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当前经济形势的进一步低迷,人们正逐步从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转而将重心放在现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上。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这是非常现实的。
人民币纵比贬值、横比升值趋势
现在人们在很多场合中谈论2025年,据说那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跃居世界第一。可以预见的是:从现在起的1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中国的本位货币人民币的价值状态是——纵比贬值,横比升值。
“纵比”是说某种货币从长期来看,其购买力总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贬值,这是现代工业社会的普遍现象(见图1)。特别在中国近年来一度较高的通胀水平下,关于资产保值增值的讨论尤其必要。
所谓“横比”是:对比美元、欧元和日元,人民币会处于长期的升水中。原因有三:一是国内科技研發能力的突飞猛进,必将使国内企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更新换代,从而大大提高生产率,这是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内因;二是货币当局长期对外汇的管制,对人民币升值的一贯压制,让其在需求机制上已经储备了足够强大的爆发能量;三是次贷危机后美国一直执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这势必推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趋势。
数据显示:2005年1月1日100美元兑人民币为827.65,2009年7月10日为683.13,2013年2月1日为628.19,从这3个时间点上可以清楚看出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势。这其实也是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走势的一个缩影(图2)。
必须指出,人民币横比下的升值虽然是大势所趋,但促成这一结果的经济因素则错综复杂。对其带来的利弊政府亦需要有充分准备,各方权衡和作出谨慎与连贯的决策。同理,对个人而言,想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也有相当难度。下面重点介绍几类主要的资产应如何配置。
不同阶段资产配置方案
我的建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8年对美元汇率破7后人民币升值的速度与幅度相对放缓,每年的升值水平不超过2%,但通胀压力(官方CPI)大多在2%以上,甚至在某些时期高达4%-6%,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进行以下的配置比较有利:
1、现金类资产。包括储蓄、债券、蓝筹股、基金、短期理财产品等可以比较多地配置。通过合理搭配,它们一般总能跑赢CPI,而战胜CPI我们的资产就实现了保值。这类资产的特点是变现能力强流动性好,一般占总资产的20%-30%为宜,最多不要超过40%。这类资产主要用来抵御中短期风险。其中,偏股型基金和短期理财产品值得推荐。在配置种类上,还是大家熟知的那句箴言:“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2、实物类资产。包括房产、黄金、收藏品等有形资产要控制在一定比例内,最好不要超过总资产的50%,否则投资风险带来的损失可能会大于收益。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房产类资产的配置无需刻意回避,但最好不要超过投资“红线”。黄金的国内市场相比国际市场存在滞后性,对市场的波动反应可能会过分放大。现在人们为了保值增值而非保障蜂拥买入黄金,更容易造成黄金以后的暴涨暴跌。
3、外汇类资产。这类资产一般家庭持有的不多,由于外汇率差较小,若想达到一个可观的增值收益,对现金数量要求很大。而且变化快,专业性要求较高,不具有广泛意义。若手上已经持有美元,可以逐步减仓卖出部分,变现后也可将一部分投资到现金类资产上。
4、适当增加个人和家庭消费。这有两个好处:一是抵消“钱不值钱”的心理影响,二是直接扩大了内需,加速了货币回笼,理论上可以减少纸币的超发量。
第二阶段,如果随后人民币的升值速度加快,升值的幅度比较可观,比如破6或破5就可以看成是一个临界值。这样中国贸易顺差就会被大幅压低,甚至可能成为逆差。这种情况利于进口,从而可以稳定国内的物价水平,那时我们进行以下的资产配置比较有利:
1、适当降低现金类资产的比例。那个时候物价相对较低,赶超CPI的动力不再强烈,变现后其中一小部分可以转化成储蓄,使稳健与风险更平衡些,其余的大部分用来投资房产等实物类资产。但调整后的比例也不能低于总资产的10%-20%。
2、实物类资产要相对增多。比如房产,因为一是房产本身的价值那时可能也在升值;二是与金融类资产不同,房产具有使用价值,它带来的稳定递增的租金以及租金的孳息,就如同年金的复利计算一般,都是不可小觑的。在这个阶段,由于供需平衡物价稳定,经济持续低速增长,硬着陆的风险较小,所以房产投资的优势就更好地表现出来了。持续平稳的经济增长环境使得高总价资产作为投资品的风险降到了最低,包括在投资人的心理预期上。即便如此,这类资产以不超过70%为宜。
