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夸夸群“多飞一会儿”

来源 :公务员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ma51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睡眼时间永远不够用,求夸。”——“你兢兢业业,克制自己原始的睡眠需求,投入大量精力在学习生活上,实在是楷模,夸!”
  “今天单车丢了,找了很久都没找到,求夸。”——“丢了仍不暴躁,说明人极为优雅,下一辆单车更美,夸”……
  最近,一种无论你说什么都会被入围起来夸奖一番的“夸夸群”在国内高校流行开来,进而成为社交网络上的热门话题,并持续吸引更多年轻人寻找“夸夸群”入口。
  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尽管看似无厘头,但很多求夸和回夸脑洞大开,让人在释放精神压力的同时,感动“温暖而治愈”。专家表示,作为当下年轻人自创的一种心理互助模式,在鼓励夸夸群“多飞一会儿”的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在浅社交之外,建立更多现实的联结和支持,让夸赞更真实、更有力。

角度刁钻、认真走心,“夸夸”

也是技术活儿


  打开“夸夸群”,似乎没有不能夸的问题,只有想不到的角度——有人说“学习了一下午,求夸”;群友夸赞“我想你在平时生活中一定是别人家的孩子,夸”。有人说“论文查重0.1%,有点慌,求夸”;群友夸赞“0.1%还慌,说明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夸”。有人说“周五没学习,求夸”;群友夸赞“劳逸结合,掌握了学习秘诀,夸”……
  “群里几乎都是陌生人,反而让自己敢于说出现实中不大会随口而出的负面情绪。尽管很多是抖机灵式的夸赞,但烦闷情绪却在戏谑中得到化解。”济南大学正在准备考研的小李说。
  因为交流方式独特,符合当下大学生口味,“夸夸群”在短时间内风靡天南地北的高校。首批“夸夸群”群主、浙江大学大三学生小应说,自己在3月2日建了复旦、南大的“夸夸群”后,这些群立刻活跃起来,“繁衍”速度之快更是出入意料。
  复旦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者郝西哲也是夸夸群“资深人士”。他和小应都认为,“夸夸群”是一种非常友善的社区形态,大家共同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
  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心理咨询师周子涵认为,“夸夸群”通常要求夸人者“鸡蛋里面挑骨头”,硬要从“坏的一面”挖出点好的东西去夸赞人。“同样的事件,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解释,夸赞别人的过程,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重新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为避免“夸夸群”,偏离初衷,郝西哲所在的群有严格的群规:禁止刷屏,禁止发色情和广告内容、游戏链接,禁止语音聊天等。
  记者看到,一些“三观不正”内容也会被群友抵制。例如,有人在群里说“前女友家境不好甩掉了她,找了有钱新女友,把新女友买的手表在前女友面前炫耀气得她哭”,引来了一片指责。“夸人并非没有底线,大家都有基本的道德评价标准,大家要弘扬正能量,赶走负能量。”有群友留言说。

有人点赞、有人说“假”,

“夸夸群”缘何流行?


