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福州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jianka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门 西门是福州历代旧城中的明朝府城的城门。
  双抛桥 传说昔日有王氏男子与陶氏女子相好,父母不同意此门婚事,两人便于月夜在此桥投河自尽殉情自杀。不过标准的说法应该是说此桥原名“合潮桥”,原先下接两条河流,与之前的另外一座桥“发苗桥”合称“双抛”。
  茶亭 为了方便城里到台江的行人,有僧人在路上搭盖一亭免费送茶、供人休息。现在的茶亭小学门口的亭子就是这个传说中的茶亭。
  洋头口 原来的台江有浦东、斗池、西洋、加洋等十八洋(“洋”是田地的意思),洋头口就是这十八洋的农田的路口,称之为“头”。
  达道 达道取的是“达文里”的“达”和“下道”的“道”二字组成,下道就是以前的内河小码头,中下层贫民很多都在这里运输做生意。
  白湖亭 古代的时候这里有一个“白湖”,然后明朝的时候还盖了一个亭子,因此得名。结果现在湖也干了亭子也倒了。
  温泉路 这里当然是福州地区最著名的温泉聚集区了,旧时也有很多非常著名的澡堂,现在还有温泉澡堂和古三座澡堂。
  三叉街 三叉街就是下藤路、埔头下和埔尾三条路的交叉口。
  旗汛口 清朝的时候北京旗营抽调官兵和家属,南下进驻福州城。旗汛口就是兵营的大门口。
  道山路 道山路因乌山上的“道山亭”而得名,乌山是道教胜地,上面还有纪念八仙吕洞宾的吕祖宫,山脚下还有纪念白玉蟾真人的白真人庙。
  南街 南街是旧时城里通往南城门的主干道,史称“南大街”,简称“南街”。
  梅坞口 梅坞路曾在明朝时期广植梅树,绵延十里,因此得名。可惜于明末毁于战火中了。
  麦园路 麦园路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的时候垦荒种麦的麦地。
  排尾 闽王王审知曾经在这附近派兵组成“竹排营”,也就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意思。排尾就是“竹排营”最远的地方。
  鳌峰洲 这里曾经是一片沙洲地带。后来在康熙年间,福建巡抚张伯行将此地划归福州四大书院之一的鳌峰书院所有,因此得名。
  螺洲 因为这里的地形很像一个青螺,加上有一座“螺女庙”,因此得名。
  洪山桥 洪山桥在洪山附近,因此得名。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的洪山古桥历经几次重修,虽已荒废但尚存有桥墩。因为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旧时的洪山桥光饼号称全福州最正宗的光饼。
  龙潭角 龙潭角是仓山以前的古渡口,本名“龙潭窟”,相传古代有白龙居住于此地,而且还与四中里面的大庙山上的钓龙台和钓龙井相通。著名的女神陈靖姑的传说也和此地有关,陈靖姑在此地为普罗大众祈雨,便有了目前依然存在的“陈靖姑祈雨处”。
  古三座 古三座处于温泉中心地段,曾经有三口相连的浴池,这三口浴池称谓“三座”,加上是古代的,所以叫做“古三座”。
  上渡 上渡自然也是古渡口,是长久以来的木材集散地,运输闽北来的木材。现在也变成了建材市场,倒很符合它的历史地位。
  阳歧 阳歧在盖山镇,分为上阳歧和下阳歧,原来是因为此地位于高盖山的南坡,山南称“阳”,因此得名。这里是著名的翻译家严复的出生地。
  中亭街 解放大桥的前身是宋朝头陀王法助奉旨建造的“万寿桥”,也就是俗称的“大桥”。建成后在中洲岛上建了一个亭子叫做“中亭”,后来又在北边筑了一座“泗洲亭”,由于交通方便,很快就形成了繁华的中亭街。
  苍霞 苍霞为苍霞洲,古代是水域,后来淤积成为陆地。苍霞寓意“仓山的晚霞”,也就是说在这里可以观赏倒映在闽江水中的仓山的晚霞,因此而得名。“苍霞晚照”是明代南台十景之一。
  仓前 仓前意为“盐仓前”,也就是以前存储盐的仓库。
  五一路 五一路始建于1959年,于5月1日正式通车,因此得名。
  十四桥 民国3年(1914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创办了福州的第一条公路,此路从水部门、王庄一直到台江万寿桥,沿途共计十四座桥。十四桥也就是编号最后的一座桥。
  前屿 古代时候是闽江当中的一座岛屿,隋唐之后闽江淤积成为田园,处在“后屿”这个地方的前面,因此叫做“前屿”。
  鼓山 鼓山是福州著名的旅游胜地,因为在它的顶峰有一块像鼓一样的巨石,每逢刮风下雨便会发出类似打鼓的声音,所谓的“石鼓名山”就是这个意思。
其他文献
