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初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在语言运用中形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它分成口头语感和书面语感两类。教学中,我为培养学生书面语感作了如下尝试。
  一、重视“读”,特别是诵读
  课文的思想情味,只有通过诵读品味才能充分感受。以“读”贯穿教学,大致可以分成“通读—解读—品读—背读”等几个环节。使学生读通、读懂、读透、读“化”。
  第一步:通读,整体感知。学生小声朗读课文,形成初步印象。
  第二步:解读,分两个阶段。
  1.读通。要求语音、节奏、语气、语调掌握正确。从而读出课文的感情(适合放声朗读)。
  2.读懂。要求快速扫读。边读边梳理结构层次、把握内容大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主旨。本阶段,可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生生合作探究,师生互动讨论,共同协作完成(适合默读、扫读)。
  第三步:品读体味。本阶段以“学习语言”为核心,鉴赏品析好词好句。揣摩用词的准确生动,修辞的巧妙运用,体会句式的表达效果,并练习仿写运用。
  第四步:背读。此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背诵,一种是朗读。此过程以积累为主要目的,让学生积累摘抄所学的好词好句,背诵优美的文句段落,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化为己用。对于不必背诵的部分,也需熟读。通过背读,能形成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能力。具体到各种文体的背读积累方法,又略有差异:
  1.小说、戏剧可以分角色读。如《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威尼斯商人》等文章,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用适合的语气、语调朗读,读出角色的喜怒哀乐,读出不同人物的鲜明个性。对同一角色,当环境、地位发生变化时,其语言也会有所变化,如《孔乙己》,同是买酒这个情节,前后几次境况不同,语言也不同。通过朗读人物的语言,感知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把握人物的命运,理解作品的主题。
  2.诗歌散文可以配乐配画读,直到熟读成诵,若出己口。这种朗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其高雅的生活情趣。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主旨是表现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我在指导朗读时,将音乐名曲引进课堂,运用《春之声》《协奏曲》等音乐进行课堂导入,在此过程中配合“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三层文字的朗读,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作品语言的神韵,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领略到春天万物生机勃发的美好景象。
  3.古代作品要注重吟诵。我们熟悉鲁迅笔下私塾先生读书的情形:“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虽表现的是迂腐,但也说明:古人读书十分重视吟诵。我国古代散文语言特别简练,大多富有节奏美,音乐美。古代的书面语大多以单音词为主,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字音的轻重长短不同,虚词中又有特有的帮助表达感情、语气的助词,行文上又有特别多的骈俪词句和特有的骈体文。因此,吟诵不同的文章,就有不同的美的享受:读司马迁的《史记》,就会感受到那种缠绵跌宕、一唱三叹的音节美;读韩愈、苏轼的文章,自会感受到那种高亢悠扬、沉郁顿挫的节奏美。
  二、重视品味精彩语言
  对精彩语言的品味可以使用“加一加”(在原文上增加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减一减”(在原文上删减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的办法让学生品味,形成语感)等策略;另外还可以采用置换课文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的办法,如“换一换”,采用调整原文的词序、句序、段序的办法,如“调一调”,采用联系前后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的办法,如“联一联”等。
  三、积累语言进行写作
  学生在诵读基础上积累下来的好词好句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具备语言形象生动、情感饱满丰富、逻辑思维严密等特点。如能指导学生在平常日记和作文中恰当运用所积累的语言,学以致用,则既能增加文章的语言色彩,又能使学生感受积累语言的成功的喜悦,为进一步养成良好语感打下更为扎实的基础。
  四、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量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阅读名著、时文、报刊、杂志。学生在广阅博览中逐渐培养自身对语言文字的辨析、比较能力。文章的精妙处不需老师的指点自能品味出。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对影视剧、流行金曲的词进行赏析,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特色及由此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主要是通过语感实践,即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抄、多写。只要教师坚持训练,就一定能培养学生正确而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傅家琼,教师,现居重庆开县。
其他文献
