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这次上海国际艺术节重头戏之一的英国形体剧《外套》于10月28日、29日献演于上戏剧院。
《外套》的表演班底是来自英国的壁虎剧团,此前他们已两度来华演出。这部改编自果戈里经典同名小说的剧作在2009年初次登上英国爱丁堡戏剧节的舞台时便大获成功。2010年,《外套》也成为最短时间内重返中国市场演出的外国戏剧。
该剧由7个演员饰演全剧所有人物,并使用了多达8种不同语言,却无需字幕翻译,突破了传统戏剧运用语言来传递信息的方式,大胆运用极具表现力的肢体语言。观众只需依靠演员在音乐烘托下的形体、表情、舞蹈、行动,就能轻松了解故事情节,惊叹于戏剧的无限可能。
听说此次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演出很可能成为《外套》的“绝唱”,笔者特地对剧团艺术总监阿米特·拉哈弗(AmitLahav)进行了一次专访。
阿米特·拉哈弗是英国壁虎剧团的艺术总监。这位多才多艺的导演、编剧、作曲和演员出生于以色列,曾在先后在舞团、视觉剧场及形体剧场工作。2001年,阿米特·拉哈弗作为创始人之一,成立了英国壁虎剧团,作为对长期以来沉闷呆板的戏剧的反思与回应。直至今日,剧团始终致力于展开观众的想象力,并唤醒他们的内心。
《华人世界》:2009年,《外套》第一次登上爱丁堡舞台,之后壁虎剧团带着这部作品也进行了世界巡演,2010年也曾经两次来到中国。如今来到上海再次演《外套》,并且可能也是最后一次演出这部作品,你们会为上海观众带来什么新东西吗?
阿米特·拉哈弗:《外套》的每一次演出都会有所不同。我认为对舞台艺术来说,最重要的是台上和台下之间的沟通。在这种双向交流的过程中,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在按他们自己的理解方式对作品进行着重塑。所以,这个问题也可以换一个方式来表达:上海的观众会给这次的演出带来怎样的新东西?演员们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观众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外套》在世界各地的表演都会有一些不同。我所说的改变并不是指增加了一幕场景、或者添个新道具,事实上,这些改变往往是非常微妙的,然而可能只是演出节奏上一些变化,就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外套》从没有停止过改变。从它登上舞台的那一天起,每一个晚上都在不断成长、前进。毫无疑问,《外套》也将在上海观众面前展现出它最独一无二的一面。
《华人世界》:《外套》中有很多别具一格的舞台装置,比如魔鬼在那“移动房间”出现的那一幕,也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发现原来这“移动房间”是被一辆人工骑着的三轮车所推移的。不知道在创作过程中,是什么促使你有这样的灵感的?
阿米特·拉哈弗:那一定是魔鬼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记住,所有人看到的东西都可能会不同。没准这个角色代表着某人的父亲!《外套》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在长时间的酝酿中改变了很多,所以每一个最初的想法也经历了很多变化,我也很难记起最初的“灵光一现”是怎样发生的了。不过我能告诉你的是,我特别热爱布景、道具和演员之间的动作和关联,我也一直在寻找怎样操纵空间、时间和肢体给人带来的感觉的最佳方式。
《华人世界》:与原著中的阿卡基相比,剧中阿卡基的人物塑造在原著上进行了很大的改动。通过这样的改动,你想表达什么?
阿米特·拉哈弗:我想做我们自己的《外套》,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我最大的期望就是,每一位看《外套》的观众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做一部壁虎剧团的戏就好像在完成一幅抽象画。最初,你从一个想法、一种感觉出发,然而在开始作画之后,你会被不同新的想法所吸引,画作也开始产生变化,而你必须紧跟这个过程,始终牢记创作的初衷。最初,我便是被阿卡基悲惨的命运所吸引——他的努力和斗争,他经历的挑战和困境,他的生活是怎样一点点被改变。但是,我必须明确的是,《外套》是怎样对我产生意义的,怎样让我自己的思想、热情、恐惧和欲望与《外套》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我们的形体剧《外套》如何开始萌芽。
《华人世界》:《外套》中灯光的使用都很有创意,能与观众谈谈在你认为灯光设计怎样才能打动观众吗?
阿米特·拉哈弗:灯光就像是这出形体剧中的语言——我们不用文字来引导观众,而是用灯光和音乐。所以,演出的灯光、音乐必须非常特别而灵巧。有时我们希望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个特定的地方,此时灯光就会帮我们达到这一目的。在我们的作品中,音乐也起到同样的作用。
《华人世界》:剧里最后,上帝的形象也有别于以往的神圣印象,是一个衰老的龌龊老头,作品想要借此表达什么?
阿米特·拉哈弗:那一定是上帝吗?我不能告诉你这个角色“一定”代表着什么。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观众,你会发现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这是《外套》的魅力所在,也是壁虎剧团所秉承的风格。我们的作品从不禁锢观众,而是充满提示性和启发性。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并不是在试图给观众讲一个故事!我们是在帮助观众发掘他们的内心……
《华人世界》:如果你是阿卡基,你会如何选择?是否会接受魔鬼的外套?
