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为“爱国”做点什么?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clepri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个普通的南京市民,我自愿自费刊登本广告”——4月18日,一则“盼奥运、护圣火、反‘藏独’”的整版广告出现在《现代快报》的头版头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南京市民花费巨资刊登了这则广告,“以此来表达对祖国的支持,对北京奥运会的支持。”去年,他还曾主动捐款1万元,委托报社记者购买《南京》电影票,赠送给南京市民。
  这则广告一经刊出,立即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登广告反藏独”的行为感动了广大公众,人们纷纷用键盘敲击出表达崇敬之情的话语。除此之外,公众对于报社是否该收这笔广告费似乎也颇有微词,我估计报社有可能会将这笔广告费退还。但是无论如何,市民以登广告的方式来表达爱国之情,普遍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在我看来,“登广告反藏独”的真正价值,倒不在于这则广告本身所能达到的广告价值本身——事实上,“盼奥运、护圣火、反‘藏独’”是全球爱国华人共同拥有的情感,不需要别人通过广告的方式来“广而告之”或者予以提醒。“登广告反藏独”的真正价值,与其说是这一行为的社会传播价值,倒不说是这一行为的个体表达价值。换句话说,“登广告反藏独”是一种个人爱国情感的表达方式——找到一个途径来表达并且成功表达出来了,这比表达方式本身的效率和效果更为重要。
  在一些西方媒体和一些外国政客对中国形象恶意毁损以及对中国人民感情无端伤害的时候,在藏独势力借助奥运圣火全球传递之机大搞破坏的时候,骨子里的历史悲情遭遇到膨胀的西式傲慢,让有一个问题顿时盘横在我们每一个人心头:我们能为“爱国”做点什么?
  无论是抵制家乐福,还是“登广告反藏独”,在我看来都是人们对这一问题做出的个体回答。换言之,都是公众爱国情感的真诚表达。不同的表达方式本身,无所谓谁优谁劣谁好谁坏,也无需用所谓“理性”来试图剥夺公众情绪表达的权利,更无权将自己自封在一个道德高地上对公众的爱国表达冷嘲热讽。只要不触犯法律的底线,这样的爱国情绪表达都应该得到尊重——任何人尽可以不同意尽可以不参加,但至少不能用“理性”的大棒擅自将别人的情绪表达贬为劣等。
  当然,公众的爱国情感表达固然是完全自由的,但基于整体的高度,不同的表达方式之间却真实存在着表达效率与表达效果的差异。很大程度上,不少人对“我们能为‘爱国’做点什么”的认知是模糊的,因而爱国情感表达在方式上往往是从众的,甚至是盲目的。但这并不是一些知识分子们可以举起“理性”大棒来指责公众的理由;相反,由于我们的社团组织力量很薄弱,由于我们的观点市场未能真正形成,这时候更需要我们的媒体特别是学界站出来,为公众提供更多表达效率更高、表达效果更好的爱国情感表达方式,供社会公众自由选择。
  我们能为“爱国”做点什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如果总是网民在兴奋表达并且迅速联合,而学界非但不履行自身职责,反而置身事外专事冷嘲热讽,那就难怪要被人唾弃了。这个意义上,“登广告反藏独”更像是一种控诉:除了登广告之外,谁能告诉我一个更好的“爱国”方式?
