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南黄海文化拓展教育内涵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nb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的教育资源,努力培养符合当地实情与社会客观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正是目前教育改革日趋理智、返璞归真并逐步走向完善的具体体现。近年,在学校工作中,充分发挥南黄海文化的育人功能,依托地域文化,催开育人之花,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 地域文化 教育内涵 文化建设
  我们的祖祖辈辈傍海而居,在赶海谋生、弄海得乐的劳作中,耳可闻阵阵涛声,肤可觉习习海风,眼可见海子牛负重奋进的顽强身影,心可悟南黄海精深博大的文化底蕴。长期的文化积淀,天长日久的提炼加工,使南黄海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教育特色。近年来,我们在学校工作中,充分发挥南黄海文化的育人功能,依托地域文化,催开育人之花,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营造“海文化”校园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处处皆教育。被赋予一定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会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1.校园景观文化建设。1995年,我校易地新建,确定了新的办学理念:以地域文化为依托,形成海文化育人的办学特色。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我校首先力求在建筑风格上尽可能与南黄海之滨开阔雄浑的地域特征吻合。走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昂然而立的海子牛塑像,它时刻激励广大师生要有“海子牛”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开拓进取。大道尽头的屏风上写着海娃的培养目标: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知识像大海一样渊博,体魄像大海一样刚健,创新像大海一样奔涌。大道西侧的三幢教学楼(求是楼、求知楼、求真楼)呈波浪型,意寓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像浪涛一样一浪高过一浪。操场北部的科技园造型是一艘远航的大船,指引学生树立大志向,勇于创新,向科技的海洋远航。
  整个校园占地20810平方米,环境幽雅,风格独特,既粗犷豪放,又别致大方。校园内连廊飞架、假山喷泉、小桥流水、绿树掩映,还有海生物形状的花木自我介绍牌。池塘边杨柳依依,翠绿点点。草坪似绿色的海洋,“草海”中用葱兰和柏树栽成的图案形似浪花,状如铁锚。整个校园充满绿色,溢满书香。校园内的橱窗里贝类工艺品图片和“海文化”活动剪影令人驻足而观,校园西侧墙壁上的“海底世界” 图让人流连忘返。这些都诠释着“海文化”的丰富内涵,使校园形成了浓郁的海文化氛围,师生时时处处受到鼓舞、警策。
  2.校园场室文化建设。学校按教育现代化要求装备了自然实验室、美术室、微机室、音乐室、图书室等二十多个专用室,各楼层挂着师生的格言牌匾。求是楼多功能教室的大门上醒目地写着学生的成长誓言:扬海子牛精神,当新时代海娃。门厅内的“海上日出”图,意喻学生为初升的太阳,朝气蓬勃,也象征着学校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海文化”长廊陈列着书法、绘画、小报设计、书签制作、优秀习作等八块展板,让人犹如徜徉于知识的海洋。自然实验室二百多种海生动物标本,是专家领导来校视导时饶有兴趣的一道风景线。美术室里一百多件栩栩如生的贝雕令参观者赞叹不已,被称为“洋小的特色窗口”。求知楼各楼层均挂着学生的书画作品,装着开架式书籍,各班室内的黑板报、争章角也都体现了“海文化”精髓。底楼南黄海文化陈列室的布置更是独具匠心。南黄海文学系列、南黄海民俗系列、图文并茂的渔民生活变迁系列、渔民生产工具实物系列、南黄海开发系列等的组合形成了南黄海文化的缩影。
  3.校园阅读文化建设。近两年,学校借助新教育实验的强劲东风,投资数万元增添了海洋知识方面的科普书籍8千余册,充实了学校图书室、各班漂流书箱,为师生阅读提供了保证,并定期推荐、更换书籍。教学楼两侧墙壁上为每个班配备了开架式书籍,为师生阅读提供了方便,让师生遨游于书的海洋,以海的神奇与壮阔震撼他们的心灵,在“追寻新教育之梦”中享受美好人生。
  二、搭建“海文化”活动平台,彰显育人特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几年来,我校以南 黄海文化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打造海文化活动平台,让师生在校本文化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启迪。
  1.以海辅德,培养宽广的胸怀。海纳百川乃成其博大浩瀚。我们启发学生以大海那样的胸怀包容一切优秀的文化、思想,使之成为发展壮大自己的動力。在南黄海边,酒量大称“海量”,气量大能容忍别人为“海涵”,由此可见大海的胸怀在渔民心目中是宽广博大的。我们引导学生去民间采风,听渔民讲故事,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海边远足、海滩采贝、海滨野餐,体会大海宽广博大的胸怀,孩子普遍受到特有的海文化气息与精神品质的熏陶。
