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内窥镜在慢性鼻窦鼻息肉治疗上的疗效。方法:针对我院从2009年6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12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作为本文的临床研究对象,均行鼻内镜手术。结果: 患者术后进行密切的随访。在120例患者中,共计有效有97例,占比80.8%。好转11例9.17%,无效12例,占比10%。在术中,术后,患者均没有观察到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正确操作,麻醉方式的合理选择,术后护理措施的到位和合理定期的随访是鼻内镜手术效果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功能性内窥镜; 鼻窦息肉; 鼻窦外科
慢性鼻息肉,鼻窦炎都是医院耳鼻喉科最为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在临场的常用治疗方式上,多采取摘除息肉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1]。由于在手术的整体过程中,都未对鼻窦进行开放,因此混着在术后的复发性非常高。我院在常规进行内窥镜下进行慢性鼻窦炎的息肉摘除手术,结合了不同的麻醉形式和护理方法,以观察对于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效果,现将实验的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性资料
针对我院从2009年6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12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均行鼻内镜手术。其中男性患者有74人,女性46人,年龄为18-72岁,平均年龄为43±18.7岁。病程为1-32年,平均病程为16±8.6年。其中单侧患病的有87人,双侧患者的有33人。患者均带有不同程度的鼻涕流脓、鼻塞呼吸困难等症状,少数病例合并有嗅觉减退或者头晕、腹胀等情况。根据CT扫描和X射线诊断,并根据标砖分型将上述患者分为Ⅰ型1期19例,2期16例,3期21例。Ⅱ型1期15例,2期25例。3期2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人,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等资料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取MesserKlinger1手术方式对患者进行基础的切除治疗,手术中依据功能性手术的原则,尽可能保留患者的鼻窦黏膜[2]。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术前护理和普通的术前观察。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于有鼻息肉的患者采取抗生素服用5-7天,在手术中,针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强化性的局部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先用1%的卡因加麻醉后,再施加0.1%肾上腺素棉片对于鼻粘膜的表面进行二次麻醉,最后再用1%的利多卡因对于中鼻甲后端、鼻丘、和钩突周做浸润性的麻醉。然后进行手术。术后,对于所有的患者均采取中鼻道的填塞,手术后第二天对鼻腔进行清理。一周后,采用加入庆大霉素的生理盐水对患者的鼻腔进行清洗,并进行痂皮、小息肉和囊泡的清除。如果鼻腔外侧和中鼻甲之间存在黏连,则需要进行及时的分离。以上操作每个星期进行一次,连续5个星期,之后改为1个月一次,持续半年时间,并在患者出院之后进行1年以上的随访。
1.3 判断标准
根据1997年海口会议的治疗标准就行判断[3]。治愈:患者的慢性鼻窦炎症状在术后完全消失,经过内窥镜检查,鼻窦口完全开放,窦腔黏膜无上皮分泌物;好转:患者慢性鼻窦炎或者息肉症状在手术治疗之后得到了明显的好转,内窥镜检查鼻窦黏膜去分泌物较少,部分区域可见水肿、有少量的肉芽组织形成;无效:或者经过治疗之后各种症状毫无好转,经过内窥镜检查,可见鼻窦术腔相互黏连严重,鼻窦口狭窄或者封闭,息肉肉芽形成,可见清晰的脓性分泌物。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针对计量性资料采取平均数加减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结果采取t检验。对于计数性数据采取卡方检验。当两组数据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时(P < 0.05)。可以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20例患者中,共计有效有97例,占比80.8%。好转11例9.17%,无效12例,占比10%。其中观察组痊愈52人,好转6人,无效2人,治疗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痊愈45人,好转5人,无效4人。治疗有效率为93.3%。两组数据比对没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表1:不用的手术方式对于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影响
图1: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手术中的不同情况
对照组 观察组
如表2所示,两组患者在手术治疗之后并发症的情况均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没有发现一例严重的并发情况。在住院时间上,观察组患者所用的时间相比较对照组而言,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表1 两组患者在手术手并发症的情况分析
3 讨论
经鼻内窥镜鼻窦外科手术是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现代鼻外科技术[4-6]。近些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日益发展成熟,经鼻内镜鼻窦外科手术在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方面已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7-9]。该技术较传统手术方式创伤小,手术更精细,术中彻底清除鼻部不可逆病变,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黏膜结构,使其形成良好的通气引流。较快恢复自身生理功能,从而较好达到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目的[10]。
本文实验中显示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正确操作,麻醉方式的合理选择,术后护理措施的到位和合理定期的随访是鼻内镜手术效果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 廖敏, 邱荣敏, 邓碧凡 ,时培才, 高波, 张云桂.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450例临床体会[J]. 微创医学, 2011, 12(01): 341-342.
[2] 袁伟, 张学渊, 魏运军, 等. 异常中鼻甲矫治在鼻内镜手术中的临床意义[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 12(08): 364-365.
[3] 吴棣.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的疗效观察[J]. 安徽医学, 2011, 112(07): 1299-1230.
[4] 佟义霞. 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20例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26(25): 132-133.
[5] 王川东. 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162例临床分析[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1, 67(10): 761-762.
[6] 左可军, 许庚, 史剑波, 等. 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临床结局的主客观评估[J].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8, 43(1): 7-12.
[7] 袁晓培, 马有祥, 邢志敏, 等. 鼻内镜下鼻腔成形术治疗结构性鼻炎[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 21(17): 782-783.
[8] 罗文龙, 马巧娟. 鼻内镜中下鼻甲外移术 396 例治疗体会[J]. 宁夏医学杂志, 2012, 34(08): 806-807.
