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异流 齐奏共响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mitrily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 年10月26至30日,由中国音乐学院、合肥市人民政府主办“第十五届世界扬琴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大剧院召开。世界扬琴协会(CWA)于1999年在匈牙利成立,该协会目前有33个成员国家,每两年在不同的国家举办一次世界扬琴大会,现已先后在匈牙利、瑞士、白俄罗斯、捷克、摩尔多瓦等国成功举办了14届,本届是第二次在中国举办。此次大会是历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举办有42场音乐会和11场讲座,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17个国家的八百余人参加。大会由“中外扬琴对话”“音乐会观摩”“学术研讨会”三部分组成。10月26日晚,开幕式音乐会由世界扬琴协会副主席李玲玲主持,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致辞,大会在百人扬琴合奏《美丽合肥》的音乐中拉开序幕。
  一、中外扬琴对话
  27日上午在合肥大剧院音乐厅进行了“中外扬琴对话”座谈会,来自中外专家和代表就各自国家与地区的扬琴教学、演奏、创作、乐器改革等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细致的介绍与交流。
  (一)关于教学
  厦门大学赵艳芳提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扬琴的专业教育经过近七十年的发展,如今已形成从附小到博士的一整套完善的体系,目前在中国的11所音乐学院,七十多所中专、大专,一百五十多所综合大学音乐系、艺术学院都设置了扬琴专业教学,这样的规模在世界扬琴大家庭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扬琴协会创始人兼主席,匈牙利扬琴演奏家、教育家维多利亚·海伦莎(Victoria Herencsar)介绍了扬琴在匈牙利的专业教学状况。她说,1897年匈牙利扬琴(Cimbalom)成为布达佩斯音乐学院正式的乐器学科,标志着匈牙利扬琴专业教学的开端,它在匈牙利和小提琴、钢琴一样有着完备和规范的教学体系。瑞士扬琴演奏家约翰内斯·福克斯(Johannes Fuchs)谈到,瑞士扬琴(Hackbrett)虽然没有进入到专业的教学系统,但它在瑞士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民众基础,演奏者从父辈那里传承了扬琴的技艺,包括演奏、作曲、制作等等,这种家族式的扬琴传承方式在瑞士代代延续。伊朗扬琴演奏家麦赫迪·西亚达特(Mehdi Siadat)介绍了扬琴(Santur)在伊朗主要的传承方式,包括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传承中心传承和民间艺术团体传承等。
  (二)关于创作
  中央音乐学院黄河对中国扬琴音乐创作現状进行总结,他表示中国当代扬琴音乐的创作已经形成了作曲家、演奏家、音乐理论家三位一体的结合,中国扬琴创作已呈现出数量多、质量高,个性鲜明的繁荣景象。世界扬琴协会理事、英国扬琴演奏家莎莉·怀特海(Salli Whytehead)介绍了英国扬琴(Dulcimer)通常是伴随民间歌曲、舞蹈出现在不同的社交场合,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有专业的作曲家参与扬琴音乐的创作,扬琴在英国的地位也因此逐年上升。麦赫迪·西亚达特(Mehdi Siadat)介绍说,伊朗扬琴音乐大多节奏不规则,也无乐谱可循,而是按一定规范进行即兴演奏。
  (三)乐器改革
  “中国现代扬琴奠基人”杨竞明的长女杨晓明发言说,1959年由杨竞明发明的中国扬琴多排并列、滚轴板,变音槽三项成果,确定了中国现代扬琴的基本形制,也为后来中国扬琴演奏与教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开辟了道路。韩国扬琴协会会长尹银花表示,韩国扬琴(Yanggum)的发展深受中国扬琴的影响,从18世纪开始,扬琴从中国传入韩国,到20世纪60年代韩国人开始改良传统扬琴,一直到今天韩国现代扬琴改革的成功,从来都没离开过与中国扬琴的交流和互动。尹银花还和来自英国的乔弗利·史密斯(Geoffrey Smith)以及瑞士的约翰内斯·福克斯为大家展示了近几年各自研发的新型扬琴。另外,来自乌克兰的米哈伊尔·扎哈利亚(Mykhaylo Zakhariya)、日本的青木杨子、马来西亚的陈永耀、新加坡的瞿建青、澳大利亚的胡磊就乐器制作、革新等方面进行了发言。
  二、精彩纷呈的世界扬琴音乐会
  27至29日,在合肥大剧院音乐厅持续了三天的中外扬琴专场音乐会中包括有外国扬琴专场、中国地方特色扬琴和中国专业院校扬琴专场,共计42场音乐会,两百余首作品,水平之高、内容之丰富,叹为观止。