  2.借海启智,积累渊博的知识。海洋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而大海在学生的眼里又是多么神秘而富有吸引力。我们以“海”为出发点,借海启发出智慧,用大海作为热线将学生各方面的“兴趣与智慧之珠”串起来。科技周,我们给学生讲现代海军兵器知识,介绍我国海战的历史;艺术周,我们带领学生观海、画海、写海、唱海;环保周,我们向学生介绍“水族奇趣”,并让他们亲自采集制作南黄海特有的动物标本。学生们的知识积累多了,参加各级各类知识竞赛捧回二百多个奖项。
  3.赶海健体,铸造刚健的体魄。在海边渔村里,每逢休渔期,船都要被拖到岸上来修理,称之为“上坞”。我们以此为突破口,告诉学生:人在世界上拼搏,就好比大海里的船,也需要进行修炼。为了借海之“魄”给学生健体,我们开展了以“赶海健体”为主题的阳光体育运动。体育节,我们带领学生观潮、听涛、赶海、闹海、野炊、野餐,跳“海上迪斯科”,学生不但陶冶了情操,而且学到了跳舞健身的本领。学校蔚为壮观的“海之韵”集体舞和“苏北第一操”,让人赞不绝口。我校足球队在县里的比赛中连连夺冠,并代表县赴市参赛,成为县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
  4.凭海冶情,迸发创新的火花。大海以其磅礴、澎湃的气势,令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大海每天都在创造,每天都是新的。面对时代的呼唤,学生们创新的热情像大海一样奔涌。为了凭海冶情,我校成立了“海娃”文学社、“小螺号”广播台,“学海长廊”“墨海飘香”“海疆览胜”这些浓郁的海文化氛围,点燃了学生们创新的火花。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的贝雕、瓷砖刻字等,使前来参观的专家领导刮目相看。几年内,学生发表作品八十多篇,在省航模、市科幻绘画、县科技制作等比赛中一百多人获奖。
  5.学海励志,磨炼毅力。海子牛像大海一样坚强,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它总是勇往直前。无数次搏击海浪,无数次冲击险滩,它志不可摧,百折不回。我们指导学生观牛、骑牛、画牛、写牛,又由牛的品性联想到师生中的“海子牛”,学生们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并从中悟出这样的道理:一个人的成功,靠的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只有积极进取,执著追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生活的强者。高年级学生上学来回不要家长接送,清明踏青骑车四十多千米不叫一声苦。有人赞叹:“这个学校的学生就是牛。”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海文化”系列活动,广大师生切实感受到精神生活的甘甜和心灵的愉悦,激发了师生爱校及乐教、乐学的热情,使我们的校园真正变成了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变成了给学生留下终身美好印象的地方。
  三、突出“海文化”研究取向,发挥育人功能
  南黄海文化是一个大的文化背景,是我校所处的地域文化,但它不可能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的校园文化,挖掘其育人功能,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海文化”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点。鉴于此,我校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突显“海文化”的研究取向,努力让海文化在校园中扎下根来,成为一种学校精神,丰富学校的文化底蕴。
  1.唤醒校本文化。省“十五”立项课题《南黄海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是一种草根化研究:基于实践的教育智慧。它着眼于把南黄海文化作为教育资源来开发,挖掘其导向、推动、教育、凝聚、娱乐等多种功能,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让学生成长为新一代“海娃”。实验中,我们采大海之精华,壮校园之精神,开展一月一节“海文化”系列活动,如四月份的环保节,组织亲子海边一日游,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创绿色家庭”的活动;九月份的歌咏节,组织学生表演一台体现南黄海风情的文娱节目,感恩教师节……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南黄海文化日益成为鼓舞全校师生开拓奋进的精神支柱,成为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课题于2005年底顺利通过现场结题,课题研究成果获市2006年科研成果三等奖。2008年学校“海文化”特色育人案例被收入《如东县文化立校资料汇编》。
