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的红妆之花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l417801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婚姻,是人类生命历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人类从蒙昧时期走到现代,婚姻形式经历了“杂婚”、“同辈血缘婚”、“族外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婚”等5个阶段。在人类社会由低级走向高级,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婚姻一直是人类繁衍后代维持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并逐渐随社会的进步及人类审美需求的提高,形成特有的婚姻礼俗。
  人类生命的精神需求,是有别于其他生物的高级需求,它作为一种潜在力、驱动力和行为力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发挥着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各阶段,以不同的经济·礼俗等形式,得以表现人类不同的需求。在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体制中,婚嫁文化礼俗现象都浸润着人类生命潜能的精神需求。
  社会各时期的婚嫁礼俗都处在经济的制衡中,随着经济潮涨潮落,由经济引导促使着婚嫁礼俗发生变化;同时,人类审美需求作为最直接的驱动力,又会促使新的婚嫁文化礼俗向更高级的形式发展,并再通过经济及生产力的发展以文化创新形态表现出来。婚嫁礼俗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的思想、情感、智慧等精神需求。
  婚姻对和谐社会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人类的精神需求为基本,来探究“十里红妆”这颇具中国特色的婚嫁文化现象,研究它发生、发展、繁荣的原因,将会为现代社会传承、创新中华传统婚姻礼仪文化和现代婚嫁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可资借鉴又一新的依据。
  
  中国红语新嫁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硃砂红——(中国红在色彩专业上的称呼),有其特殊的神秘含义。中国古代把喂以朱砂的壁虎(又称守宫)晒干捣碎,点在婚前的女子身上检验女子是否守节,认为女子一旦失去贞操,则红点消失,否则,红点终身不灭,这一民间验方加强了使红色成了女子的专用词,比如红颜、女红、红粉、十里红妆等。红色是中国婚俗中约定俗成的喜色,也是非常典型的女性文化。
  红色是生命的原色,代表生命的延续,人类对红色的审美需求由来已久。我们探究“十里红妆”婚嫁文化,首先得从“红”开始,以硃砂红为基调的“中国红”可以使我们对华夏婚嫁文化的研究大大的提前。
  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戴的鱼骨等装饰品用赤铁矿粉染成了红色,运用殊砂矿物颜料或动物的鲜血在岩壁上作画。新石器时代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迄今最早的一只漆器木碗,外表涂有层朱红色。可以说,红色是中华民族审美情结及审美灵魂的精神需求中最珍重的色彩。至今,我们还能从故宫城墙的红色感受中国人崇尚红色的庄重之情。
  人类对红色的最初认识也许是源于对血、火及初升的太阳对生命意义影响的自然现象在审美潜意识理解中的反映。原始人群之所以染红穿戴、撒抹红粉,已不是对鲜明夺目的红颜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而是含有社会性的图腾信仰及对生命的尊重,包括巫术、礼仪符号意义在内,是审美本能需求(对红色的感觉愉快)中已经积淀了观念胜的想象理解,潜藏在种种原始巫术礼仪包括两性的结合形式及图腾活动之中。这表明在人类审美初步的萌芽阶段,“红色”已经进入人类的心理视野。
  “十里红妆”牧奁均为以朱漆髹底、雕饰贴金的漆器,有花轿、万工床、红橱、梳妆台、盆碗等,这些妆奁均用俗称“一分朱砂,三分黄金”的贵重的红色矿物质朱砂,髹漆调和而成,朱砂,至今仍比黄金昂贵几倍。朱砂漆以天然的朱砂等矿物质作色料再调以树漆,以鲜红明亮为最佳,永不褪色。年代越久越漂亮。由于这种家具的色彩绚丽明快、富丽堂皇、充满了喜庆吉祥的气氛,体现了女性文化内容,使其红色妆奁成为历代婚嫁的特有符号,专有色彩。
  在经济富裕的浙江宁绍地区,从河姆渡文化遗址中的殊砂红漆木碗,至近代的殊砂红漆木制家具,这种红漆家具在近几千年来一直传承着,并逐渐演绎成当地独特色彩风格的民间婚嫁文化。也可以说,是社会文明的发展推动了这些满足民众精神需求的“红”色妆奁的出现。如“十里红妆”婚嫁现象,它结合中国婚嫁礼俗文化,发扬得淋漓尽致,这二者相互促进。人类本能的审美需求,就像一只无形的巨手,引导并推进着社会的发展。
  