阿米特·拉哈弗:我就是阿卡基!阿卡基就是我。
《外套》的表演班底是来自英国的壁虎剧团,此前他们已两度来华演出。这部改编自果戈里经典同名小说的剧作在2009年初次登上英国爱丁堡戏剧节的舞台时便大获成功。2010年,《外套》也成为最短时间内重返中国市场演出的外国戏剧。
该剧由7个演员饰演全剧所有人物,并使用了多达8种不同语言,却无需字幕翻译,突破了传统戏剧运用语言来传递信息的方式,大胆运用极具表现力的肢体语言。观众只需依靠演员在音乐烘托下的形体、表情、舞蹈、行动,就能轻松了解故事情节,惊叹于戏剧的无限可能。
听说此次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演出很可能成为《外套》的“绝唱”,笔者特地对剧团艺术总监阿米特·拉哈弗(AmitLahav)进行了一次专访。
阿米特·拉哈弗是英国壁虎剧团的艺术总监。这位多才多艺的导演、编剧、作曲和演员出生于以色列,曾在先后在舞团、视觉剧场及形体剧场工作。2001年,阿米特·拉哈弗作为创始人之一,成立了英国壁虎剧团,作为对长期以来沉闷呆板的戏剧的反思与回应。直至今日,剧团始终致力于展开观众的想象力,并唤醒他们的内心。
《华人世界》:2009年,《外套》第一次登上爱丁堡舞台,之后壁虎剧团带着这部作品也进行了世界巡演,2010年也曾经两次来到中国。如今来到上海再次演《外套》,并且可能也是最后一次演出这部作品,你们会为上海观众带来什么新东西吗?
阿米特·拉哈弗:《外套》的每一次演出都会有所不同。我认为对舞台艺术来说,最重要的是台上和台下之间的沟通。在这种双向交流的过程中,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在按他们自己的理解方式对作品进行着重塑。所以,这个问题也可以换一个方式来表达:上海的观众会给这次的演出带来怎样的新东西?演员们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观众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外套》在世界各地的表演都会有一些不同。我所说的改变并不是指增加了一幕场景、或者添个新道具,事实上,这些改变往往是非常微妙的,然而可能只是演出节奏上一些变化,就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外套》从没有停止过改变。从它登上舞台的那一天起,每一个晚上都在不断成长、前进。毫无疑问,《外套》也将在上海观众面前展现出它最独一无二的一面。
《华人世界》:《外套》中有很多别具一格的舞台装置,比如魔鬼在那“移动房间”出现的那一幕,也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发现原来这“移动房间”是被一辆人工骑着的三轮车所推移的。不知道在创作过程中,是什么促使你有这样的灵感的?
阿米特·拉哈弗:那一定是魔鬼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记住,所有人看到的东西都可能会不同。没准这个角色代表着某人的父亲!《外套》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在长时间的酝酿中改变了很多,所以每一个最初的想法也经历了很多变化,我也很难记起最初的“灵光一现”是怎样发生的了。不过我能告诉你的是,我特别热爱布景、道具和演员之间的动作和关联,我也一直在寻找怎样操纵空间、时间和肢体给人带来的感觉的最佳方式。
《华人世界》:与原著中的阿卡基相比,剧中阿卡基的人物塑造在原著上进行了很大的改动。通过这样的改动,你想表达什么?
阿米特·拉哈弗:我想做我们自己的《外套》,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我最大的期望就是,每一位看《外套》的观众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做一部壁虎剧团的戏就好像在完成一幅抽象画。最初,你从一个想法、一种感觉出发,然而在开始作画之后,你会被不同新的想法所吸引,画作也开始产生变化,而你必须紧跟这个过程,始终牢记创作的初衷。最初,我便是被阿卡基悲惨的命运所吸引——他的努力和斗争,他经历的挑战和困境,他的生活是怎样一点点被改变。但是,我必须明确的是,《外套》是怎样对我产生意义的,怎样让我自己的思想、热情、恐惧和欲望与《外套》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我们的形体剧《外套》如何开始萌芽。
《华人世界》:《外套》中灯光的使用都很有创意,能与观众谈谈在你认为灯光设计怎样才能打动观众吗?
阿米特·拉哈弗:灯光就像是这出形体剧中的语言——我们不用文字来引导观众,而是用灯光和音乐。所以,演出的灯光、音乐必须非常特别而灵巧。有时我们希望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个特定的地方,此时灯光就会帮我们达到这一目的。在我们的作品中,音乐也起到同样的作用。
《华人世界》:剧里最后,上帝的形象也有别于以往的神圣印象,是一个衰老的龌龊老头,作品想要借此表达什么?
阿米特·拉哈弗:那一定是上帝吗?我不能告诉你这个角色“一定”代表着什么。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观众,你会发现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这是《外套》的魅力所在,也是壁虎剧团所秉承的风格。我们的作品从不禁锢观众,而是充满提示性和启发性。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并不是在试图给观众讲一个故事!我们是在帮助观众发掘他们的内心……
《华人世界》:如果你是阿卡基,你会如何选择?是否会接受魔鬼的外套?
阿米特·拉哈弗:我就是阿卡基!阿卡基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