  2.研发校本课程。《“海文化育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是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它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凸现了学校特色,使地域资源教育化。2006年,学校海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心下设历史文化、物产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开发文化五个研究小组,通过“整合课程—落实课程—内化课程”的途径,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学校校本课程教材编写小组根据海洋文化研究小组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编辑成《南黄海文化读本》上下两册,共八个单元。上册包括物产篇(一)、风情篇、人物篇、传说篇4个单元,供三、四年级用;下册包括物产篇(二)、生活篇、传说篇、开拓篇4个单元,供五、六年级学生使用。同时还编写了与之配套的校本课程教案。在一年多的实践总结后,我们针对第一版教材的不足,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方案,分低、中高年级编写了第二套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可爱的家乡——南黄海》,包括地理风光、历史沿革、民间风情、风景名胜、优美传说、海洋捕捞、黄海儿女、港口开发等内容。它更切合学校的教育实际,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实践性于一体,成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者,师生的良师益友。2008年在省小学优秀校本课程案例评比中获二等奖,2009年在县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成果展评活动中获一等奖,2010年被评为市优秀校本课程。
  3.实施校本教育。在挖掘地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校还坚持教研科研一体化。学校构建了校本教育机制,成立了校本教育领导组,校长任组长,分管主任具体抓,以“素质教育”为校本教育主题,以“分阶段、分层次”为校本教育原则,以“自主·互助·反馈”为校本教育模式,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校本教育形式,以“指导—自学—研修—反思”为校本教育过程,达到学生个体与学校教育整体的和谐发展,让校本课程真正走进课堂,使之成为滋润学校师生的人文精神。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近年来,在“海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下,学校处处都浸润在这种独特的“草根”文化之中,教育教学成果喜人。教师有二百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交流获奖,学生在全国书画大赛、省“金钥匙”科技大赛、市少儿才艺大赛、县“三独”比赛中获奖一百多人次。县文明单位、模范学校、市艺术特色学校、小语课改特色学校、省实验小学、绿色学校、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等三十多项殊荣的取得,使学校这颗南黄海之滨的明珠更加璀璨。《教书育人》《扬子晚报》《南通教育》等新闻媒体均作了专题报道。
其他文献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被公认为是一门既难教又难学的土木工程类专业核心课程。现行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常常会存在课件知识点分散、缺乏整体性等问题,学生无法通过PowerPoi
会议
  传统的结构类课程都有各自的课程实验,这些课程实验彼此互不联系,使得学生难以将这些课程实验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实验,达不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将传统的混凝土结构课程
  基坑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如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能够掌握一些实用工程技术,熟悉岩土工程
江河入海径流通量是影响流域排海污染物通量的关键参数,也是实施污染物入海通量监测的技术难点.本文对江河入海径流通量监测的两项关键技术,即监测断面设置方法和流态监测技
  混凝土结构在不同的工作阶段会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本文从分析混凝土基本构件常见的形态特征出发,如混凝土结构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破坏形态特征、不同类型构件裂缝的展开
  随着土木工程专业的不断发展,就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与工程实践的联系更为紧密,其主要任务是工程实践人才的培养。混凝土结构课程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高速发展,锂离子电池逐步占领了市场。由于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及其它电子产品更新速度较快,锂离子电池的市场使用量越来
  混凝土结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课,文章结合新规范,围绕如何加强课程教学与新规范的联系,如何讲解构造措施等内容,对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改以及对教学方法、教
  对于土木工程相关专业大学生而言,不经受系统的混凝土结构设计相关学习和训练,很难设计出能满足现行国家规范,又能应用于实际工程的结构。笔者认为,在《混凝土结构》教学中引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