  外国扬琴专场包含有来自匈牙利、斯洛伐克、美国、墨西哥、英国、瑞士、澳大利亚、伊朗、韩国、日本等15个国家与地区的16场音乐会,有十余种不同形制的扬琴进行表演。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扬琴虽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在演奏形式和音乐风格上却迥然不同。演奏形式上,有的置于桌面,有的支撑在架上,还有的放在膝盖上;击弦工具所使用的材料有木制、金属制、树藤制、竹制等;演奏状态或坐或站;演奏手法可击可拨。如匈牙利与斯洛伐克代表团使用的音乐会大扬琴体积庞大、音色浑厚,演奏形态气势磅礴,制音器的使用更是显示了这件乐器功能发展的完善性;美国扬琴(Dulcimer)小巧轻薄,音乐轻柔而舒缓;墨西哥扬琴(Psaltery)是本次大会唯一使用手指拨弦演奏的一种扬琴,“拨奏”也是世界上扬琴最早使用的演奏方式;伊朗扬琴技法繁多,尤其喜爱运用“震音”与“滑音”技巧。
  中国地方扬琴专场音乐会包含有来自新疆、内蒙、厦门、广东、云南、安徽、漳州的七场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扬琴音乐会,其中最为夺目的是新疆扬琴——锵(Chang)的表演。锵的音阶呈十二平均律排列,这完全不同于我国402型扬琴的七声音阶排列方式,“滑摸音”和“压揉”技术的运用也显得十分独特。另外,来自中国的专业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和综合大学音乐学院的师生为大家呈现了19场音乐会,他们扎实的基本功和精湛娴熟的演奏技术深深吸引了来自世界的观众,获得满堂喝彩。
  三、学术研讨、成果分享
  29日在合肥大剧院多功能厅开展了11场专题讲座与发言,内容围绕各国扬琴近期发展的成果、特点和问题等内容展开。与会代表们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学术交流。   匈牙利维多利亚·海伦莎为大家介绍了她的最新专著《辛巴龙世界》,书中对世界各国各地区扬琴的共同因素、历史联系、形制差异等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并探寻它们彼此间的联系。李玲玲在以《现代扬琴制音类技法及运用》为题的讲座中向大家展示了她研发的扬琴制音器对余音的有效控制,并进一步探索如何使用它获得丰富多变的扬琴音色。尹银花在题为《韩国扬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讲座中,从乐器改革、专业教育、音乐创作三方面阐释了韩国扬琴艺术良性互动的发展趋势。莎莉·怀特海在《英国德西玛的传承》的发言中对英国扬琴三大主要流派即伦敦扬琴、伯明翰扬琴和北爱尔兰扬琴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进而探析扬琴在英国多元文化影响下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墨西哥扬琴演奏家阿特拉斯·查尔迪瓦尔(Atlas Zaldiva)在《墨西哥扬琴(Psaltery)与乐队音乐会——解析示范》的发言中,讲述了自己在扬琴与吉他、扬琴与马林巴以及与管乐、弦乐、管弦乐等多种组合方式上的探索;英国扬琴改革家乔弗利·史密斯(Geoffrey Smith)在《演奏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的发言中,从双手配合、琴槌幅度、击弦角度等多个方面探索扬琴技法的创新。此外,美国扬琴演奏家凯伦阿什布鲁克(Karen Ashbrook)、台湾扬琴演奏家詹金娘、黑龙江师范大学庞卓、首都师范大学陈凤玲和史玥也分别进行了主题讲座与发言。
  回顾世界扬琴的发展历程,在不断取得进步和成果的同时,大家也发现了许多的不足和值得反思的问题。维多利亚·海伦莎指出,目前的世界揚琴大会会员们仍更多地注重音乐会的丰富性,而理论方面的研讨相对较少,理论成果更是寥寥无几。詹金娘指出,近年来中国的扬琴作品普遍具有题材新、技术难度大的特点,但这些曲目并不适合初级、中级的学习者演奏,长此下去势必影响到中国扬琴艺术的普及与整体发展。她认为在支持作曲家创作有深度,有难度的作品的同时,还应鼓励初级、中级扬琴作品的创作。浙江音乐学院于海英针对当前各大音乐院校学生们出现盲目追捧新作品,漠视传统扬琴音乐学习的不良势头,提出应正式将传统乐曲课程编入教学大纲,设计合理教学方式等建议。她认为中国扬琴只有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出“中国特色”才能真正对世界扬琴的多元性做出贡献。
  结
其他文献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与泉州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2018海峡乐谈——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音乐创作研讨会”于2018年4月21—22日在泉州师范学院举办。来自京、沪、闽、台、港、川、粤、陕、津、苏、浙、滇等地的三十余位知名作曲家、理论家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以“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音乐创作”为主题,包括三场“中国当代优秀音乐作品作曲家讲谈”与一场“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音乐创作主题座谈”。在前面三场讲谈上,21位