其他文献
月前,由全球IPv6论坛和北京天地互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BII)共同主办的“2008年全球IPv6暨新一代互联网高峰会议”在北京国宾酒店召开;随后,主题为“IPv6:未来最佳之路”的“欧盟IPv6日”活动在布鲁塞尔落下帷幕。作为全球IPv6论坛常任理事、中国工作组组长的BII总裁刘东,谈到这两次会议的经历时,慷慨激扬、神采飞扬,“IPv6网络时代即将来临!”他激动地说,“这对于BII,对于中国
期刊
游览中国的古都古迹,忽略了对中国古建筑的美学框架——“木构”的关注,或是对这种建筑神韵无所感受、无所理解,便会极大地损失了“旅游值”。   中国古建筑的特征之一就是“木构”。   木构是深邃的哲理诗,是精湛的静物画。   先举一个例子: 山西应县的佛宫寺有座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建于1056年。这座塔是全木结构,整个塔体都用的是木料,不辅一砖一瓦。从外面看,它是五象积木。上层柱子的下端削成凸体,下
期刊
曾经,她的梦是蓝色的、绿色的、白色的、玫瑰色的,五光十色,七彩斑斓。那是在自由放飞想象的校园。最终,浅显归于深沉,纷繁趋于简单,一双追求人生崇高理想的大眼睛,紧紧盯住了燃烧的、拥有千度以上高温的金黄色!  那是钢花的颜色!钢花,最富有热情和硬度的花,最为灿烂夺目的花!  就这样,她寻梦首钢,从西北名城一路走来。很快,她青春的脉搏和着首钢前进的脚步一起跳动,一起感受改革的阵痛与欢欣,一起追逐火红的世
期刊
如若不是有机会采访杨少锋,我恐怕很难知道是谁让千万学子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大都市的教育服务,更不会知道是谁让网络教育在中国的普及变成可能。  偏偏记者就曾是这一高新技术的受益者。  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满怀着感激的心情,采访了七易时代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杨少锋,对这个人和这份任重道远的事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天将降大任于七易人    跟杨少锋谈话很轻松,采访过程充满了欢声笑语。这
期刊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老子》道篇开篇的一句话。看到文章的副标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句耐人寻味的话,并揣测这家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取此玄名背后的故事。其实,起初给公司取此名纯属偶然。因为公司的主要股东是3位有海外学习背景的女人,当时在工商局注册时她们就想申请以3W(三个女人,三个女巫)作为公司的名字,没想到工商局不批准,这可真让3位女士为难。取什么名字好呢?虽说都是学成归来的海外
期刊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武汉这座有着独特山水和深厚历史的文化名城在闪烁霓虹灯的摇曳风姿下实现了古代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在温厚迷醉的夜晚,在人群涌动欢腾的街头,在古朴与时尚间上演着一幕幕戏剧,而最精彩的那出,是在夜生活的大舞台上,80后为主角的热情演绎。  80后,从年代来讲,就是1980年至1989年生人。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80后一代是中国最有希望的一代,他们最具个性和创新。80后再次成为
期刊
丹青妙笔    2007年12月12日,在北京市爱家国际收藏市场,海淀区文联四香书画协会举办书画作品展。我在翰墨清远、丹青飘香的长廊里徜徉,大饱眼福。特别有几幅画给我耳目一新之感:《梅香》笔墨不俗,在众多的颂梅画中独树一帜。枝干行笔老辣、粗犷奔放;花朵凌寒吐艳,争俏斗芳。铁骨冰心傲霜迎春,充分表现了美化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是画家在世俗中一尘不染崇高品格的体现。经了解,原来这位画家刘文和是花
期刊
2008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迎来了成立20周年,同时也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春天。从1980年第一批科技人员下海,开创民营企业发展的先河,到上世纪80年代“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兴起与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成立,到90年代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确立与发展,再到今天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海淀园不断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20年发展的辉煌成就,成为我国科技园区发展的典范和旗帜。  回顾海淀园的发展历史,这
期刊
“少年作家”、“天才作家”的称谓并不新鲜,在百家争“名”的文坛,“90后”的悄然登场并没有引起多大的重视。文坛名利场太过于浓妆艳抹了,这里显得有些“儿童不宜”。  但“90后”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在网络上聚集,通过网站、论坛、博客等网络空间发表自己的作品,他们制作自己的电子杂志,出版自己的长篇小说,用稚嫩的语气接受媒体的采访,迫不及待地要证实“我来了,我看到,我征服了”……对于“少年作家”和“天
期刊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中关村成立20周年,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要全面总结中关村20年的经验、制定中关村后20年的发展规划”的指示精神,我们进行了初步总结和研究,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     创新是中关村发展的核心动力   中关村20年的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为中关村成为未来全球新兴创新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大发展背景:一是经过百年积淀,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近60年的建设,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