  說起建群的初衷,西安交通大学大三学生小杨表示:“很简单,就是传播快乐、抚慰人心。”基于这份“使命感”,有人夸得认真而走心,郝西哲就是其中之一。“我会想对方有没有从自己的夸赞中得到想要的开心,如果觉得没有,我还会连着夸好几大段。”他说。
  “夸夸群”受到追捧的同时,也有人觉得“假”。在白领徐先生看来,群里很多夸奖一点原则没有,显得比较虚伪。“很多都不是出自真心,有些是复制粘贴来的,而且也不是所有行为都适合夸奖”。
  然而,“夸夸群”毕竟火了。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马川认为,“夸夸群”的流行一方面与学生群体交往需求相关,一部分人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做到面对面地直白夸奖,相关需求就在网络上寻求表达、放大、满足;另一方面,年轻人面临的升学、竞争、就业压力非常普遍,负面情绪需要出口,即便被陌生人牵强地夸赞,也会感受到好意,可以起到舒缓压力的效果。
  周子涵注意到,很多年轻人都是拿自己的糗事或压力等“坏的一面”来求夸,这样的“伪装”使自己成为一个求助者,姿态更低,不容易被贴上“张扬”“高调”“嘚瑟”的标签;“坏的一面”也会令夸人者觉得自己是在安慰他人,而不是奉承或拍马屁,也就不吝夸奖。如此一来,人们渴望被关注、被肯定的需求,与通过帮助他人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在“夸夸群”里都能得到快速满足,其流行也就不足为奇。
  据了解,“夸夸群”并非新鲜事物,豆瓣网早在2013年就出现了“相互表扬小组”。周子涵认为,“夸夸群”之所以流行,还与互联网发展密不可分,“它依托社交网络匿名性、范围广的特点,在一个陌生和弱联系的空间里,每个人都可以卸下‘人设’和防备,彻底地释放情绪”。面对夸赞“刚需”,现实中的温情不可少
  目前,“夸夸群”已走出校园,有人甚至趁热打铁将其做成了一门生意,明码标价在网络上售卖“夸人服务”。然而跟风购买这项服务的人发现,买来的夸奖都像是复制粘贴的,没有互动不走心,3分钟的“夸赞时间”一到,群自行解散,十足的一个快消品。
  这种风气是郝西哲们不想看到的,他们希望“夸夸群”可以一直夸下去,成为年轻人获得鼓励和信心的地方,如果有人需要安慰,就到群里来,让这种心理互助模式能一直走下去。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师金友兰认为,年轻人都有追新心理,“夸夸群”的持续热度仍有待观察,但“夸夸群”现象折射出的年轻人情感交流、压力疏解的需求却值得高度关注。比如,学校要对长期处在负面情绪下的学生给予及时关注和指导,多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增加归属感,使之能获得来自现实的夸奖和心理成长的体验;用人单位和企业也要关注青年职工心理状态,建立必要的疏解机制。
  “太容易的满足只是一些浅层的刺激而已,时间长了就会变得乏味。”周子涵表示,花时间和精力去建立一段现实的、线下的稳定关系,正面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从中获得的肯定和接纳才是真正能深入人心而经久不衰的。“我还是鼓励年轻人去建立更多现实的联结,毕竟一个真实的拥抱,一个支持的眼神,会比几句‘夸夸’来得更有温度。”
其他文献
【材料】  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离不开科技眼务业的发展。近年来,M省以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眼務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去年,全省科技服务业总收入达到8045亿元,同比增长11.6%,科技服务业机构总数达5.59万家,从业人员数量124.6万人,机构数和从业人员稳中有增。科技服务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服务的专业幽亍业,已经涵盖研发设计
期刊
很多人都想做老板,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老板其实是一个很可怜的职业。  给员工工资,却要被员工骂为吝啬鬼;资金紧张,工资晚发一两天,员工就会投诉到劳动部门去;员工天天上网聊天,什么业绩也没有做出来,扣一点工资,他也可能和你打官司。  理论上,员工每天工作时间是八小时,但除去工作准备时间、下班准备时间、上洗手间的时间、喝茶的时间、上网处理私人邮件的时间等,一天有效的工作时间有多少,很难说清楚。而老板没有
期刊
今早我出门上班,看到邻居姑娘家的門虚掩着。我不禁摇头,现在女孩子安全意识太差了,于是随手给她关上。就在这时,她穿着睡衣拿着个垃圾篓回来,目瞪口呆地看着我。
期刊
英国的公务员也分不同级别,分别是初级员工、初级管理人员、中级工作人员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大多数情况下,更高级的公务员由英国内阁直接任命。前三种级别的公开招聘比较多。英国公务员的申请流程和一般工作大致相同,第一轮是网上填写申请表,附上简历和推荐信,之后会被要求做一系列的网上测试,主要是考查基本能力。根据你所要申请职位的等级不同,测试的难度和评判标准也有所不同。就考试内容来讲,会面临九种工作中常见的情境
期刊
【试题】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B省决定在全省教师中开展“立守师道、为人师表”专题教育活动。假设你是B省教育厅的工作人员,请在下面空格处起草给各市教育局的关于开展“立守师道、为人师表”专题教育的通知,字数不超过1500字,有关情形可合理设定。  【答案要点】  B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立守师道、  为人师表”专题教育活动的通知
期刊
我很喜欢看的一部美剧《豪斯医生》,每次重温时,当然会被剧里那位怪大叔豪斯医生俘获芳心。但我喜欢这部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剧里的职场沟通方式让我真心羡慕。  首先,大家不是“看人下菜”,而是“看事下菜”。  不管你是我的领导、还是医院的最高掌舵人,只要你的业务出了问题、做事不对,我不会因为是你的下属就妥协、迁就。  其次,大家不玩“你懂的”这套把戏,几乎是直来直往,非常坦率。  已经记不清有复少
期刊
网络环境下,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网络用语表达思想情感。网络用语虽然有时幽默活泼,但也存在缺乏文化内涵的问题。很多习惯于使用网络用语的年轻人,语言越来越贫乏,偶尔说句成语都觉得不习惯。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了。受访者认为年轻人语言贫乏的表现是基本不会说诗句(61.9%)和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5
期刊
【材料】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L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L市把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黨建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重点,实施了“党支部+合作社”的工作模式。近3年来,全市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1 15个,合作社党员共812名,部分乡镇党委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总支以加强组织领导。L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地方的
期刊
職场漫画:赤兔你萌说
期刊
“高薪养廉”在今天的新加坡和香港成功施行,那在历史上有无先例?中国历史上最早明确将“高薪养廉”理念运用于政治实践的,是清朝的雍正皇帝。官员低薪制导致陋规泛滥  清朝入关后,基本承袭明朝的官僚制度。仅以官员俸禄论,在京官员的年俸,最高的一品官有180两银子,最低的从九品官只有31两银子。朝廷还会按月发些禄米,相当于实物补贴。外地文官连禄米都没有,外地武官的年俸只有京官的一半。  1两银子的购买力,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