隋开皇九年,永春设置桃林场。隋灭陈国,陈后主的儿子陈敬台率亲族和部属南奔,至桃林场的肥湖陈岩(今蓬壶仙洞)和慕仁里溪西(今石鼓桃场),视两处为风水宝地,择水而居,落地生根,从此繁衍成巨族。  福建是陈姓人口最集中的省份之一,而在泉州永春的陈氏更列永春县人口之首。泉州永春有一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国皇帝陈叔宝的后裔,其后裔有五里街镇华岩村店前的“金峰陈”、埔头村侯山的“玉峰陈”、桃城镇洋上村洋头的“硕峰
期刊
李渊后裔深藏乡间800年  远看浯潭村,似是一条游龙,龙身上的房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走近看,有雕梁画栋的高堂华屋,亦有古韵盎然的村居农舍。然而,就在这一幢幢深宅旁,不搭调的水泥房林立两侧。  与其他闽南村落相比,这里参差不齐的新房古厝簇拥在一团,显得平淡无奇。唯独村中的李氏祖厝和李氏家庙门前那一副副揭示家族历史的对联,彰显其不凡的身世。坐落在村南的李氏家庙,正堂左右悬联“支分唐室江王嗣,衍派皇源
期刊
24岁的瑞典摄影师埃里克·约翰森用电脑修改他的原始照片,创造出这些令人难以置信、令人空间感错乱的扭曲艺术照。这些作品包括将道路弯曲化、扭曲人体形状和改变城市的面貌等。“这些照片给我带来很大乐趣,他体现的是我希望换另一种思维来看世界,因此越天马行空的作品越能让我兴奋。”如他所说,不捕捉精彩的瞬间,捕捉精彩的想法。
期刊
“定心门”内心难定  “一片清辉月满舟,水天相映夜光浮。耳边似觉琴音奏,韵出空江听水流。”古称洋屿的长乐市琴江村,由诗意而得名。沿着石板路走进村子,窄窄的巷子,两边几乎全是清代的木制古屋。同一侧的古屋几乎毫无二致:木门木窗一模一样,结构布局也似一个模子印出来的,连屋中水井的位置都是一样的。村里一些老人正坐在家门口的石阶上聊着家长里短,那带有浓浓口音的福州话与清亮的满族“旗下话”交织成趣。往里走,这
期刊
上图:赵家堡的所在地原来是一个畲族乡,而畲族的姓氏里并没有赵姓,那么,一个汉姓家族何以会扎根在畲族人聚居的闽南地区呢?原来,这里的村民是700年前流落异乡的皇族后裔。摄影/朱庆福  左图:赵家堡的完璧楼是赵家堡最重要的建筑,它不仅是一个抵御外敌的堡垒,更是赵氏皇族后裔怀念故朝,缅怀先祖的精神寄托。摄影/陈俊艺  数千年来,中国大小朝代不知更迭了多少,在历次改朝换代的过程中,也不知有多少皇族后裔散落
期刊
福州,古称冶、东冶,美誉榕城。自古以来,福州城池不断扩大。晋代修“子城”,唐末五代成为闽都皇城,连续筑“罗城”和“夹城”,宋朝拓“外城”,明初砌“府城”。这前后6城,奠定了福州城区“三山鼎立、两塔对峙”的传统格局。  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  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山海至胜,人文荟萃,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的福州人,当以此为荣。  在古代福州,最早的冶城只及今鼓楼区冶山一隅之地
期刊
粘氏祖先出身金国皇族  粘厝埔村是晋江龙湖镇福林村所辖的一个自然村,也是晋江唯一一个满族村,聚居着500多名粘氏村民。  在粘厝埔村粘氏家族中,粘忠斌是一个活跃人物,曾担任过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现在是粘厝埔民族文化中心负责人,他是完颜宗翰的第34世孙。粘忠斌说,他们的祖先就是女真族人,即金朝开国大将军完颜宗翰,而完颜宗翰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侄子;作为金国贵族,完颜宗翰及其之后的七世孙,在《金
期刊
4岁大的小男孩Tufts还是个学龄前儿童,但已经两次被选为美国明尼苏达州北部旅游小镇Dorset的小镇长了。去年Tufts当选镇长时仅3岁,他今年10月份就要5岁了。他的妈妈Emma Tufts听说他连任的消息时噎坏了——当地镇长人选是抓阄抓出来的,而Tufts蒙上了两次。
期刊
“烈日炎炎,骄阳似火”,用这两个词来形容福州夏天的炎热真是再贴切不过。随着高楼全方位从城市的各个角落崛起。绿地少了,水泥路和楼房多了,所形成的热岛效应,加上气候异常,今年自入夏以来,福州气温就开始节节上升。近日,福州更是连发高温橙色预警。  持续的高温天气,一出门就汗流浃背,毒辣的太阳晒得皮肤火辣辣疼。走在路面上不亚于“蒸桑拿”,街上明显冷清了许多,一些沿街商铺拉下了帘子防晒。不得不出门的市民则全
期刊
近日阅读几部明清小说,发现其中有一些词语颇为费解,以致影响到对文义的理解,甚至有些今人在点校古籍时,因为不了解词义而割裂词语,误断句子。这些词语,检索各类近代汉语词典及现代汉语方言词典,均未见收录。“下老实”即是其中之一。笔者不揣浅陋,欲发其一孔之见。不敢自以为是,希博雅君子有以教我。  “下老实”一词,明清小说中常见。其意义,综合起来有两种。一为情态副词,义为“努力地;拼命地;狠狠地”。一为程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