[9] 娄耀君, 陈常兴, 朱世忠. 人表皮生长因子对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术后术腔黏膜转归的影响[J].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31(06): 401-403.
[10] 刘春华. 内窥镜鼻窦手术与传统术式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疗效比较[J]. 现代医药卫生, 2009, 25(06): 856-857.
关键词:功能性内窥镜; 鼻窦息肉; 鼻窦外科
慢性鼻息肉,鼻窦炎都是医院耳鼻喉科最为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在临场的常用治疗方式上,多采取摘除息肉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1]。由于在手术的整体过程中,都未对鼻窦进行开放,因此混着在术后的复发性非常高。我院在常规进行内窥镜下进行慢性鼻窦炎的息肉摘除手术,结合了不同的麻醉形式和护理方法,以观察对于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效果,现将实验的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性资料
针对我院从2009年6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12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均行鼻内镜手术。其中男性患者有74人,女性46人,年龄为18-72岁,平均年龄为43±18.7岁。病程为1-32年,平均病程为16±8.6年。其中单侧患病的有87人,双侧患者的有33人。患者均带有不同程度的鼻涕流脓、鼻塞呼吸困难等症状,少数病例合并有嗅觉减退或者头晕、腹胀等情况。根据CT扫描和X射线诊断,并根据标砖分型将上述患者分为Ⅰ型1期19例,2期16例,3期21例。Ⅱ型1期15例,2期25例。3期2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人,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等资料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取MesserKlinger1手术方式对患者进行基础的切除治疗,手术中依据功能性手术的原则,尽可能保留患者的鼻窦黏膜[2]。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术前护理和普通的术前观察。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于有鼻息肉的患者采取抗生素服用5-7天,在手术中,针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强化性的局部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先用1%的卡因加麻醉后,再施加0.1%肾上腺素棉片对于鼻粘膜的表面进行二次麻醉,最后再用1%的利多卡因对于中鼻甲后端、鼻丘、和钩突周做浸润性的麻醉。然后进行手术。术后,对于所有的患者均采取中鼻道的填塞,手术后第二天对鼻腔进行清理。一周后,采用加入庆大霉素的生理盐水对患者的鼻腔进行清洗,并进行痂皮、小息肉和囊泡的清除。如果鼻腔外侧和中鼻甲之间存在黏连,则需要进行及时的分离。以上操作每个星期进行一次,连续5个星期,之后改为1个月一次,持续半年时间,并在患者出院之后进行1年以上的随访。
1.3 判断标准
根据1997年海口会议的治疗标准就行判断[3]。治愈:患者的慢性鼻窦炎症状在术后完全消失,经过内窥镜检查,鼻窦口完全开放,窦腔黏膜无上皮分泌物;好转:患者慢性鼻窦炎或者息肉症状在手术治疗之后得到了明显的好转,内窥镜检查鼻窦黏膜去分泌物较少,部分区域可见水肿、有少量的肉芽组织形成;无效:或者经过治疗之后各种症状毫无好转,经过内窥镜检查,可见鼻窦术腔相互黏连严重,鼻窦口狭窄或者封闭,息肉肉芽形成,可见清晰的脓性分泌物。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针对计量性资料采取平均数加减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结果采取t检验。对于计数性数据采取卡方检验。当两组数据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时(P < 0.05)。可以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20例患者中,共计有效有97例,占比80.8%。好转11例9.17%,无效12例,占比10%。其中观察组痊愈52人,好转6人,无效2人,治疗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痊愈45人,好转5人,无效4人。治疗有效率为93.3%。两组数据比对没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表1:不用的手术方式对于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影响
图1: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手术中的不同情况
对照组 观察组
如表2所示,两组患者在手术治疗之后并发症的情况均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没有发现一例严重的并发情况。在住院时间上,观察组患者所用的时间相比较对照组而言,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表1 两组患者在手术手并发症的情况分析
3 讨论
经鼻内窥镜鼻窦外科手术是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现代鼻外科技术[4-6]。近些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日益发展成熟,经鼻内镜鼻窦外科手术在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方面已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7-9]。该技术较传统手术方式创伤小,手术更精细,术中彻底清除鼻部不可逆病变,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黏膜结构,使其形成良好的通气引流。较快恢复自身生理功能,从而较好达到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目的[10]。
本文实验中显示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正确操作,麻醉方式的合理选择,术后护理措施的到位和合理定期的随访是鼻内镜手术效果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 廖敏, 邱荣敏, 邓碧凡 ,时培才, 高波, 张云桂.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450例临床体会[J]. 微创医学, 2011, 12(01): 341-342.
[2] 袁伟, 张学渊, 魏运军, 等. 异常中鼻甲矫治在鼻内镜手术中的临床意义[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 12(08): 364-365.
[3] 吴棣.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的疗效观察[J]. 安徽医学, 2011, 112(07): 1299-1230.
[4] 佟义霞. 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20例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26(25): 132-133.
[5] 王川东. 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162例临床分析[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1, 67(10): 761-762.
[6] 左可军, 许庚, 史剑波, 等. 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临床结局的主客观评估[J].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8, 43(1): 7-12.
[7] 袁晓培, 马有祥, 邢志敏, 等. 鼻内镜下鼻腔成形术治疗结构性鼻炎[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 21(17): 782-783.
[8] 罗文龙, 马巧娟. 鼻内镜中下鼻甲外移术 396 例治疗体会[J]. 宁夏医学杂志, 2012, 34(08): 806-807.
[9] 娄耀君, 陈常兴, 朱世忠. 人表皮生长因子对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术后术腔黏膜转归的影响[J].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31(06): 401-403.
[10] 刘春华. 内窥镜鼻窦手术与传统术式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疗效比较[J]. 现代医药卫生, 2009, 25(06): 856-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