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数值模拟的云微物理参数化敏感性研究

来源 :大气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tongzhi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雨锋暴雨中的云微物理过程对降水的演变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WRF模式(3.4.1版本),针对2018年6月29~30日一次梅雨锋背景下的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别采用了Morrison、Thompson和MY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三个方案模拟的背景场在天气尺度上,都与ERA5再分析资料一致,能够模拟出有利于强降水发生的环流场.云微物理过程对梅雨期暴雨的局地环流有着显著影响,不同方案存在明显差异,本次过程中,Thompson方案模拟出更强的局地环流系统变率和上升气流.三个方案的模拟降水均有所夸大,小时降水率始终大于观测值.冰相粒子融化或雨滴搜集云滴的高估可能是造成降水模拟值偏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总体来看,Morrison方案的模拟效果相对最优.(2)冰相粒子融化、雨滴搜集云滴是雨滴增长的关键源项,蒸发则是其最重要的汇项.总的来说,雨滴对云滴的搜集量大于冰相粒子融化.但上述过程在不同方案中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从而使得模拟降水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3)Thompson方案中,冰相粒子融化量最大,雨滴蒸发项显著大于其它两个方案,在底层表现得最为明显.同时,该方案水汽凝结效应最强,使得雨滴搜集更多云滴.该方案模拟的雨滴最多,降水最强.该方案中凝华的主要产物为雪,且其在与过冷水碰并增长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故模拟的雪最多.(4)Morrison方案中,水汽主要凝华为雪和少量霰(冰晶忽略不计);Thompson方案中水汽基本凝华为雪,其它冰相粒子极少;MY方案中,水汽主要凝华为雪和冰晶,冰晶总量略少于雪,但显著大于其它方案.(5)云滴在凇附过程中的总体贡献大于雨滴.Morrison和MY方案中,霰粒子搜集云滴增长的量均最大.Morrison方案中,其它凇附过程不同程度发挥作用,而MY方案中,其它凇附过程几乎可忽略不计.并且,霰粒子搜集云滴的增长量大于凝华过程产生的雪粒子总量.贝吉龙及凇附效应的差异,是不同方案中冰相粒子分布差异的关键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We present high order accurate numerical methods for the wave equation that combines efficient Hermite methods with geometrically flexible discontinuous Galerkin methods by using overset grids.Near boundaries we use thin boundary fitted curvilinear grids
本文采用1981~2010年夏季5~10月逐日的(10°S~50°N,40°E~160°E)范围内向外长波辐射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资料和850 hPa层纬向风速资料(简称U850)作经验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分解,重新计算北半球夏季大气低频振荡BSISO(Boreal Summer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指数,并分析了其演变特征及其对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在北半球夏季印
集合预报初始扰动准确描述大气运动的不确定性是集合预报研究的核心问题,合理的扰动结构及振幅应能更好地反映大气运动状态的预报误差特征.随着集合扰动和资料同化的深入研究和理解,集合初始扰动方案与集合同化紧密结合协同发展.本文基于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自主研发的GRAPES-REPS集合预报系统,针对其初始扰动的结构和振幅与预报误差一致性较差的不合理问题,结合不同空间尺度天气系统预报误差特征,将表征预报不确定性的集合扰动与表达观测和预报不确定性的资料同化分析增量有效结合,研究提出了一种改善集合初始扰动质量的分析约
为研究碳源类型对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原位修复效果的影响,本文构建了室内柱试验模型,围绕乙醇、棉花、餐盒三种不同碳源,设计了四组试验方案.试验结果表明,液态碳源乙醇对硝酸盐氮的去除率最高,达到了97%以上,其次是棉花均匀布设时,平均去除率81.04%,烯烃类餐盒的去除率仅为60%,且硝酸盐氮的去除率与固态碳源的分布形式有关,乙醇单位质量的去除率约是棉花的21倍.液态碳源乙醇的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固态碳源.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CMORPH(CPC MORPHing technique)融合降水资料以及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对2017年7月13~14日吉林地区的极端降水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和触发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东北冷涡环流控制下,副高北抬与中纬度锋区形成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降水发生在冷涡底部与副高之间的平直纬向环流中,东北冷涡南部的低槽、低空切变线、高低空急流是影响此次降水的重要天气
本文评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研发的全球气候系统模式(FGOALS)的4个版本(FGOALS-g2、s2、g3、f3-L)对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温、降水气候态和季节循环的模拟能力.本文从海气耦合机制和热量收支的角度对耦合模式结果和相应的大气模式比较计划试验(AMIP)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造成这一地区海温和降水模拟偏差的原因.结果显示,上一代模式g2和s2的海表温度均方根误差大于2°C,新一代模式g3和f3-L模拟的均方根误差降低50%,为
雾对交通运输有不利影响,尤其是强浓雾.本文利用2019年1月上中旬在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应用FM-100型雾滴谱仪测量的雾滴谱数据和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强度雾的微物理特征,以及能见度与含水量、雾滴数浓度、相对湿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能见度参数化方案.结果表明:(1)随着雾的强度增强,雾中含水量显著增大,大雾、浓雾和强浓雾阶段含水量平均值分别为0.003 g m?3、0.01 g m?3和0.09 g m?3;当含水量大于0.02 g m?3,出现强浓雾的比例高达95%.(2)雾滴数浓度、雾滴
云的垂直结构特征作为云重要的宏观特征之一,直接决定了云的类型,进而通过发射和吸收辐射的方式影响着地气系统的能量收支平衡,因此对云垂直结构特征的研究一直都是云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作为观测云垂直结构特征的一种方式,探空气球通过获取沿路径方向高分辨率的廓线信息,采用一定反演方法从而能够较为准确的识别云的垂直结构.本文即利用我国业务布网探空站的观测资料,采用相对湿度阈值法识别云垂直结构,并同激光云高仪、“风云四号”静止卫星和毫米波云雷达对识别的云结构特征量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2015~20
本文研究了1934~2018年期间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nterdecadal Pacific Oscillation,IPO)、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以及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GW)对北美地区陆地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相对贡献.首先通过对冬(12至次年2月)、夏季(6~8月)北美地区的陆地降水与中低纬地区的海表面温度进行奇异值分解分析,得到对北美陆地冬季降水相对贡献较大的主要海温模态为IPO(42.33%)和AMO(23.
本文针对2021年7月20日河南省郑州市发生的"7·20"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基于FY-4A静止气象卫星成像仪和地基天气雷达遥感数据,利用光流法分别计算遥感数据图像的光流场(Optical Flow Field)。经与FNL数据水平风和地面风速观测对比表明,气象卫星和雷达光流场可以近似反映大气和云系的高空和低空的运动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与暴雨天气过程有关的动力条件和水凝物输送特征。结果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