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契约”与历史叙事的限度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er408492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创作意图和内容偏向来看,非虚构写作可分为两大类型:现实非虚构和历史非虚构.(1)像《冷血》《寻路中国》《中国在梁庄》等现实非虚构作品,学界对其关注非常之多,讨论也比较深入.但是,人们对于何为历史非虚构的讨论却非常之少,对其外延,也表现得十分宽容,仿佛一切历史和记忆叙事等,都可轻而易举纳入其中.
其他文献
台账治理是在中国治理场景下政府以文本记录、资料留存等方式开展组织活动、实施上级政策、进行社会治理的文本性环节,其本质是科层管理的技术化应用.宏观上,台账呈现与国家偏好有关,技术与事实的交互程度、数据与信息的覆盖面决定了台账的整体框架;中观上,台账治理技术嵌入科层体制,规范了"输入端"与"输出端",形成一套标准的程序化语言,决定了台账的中观框架;微观上,作为台账内容的汇编者,基层单位的行为在技术理性、免责压力、表演思维下发生了扭曲,造成台账与事实间的分离.面对台账治理技术在府际管理中的不可替代性,必
"机关术",主要指一种在20世纪末被运用于游戏设计的概念.它既用以定义游戏场景中某类结合了中国古代文化元素与西方技术原理的机械"人""鸟""船""武器"等形象,又可以表述一种产生于赛博空间的中国"古风"风格.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机关术"的内涵与外延伴随媒体技术的发展而扩充,其影响由游戏的内容与视觉场景延展至文学、音乐、动漫、电竞等多个领域.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机关术"融会于当下新媒体景观与大众文化之中,参与形塑了青年一代的文化认知.我们一方面应厘清"机关术"在数字
气候问题关乎的是全人类的命运.面对全球气候环境日益严峻、极端天气灾害愈发频繁的形势,各国团结起来共同参与气候治理已刻不容缓.气候变化领域的碳减排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专业性问题,而是事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系统性问题.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思想指导下,中国政府勇于承担碳减排责任,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实现"双碳"目标,将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系统性变革.同时,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实现"双碳"目标的艰巨性,
期刊
2021年8月2日,《学术中的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刊暨《探索与争鸣》第四届(2020)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成果发布会在上海社会科学会堂举办.上海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理论媒体的领导、代表,北京、江苏、上海等地有关学术机构的领导和资深学者,专刊作者代表和征文评审专家、作者代表,上海市社联机关各部门负责同志,共80余人参加发布会.
期刊
2014年以来,《探索与争鸣》围绕支持青年学人,推出四记组合拳1.青年理论创新征文;2.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3.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4.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青年理论创新征文"主要面向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和学生,倡导积极介入中国现实问题、深度解释中国现实问题、前瞻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理念,为优秀青年学人提供学术支持.自2014年起,《探索与争鸣》面向全国40周岁以下的青年学者和青年学生,发起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活动,至今已经举办四届,共收到投稿3600余篇,评选出获奖论文近100篇.
期刊
一等奖于京东(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政府管理学院)"边界"的诞生:制图技术、领土空间与兴起中的国家主权二等奖王涛(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建筑物的符号化地图与权利秩序——宅基地测量与不动产登记中的乡村空间现代性郭明(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虚拟型"熟人社会:实践逻辑与生成机制
期刊
1.《探索与争鸣》杂志简介《探索与争鸣》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理论刊物,系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重点项目资助期刊.
期刊
非常感谢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严飞兄的提议和张罗,也特别感谢出席论坛的文学和社会学界的各位学者——当前非虚构写作热潮最重要的两支推动力量.今天在座的梁鸿教授、王磊光博士、田丰研究员不仅身体力行,贡献了非常重要的非虚构作品,自身也是非常出色的学者;洪治纲教授、何平教授、项静教授、周海燕教授、刘亚秋研究员、严飞教授、杜月教授等都是非虚构写作的资深研究者和推动者,而出席论坛的项飙教授则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裔学者,他的参与让我们的论坛更加令人期待.
期刊
与其他领域相比,非虚构写作在文学中尤显特别.因为在文学创作中,虚构是一种合理的存在,有时甚至比非虚构显得更为重要;而在历史、新闻、社会学等领域,严格地说,并不存在虚构性写作,所以非虚构是其必然属性.有趣的是,近些年来,文学中的非虚构写作却不断成为历史、新闻、社会学等领域共同热议的话题,似乎它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别样的"真实".
期刊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成为国内写作领域的一支生力军,佳作频频出现,如"梁庄三部曲"、《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青苔不会消失》《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等,都在出版后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展现出这一写作领域的蓬勃生命力.海外译作中最广为人知的是S. 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一系列口述作品以及彼得·海斯勒的"中国三部曲"系列.此外,还有一系列讨论非虚构写作技巧的著作等被引介入国内,如哈佛尼曼学社集世界各地多位顶尖记者合力而成的"非虚构写作课",以及一系列以"指南"等为名的写作教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