  良田千亩,十里红妆
  
  “十里红妆”一词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当时、江浙宁绍地区富家嫁女时的仪式及妆奁绵延十里壮观场面的称呼。
  至今,该地区民间还流传有“良田千亩、十里红妆”之说, “大凡一种风尚的兴起,必须以物质生活的丰裕为其最基本的前提条件。”风尚的流行就变得比较轻易。
  “十里红妆”婚嫁习俗的兴起,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宁绍平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历史原因,使这一带不乏富甲一方的财主、商人和显贵们,他们把这“闺阁”之事,演绎成了流传千年的婚嫁文化。当时,男女双方在选择配偶时大多考虑双方家庭财产多寡。婚姻在缔结过程中非常注重聘礼,聘礼越重,女子的身价筹码越高。而女子出嫁时陪送嫁妆,也体现了婚姻当事人的经济状态。 从一开始,婚姻就没能脱离经济而作为一种现象独立存在,周代确立的“六礼”中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一环就表明了婚姻与经济的关系。而滥觞于隋唐,形成于两宋,盛行于明清的婚嫁论财现象,则更是直接的揭示了经济在推动婚姻礼俗变迁上的决定性作用。
  
  嫁囡
  
  从南宋时期开始,江南盛妆嫁女的习俗已蔚然成风。俗话说:“上等人家嫁囡,中等人家送囡,下等人家卖囡。”十里红妆中最初能将婚姻与经济关系一览无余的就是浩大的“发嫁妆”场面。
  明中叶以后,江南率先以其经济优势走在全国的前列,商品经济,特别是市镇的迅猛发展,新经济因素的萌芽,改变了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新的婚姻观念也开始出现。婚嫁习俗方面更是发生了很大变化。“婚姻不论门第,皆从目前富贵”。这代表了明中叶以后婚姻领域内的新动向。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婚姻关系突破了门第观念,不管出身如何低贱,一旦“骤得富贵”,就可与名门大姓结亲联姻。
  嫁奁,是女子出嫁时娘家陪送的财物,亦称“嫁装”、“嫁资”、“妆仓”等。明清时代,嫁妆是女子出嫁时必不可少之物,无论家庭贫富,都会尽力为女儿筹办一份体面的嫁妆,即所谓的“量力从厚”,否则就会影响到女儿的终身大事。目前在深圳的“深圳十里红牧民俗博物馆”则全面展示了明清时期女子出嫁时奢华的嫁奁。
  妆奁一方面表达了父母对女儿的爱意,另一方面,也是家族富有、地位显赫的一种炫耀。在古代,两家联姻,家与家的联合较男女结合更被人们和社会重视,婚姻只是被作为壮大亲族、扩大权势来考虑。明清时期,宁绍一带是商贾官宦云集之地,商人们虽然手中握有大量财富,因重农抑商习惯,政治地位向来不高,所以常常通过联姻来结交士大夫,藉以提高自身的地位;另外,富商巨贾之家常世代联姻,以增强他们在商业活动中的竞争能力。
  明末清初期,中国索有“无宁不成市, 无绍不成衙”之说。四海经商的,在各地做师爷的宁绍地区人,了解各地婚礼排场,回到本地,在自己或子女成婚时,免不了在本地原有婚俗中融入外地婚俗习惯,经过不断的吸收融合,形成了有异于本地传统婚俗的,独特的、创新性的“十里红妆”婚嫁礼俗。奢华的新婚俗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十里红妆”婚嫁形态达到了鼎盛阶段,成为当时汉民族婚嫁礼俗的典范。
  
  贳嫁妆
  
  宁绍地区的“十里红妆”婚嫁习俗,在清末民初时期曾又迎来了一次大兴盛,这与其当时的民族工业崛起和第三产业兴盛有密切的关系,极具时代特色。
  
  [宁绍商船织,嫁女厚妆奁]
  宁绍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港口众多,是中国著名的南门第一港,航道四通八达,海内外交通便利,便于和世界各国通商贸易,加上“五口通商”,民族工业崛起并得到发展,这就促使宁绍商品经济特别发达,并为奢华的“十里红妆”婚俗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饮誉四海的“宁波帮”纷纷在宁波、上海投资,促进了宁波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宁波历史上工商业的“黄金时代”,这时期宁波婚礼豪华也发展到了极点。
  