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传统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多通过多读、多写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读、写、听、说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我们长期以来,对语文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训练,可以说是有目标,却没有明晰的序列,其训练也就很难落到实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
利用课前五分钟活动进行“听、说、读、写”方面的积累,对整个语文的学习和提高起着非常有效的作用。下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以听能力为主的活动   有一句话叫“耳亮为聪”,从中可以看出“听”与人的整体素质的关系。换句话说,“听”能力强,也就标志着相应的语文水平高。“听读”“听写”“听说”“听诵”“听讲解”等语文活动都离不了听。围绕“听”,我尝试过这样的活动:   1、听写字词。在此活动中,我不断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占有重要地位,这两者相辅相成,已是教育界达成的共识。如何有效地利用阅读带动写作,真正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许多教师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有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读写结合出现的新问题  以往进入初中,学生不爱读书,阅读品味低下等问题,许多老师都敏锐地指出并找到了应对方法。新课改十多年了,阅读引起了广大家长和学生的重视。一些城市开
宋代画院考试,有这样一个题目:野渡无人舟自横。许多考生只画了一只空船系在河岸,却不敢画人;为表现无人的寂静,或在船边添一只蜷腿的鹭鸶,或在帆篷上画几只乌鸦。但是有一个考生理解“无人”并不是没有船夫,而是没有乘客。于是在船尾上画出吹笛的船夫,以他的寂寞无聊,显示没有行人的意境,这就比前两个画面生动深刻,因此夺魁。   夺魁的考生无疑是善于动脑,善于审题的,他想到了别人所没有想到的东西。   关于作文
所谓“同课异构”就是不同的教师因不同班级、学生而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构思和教法。“异构”包含了不同教师各自的性格、智慧、教学风格和语言组织,它能从不同角度展示教师的授课水平。  一、“同课异构”的意义  1.“同课异构”能深刻体现“以生为本”的宗旨。每个年级大致分为实验班、重点班、平行班和艺术班四类,但语文学科不分层次类,考纲要求一致,对学生授课内容也应保持一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同层次的班级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异彩纷呈的动态课堂。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面对的是鲜活个体对文本的多样解读,在瞬息万变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我们无法预约的“意外”。如何面对这些“意外”,化解“危机”,是对我们教学机智的考验,也是我们促成精彩生成的重要机遇。若是给学生“松绑”,在尊重学生个性解读的基础上,巧搭台,精设计,收获的将是许多的美丽和惊喜。  片段一:在品读第五段时,一位同学主动展示朗读,他的朗
由于不同语文教材的知识结构特点不一,只有采用合适的讲解方案才能使小学生更加理解,快速地融入到课堂学习情境中。此外,整个课堂讲解方案要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状况,使其全面地理解语文知识内涵。  一.小学语文教学难点  从整个义务教育体系来看,小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初始阶段,其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初步入学儿童。小学是培养国家人才的“启蒙期”,注重小学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小学语文教学
语言积累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之魂,其目标是认识更多的字,记住更多的词,多多益善,然而小学语文课堂积累却不可贪多,要在“微”字上下工夫,让学生精读、精练,在“微积累”活动中丰富知识储备。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贪多求快,要脚踏实地进行。小学语文知识的积累,可以利用“微听写”加强巩固,“微延伸”拓展维度,“微运用”提升能力。利用“微教学”,收获“高效率”。   一、“微听写”,深化积累效
一部《红楼梦》内容丰富,人、事、物可谓繁杂,让初读这部书的高中生无所适从,但通过《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指导高中生细读,可以帮助他们打开《红楼梦》的大门,更好地品味“其中味”。  一、主要故事在荣府  细心的学生读完这部书就可以发现,其实书中发生在大观园的故事,主要发生在荣府。因为主要的人物宝、黛、钗、凤等“十二钗”,大部分都是荣府的人或荣府的亲戚,宝、黛、钗的爱情纠葛也发生在荣府。  《林黛玉进贾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五大板块中,其中作文教学是最大的一块,当且也是目前中考命题三大部分中分值最重要的一部分。众所周知,中考作文分值达50分,占整个卷面的“半壁江山”,作文的成败决定整个语文考分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整个中考成绩的高低。广大学生平时就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就是平时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考试场内这种特定的环境氛围之中,也极难以抒写出那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