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简化申请程序,入读私立学校

来源 :出国与就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dan7909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学目的地选择是新加坡的中国留学生们,大多怀着以下三种目的。一是因为新加坡的高等教育水平高,有英语环境;二是因为费用较低,回国距离较近 ;三是新加坡可以作为中转站,在大学毕业后可以到欧美等国家继续读书,这方面的消息可以根据新加坡当地媒体调查看出来,参加调查的1/3的中国留学生表示将在有机会的时候到第三国深造或发展。
  
  简化申请程序
  
  2003年3月,新加坡移民局简化申读私立学校的签证程序,具体规定是:外国留学生到新加坡就读在教育部注册的私立学校的课程,可直接向新加坡移民与登记局申请,不必付保证金。修读全日制大学课程的外国学生学生证的有效期从原来的半年延长到一年,修读其他课程的外国学生学生证有效期从原来的3个月延长到6个月,申请时必须呈交的文件也比过去减少。
  新程序出台之前,中国留学生申请到新加坡留学须亲自到位于北京的新加坡驻中国大使馆递交申请表格、面签试。新程序给中国留学生带来了一定便利。
  
  返新需申请人申请准证
  
  2003年5月16日,新加坡教育部宣布,为了避免“非典”,从2003年6月1日起,在新就读的外国学生只要踏出新加坡国境,不论是否去疫区,原有学生准证自动作废,必须重新申请学生准证才能返回新加坡继续求学。
  根据新加坡教育部新公布的学生准证审批条件,外国学生返回新加坡10天内不能获得学生准证,必须度过由学校安排的10天额外防疫假期,并经健康检查合格才有资格获得新的学生准证;外国留学生返回新加坡就读必须预先交付1000新元押金,作为学校安排他们10天防疫假期的住宿和医疗检查费用;外国留学生在新加坡的担保人必须签署文件,保证赔偿留学生被安排防疫假期或被隔离发生的所有政府支出。
  
  陪读妈妈打工管理趋严
  
  2003年备受关注的新加坡留学新闻并不是关于留学生的,而是大量有关小留学生“陪读妈妈”的报道,这些为了让孩子在没成年的时候就能出国留学,以备日后继续去欧美等地留学、移民。“陪读妈妈”除了照顾了子女就学,自己还面临着就业的压力,为此她们在新加坡遇到了很多问题。
  2000年6月,新加坡政府对于到新加坡留学的6—16岁学生的母亲实施的新的政策,即俗称的“陪读妈妈”,这些陪读的母亲可以申请工作许可,在新加坡合法工作。学生获得的是学生签证,母亲是陪读签证。
  政策规定小留学生进入新加坡政府学校读书,其母亲才可以申请工作许可,小留学生的父亲也可以通过在新加坡注册公司的方式,申请多次往返签证与母子团聚。如果小留学生的父母具有大学学士学位,还有可能申请新加坡高级就业准证,到新加坡工作(Q1签证,又称准绿卡)。
  如果小留学生在新加坡读书已超过了16岁,“陪读妈妈”仍然可以在新加坡停留。如果这些小留学生在新加坡学习和工作满10年,能自动取得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据介绍,“陪读妈妈”在5年左右的时间,就有很大的机会取得绿卡(可以担保全家移民)。
  这项政策公布之后,因为其具有的独特和与众不同的优点吸引了大量中国家庭。由于一些“陪读妈妈”无一技之长,无法用英语应聘合法工作,只有从事体力劳动甚至是非法色情活动,使“陪读妈妈”整体名誉受损,也引起了新加坡政府的重视。
  2003年8月,新加坡人力部宣布严格限制“陪读妈妈”在新加坡工作的决定。人力部称:那些陪孩子来新加坡读书的妈妈,可以继续申请工作准证,人力部在审批的时候,继续采取灵活和宽厚的态度。不过,她们所从事的行业不能是不恰当的职业。不恰当的职业包括按摩、脚底按摩、酒吧、舞女。这项条款适用于所有新申请工作和转换工作的“陪读妈妈”。
  目前,在新加坡的“陪读妈妈”多从事正当职业,而且已经获得工作准证,这些行业集中在咖啡店助手、餐厅服务员、清洁工人、油站加油工等。很多“陪读妈妈”在国内都有较好的工作和收入,但是为了孩子留学,放弃了工作、收入和家庭团聚,在新加坡从事着不需要什么技术和英文要求的劳动量大的体力工作,根据新加坡中国“陪读妈妈”介绍,她们在新加坡较易被批准的工作是当脚底按摩师、推拿师、美容师和酒楼服务员。而且“陪读妈妈”所持的陪读准证每半年必须更新一次,所持的工作准证也是每半年就须更新。
  
