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训练内容,为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素质化,我们应当十分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教学与训练,培养他们的意蕴感、形象感、情趣感、流畅感、愿望感和成就感,使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均衡的发展。
关键词:朗读 教学 情感 培养 创设 情境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运用的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训练内容,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渠道。而语感也正是朗读这一环节中最关键的地方,它是指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悟。为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素质化,我们应当十分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教学与训练,培养他们的意蕴感、形象感、情趣感、流畅感、愿望感成就感,使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均衡的发展。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加强语感的培养呢?拿我个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来说,关键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培养意蕴感
意蕴感,指的是对语言的语义的准确感知。小学生往往局限于语表意义的感知,而对语表意义的感知往往会有理解障碍。教学中运用揣摩比较的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扫除这种障碍。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
①“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
②“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这两句都用了“才”,但意义却不同,在第①句里,它表示时间过得很慢,说明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的时间长。而在第②句里,它却表示时间很短暂,说明战斗很快就要结束了。这样一比较,学生就能领悟到这一个字由此产生的不同效果。
二、培养形象感
形象感,是指对语言所描绘的“形象”,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形成新的表象。学生这种表象的形成,需要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并且把新旧体验加以联系和沟通,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语言所描绘的形象产生新的表象。只有这时,学生对语言对象的感受才能比较准确和深刻。就《桂林山水》而言,每个自然段都要使学生在自己脑海中找到具体的形象,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出大海、西湖、漓江水的图景;想象出泰山、香山、桂林山的雄伟、奇丽的画面,朗读的时候,引导学生体会桂林水的特点,即“静、清、绿”;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特别是读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更要让学生想象碧波荡漾,如诗如画,体会作者的诗情画意。
三、培养情趣感
情趣感,指的是对语言中所包含的各种情味、情感等的感受。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篇充满激情,读后能催人泪下的好课文,由于教师只重视语言文字的分析,课外的内容,语言确实是被学生“内化”了,但学生情感的共鸣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对于这类文件如果能想方设法根据课文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感,对培养学生的情趣感就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中有关夺取泸定桥的经过,我采用了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学生齐读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就深入了课文人物的情感境界,使他们悟出了文中的精华。
四、培养流畅感
流畅感,指的是对语言前后衔接是否顺畅流利,语言节奏是否适当、和谐的感受。在培养学生流畅感的过程中,语句的停顿、语调的变化、轻、重音的处理、儿话音变以及朗读速度等朗读技巧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如《囚歌》一课,:“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指导学生读出重音与停顿,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流畅感,而且诗句的气势、韵味也体现出来了。
为了培养学生的流畅感,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进行“纠错”训练。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连长,我去炸掉它。”教师可以运用两种朗读形式,让学生进行辨析:①连长,我去炸掉它。②连长/我去/炸掉它。
五、培养愿望感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进行朗读的训练首先要唤起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朗读的愿望,训练学生的乐读、会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为此,老师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朗读的内容,实现预期的愿望。
在朗读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让课堂教学伴随着直观形象与情境来进行,这样,学生往往读的入情,读的入境,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教师一开始就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想不想去桂林游玩一次,如果有这个愿望,我们就得好好的读这篇课文哦。在教学中,教师突出分析文章清新、优美、抒情的笔调,让学生读懂文章描绘的秀丽多姿的桂林山水图,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实现自己的愿望。
六、培养成就感
训练好边读边记忆能促进成就感的养成。一是从边度边思考做起,为了培养这个习惯,教师应重视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二是训练学生边读边记忆的能力,先读后说,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说出文章的主旨,在此基础上,按照作者写的顺序,逐一体会作者描述的景物,刻画的人物,舒发的感情。之后,更进一步,顺畅的复述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长期如此训练,即会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朗读课文是有目的的,朗读课文更是有层次的,通过通读、熟读、诵读、吟读,加深感知、理解、领悟、积累、应用,形成规律,这样训练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感知的敏锐性,更能增强学生的对文本高度概括,也培养学生的各种朗读能力,培养各种语感。