  [八作老师齐备,十里妆仓始成]
  经济的繁荣促使了手工业发展,江南地区历史悠久的漆器和朱金木雕等传统工艺,为“十里红妆”的制作提供了便利。制作一套“十里红妆”器具需要“八作老师”的共同配合,除了泥水匠不需要外,其余木老师、漆老师、篾老师、箍桶老师、雕刻老师等缺一不可,在宁波一带人们习惯称呼匠人为“老师”,对手工艺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彩结贳于店,富家相比攀]
  这个时期的“十里红妆”的场面豪华,还有因为当时那地区出现了众多的贳器店,专门服务于婚礼的彩结贳器号,也就是办喜事的人家只要出不多的钱,就可以租到办喜事所需的一切东西。如租用花轿,不仅有花轿贳器店,而且还有一整套的抬轿、拆轿、扶轿的人员及其服装;稍好的贳器店还有头号轿,如果用头号轿,就得配备相称的仪仗队,那就要花费很多钱,所以头号轿一般人家是贳不起的,而头号轿一年前就要预定,六个月就只能租到二号轿。可见当时富商林立,富家办婚事争相比富,讲场面风气之盛。
  总之,得天独厚、五口通商的地理位置、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新兴的第三产业,优良的经商传统、快速发展的经济,它不仅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及物质产品的丰富,并不断地侵蚀着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同时也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婚嫁礼俗也随之发生变化。人们开始趋新求异、追求豪华。这些都使得宁绍婚嫁礼俗在当时独树一帜,卓立于中国民间婚俗之林。“十里红妆”婚嫁礼俗文化又一次在宁绍地区达到了中国婚嫁礼俗上的黄金时代。
  
