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中的形式主义

来源 :教育界·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bo_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教育中存在形式主义,其表现形式主要有:特色文化缺乏传承;经验复制水土不服;工作创新虚头巴脑;理论研究大话唬人;应付检查瞒天过海;宣传报道天花乱坠;业务材料宁滥勿缺。形式主义害死人,学校中的形式主义“害死”的将是一群人,危害的是祖国的未来,其程度之深、之烈,不可不察。
  【关键词】学校;形式主义;改正
  勇气就是一种坚韧。正因为它是一种坚韧,才使我们具有任何形式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战胜的能力——叔本华
  形式是指事物的外形或办事的方法,也叫作“表象”。任何事物、事件都有其特有的“形式”,这无可厚非。然而,如果不去关注事物的本质而过于注重外在的花哨或“架势”,是要出问题的。马克思说:“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1]“不是内容的形式”就是形式主义,譬如一座美女雕塑,不管打扮得如何花枝招展,终究缺少生机与活力,除了心理变态与扭曲,是没人与“她”谈恋爱的。然而,在某些时候、某些领域、某些单位,形式主义或多或少地存在,学校也难以免俗。现把学校中常见的形式主义做一个总结,以期有勇气直面缺点,并加以改正。
  一、特色文化缺乏传承
  学校特色文化是一个学校独有的传承与记忆,是学生“认祖归宗”的根,一旦制定,不宜更改[2]。有谁见过清华大学、哈佛大学频繁更改校风、校训?然而,当前部分中小学在特色文化建设中缺乏定性,缺乏理念,缺乏思想,基本是一届校长一个样,今天是“绿色教育”,明天就会换成“传统文化教育”,今天以“学生快乐学习”为圭臬,明天又会以“头悬梁,锥刺股”为标准。特色文化无法入脑、入心,却喜欢“上墙、爬屋”,漂亮的楼堂瓦舍、笔直的立柱、平整的墙面全部被花花绿绿的图片、口号占据,匆匆而过的学生从不会为此而稍驻片刻。
  笔者认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要做到“两结合”:一是与课程相结合;二是与活动相结合。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设立了以“幸福”为核心理念的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开发了“七彩幸福课程”,以课程为载体,潜移默化地浸潤学生心灵。学校活动一般包括德育教育活动、一般性教育活动。活动一般包括有两个核心,一个是显性核心,一个是隐性核心,显性核心是活动主题,隐性核心是“幸福教育”,把所有活动都涵盖到特色文化建设当中,“幸福”将会伴随学生一生。
  二、经验复制水土不服
  外出学习,学什么?学的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学的是勇于创新的理念,学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受到启迪,受到感召,受到激发,而不是复制、粘贴别人已经走过的路、水面行过的船。外出学习先进经验,有助于教师感受外面的世界,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从而带动学校快速发展。但外面的世界再美,也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眼,外面的经验再先进,也要有消化吸收的过程,否则,只能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让教师反感、抵触,最终水土不服,无疾而终。
  笔者认为,学校应当制定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外出学习制度,比如要求教师外出学习后,在一周内上交一篇学习心得,心得中主要体现所学内容与本校当前相关工作的不同之处,并试做优良分析,通过分析,让教师客观地认识学校的规章制度,深入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相关要求,更好地把个人与学校相融合。在这期间,一定不能强制性地要求教师把所学习到的方法应用在当前工作中去,允许教师有一个反刍期、消化期。
  三、工作创新虚头巴脑
  教育工作创新是建立在深厚的教育理念基础上的,是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来指导或验证的。反观个别学校的教育创新,随手拈来,随风而去,呜呜泱泱一阵子,浑浑噩噩一辈子。此中缘由,不外乎两个:一是懒,懒得思考,懒得调查研究,遇到问题拍脑袋决定,有时候屁股决定脑袋,用脚投票;二是空,手空,眼空,脑子空,手中无卷,眼里无人,脑中无思想之充实,不读书,不看报,创新时无理论支持,引进先进理念不去消化吸收,眼里只有狂热的创新冲动,没有看到基层教师抵触的情绪。
  笔者认为,教育创新需要一个“学”字,无学则不能致远,无“学”的创新是没有源头的死水。笔者所在学校为每位教师订了一份教学类杂志,全天开放阅览室供广大教师借阅书刊,这些都是鼓励教师认真“学”,通过“学”来触动他们内心那种“创新”的念头,即使达不到“创新”水平,也丰富了教师的知识,滋润了教师的内心。教育创新需要一个“定”字,心要“定”,不为外界的虚暄热闹所迷惑,像一竿翠竹,慢慢扎根,厚积薄发,不期然间收获一片富有生机的绿意。教育创新需要一个“真” 字:认真,天下事最怕“认真”二字;“较真”,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与精神,才能突破现有境界,达到全新的层次。
  四、理论研究大话唬人
  教育理论博大精深,纷繁驳杂,特别是网络发达的今天,各种所谓的新理念、新方法层出不穷,鱼目混珠者有之,以次充好者有之。在台上说着似是而非的教育名词,“生成”“养成”一大堆;大而无当的教育理论,“赫尔巴特”“杜威”“斯宾塞”一大群,听者愣神,说者糊涂,究其原因:腹中空空,大话唬人。实践随心而欲,理论不接地气,想要别人服我,生僻字眼走起。
  笔者认为,教育理论研究适合和风细雨,润物无声,需要师者的讲解,需要同事间的争论,是教育者工作个性的体现,是教师理论学习与实践验证后的思想漫出。教育工作者应充当“定海神针”,坚决同“伪教育理论”做斗争。青岛张伟教授来学校为教师们释疑解惑时,每个问题都用大白话来对答,教师们听得很舒服,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从我做起,从我们做起,正本清源,荡清教育上空以大话唬人为主的“伪教育”邪气。
