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钟灵毓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赏,止息乘荫。只要你不是闭目塞听,深闭固拒,总会欣然有得——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 ——柯灵
《清文评注读本》说:“韩昌黎《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指《祭妹文》)乃鼎足而立。”《祭妹文》之所以受人推崇,在于“情真”二字。袁枚是清代“性灵”诗说的倡导人,他说:“若夫诗者,心之声也,性情之所表露者也。”又说:“诗者,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从袁枚的这些诗歌理论可以看出,他是主张直写“性灵”的。“性灵”虽为就诗而论,但作为这一理论的代表作家,他的散文创作也是绝不会例外的。《祭妹文》就是成功地实践其“性灵”理论的代表作品。封建社会的祭文,多浮夸不实,流于对死者的谀颂,缺乏真情实感,不足观。《祭妹文》虽记生活琐事,但无一不关“情”。语出肺腑,哀婉真挚,一唱三叹,可谓事事关情,语语动情,字字含情,或寓情于事,或直抒胸臆,表達了作者对亡妹一往情深的怀念之情,并使之成为贯串全文的主线。这突出地表现在:
一、叙死因。袁枚三妹素文“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究其原因,则由于素文少年时代听先生授经,“爱听古人节义事”,长大以后即躬身自践。袁枚《哭素文三妹》诗也说:“少守三从太认真,读书误尽一生春。”但作者记述这些的目的不在责人,而在责己,在于表现对亡妹的真挚情感。
二、记幼年琐事。作者在记叙素文死因之后,则以人物传记的手法从幼年写起,按顺序叙写亡妹一生的德才事迹,表达对亡妹的深切怀念。幼年琐事何其多也,但作者只选了四件日常琐事:同捉蟋蟀、相伴温书、掎裳悲恸、瞠视而笑。其中以同捉蟋蟀一事写得最为凄切感人。“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这一句中,“临”字的正确理解十分重要,是此句中的关键字。课本就“同临其穴”解释为“同到它的穴边。临,到。”我认为这一解释不妥。江苏文艺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解作“同到埋蟋蟀处凭吊。临(lin):哭吊死者。”《左转·宣公十二年》:“卜临于太宫。”杜预注为:“临,哭也。”《汉书·高帝纪》:“袒而大哭,哀临三日。”颜师古注为“众哭曰临。”可见,“临”解释为“哭吊死者”更为恰切。“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及至“岁寒虫僵”,兄妹二人同葬蟋蟀,且于蟋蟀墓穴之畔洒泪凭吊,这无论从语境、情境和人物特定年龄的心理特征都是十分吻合的。作者于此直写性灵,小儿女真情痴态,可感可掬。特别是作者把儿时“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与“予今殓汝葬汝”对比着写,更加凄婉感人。
相伴温书,先生适至,啧啧不已。当年月圆同读书,今日月缺人已亡,作者的无奈与惋惜已尽含其中。袁枚远游广西,素文掎裳悲恸;袁枚中进士归来,素文瞠视而笑。这一悲一笑之中足可见出兄妹之情深。正因如此,作者才倍觉痛楚。“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如影历历,逼取便逝”的童年往事,既使“年光倒流,儿时可再”,亦已“无与为证印者矣。”所以作者“思之凄梗”,“呜呼”连连。兄妹情深,溢于言表,凄切哀婉,读之感人。
三、记妹归母家后的情况。如果说前文是为了突出素文的“贞”,那么,本段则突出了她的“孝”和“才”。本段记了三件事:扶持阿母、治办文墨、终宵刺探。作者的目的不是为了塑造一个孝女和才女的形象,而是为了表达对亡妹的痛惜和怀念之情,故袁枚将前两件事一笔带过,而突出地记叙了第三件事。回忆当年自己生病之时,三妹素文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病情稍有好转,素文则又“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袁枚于这人之常情之事中,寄托着对亡妹刻骨铭心的思念。抚今追昔,思之将来,以“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一句,将难言的思念转为直接的悲叹。这思念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千千万万的读者,古今中外,都能感受其深情,同发悲声。真可谓怎一个“哀”字了得!