  掀起她神秘的盖头
  
  “十里红妆”婚嫁印证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地域、国度、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人类不同的精神需求,并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在带有各自传统文化的礼俗中得以体现。这为我们今天对传统婚嫁礼俗文化的传承及婚嫁文化产业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又一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人类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求激发。人的最高需求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产生创新激情,并得以推动社会的进步,礼俗文化的发展。
  在经济日渐全球化、一体化的当今世界,在物质过分张扬的时代,中国的GDP及各种经济指数与世界各国相比已居较前的排名,社会到了小康阶段,但高雅文化和民间道德礼俗的发展却没跟上经济的步伐。此时人类需求上升为心理上的尊重需求期。人类就特别渴求高雅的礼俗文化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满足自己,社会也迫切需要在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传统的“十里红妆”婚嫁礼仪文化及产业,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除了被列入市级、省级、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目前全国已有以“十里红妆”为主题的博物馆、大酒店、大酒楼、婚嫁文化产业商城、婚纱影楼、十里红牧婚嫁(连锁)商社等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的推动下,人类的精神需求与社会经济活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产生不可抑制的创新能力,进入“自我实现”阶段,达到人类自然的、本能的对传统的婚嫁礼俗文化进行各种形式的产业化创新时期。
  传统婚嫁文化,像一个羞涩美丽的待嫁女子,我们通过产业化的传达,掀起她那神秘的盖头,展示着国粹文化中最精湛的元索,在人类生息繁衍的土地上盛开红妆之花,让浓浓的中国红、民族风在华夏大地掀起文化遗产产业化的革命风潮。
  (此文为作者参加第十六界国际人类学民族学世界大会的论文节选)
其他文献
1990年2月5日,我们在拉萨市尼木县采访时巧遇一家正要举行婚礼,事先我们得知新娘天不亮就要到男方的家,所以我们在早上7点钟就赶到了那里,紧跟着就听说迎接新娘的汽车已经到了。众人前去迎接时,外面还是黑糊糊的一片,谁也看不见谁,只听见新娘的哭泣声,据说这是当地的习俗,与汉族的哭嫁是一个意思。听说新娘和迎亲的人是在凌晨一点就离开家中,中间几个小时要在路途中等待,按藏族习俗,新娘何时出门,何时进门都是经
期刊
1990年年底,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地处青藏公路边马乡的一个古老村庄里,即将要举行一个传统的婚礼仪式。我应邀前往参加,拍下了婚礼的整个过程。  结婚仪式极为隆重,复杂。亲事议定后,首先请活佛或喇嘛打卦,择吉期、出重礼。按当地习俗,婚礼前新郎新娘家门前都要用白灰画上吉祥的图案。这不仅为婚礼增添喜庆的气氛,也有着某种原始的宗教内涵。通往新郎家门口的地上,已经画满了白色的八宝吉祥图案(藏语称扎西达杰),将
期刊
《诗经》中云:生死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每每读来,总有无以名状的感动,同时又有些许失落。这样的婚姻,也许只出现在童话中吧。试问,当今这个浮光掠影,物欲横流的世界,能平平淡淡相伴到老已属难能可贵,有多少人真能做到将婚姻超然于生死之外呢?  也许是我们的生活太过安逸,以至于没有机会展示婚姻初始对彼此生死相守的约定,以至于浓烈的情感被平淡的生活日渐消磨,也许这些只是借口吧?  2008年5
期刊
朋友打电话说,离他家不远的胜观镇,在10月26日有一场婚礼要举行,会尽可能沿用传统方式,完整呈现川北婚俗的浓郁古风。一听这个消息,我直奔朋友家去,要他做引荐人,带我参加这场期待已久的婚礼。  听人讲,以前在川北,姑娘在出嫁的前夜都要举行“坐歌堂”仪式,要唱“哭嫁歌”。但是现在,哭嫁已很难再见到了。我们在刘福贵家看到的“坐歌堂”,只是新娘与亲朋好友围坐一起,唱《牵手》等流行歌曲,完全是新时代的“坐歌
期刊
那是片神秘的未知地,那是情歌野调不羁的爱恨情愁,那是异族女子燃烧的热力,那更是一份我们早已陌生了的情怀。原来生命是如此的鲜活跳跃,原来幸福可以这样和谐张扬。 ,而她恰是那里万花丛中开到好处的一朵,他则是那个赶对了季节的有心人,他和她左手牵着风花雪月,右手连起柴米油盐,这便是一场“婚”。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中国这片地域辽阔、历史久远的土地上,呈现着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婚嫁习俗。56个
期刊
天下亭台楼阁,虽各有妙处,但万变不离其宗:或以亭台点景,或以楼阁揽胜,无非是聊助山光,暂远红尘而已。前不久偶赴香港中文大学拜会金耀基教授,不想却引来一次小小的“文化之旅”,所观者,正是建在中大半山上的“天人合一亭”。  “天人合一,本是中国先贤提出的一个哲学范畴,怎么用来命名一个亭子呢?”上山路上,我不禁向金教授发问。  金教授笑道: “这个亭子的诞生,原本就是起源于钱穆先生的一篇文章《论天人合
期刊
数千年来,中国一直是西方入迷的对象。在古罗马的文献中,就有对于神秘的丝绸制造商色瑞斯(Seres)的记载,但从13世纪开始,第一批传教士和旅行者亲眼目睹了这个国度,他们开始了有关中国的记述,有关她的种种不同和辉煌,创造出一个传奇的中国(Cathay)。当时的广州作为中国南方最大的城市,曾经一度是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拥有着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是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自然地,这个神话般
期刊
这是一个有自己文字、服饰、风俗的民族;这也是一个从古到今都令人神往的天国。凉山,这块中国西部的“处女地”,在大地母亲的呵护中,以彝族那独具风韵、引人入迷的婚礼场面撩拨着世人的心弦。凡亲眼目睹过彝族婚礼场面的中外游人,都会在脑海里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人们常把彝族婚礼中的“抢”、“背”、“瞧”誉为三绝。“不背不抢的身不贵,背去的‘媳嫫’值千金”。泼水、抹黑脸等方式使整个婚礼都充满着欢乐风趣和幽默
期刊
当雄,拉萨市的北大门,藏语意为“选出来的好地方”,是羌塘草原草美羊肥的牧场,拉萨市惟一的纯牧业县。当雄的婚俗是比较典型的藏族婚俗。娶亲有4道必经的程序:说亲——迎亲——婚礼——回门。乍一看来,这四道程序也算不上什么特别,因为很多民族娶亲都有类似的程序。不过,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每道程序的具体过程都与众不同。  先说说求新的规矩。一个小伙子如果看上了某家的姑娘,万不可自己上门求婚,必须找自己的亲友或女方
期刊
盛夏,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受到邀请,参加了青海省海南州巴桑赤大经院举行的首届雪域嘛尼祈愿大法会。巴桑赤大经院位于青海省同德县,我于法会前一天上午到达寺院并拜见了旦增年智活佛。在活佛为我祝福后,他的管家叶银加措向我简要介绍了这届法会的目的,并且给我发放了印有藏文的采访证和汽车通行证,还为我配了一名曾在北京大学学习的在此出家的翻译。我受宠若惊,满心欢喜地把车开到法会现场对面的山上。临高俯视,八曲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