  五、应付检查瞒天过海
  学校每年都要面对上级一系列的检查评比,由于各种检查一般都会提前通知,于是不论何种检查,学校总能做出相应的反应:你检查新课标的执行情况,我就换课程表;你检查减负工作开展情况,我就临时改变作息时间;你下周检查研究性学习,我本周就制造出一堆研究成果……检查多,应付就多。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就像一对双胞胎,上级检查走马观花,下级应付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上级安排工作不着边际,下级只能凑合应付。   笔者认为,学校要紧跟上级政策,不在原则问题上打马虎眼,否则害人害己。但一个学校有一个学校的特点,学校也有个性,如果完全按照上级要求来办,将失去个性,成为盲目的执行者、跟随者,失去个性将失之思考,失之思考将陷于盲目,陷于盲目将失去目标,一所失去目标的学校终将会被时代所抛弃。所以,学校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变被动为主动,变跟随为引领,永远体验勇立潮头的快乐。
  六、宣传报道天花乱坠
  工作好不好,全看宣传与报道;工作都一样,就看如何写。许多学校练就了一身吹牛的功夫,在宣传报道时,给自己戴上一顶顶空洞的高帽子,总不忘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来一阵浮夸风:计划没有不周密的,措施没有不得力的,难关没有不攻克的,成绩没有不突出的,效果没有不显著的,经验没有不宝贵的。满口“以人为本”“和谐校园”,至于是否理解和如何实施则不以为然。
  笔者认为,在宣传方面要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热心服务”这八字方针。
  以笔者学校为例,我们的初心是“内推名师,外显成绩;做学校工作的吹鼓手,做家校联系的温心桥”。半年来,学校公众号共有10篇文章专门赞美了先进教师工作者的事迹。学校成绩斐然,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宣传科室热心为教师服务。学校永远是教师的“家”,无论是为青年教师个人生活、发展奠基,还是为离退休教师提供交流平台,学校公众号一律以开放热情的心去做这些事情。退休教师石法青“退而不休”,热心写作,自编成集,内容健康阳光,他希望与更多的人交流。我校公众号先后为他提供两期机会,发布二十多首诗作,引起五莲电视台的注意,并专门为他做了一期电视节目。
  七、业务材料宁滥勿缺
  《人民日报》撰文批评“事事留痕”,说这也是一种形式主义。读了书要写读书笔记,外出学习要写学习笔记,课上辅导了个学生要写辅导记录,开展了社团活动也必须来个辅导记录。教师们的业务材料,中用的不中用的一学期一大堆,浪费了纸张,浪费了时间。有记录的空闲,还不如多看看书,多读读报。
  笔者认为,所有的业务材料,其实只有教师的备课、学生的作业才是最应当被重视的。比如备课,有些学校只看备课页数,只看书写(当然也很必要),但就是不看备课实效。一篇优秀的教案,实际是对所教课程的二次写作,是对内容的解构和重新建构的过程,有着教学者独特的气场及个性的解读。正因为具有个性化,所以检查时只以页数的多少、字写得是否认真来评判,这让个别人钻了空子,他们并不去认真解读所授知识,而是一味地抄寫教案。有心者把字写板正,便得到好的考评成绩。
  笔者所在学校一个学期只检查教师十六篇教案,这十六篇教案要教师本人撰写,要到网上查重,每篇查重率如果超过10%,当作没完成任务处理。正常的教案,一学期认真设计十几篇,几年下来,教师拿起一篇教学内容就能抓住重难点,就能短时间内设计出教学思路。《百家讲坛》讲师纪连海说:“我教了二十年的历史了,还要每篇教材都要备课,累不累呀。”
  学校中的形式主义“害死”的将是一群人,尤其是祖国的未来,其危害程度之深、之烈,不可不察。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要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重要任务。”所以说,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筑牢克服形式主义的思想政治根基,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卢勇.案例解析学校特色文化建设[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9(09):20-21.
其他文献
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对于提升地理学习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需要,对专题复习中综合思维培养进行分析与讨论便有了突出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河流专题复习为例进行了初中生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策略讨论,旨在为实践提供帮助和指导。
【摘要】高中物理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探究式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学知识点,掌握解题思路和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高中物理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积极展开物理探究式学习活动,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质。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高中物理;实施方法  一、引言  在全国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阶段的教学将探究式教学法作为
