲的记者却对亚运会大加赞扬。一位名叫马修·赛义德的《泰晤士报》记者在专栏里,对亚运会进行了高度赞扬。赛义德认为,亚运会是这个地球上规模仅次于奥运会的巨型运动会,大项总数42个,还高于夏季奥运会的28个,尤其在中国武术、龙舟、藤球、卡巴迪、围棋、中国象棋、空手道、板球等非奥项目上,亚洲独特的体育人文特色得到了极大的体现。的确,对于看惯了奥运会的人来说,亚运会上这些非奥项目,恐怕是真正颇具新奇感和吸引力的体育运动。细细观赏这些项目,恰恰是最能代表亚洲体育文化特色,能够突现出与欧美体育文化之间的差异。几乎亚运会上所有的非奥项目,都有着源远流长的亚洲文化背景,具备着独特的亚洲历史传承。或许在欧洲人看来,这些正是亚运会的闪光处和生命力。
可是,让人不解的是在下届仁川亚运会上,广州亚运会上14个非奥项目却成为“削减瘦身”的重点对象,据说有7个非奥项目肯定要被踢出亚运会。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奥运会影响全球的大背景下,亚运会还能坚守着自己的风格,保持大量非奥项目的存在,本来就难能可贵,同是也保证了亚运会巨大的影响力与旺盛的生命力。如今,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连续两次在亚运会上实现大团圆。非奥项目的增加也让大多数代表团在奖牌榜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本届亚运会有29个参赛代表团获得金牌,有39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了奖牌。可是如今,非奥项目从下届亚运会开始大幅削减,无疑会让各参赛代表团“皆大欢喜”的局面大打折扣,亚运会的地域特色也将有所减弱。这对于前景并不乐观的亚运会来说,简直是断脚求生。
著名体育评论员颜强在撰文中指出,奥运会在欧洲人心目中,尤其是法国人和英国人当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即便他们从来都没有在奖牌榜上垄断这个体育盛会。法国人会以顾拜旦振兴奥林匹克运动永远自豪,英国人则对奥运会上绝大多数项目起源于英国公校体育传统而骄傲,所以奥运会是欧洲体育在全球传播的舞台。因此哪怕法国和英国并不是竞技体育霸主,在体育文化传播上,它们的历史地位不可动摇。可见,现代奥运会从顾拜旦1896年创办第一届开始,就打上了深厚的法英烙印。二战后,美国则给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打上自己的烙印,它不仅在发源于欧洲的各种体育项目上出类拔萃,也将发源于北美大陆的篮球,以及美国国粹运动棒球带入了奥运会。美国人对奥运的热情,美国电视市场的繁荣,是萨马兰奇能重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实现奥运大逆转的主要助因之一。在亚洲,日本和韩国,两个在奥运、亚运竞技成绩上远远落后中国的近邻,至少在奥运会让自己的柔道、跆拳道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在全球得以强势推广。同样的标准,应该放在中国对亚运乃至整个亚洲体育的影响和提升上。竞技成绩并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量,如何利用竞技优势,通过强化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将具备中国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推向亚洲,最终推向世界,那才会是中国体育在文化高度上,对亚运甚至奥运做出的贡献。我们或许缺乏体育文化传统,但是像中国武术、龙舟、围棋和象棋等项运动,具备了至少在亚洲进一步广泛推广的可能。孔子学院可以开遍全世界,中国体育也应该瞄向更高的标准。在亚运会和奥运会上打上自己独特的文化烙印,那将是中国体育文化的历史成就,也必将从骨子里激起国人对亚运会的关注和热爱,同时也必将为亚运发展开辟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