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合理安排学生在校园内部的生活和学习,加强和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性格特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具体变化。为了保证学生可以更多、更好地接受心理知识,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地为小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本文详细地分析并介绍了如何在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工作;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1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以学校的环境以及教师的活动为媒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对学生的耳濡目染,使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促进他们的发展。学校的全体教育工作者需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的一切教学工作中,在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渗透式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不只是教师,这也要求家长以及学生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心理健康足够重视,从小事做起,逐渐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2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1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小学生因为年龄尚小,正处于刚刚接触社会的阶段,对于各种事物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班主任往往采用严厉的教学方法管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产生抵触甚至是逆反的心理,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2.2調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管是哪一科课程的教学,教师往往都喜欢采用“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紧张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也只是被动、机械地去学习,课堂气氛过于枯燥、沉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打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彻底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心智发育正处于关键时期,所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小学教育是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开展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阶段。在过去,大部分教师都觉得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水平之间没有关系,只有学生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水平才能有所提升,然而这种观点并不科学。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锻炼学生健康的身心。
3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3.1科学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心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比如,老师如果过度关注一个学生,那么就有可能导致这个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基于此,发现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班主任尽量不要听取某一个人的意见去处理问题,而是通过多个学生了解实际情况后再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尽量以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要以教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情况,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比如,某个同学在教室没有人的情况下,将教师的桌椅全部推倒弄乱,同学们的东西全都落到地上。班主任如果过分指责他弄乱东西,那么这个学生就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1]。
3.2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积极和学生沟通,共同创设良好的空间。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对外部的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就是思维的发展和对新事物的接触。班主任应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二是健全学生性格,培养学生正确交往的观念。人和人之间需要沟通作为桥梁建立关系,而小学阶段的学生语言应用不够娴熟,他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困惑。班主任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让学生通过交往、分享和沟通,学会协作,更加团结。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愿意去沟通和交流,这对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三是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构建良好的集体环境[2]。
3.3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小学生活中,难免会有部分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好主题班会,发挥班会的作用。比如开展以“文明礼仪从我做起”“我爱我班”为主题的主题班会。鼓励每一名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到主题班会中来,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方式打开自己的心扉,交流真实的心得体会。大部分小学班主任都是各科的任课教师,这些教师在开展各学科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用心理辅导策略可以区分学生的智力品质问题和非智力品质问题。另外,班主任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在各学科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加入心理品质教育内容。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将优秀的品质深入学生内心,继而将其转换为学生自身的品质[3]。
3.4家校合力,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更加美好和完善的教育工程。对于学生来说,家庭教育对其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小学生心理特征不同,有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缺乏来自父母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一些家长,将大部分的时间都奉献给工作,忽略了孩子的成长,这也是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又一因素。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将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保证家长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继而在家中采取正确、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的主要作用是为家长提供育儿帮助,并且配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通过家校联合,合理、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小学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教师应该不断地完善自己,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充分去探究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登秀.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学周刊,2020(09):163-164.
[2]庞小林.新时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有效性研究[J].学周刊,2020(09):175-176.
[3]桑茜茜.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创新策略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03):108-109.
临沂第九实验小学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工作;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1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以学校的环境以及教师的活动为媒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对学生的耳濡目染,使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促进他们的发展。学校的全体教育工作者需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的一切教学工作中,在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渗透式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不只是教师,这也要求家长以及学生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心理健康足够重视,从小事做起,逐渐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2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1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小学生因为年龄尚小,正处于刚刚接触社会的阶段,对于各种事物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班主任往往采用严厉的教学方法管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产生抵触甚至是逆反的心理,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2.2調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管是哪一科课程的教学,教师往往都喜欢采用“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紧张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也只是被动、机械地去学习,课堂气氛过于枯燥、沉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打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彻底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心智发育正处于关键时期,所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小学教育是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开展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阶段。在过去,大部分教师都觉得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水平之间没有关系,只有学生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水平才能有所提升,然而这种观点并不科学。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锻炼学生健康的身心。
3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3.1科学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心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比如,老师如果过度关注一个学生,那么就有可能导致这个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基于此,发现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班主任尽量不要听取某一个人的意见去处理问题,而是通过多个学生了解实际情况后再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尽量以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要以教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情况,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比如,某个同学在教室没有人的情况下,将教师的桌椅全部推倒弄乱,同学们的东西全都落到地上。班主任如果过分指责他弄乱东西,那么这个学生就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1]。
3.2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积极和学生沟通,共同创设良好的空间。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对外部的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就是思维的发展和对新事物的接触。班主任应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二是健全学生性格,培养学生正确交往的观念。人和人之间需要沟通作为桥梁建立关系,而小学阶段的学生语言应用不够娴熟,他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困惑。班主任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让学生通过交往、分享和沟通,学会协作,更加团结。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愿意去沟通和交流,这对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三是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构建良好的集体环境[2]。
3.3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小学生活中,难免会有部分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好主题班会,发挥班会的作用。比如开展以“文明礼仪从我做起”“我爱我班”为主题的主题班会。鼓励每一名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到主题班会中来,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方式打开自己的心扉,交流真实的心得体会。大部分小学班主任都是各科的任课教师,这些教师在开展各学科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用心理辅导策略可以区分学生的智力品质问题和非智力品质问题。另外,班主任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在各学科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加入心理品质教育内容。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将优秀的品质深入学生内心,继而将其转换为学生自身的品质[3]。
3.4家校合力,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更加美好和完善的教育工程。对于学生来说,家庭教育对其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小学生心理特征不同,有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缺乏来自父母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一些家长,将大部分的时间都奉献给工作,忽略了孩子的成长,这也是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又一因素。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将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保证家长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继而在家中采取正确、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的主要作用是为家长提供育儿帮助,并且配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通过家校联合,合理、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小学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教师应该不断地完善自己,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充分去探究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登秀.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学周刊,2020(09):163-164.
[2]庞小林.新时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有效性研究[J].学周刊,2020(09):175-176.
[3]桑茜茜.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创新策略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03):108-109.
临沂第九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