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主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 建设 条件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5(a)-0242-01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笔者在从事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的几年来,对淮北市新农村建设当中存在的影响因素做了梳理,下面我就以淮北市为例来介绍。
1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条件
1.1 城市主城区有序、渐进扩张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合理、有序扩张,推动了整个淮北市城市化进程,周边城郊结合部农民科学、有效的转化为市民,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1.2 工业园区扩园规划
借助中部崛起战略的契机,随着淮海经济区重新进入国家关注视野,淮北正积极的参与构建长江三角洲地区世界级城市群,淮北市各工业园区,包括龙湖工业园、凤凰山工业园、雷山工业园等正在紧锣密鼓筹措扩园规划,工业园的扩园规划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3 交通便捷,区位优越,特色鲜明
淮北市北靠欧亚大陆桥,东临京沪大动脉,西接京九大通道,连(云港)霍(尔果斯)、合(肥)徐(州)两条高速公路在这里对接,徐阜铁路和311国道在这里交汇,徐州观音机场近在咫尺,铁路、公路和航空组成立体交通网,交通十分便捷。电力充沛,电讯通畅,区位十分优越。淮北市的独特区位优势,有利于发展成为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也为淮北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1.4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2010年,小麦夏秋两季双获丰收,粮食总产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90.3万亩,比上年扩大3.9万亩,增长1%,总产量达到115.7万t,比上年增长14%。植树造林面积完成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6.22%。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91.8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4.3亿元,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38家,工业化率达到54.9%。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4.7亿元,增长35.4%。
1.5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坚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注重上规模、强科技、提质量、重加工、活流通、增效益,全年新增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1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6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连续三年获省政府表彰,中瑞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全国100家重点改造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凤凰山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开工建设。
1.6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
新农村建设“五镇十村”示范工程进展顺利。66个村卫生室进行了规范化改造,全市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35%,超出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农村公路项目完成投资0.8亿元,场站及农村客运站完成投资740万元,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07.3千米,其中高速路42千米,国道7.1千米,省道210.9千米,县道586.9千米,乡道636.2千米,专用道82.5千米,村道2041.7千米,78.4%的行政村通上了柏油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加大,对2.7万人进行了技能培训,转移就业38.1万人。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214.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2%,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79.5千公顷,机播面积215.9千公顷,机收面积151.9千公顷,全年农用电12442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2%。
1.7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规模企业迅速增加,工业主导地位持续提升
六大主导产业基础逐步形成,煤化工和非煤产业比重持续提升。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91.8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4.3亿元,增长20%,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0家,总数达到438家,工业化率达到54.9%。
2010年组织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68个,完成工业技改投资70亿元,增长25.5%;竣工项目78个,年可新增工业增加值8亿元。中润公司生物化工及能源转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淮北矿业集团企业技术中心、中煤特凿公司煤矿深井建设技术工程实验室进入国家级行列,实现全市零的突破。500千伏淮宿变电站工程获2008年度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组织实施了临涣焦化一期、烈山区洪庄村循环经济工程和国安电力能量系统优化、维科印染余热回收利用等节能项目,争取中央和省财政预算补助7853万元。预计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3%以上。
2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
2.1 城镇经济薄弱,以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十分困难
区域城镇发展呈低水平状态,城镇化水平仍处初期阶段,城镇经济集聚和扩散力弱。因此,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必要按照聚集经济的要求,优先发展中心城市,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淮北市的人口、经济等比重,增强淮北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2.2 经济总量实力不强
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問题是:财政收入总量较小,经济实力不强,乡镇和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乡镇和乡村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不利于城镇综合功能的完善,不利于农村第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和村庄集聚发展。
2.3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
淮北市地表水资源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境内有王引河、洪河、龙岱河、闸河等从中穿过,河道上虽然建有诸多节制闸蓄水,但调蓄能力有限。近年来由于旱情较多,群众水患意识淡化,很多小沟,田间沟被填平耕种,洪涝灾害隐患很大。因此,水利设施的建设不容忽视。农村居民的安全饮水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落实解决。乡镇医疗卫生设施急需改善,面对禽流感之类的疫情难以做到有效的控制。
2.4 采煤塌陷影响范围广,可建设用地较少
淮北市规划范围内,存在很大一部分采煤塌陷区域,可建设用地将受到一定的限制,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塌陷时序的影响。另外针对塌陷形成的大面积生态水体保护,村庄规划应充分考虑其影响。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旗下,如何更好更快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因此,在建设社会新农村的过程中,一定要依赖有力因素,克服避免制约因素,尊重民意,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
参考文献
[1] 淮北市统计年鉴.
[2] 淮北市总体规划(2006年至2020年).
[3] 淮北市村庄搬迁安置规划(2010年至2030年).