参考文献:
[1]《小学阅读指南》
关键词:朗读 教学 情感 培养 创设 情境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运用的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训练内容,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渠道。而语感也正是朗读这一环节中最关键的地方,它是指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悟。为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素质化,我们应当十分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教学与训练,培养他们的意蕴感、形象感、情趣感、流畅感、愿望感成就感,使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均衡的发展。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加强语感的培养呢?拿我个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来说,关键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培养意蕴感
意蕴感,指的是对语言的语义的准确感知。小学生往往局限于语表意义的感知,而对语表意义的感知往往会有理解障碍。教学中运用揣摩比较的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扫除这种障碍。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
①“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
②“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这两句都用了“才”,但意义却不同,在第①句里,它表示时间过得很慢,说明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的时间长。而在第②句里,它却表示时间很短暂,说明战斗很快就要结束了。这样一比较,学生就能领悟到这一个字由此产生的不同效果。
二、培养形象感
形象感,是指对语言所描绘的“形象”,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形成新的表象。学生这种表象的形成,需要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并且把新旧体验加以联系和沟通,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语言所描绘的形象产生新的表象。只有这时,学生对语言对象的感受才能比较准确和深刻。就《桂林山水》而言,每个自然段都要使学生在自己脑海中找到具体的形象,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出大海、西湖、漓江水的图景;想象出泰山、香山、桂林山的雄伟、奇丽的画面,朗读的时候,引导学生体会桂林水的特点,即“静、清、绿”;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特别是读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更要让学生想象碧波荡漾,如诗如画,体会作者的诗情画意。
三、培养情趣感
情趣感,指的是对语言中所包含的各种情味、情感等的感受。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篇充满激情,读后能催人泪下的好课文,由于教师只重视语言文字的分析,课外的内容,语言确实是被学生“内化”了,但学生情感的共鸣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对于这类文件如果能想方设法根据课文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感,对培养学生的情趣感就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中有关夺取泸定桥的经过,我采用了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学生齐读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就深入了课文人物的情感境界,使他们悟出了文中的精华。
四、培养流畅感
流畅感,指的是对语言前后衔接是否顺畅流利,语言节奏是否适当、和谐的感受。在培养学生流畅感的过程中,语句的停顿、语调的变化、轻、重音的处理、儿话音变以及朗读速度等朗读技巧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如《囚歌》一课,:“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指导学生读出重音与停顿,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流畅感,而且诗句的气势、韵味也体现出来了。
为了培养学生的流畅感,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进行“纠错”训练。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连长,我去炸掉它。”教师可以运用两种朗读形式,让学生进行辨析:①连长,我去炸掉它。②连长/我去/炸掉它。
五、培养愿望感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进行朗读的训练首先要唤起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朗读的愿望,训练学生的乐读、会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为此,老师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朗读的内容,实现预期的愿望。
在朗读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让课堂教学伴随着直观形象与情境来进行,这样,学生往往读的入情,读的入境,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教师一开始就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想不想去桂林游玩一次,如果有这个愿望,我们就得好好的读这篇课文哦。在教学中,教师突出分析文章清新、优美、抒情的笔调,让学生读懂文章描绘的秀丽多姿的桂林山水图,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实现自己的愿望。
六、培养成就感
训练好边读边记忆能促进成就感的养成。一是从边度边思考做起,为了培养这个习惯,教师应重视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二是训练学生边读边记忆的能力,先读后说,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说出文章的主旨,在此基础上,按照作者写的顺序,逐一体会作者描述的景物,刻画的人物,舒发的感情。之后,更进一步,顺畅的复述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长期如此训练,即会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朗读课文是有目的的,朗读课文更是有层次的,通过通读、熟读、诵读、吟读,加深感知、理解、领悟、积累、应用,形成规律,这样训练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感知的敏锐性,更能增强学生的对文本高度概括,也培养学生的各种朗读能力,培养各种语感。
参考文献:
[1]《小学阅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