3、外汇类资产。这时可以买入美元补仓,经过这样操作,你的外汇品种依然齐全,但先卖后买,投资者就把收益装进了口袋。
4、投资实业。这时,无论从经济环境还是政府的政策措施上来看,都会让投资实业开办工厂更加有利可图。但并非人人都适合做企业家。
当然,要想让方案更完美些,还要结合当时的利率水平与财税政策,国外则重点看美国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美元走向以及国际原油与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它们都会对我们的决策产生重要作用。比如前一时期发生的欧债危机,它就对外汇市场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
黄金的保障作用
我们再回到前面讨论的不同阶段的资产配置方式上,可以看出,在第一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期,通常伴随着较大的通胀压力。对个人资产的保值增值而言,我们更多进行的是金融及其衍生品的投资,基本方式就是“用数量来追赶数量”,从而更容易忽视这几个因素:必要性、质量与度。这也对政府决策有所启示:对宏观经济整体而言,金融活动的过度繁荣甚至投机盛行,也为经济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进入第二阶段,人民币升值到一定程度,物价平稳通胀压力较低,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阶段。对个人与国家来说可以维持较长时期的双赢局面,那时人们投资实业的意愿会增强,实体经济基本上进入良性循环。而能否迈过这道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是否成功。只有迈过这道坎,我们才会在真正意义上加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远非2025年前就能解决。
最后,对于黄金着重说两点:第一,黄金的确具有成为天然货币的属性。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的发行名义上不再与黄金挂钩,但即使从那时起,各国央行的黄金储备也是有增无减,仅中国政府2012年就从香港的公开市场上购买了近千吨黄金。还有多国政府或央行联合设立的某些重要的平准基金,除了美元出资外,重头戏就是黄金了。第二,黄金的保障作用。回到资产配置的问题上来,就个人而言,将世界上最重要的贵金属放在“鸡蛋篮子”里的象征意义,可能大过实际产生的增值收益。简单说,它可能是“救命钱”!到了情况最危急的时刻,只有它能解决问题!这样的逻辑同样适用于国家,与其手上全是美国国债这样的“毒资产”,不如储备一部分更可靠的“救命钱”来得更踏实。
人民币纵比贬值、横比升值趋势
现在人们在很多场合中谈论2025年,据说那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跃居世界第一。可以预见的是:从现在起的1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中国的本位货币人民币的价值状态是——纵比贬值,横比升值。
“纵比”是说某种货币从长期来看,其购买力总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贬值,这是现代工业社会的普遍现象(见图1)。特别在中国近年来一度较高的通胀水平下,关于资产保值增值的讨论尤其必要。
所谓“横比”是:对比美元、欧元和日元,人民币会处于长期的升水中。原因有三:一是国内科技研發能力的突飞猛进,必将使国内企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更新换代,从而大大提高生产率,这是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内因;二是货币当局长期对外汇的管制,对人民币升值的一贯压制,让其在需求机制上已经储备了足够强大的爆发能量;三是次贷危机后美国一直执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这势必推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趋势。
数据显示:2005年1月1日100美元兑人民币为827.65,2009年7月10日为683.13,2013年2月1日为628.19,从这3个时间点上可以清楚看出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势。这其实也是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走势的一个缩影(图2)。
必须指出,人民币横比下的升值虽然是大势所趋,但促成这一结果的经济因素则错综复杂。对其带来的利弊政府亦需要有充分准备,各方权衡和作出谨慎与连贯的决策。同理,对个人而言,想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也有相当难度。下面重点介绍几类主要的资产应如何配置。
不同阶段资产配置方案
