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四年级的一堂美术课,我先示范画了图,接着讲解了注意点,然后让学生自由地画。
大家画得都很认真,唯独李小楠又是讲话,又是跑位置,我警告了几次都没有用,我就让他抄写一篇课文,他倒也规矩,把课文抄好了就送给我,我认真地看了他抄写的作业,竟然发现他一笔一画写得非常认真,我略带夸张地说:“哇!李小楠,你写得真漂亮!如果你肯努力,语文、数学也能学好!”“我可不行!”“怎么不行?努力一下,也让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刮目相看!”“我比较笨!”“不是笨的问题,而是勤奋的问题,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你的字现在写得非常漂亮,说明你努力了,只要你肯努力,老师相信你能学好!”他一笑,没吱声就走了。
“我比较笨!”这句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我的心像被电触了一下,隐隐作痛。他本来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现在怎么变成这个样子呢?他就像瘪了的皮球,任你怎么拍,它都不跳呢?他为什么会过早地戴上变色眼镜,认定自己不行呢?这难道不是我们老师的责任吗?小学生还不善于评价自己,缺乏自知之明,他们完全信赖老师对他们所做的评价。因此,教师对小学生做评价需要十分审慎,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别在无意时刺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更不能轻易下有失偏颇的结论。否则,那会给学生纯洁的心灵笼罩上阴影,过早地背上自卑的十字架,干什么事都畏畏缩缩,再也无法自信地抬起头做人。
我猛地想起一位语文老师,上课时他叫学生上黑板默写五个词语,其中有一个学生错了三个。老师叫一个学生评价一下,学生说:“他错了三个。”老师说:“你为什么不说他对了两个呢?”
错了三个,对了两个,本是同一道理,但它却代表我们看问题的两个角度。有人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震撼另一个心灵。”
人总是喜欢听好话的,成年人尚且如此,孩子就更不用说了。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让学生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去迎接新的挑战。
教师要重视表扬的力量。我认为于永正老师说得好:“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作为教师,要呵护学生那份脆弱的自尊,即使是批评,也要像药片一样裹上糖衣。那种不留情面,出口就是批评的做法是不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的。记得哥伦比亚大学苏伯教授说过:“我们面前放着半杯水时,我们应该看到盛满水的那一半,而不是空着的那一半。”
我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许我的这次表扬,只是杯水车薪,但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课后,我又把这件事告诉了班主任,让班主任也来夸夸他。
有一次,他们班上研究课,数学老师请李小楠读题目,他读得非常流畅,声音也特别洪亮,听课的刘老师说:“这小孩挺聪明的!”课后,我把刘老师夸他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我继续在他的耳边煽风点火:“李小楠,加油!别辜负老师对你的期望!”我发现他的眼睛里闪现出异彩,郑重地点点头。
后来,我了解到他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居中游水平,我感到很欣慰。
通过这件事,我改变了自己的工作方式,变批评为表扬和激励。意想不到的是,我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并不如原来所想象的那样一无是处:张伟脑子一般,但上进心特别强;肖飞乐于助人;李贵江脑子不太灵,但特别热爱劳动;吴田皓字写得非常漂亮;张涛棋下得特别棒……我惊讶于自己的发现,我对班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了信心。由于工作方式的改变,学生们也渐渐亲近我了。交流变得很自然、真诚;班务工作也不像以前那样令人头疼,变得很轻松;学生的进步也越来越明显了。这是不是应验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呢?
我们教师要多给学生希望,少给学生失望。轻易做武断性的评价,以泄自己当时的一时之愤是不可取的,现在想想,也是不明智的,自己落得个身心疲惫,与学生的关系也会恶化,真是于事无补。社会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才,我们没有必要按一个标准来培养人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扬长避短,方可人人成才。
大家画得都很认真,唯独李小楠又是讲话,又是跑位置,我警告了几次都没有用,我就让他抄写一篇课文,他倒也规矩,把课文抄好了就送给我,我认真地看了他抄写的作业,竟然发现他一笔一画写得非常认真,我略带夸张地说:“哇!李小楠,你写得真漂亮!如果你肯努力,语文、数学也能学好!”“我可不行!”“怎么不行?努力一下,也让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刮目相看!”“我比较笨!”“不是笨的问题,而是勤奋的问题,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你的字现在写得非常漂亮,说明你努力了,只要你肯努力,老师相信你能学好!”他一笑,没吱声就走了。
“我比较笨!”这句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我的心像被电触了一下,隐隐作痛。他本来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现在怎么变成这个样子呢?他就像瘪了的皮球,任你怎么拍,它都不跳呢?他为什么会过早地戴上变色眼镜,认定自己不行呢?这难道不是我们老师的责任吗?小学生还不善于评价自己,缺乏自知之明,他们完全信赖老师对他们所做的评价。因此,教师对小学生做评价需要十分审慎,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别在无意时刺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更不能轻易下有失偏颇的结论。否则,那会给学生纯洁的心灵笼罩上阴影,过早地背上自卑的十字架,干什么事都畏畏缩缩,再也无法自信地抬起头做人。
我猛地想起一位语文老师,上课时他叫学生上黑板默写五个词语,其中有一个学生错了三个。老师叫一个学生评价一下,学生说:“他错了三个。”老师说:“你为什么不说他对了两个呢?”
错了三个,对了两个,本是同一道理,但它却代表我们看问题的两个角度。有人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震撼另一个心灵。”
人总是喜欢听好话的,成年人尚且如此,孩子就更不用说了。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让学生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去迎接新的挑战。
教师要重视表扬的力量。我认为于永正老师说得好:“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作为教师,要呵护学生那份脆弱的自尊,即使是批评,也要像药片一样裹上糖衣。那种不留情面,出口就是批评的做法是不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的。记得哥伦比亚大学苏伯教授说过:“我们面前放着半杯水时,我们应该看到盛满水的那一半,而不是空着的那一半。”
我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许我的这次表扬,只是杯水车薪,但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课后,我又把这件事告诉了班主任,让班主任也来夸夸他。
有一次,他们班上研究课,数学老师请李小楠读题目,他读得非常流畅,声音也特别洪亮,听课的刘老师说:“这小孩挺聪明的!”课后,我把刘老师夸他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我继续在他的耳边煽风点火:“李小楠,加油!别辜负老师对你的期望!”我发现他的眼睛里闪现出异彩,郑重地点点头。
后来,我了解到他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居中游水平,我感到很欣慰。
通过这件事,我改变了自己的工作方式,变批评为表扬和激励。意想不到的是,我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并不如原来所想象的那样一无是处:张伟脑子一般,但上进心特别强;肖飞乐于助人;李贵江脑子不太灵,但特别热爱劳动;吴田皓字写得非常漂亮;张涛棋下得特别棒……我惊讶于自己的发现,我对班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了信心。由于工作方式的改变,学生们也渐渐亲近我了。交流变得很自然、真诚;班务工作也不像以前那样令人头疼,变得很轻松;学生的进步也越来越明显了。这是不是应验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呢?
我们教师要多给学生希望,少给学生失望。轻易做武断性的评价,以泄自己当时的一时之愤是不可取的,现在想想,也是不明智的,自己落得个身心疲惫,与学生的关系也会恶化,真是于事无补。社会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才,我们没有必要按一个标准来培养人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扬长避短,方可人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