关键词:新农村 建设 条件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5(a)-0242-01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笔者在从事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的几年来,对淮北市新农村建设当中存在的影响因素做了梳理,下面我就以淮北市为例来介绍。
1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条件
1.1 城市主城区有序、渐进扩张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合理、有序扩张,推动了整个淮北市城市化进程,周边城郊结合部农民科学、有效的转化为市民,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1.2 工业园区扩园规划
借助中部崛起战略的契机,随着淮海经济区重新进入国家关注视野,淮北正积极的参与构建长江三角洲地区世界级城市群,淮北市各工业园区,包括龙湖工业园、凤凰山工业园、雷山工业园等正在紧锣密鼓筹措扩园规划,工业园的扩园规划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3 交通便捷,区位优越,特色鲜明
淮北市北靠欧亚大陆桥,东临京沪大动脉,西接京九大通道,连(云港)霍(尔果斯)、合(肥)徐(州)两条高速公路在这里对接,徐阜铁路和311国道在这里交汇,徐州观音机场近在咫尺,铁路、公路和航空组成立体交通网,交通十分便捷。电力充沛,电讯通畅,区位十分优越。淮北市的独特区位优势,有利于发展成为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也为淮北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1.4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2010年,小麦夏秋两季双获丰收,粮食总产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90.3万亩,比上年扩大3.9万亩,增长1%,总产量达到115.7万t,比上年增长14%。植树造林面积完成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6.22%。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91.8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4.3亿元,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38家,工业化率达到54.9%。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4.7亿元,增长35.4%。
1.5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坚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注重上规模、强科技、提质量、重加工、活流通、增效益,全年新增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1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6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连续三年获省政府表彰,中瑞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全国100家重点改造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凤凰山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开工建设。
1.6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
新农村建设“五镇十村”示范工程进展顺利。66个村卫生室进行了规范化改造,全市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35%,超出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农村公路项目完成投资0.8亿元,场站及农村客运站完成投资740万元,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07.3千米,其中高速路42千米,国道7.1千米,省道210.9千米,县道586.9千米,乡道636.2千米,专用道82.5千米,村道2041.7千米,78.4%的行政村通上了柏油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加大,对2.7万人进行了技能培训,转移就业38.1万人。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214.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2%,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79.5千公顷,机播面积215.9千公顷,机收面积151.9千公顷,全年农用电12442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2%。
1.7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规模企业迅速增加,工业主导地位持续提升
六大主导产业基础逐步形成,煤化工和非煤产业比重持续提升。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91.8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4.3亿元,增长20%,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0家,总数达到438家,工业化率达到54.9%。
2010年组织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68个,完成工业技改投资70亿元,增长25.5%;竣工项目78个,年可新增工业增加值8亿元。中润公司生物化工及能源转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淮北矿业集团企业技术中心、中煤特凿公司煤矿深井建设技术工程实验室进入国家级行列,实现全市零的突破。500千伏淮宿变电站工程获2008年度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组织实施了临涣焦化一期、烈山区洪庄村循环经济工程和国安电力能量系统优化、维科印染余热回收利用等节能项目,争取中央和省财政预算补助7853万元。预计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3%以上。
2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
2.1 城镇经济薄弱,以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十分困难
区域城镇发展呈低水平状态,城镇化水平仍处初期阶段,城镇经济集聚和扩散力弱。因此,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必要按照聚集经济的要求,优先发展中心城市,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淮北市的人口、经济等比重,增强淮北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2.2 经济总量实力不强
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問题是:财政收入总量较小,经济实力不强,乡镇和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乡镇和乡村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不利于城镇综合功能的完善,不利于农村第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和村庄集聚发展。
2.3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
淮北市地表水资源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境内有王引河、洪河、龙岱河、闸河等从中穿过,河道上虽然建有诸多节制闸蓄水,但调蓄能力有限。近年来由于旱情较多,群众水患意识淡化,很多小沟,田间沟被填平耕种,洪涝灾害隐患很大。因此,水利设施的建设不容忽视。农村居民的安全饮水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落实解决。乡镇医疗卫生设施急需改善,面对禽流感之类的疫情难以做到有效的控制。
2.4 采煤塌陷影响范围广,可建设用地较少
淮北市规划范围内,存在很大一部分采煤塌陷区域,可建设用地将受到一定的限制,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塌陷时序的影响。另外针对塌陷形成的大面积生态水体保护,村庄规划应充分考虑其影响。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旗下,如何更好更快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因此,在建设社会新农村的过程中,一定要依赖有力因素,克服避免制约因素,尊重民意,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
参考文献
[1] 淮北市统计年鉴.
[2] 淮北市总体规划(2006年至2020年).
[3] 淮北市村庄搬迁安置规划(2010年至20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