我的建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8年对美元汇率破7后人民币升值的速度与幅度相对放缓,每年的升值水平不超过2%,但通胀压力(官方CPI)大多在2%以上,甚至在某些时期高达4%-6%,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进行以下的配置比较有利:
1、现金类资产。包括储蓄、债券、蓝筹股、基金、短期理财产品等可以比较多地配置。通过合理搭配,它们一般总能跑赢CPI,而战胜CPI我们的资产就实现了保值。这类资产的特点是变现能力强流动性好,一般占总资产的20%-30%为宜,最多不要超过40%。这类资产主要用来抵御中短期风险。其中,偏股型基金和短期理财产品值得推荐。在配置种类上,还是大家熟知的那句箴言:“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2、实物类资产。包括房产、黄金、收藏品等有形资产要控制在一定比例内,最好不要超过总资产的50%,否则投资风险带来的损失可能会大于收益。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房产类资产的配置无需刻意回避,但最好不要超过投资“红线”。黄金的国内市场相比国际市场存在滞后性,对市场的波动反应可能会过分放大。现在人们为了保值增值而非保障蜂拥买入黄金,更容易造成黄金以后的暴涨暴跌。
3、外汇类资产。这类资产一般家庭持有的不多,由于外汇率差较小,若想达到一个可观的增值收益,对现金数量要求很大。而且变化快,专业性要求较高,不具有广泛意义。若手上已经持有美元,可以逐步减仓卖出部分,变现后也可将一部分投资到现金类资产上。
4、适当增加个人和家庭消费。这有两个好处:一是抵消“钱不值钱”的心理影响,二是直接扩大了内需,加速了货币回笼,理论上可以减少纸币的超发量。
第二阶段,如果随后人民币的升值速度加快,升值的幅度比较可观,比如破6或破5就可以看成是一个临界值。这样中国贸易顺差就会被大幅压低,甚至可能成为逆差。这种情况利于进口,从而可以稳定国内的物价水平,那时我们进行以下的资产配置比较有利:
1、适当降低现金类资产的比例。那个时候物价相对较低,赶超CPI的动力不再强烈,变现后其中一小部分可以转化成储蓄,使稳健与风险更平衡些,其余的大部分用来投资房产等实物类资产。但调整后的比例也不能低于总资产的10%-20%。
2、实物类资产要相对增多。比如房产,因为一是房产本身的价值那时可能也在升值;二是与金融类资产不同,房产具有使用价值,它带来的稳定递增的租金以及租金的孳息,就如同年金的复利计算一般,都是不可小觑的。在这个阶段,由于供需平衡物价稳定,经济持续低速增长,硬着陆的风险较小,所以房产投资的优势就更好地表现出来了。持续平稳的经济增长环境使得高总价资产作为投资品的风险降到了最低,包括在投资人的心理预期上。即便如此,这类资产以不超过70%为宜。
3、外汇类资产。这时可以买入美元补仓,经过这样操作,你的外汇品种依然齐全,但先卖后买,投资者就把收益装进了口袋。
4、投资实业。这时,无论从经济环境还是政府的政策措施上来看,都会让投资实业开办工厂更加有利可图。但并非人人都适合做企业家。
当然,要想让方案更完美些,还要结合当时的利率水平与财税政策,国外则重点看美国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美元走向以及国际原油与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它们都会对我们的决策产生重要作用。比如前一时期发生的欧债危机,它就对外汇市场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
黄金的保障作用
我们再回到前面讨论的不同阶段的资产配置方式上,可以看出,在第一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期,通常伴随着较大的通胀压力。对个人资产的保值增值而言,我们更多进行的是金融及其衍生品的投资,基本方式就是“用数量来追赶数量”,从而更容易忽视这几个因素:必要性、质量与度。这也对政府决策有所启示:对宏观经济整体而言,金融活动的过度繁荣甚至投机盛行,也为经济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进入第二阶段,人民币升值到一定程度,物价平稳通胀压力较低,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阶段。对个人与国家来说可以维持较长时期的双赢局面,那时人们投资实业的意愿会增强,实体经济基本上进入良性循环。而能否迈过这道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是否成功。只有迈过这道坎,我们才会在真正意义上加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远非2025年前就能解决。
最后,对于黄金着重说两点:第一,黄金的确具有成为天然货币的属性。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的发行名义上不再与黄金挂钩,但即使从那时起,各国央行的黄金储备也是有增无减,仅中国政府2012年就从香港的公开市场上购买了近千吨黄金。还有多国政府或央行联合设立的某些重要的平准基金,除了美元出资外,重头戏就是黄金了。第二,黄金的保障作用。回到资产配置的问题上来,就个人而言,将世界上最重要的贵金属放在“鸡蛋篮子”里的象征意义,可能大过实际产生的增值收益。简单说,它可能是“救命钱”!到了情况最危急的时刻,只有它能解决问题!这样的逻辑同样适用于国家,与其手上全是美国国债这样的“毒资产”,不如储备一部分更可靠的“救命钱”来得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