  私立院校也能入读
  
  2003年11月,新加坡宣布将在世界各地推广“环球校园”计划,使新加坡成为世界首要的教育服务枢纽。计划在未来9年,吸引20万留学生和企业员工到新加坡接受教育或培训。“环球校园”计划推展仪式上首次给新加坡的16家私立教育机构颁发“新加坡素质级私立教育机构”标签。
  另外,在“环球校园”计划实行后,中国留学生可以选择新加坡私立院校就读, “环球校园”计划将使他们有更多的院校进行选择。
其他文献
蒙特利尔是很多新移民的避风港湾和读书圣地,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训国度来的移民,满城魅力更大,成为全加第二大吸纳移民城市。法语学习COFI,和助学金Bursary成了许多在黑暗中摸索的移民的希望之光,由于中国境内的信息量不大,许多人登陆加拿大其他城市后才知道还有个读书给钱的蒙特利尔,于是从四面八方向蒙特利尔涌来。有些满城老移民,则久久不能定位,又不敢面对残酷的就业的现实,依然坚持读那些明知没
期刊
公民权是一个能够把全体澳大利亚人民凝聚到一起的公共保证。成为公民是展示你已作为澳洲多元社会中的一员为自豪的重要方式。 取得澳洲公民身份的方法有几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在澳洲出生并且父母一方是澳洲公民或永久居民。另外一个成为公民的方法就是经申请后由澳洲政府授予公民身份。这也是海外移民取得澳洲公民身份的最主要的方法。其它方式例如继承 - 如果父母一方是澳洲公民,其海外出生子女可以继承的方式成为澳洲公民;
期刊
留学德国的费用和留学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比起来,算得上物美价廉了。德国大学一年要收到来自中国的留学申请几万份,开始德国大学还很高兴,为收到一份外国学生的申请书而感到自豪,渐渐他们也感到中国学生实在太多,处理申请信的时间要许多人力,招进来的学生连学校的宿舍都住不下了。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简称DAAD)的副总干事乌尔里希·格鲁斯特说,现在德国一些大学已经对外国学生产生反感了。加之一些中国学生存在着递交假
期刊
编者按: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外地小伙子,他在35岁之前开始办理留学手续,本打算趁年龄未满35岁,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办理好一切出国手续,赶上留学的最后一班船。却不料被黑中介断送了留学梦,在经济、时间、精神上都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我是一名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在北京办理出国留学手续的时候,因为找了一家非法挂靠在合法留学中介下面的黑中介,断送了留学梦。  说到为什么打算出国留学,主要是因为
期刊
在新西兰的中国留学生人数,是我国在各国留学生中的第五位。由此可见,在地域不太宽广的新西兰,我国的留学生人数还真多。所以难怪一提到新西兰,有些人也许立刻会想到配额这个词。到底留学新西兰有没有配额?说了几年的配额会不会实行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留学申请人,越来越多前往新西兰留学的中学生、大学生、已经参加工作的人,都在心底嘀咕着。  早在2003年初,个别媒体就刊登了预测新西兰将提高留学门槛的消息
期刊
澳大利亚在2003年的留学政策变化不小,从1月1日到年底,各种新政策不断地推出。纵观这些政策,留学澳大利亚的道路变难了还是变容易了呢?  澳大利亚的留学政策2003年变化不小,从1月1日开始就打响了改变留学政策的头一炮——中国留学生持大专文凭不能在澳大利亚读研究生,申请攻读澳大利亚硕士/博士学位签证的申请人必须具有学士学位。以前的规定是,获得两年或三年制大专文凭的留学生具备了符合要求的工作年限,可
期刊
去爱尔兰留学虽然不像去英国那样受到广大中国学生的欢迎,但是现在每年仍有几万人申请爱尔兰的留学签证。人数虽然猛增,爱尔兰政府却依旧看好中国巨大的留学市场,自1996年以来放松了对中国学生的入境限制,也没有制定配额的消息。  一般的中国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本科毕业生,只要按照申请途径向中介机构或向爱尔兰的学校进行申请并出示银行存款证明,大多数申请人都能获得签证。  由于部分留学生到爱尔兰后仍需学习英语,而
期刊
和德国一样,法国在2003年6月推出了新的考试项目——CELA面试。  以往去法国留学必须参加TEF考试分阅读理解、听力、词汇和结构三部分,笔试为主,成绩达到500分以上为合格。CELA面试结束后有一张《考试结束证明》。在费用方面,CELA的考试费用是1500元人民币;TEF相对便宜,800元人民币。    CELA进入中国    以前去法国留学,只要参加TEF考试就行了,法国以TEF考试成绩作为
期刊
回首已经过去的2003年我们会发现,许多留学国家都修改了部分留学政策,政策的变化,给留学申请人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比如在2003年一年之中,不时传来一些消息,例如某国“收紧”针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某国“将限制”中国留学生人数,某国要求留学生的外语分数必须达到几分了,某国上涨了留学生的学费,这些消息有的成为了事实,有的却仍然是街谈巷议的一种传言。  总结各个国家的政策变化,我们可以
期刊
也不知道具体从哪年开始,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越来越喜欢选择英国了,虽然英国学费高、不容易申请到奖学金。不过呢,英国大学的学制才3年,而且最重要的是留学签证相对美国来说比较容易。留学英国一直在升温,从每年开办数次的教育展上就可以看出来,英国方面设立的展位最多,大学来得也多,有时候英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的英方官员还亲临教育展现场回答问题、发放资料,这种场面在其他国家的展位上一般不多见。  和澳大利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