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提问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ijun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堂提问是连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纽带,是学习者与学习文本对话的阶梯,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见,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往往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课堂提问的表面化,问题单调、老套、无味
  
  有些教师上课时只是问“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类似的问题,学生也是简单的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氛围貌似热闹非凡,实则提问和学生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学生也只能是简单附和,并没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教育改革的新思想。但在一些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中,针对过去“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开始注重“启发式提问”教学。于是“满堂灌”便成了“满堂问”,这种可怕的误解使教师“精心设计” 的一个个问题,成为束缚学生思想的圈套,学生也成为教师思想的俘虏,学生没有一点个人的创见。
  
  三、课堂提问“深挖洞”,难度过高
  
  在一些教师的观念里,认为问得越深、越细、越透,学生就理解得越好;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让学生去摸索好得多。事实上,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疲乏,使学生不知所云,调动不了思维积极性,加之教师提问用词表达不够明确,课堂效率无法得到提高。
  
  四、提问对象的片面性
  
  很多教师提问只盯住几个尖子生,不面向全体学生,很少对差生提问以便能及时完成教学任务。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形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以旁观者的身份听课。学生机械地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
  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要准确把握提问的原则
  1.提问的内容应是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热点
  每一节课都有其中心内容,这些中心内容,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结论等,就是历史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的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2.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多样性和开放性
  问题的开放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与争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辨、迁移、整合,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3.提问要适生、适时、适量、适度
  课堂提问既要立足于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又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提问要与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努力抓住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最佳时机。提问的数量要具体分析、周密计划,问题的难度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着学生的发展。
  4.提问类型要灵活多样
  根据课标把知识与能力分为三个层次识记、理解、运用提问。其中提问的技巧又可分为诱导式、疏导式、阶梯式、对比式等类型。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管运用何种技巧都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与学习要求,而且要精心设计。
  5.提问后要进行有效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适当的评价是极为重要的。它对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提问的效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二、要讲究提问的教学策略
  1.变换角度,以问引思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为使学生突破旧的思维框架,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打开新的思路,教学中应变换角度重建知识体系和健全知识点,把知识引向全面,启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强化学生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迸发出智慧火花。
  2.投石激澜,以问深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教学的主要环节不是向学生展示知识点,而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更深层次地理解知识、活化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一些看似“浅显易懂”的内容不求甚解,这种“思维惰性”使一些学生对学习中的疑点、难点浅尝辄止。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使其深入思考。
  3.激活思维,以问拓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供给学生展开思维的空间,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历史学科作为中学人文学科的基础,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技能,变学生的狭隘性思维为广阔性思维,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引入竞争,以问探幽
  新课标强调指出:“注重探究学习,使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恰当地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如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辩论等形式,使全体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在思维火花的不断碰撞中,学生的历史理性得到了提升,并逐渐生成、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将表扬、赞赏的眼光投向每个参与的学生,给予他们信心和激情。
  三、要精心设计问点
  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所谓的兴趣点,就是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巧妙、生动、形象、直观,贴近学生的实际经验,发人深思,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引起其反映,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教师应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设计成由浅入深的问题链,进行诱导式提问,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设疑启智、联系实际、以旧促新等,科学地设计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设疑启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疑,创设科学的诱导源或启发源,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设疑启智的要旨在于“设疑—探疑—质疑—释疑”。在这一过程中,让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快乐,提高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启迪智慧。
  (2)联系实际。就是从社会热点与生活热点入手,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设计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用以指导现实生活。所以,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人和事,在历史上也可以找到似曾相识的影子。用纵向联系的方法,发掘“身边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掌握。
  (3)以旧促新。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与学习经验出发,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景,以旧启新,新旧整合。在巩固学生已有知识的前提下,突破学习的难点、重点和疑点,生成新的知识结构,从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创新能力要在培养求同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并且要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要尊重学生,对他们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将课文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
  总之,课堂提问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鼓励和实现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教师只有积极实施新课改,在课堂提问中转变观念,不断探索,优化提问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其他文献
对归有光《项脊轩志》中“东犬西吠”一词,新旧版本的课文注释都解为“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就对着西家叫”。这个注解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因为西家的狗听到东家的声音时也
历来最为矛盾的便是文人,他们似乎生来就进行着心灵上的选择,在进与退之间,在生与死之间。魏晋出英雄——历史学家如是说。我不知道在别人心目中嵇康算不算英雄,但从他的每一
针对当前我国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道德示范、诚信缺失,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途径,即重视道德建设中各级党员干部的示范与引领作用,着力解决
Lenovo ET880是中国首款支持CMMB制式的数字电视手机,并且采用了Windows Mobile 6智能操作系统.无论是收发电子邮件、MSN即时聊天、浏览网页或处理Office文档都能得心应手地展
“超·跃·感动”,在2008年的秋天,佳能终于开始了行动,在此次秋季发布会中,不但佳能产品形象代言人影坛巨星成龙先生和偶像明星吴彦祖先生亲临现场,为本次发布会助阵,数码
【单元概说】这个单元是反映革命生活的单元。革命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在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反映革命生活的好作品。学习这些作品,可以提高对革
高校学生干部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探讨了当好学生干部应具备的素质,提出了提高学生干部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健康发展的途径。
【正】 随着铂金饰品的快速蹿红,消费者对于铂金饰品的误解也在增加。主要的消费误区有二,一是对铂金的误读,二是还不懂利用Pt标志来辨别铂金饰品。
卡西欧沿用多年的卡片机造型终于有所改变,其最新推出的Z9改变了机身的平板造型,别出心裁地从四个角上延伸出略有角度的线条。给予机身突出向前的动感。与YouTube的合作使得卡
理论美是一种朴素简洁的美。真理是最朴素的。理论美从错杂混乱中找到秩序、规律,使之臻于和谐,达到统一,从而使人体验到理智的充实和情感的愉悦。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