【摘要】阅读应从娃娃抓起,语文是小学低年级的重要课程,对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少,理解能力较差,影响了他们阅读能力的发展。开展绘本阅读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种困扰。文章基于绘本对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指导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绘本阅读;小学低年级;指导策略  一、引言  小学低年级绘本是以图画为主,以文字作为辅导,帮助低年级学生进行理解阅读。绘本中的每幅图
【摘要】小学英语教师应把握语篇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设计,引入多元教学方法,致力于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小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生涯奠定坚实基础。文章简要分析了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现状,对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篇教学;阅读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水市2019年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号:TS[
【摘要】生物学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部分,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起到关键作用。课程思政对课堂教学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积极探索生物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思政元素“活化”生物学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优势,让生物学课堂飘出“思政味”。  【关键词】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利用  青少年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也就是说青少年的心智、思维都处于人生发展的
【摘要】家园合作既是教育体制改革下的教育教学需要,也是幼儿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是幼儿园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文章从幼儿、家庭、幼儿园三个主体着手,在深入分析家园合作重要性的基础上,总结了家园合作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优化策略,从而提升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家园合作;合力;优化策略  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幼儿的总和=幼儿园 家长。”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家庭
平面设计作为一门实践学科,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前的中等职业计算机图形教育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教育的重点。本文主要从“快乐设计”教育的必要性入手以及如何将“快乐设计”融入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教育的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立德树人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引领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对于学生的思想成长具有极大的意义。在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至关重要。在具体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从古诗词教学、生活化联系、拓展阅读以及自主感悟等方面展开教学活动,渗透德育。
翻转课堂是新时代信息科技快速发展背景下教学模式的新产物,在实际应用中充分发挥出高中生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的主体地位。语文选择在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其一有助于集中高中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注意力,掌握重点知识,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其二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答,拓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范围,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思及此教师要看到翻转课堂的价值和对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推广翻转课堂的使用,提高教学水平。
文章以“农业区位因素”课例为载体,通过情景导思、活动探究、总结归纳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探究“农业区位因素”,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培养地理实践力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