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人类活动驱动下珠江磨刀门河口径潮动力的季节性异变特征

来源 :海洋与湖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g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活动对河口环境影响巨大,揭示在强人类活动驱动下河口径潮动力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异变特征,有利于了解人类活动影响河口动力地貌的机制,对河口区水利工程建设及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1960-2016年珠江磨刀门河口沿程潮位站(甘竹、竹银、灯笼山、三灶)的逐月高、低潮位数据及马口水文站的月均流量数据,统计分析了磨刀门河口在强人类活动驱动下月均水位、潮波振幅及其空间梯度(即月均水位坡度和潮波振幅衰减率)的季节性异变特征.结果 表明,1990年和2000年为磨刀门河口径潮动力的异变年份,1990年前为自然演变阶段,2000年后为恢复调整阶段,1990-2000年为过渡阶段;高强度采砂导致的河床下切使磨刀门河口月均水位及月均水位坡度显著减小,夏季减小幅度最为明显,沿程平均分别减小0.53m和8.93×10-6;月均水位坡度减小导致潮波衰减效应减弱,进而使沿程潮波振幅增大,多年平均增大0.071m;磨刀门河口径潮动力相互作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夏季月均水位坡度随流量增大在上游抬升明显,冬季月均水位坡度在上游显著减小,但在下游略有抬升;随着流量的增大潮波振幅的衰减作用增强,但当流量超过阈值20000m3/s时,月均水位坡度引起的底床摩擦增大效应不足以抵消横截面积辐散效应,潮波衰减效应略有减弱.
其他文献
涵化教育强调教育手段的无痕,要求教学需讲究艺术,关注孩子生命成长。    一、 涵化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式    1.情景引入  情景引入是涵化语文课堂的起点和基点,有助于通过教师挖掘课文中隐藏的情感画面或场景,在教学时,根据文本的文字和叙事情节,进行创造性构思,或演绎成一段故事,或编织成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或描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由此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产生学习上的需求,情感上的主动性
“口语交际”中的“口语”,指口头语言,是一种口耳之学,特别强调口说耳听,可见不仅要重视“说”而且要重视“听”;“交际”指的是人际交往,人际沟通,社会交往.
[编者按]解读教材是老师们备课的基本功,也是关系到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如何才能高效地解读教材,如何才能把文本细节转化为教学细节?这的确是值得研究的事。本期“课题研究”栏目,我们就以“解读教材”为主题,来看看教材编委钱锡铭先生希望老师怎样解读教材;来看看柳州市教科所陶家伟先生是如何组织老师们进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解读教材能力”的课题实验的;再来看看柳州市的这个课题组老师在解读教材方面的一些做法,
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我们以阅读教学中“朗读、默读、诵读”的三种读分别作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来梳理网友的讨论,希望在厘清差别的同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经济的腾飞,避税问题在我国日趋严重。从立法和实践上,我国的反避税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全文主要分三个部分。 论文第一部分主要论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图画已成了教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纵观苏教版三至六年级58篇习作教材,发现仅有五年级下册与六年级上册,这两篇习作教材没有绘图.
孩子在生活中把自己的感受、见识说出来,再写下来,与别人交流,既是生活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是儿童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写话必须从低年级起步,循序渐进,实现乐于表达,勤于动笔。    一、 写话应回归儿童的本真    时下的语文课朗读多了,背诵加强了,识字、写字也重视了,但“写话”被排斥在边缘,听凭孩子“自由发挥”,或过早提出作文的“标准”,要求孩子写出“内容丰富”“打动人心”等有文采的作品,
“解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是进行教学的先决条件。由于教材解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个性化特点,加上教师在专业素养的差异,教材解读一直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瓶颈。具体表现在:  1. 解读的层次浅、随意性大。一些教师解读教材时,对文本内容浅尝辄止,缺乏深层次、多维度地品味涵泳凭着经验和直觉解读文本。  2. 解读缺乏“目标意识”。有些教师缺乏对语文课程目标、年段目标、课时目标的系统认识,在一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以其特殊的战争环境,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彭德怀的似水柔情,又英雄本色的形象更是深深吸引着我们的目光。  一、 题目细细琢磨  读小说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题目,大黑骡子是彭德怀一人的坐骑,从江西出发到过草地陪伴他很多年,从“他的”一词,读懂由此表达出来的感情。透过“他的”二字,我们感受到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的深情,当然,矛盾与冲突也蕴含其间。课题和文章结构组成了一个整体,
一、 课前交流“故事”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猴子种果树》文字浅显,段落结构相似,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则有关猴子内容的故事——《小猴子下山》,于是,课前我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讲述这个故事。二年级孩子一听讲故事便兴趣盎然,有的还边讲边演。  【教学反思】学生拥有的基础知识完全可以成为教材开发的资源,通过回顾旧有,链接新知,形成一个熟悉而使人激动的学习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触类旁通,建构自己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