中国选手成绩出色  7月31日,2016年勋菲尔德弦乐比赛在哈尔滨圆满落下帷幕。在为期10天的比赛中,入围的29名小提琴选手、24名大提琴选手和十支重奏组先后经历了三轮激烈的角逐,最终中国选手唐韵、张安迪并列小提琴组第一名,大提琴组和重奏组的第一名则分别由法国选手克里斯托夫·哥洛斯(ChristophCroise)和来自德国的南风钢琴四重奏(NorosQuartet)夺得。无论获奖与否,参赛选手都
世纪80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关注仪式音乐研究,并相继产出了一系列成果。①当前,关于此类研究多见于对其艺术形态的描述和分析,部分成果涉及仪式音乐的文化内涵分析,较少成果深入探究特定文化语境下仪式音乐的文化认同功能,更鲜有成果关注多族群杂居区仪式音乐文化的互融与国家认同功能。②近几年来,笔者持续关注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域内多族群杂居区③佛教仪式音乐的传播与社会功能,对其文化认同功能
引 言  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其深厚的底蕴、独特的表现力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琵琶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音域宽阔、技法繁复、音色丰富、文武兼备,有“弹拨乐器首座”之美誉,深受人们喜爱。本文根据笔者自身多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从琵琶乐曲解析、技法特性、审美表达、传承创新等方面,探讨器乐演奏从技术储备到舞台呈现的基本规律和实践逻辑。  一、经典名曲与艺术表达  
2019年3月19日,琵琶演奏家、作曲家杨静女士在西安音乐学院举办“气韵生动——中西音乐的融合点与生长点”专题讲座,以自身的艺术实践经历为主线,通过大量的音、视频生动展现其二十多年来在国际音乐交流、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领域做出的努力与探索,与讲座现场的老师、同学们分享了她在中西音乐交流中获得的认知与感悟。笔者以杨静音乐实践经历为叙述背景,诠释她在中西音乐融合与生长这两个方面所作出的积极贡献,思考其
中国文联、中国音协和广州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音乐比赛已于12月初落下帷幕。几年前曾应邀担任“金钟奖”合唱比赛评委,以后几次收到邀请,无奈工作繁忙,每次都与之擦肩而过,但是一直在关注着大赛的发展历程。此次赴穗大开[界,“金钟奖”音乐大赛的规模之大,影响之广,百姓参与之众,水平之高着实让人刮目相看,大有艺术盛宴、群众节日之势。“金钟”已超越了音乐本身的意义,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事业发展
此套唱片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与台湾风潮唱片公司共同参与编辑出版的国内首套具有学术性价值的原生态民族民间音乐音响。每盘唱片,包括2张CD,并附有100多页的图文(含中、英文)解说册一本。现今已出版6盘12张CD。    《典藏中国音乐大系①》—— 弦管传奇 [CD 2]  1996年出版发行。此盘专集收录了近四十年来中国民族乐器演奏代表人物的历史性录音,按拉吹弹打的顺序,收录了二十八首曲目,
代艺术大师钱君匋(1907—1998)艺兼众美,对篆刻、书法、绘画、装帧、诗文、音乐、编辑、出版几乎样样精通,尤其是他的篆刻艺术,鹤立印坛,名烁中外。然而,二十世纪上半叶他在音乐艺术领域辛勤耕耘所取得的成就却鲜为人知。令人欣慰的是,2007年9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在京举办了“钱君  匋百年诞辰”座谈会,新闻出版总署、中国音协、上海音乐出版社、家乡的君匋艺术研究院等单位出席了座谈会,缅怀他为人民音乐出
17年12月23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承办的中西管弦乐器声学特征比较研究暨“中国乐派”管弦乐队音响模式探索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管弦乐创作、指挥、演奏、录音等诸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展开讨论,旨在从不同角度汲取宝贵的艺术实践经验与学术观点,形成合力探索民族管弦乐的音响模式。付晓东所主持的“中西管弦乐器声学特征比较研究”项目以西洋管弦乐器为比较对象,从音乐声学层面对民
一、关于20世纪宗教新音乐  宗教新音乐不仅是音乐研究的重要对象,还因其充分体现了启蒙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的紧张关系,并作为审美现代性实现的有力途径,而成为美学和文化研究关注的对象。  假如说20世纪的西方文化是大破大立、探索创新、离经叛道而五彩纷呈的文化,应该不是夸张。西方文化在20世纪里逐渐走向个性与多元化,它怀抱中的宗教音乐理所当然地从这一母体吸收了充分的营养,从音乐形式到所蕴含的时代精神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