四、记妹病危和死时情状。这是全文的抒情高潮段落,亦记了三件事:阻人走报、绵惙望兄、一目未瞑。本段主要叙述素文忍死待兄和袁枚懊悔远游的一片至情,可以说是字字辛酸,字字血泪,撕肝裂胆,揪人心肺,把全文的抒情推向了顶峰。阻人走报是代兄设想,试想,兄妹之情如斯,兄既知妹已弥留,怎能不急匆而归?妹贤如斯,天下有几?绵惙望兄,多想再见兄一面?“心有灵犀一点通”,袁枚梦见妹来告别,预感不祥,飞舟渡江,然为时已晚,只留下了作者永久的遗憾和深深的懊悔:“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袁枚在妹妹死后几小时后才赶回家,当时素文四肢尚温,却未能与妹妹说上最后的一句话,从此已天人永隔,无从相见了。作者在此直抒胸臆:“呜呼痛哉!”“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于此,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呼天抢地、声泪俱下,悲痛欲绝的情状,作者的撕肝裂胆、无限哀思尽在这两句之中。情之愈真,悔之愈深,而思之愈切。
五、叙亡妹身后事。祭死者而慰死者,这是祭文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故作者重点记了四件事:付梓诗稿、代嫁其女、传其生平、谋其窀穸。写这几件事是为了告慰亡妹的在天之灵,可谓安慰与悲恸交错。本段的叙事似乎更加平淡,但却无一字不关情,并非作者的请已抒完,而是声竭泪干之后的片刻宁静。叙述安慰之后,连用两个问句作结:“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直抒胸臆,回想自己身后事,悲从中来,直呼亡妹,哀思之情更加难以自禁,这是压抑之后喷发而出的情感,因此也更具震撼力,同时也使文章再次涌起情感的波澜。
六、景物描写。袁枚不但善于叙事抒情,而且还善于把情之抒写融于景物的刻画之中。“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描写亡妹墓穴四周景物,“旷渺”`“风雨晨昏”给人以无限悲凉之感,表面是安慰亡妹之灵,实则是袁枚悲凉、哀伤心境的真实写照。“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景物描写和作者十步九回头的情景,更渲染了凄切悲凉的气氛,真实地表达了袁枚无限哀伤的心境。
总之,作者真情的流露,“性灵”的抒写,才使得《祭妹文》鼎立于祭文之坛。作者寓真情于家庭琐事的娓娓诉说之中,哀婉真挚,感人至深,为后世祭文的写作树立了典范。
《清文评注读本》说:“韩昌黎《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指《祭妹文》)乃鼎足而立。”《祭妹文》之所以受人推崇,在于“情真”二字。袁枚是清代“性灵”诗说的倡导人,他说:“若夫诗者,心之声也,性情之所表露者也。”又说:“诗者,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从袁枚的这些诗歌理论可以看出,他是主张直写“性灵”的。“性灵”虽为就诗而论,但作为这一理论的代表作家,他的散文创作也是绝不会例外的。《祭妹文》就是成功地实践其“性灵”理论的代表作品。封建社会的祭文,多浮夸不实,流于对死者的谀颂,缺乏真情实感,不足观。《祭妹文》虽记生活琐事,但无一不关“情”。语出肺腑,哀婉真挚,一唱三叹,可谓事事关情,语语动情,字字含情,或寓情于事,或直抒胸臆,表達了作者对亡妹一往情深的怀念之情,并使之成为贯串全文的主线。这突出地表现在:
一、叙死因。袁枚三妹素文“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究其原因,则由于素文少年时代听先生授经,“爱听古人节义事”,长大以后即躬身自践。袁枚《哭素文三妹》诗也说:“少守三从太认真,读书误尽一生春。”但作者记述这些的目的不在责人,而在责己,在于表现对亡妹的真挚情感。
二、记幼年琐事。作者在记叙素文死因之后,则以人物传记的手法从幼年写起,按顺序叙写亡妹一生的德才事迹,表达对亡妹的深切怀念。幼年琐事何其多也,但作者只选了四件日常琐事:同捉蟋蟀、相伴温书、掎裳悲恸、瞠视而笑。其中以同捉蟋蟀一事写得最为凄切感人。“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这一句中,“临”字的正确理解十分重要,是此句中的关键字。课本就“同临其穴”解释为“同到它的穴边。临,到。”我认为这一解释不妥。江苏文艺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解作“同到埋蟋蟀处凭吊。临(lin):哭吊死者。”《左转·宣公十二年》:“卜临于太宫。”杜预注为:“临,哭也。”《汉书·高帝纪》:“袒而大哭,哀临三日。”颜师古注为“众哭曰临。”可见,“临”解释为“哭吊死者”更为恰切。“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及至“岁寒虫僵”,兄妹二人同葬蟋蟀,且于蟋蟀墓穴之畔洒泪凭吊,这无论从语境、情境和人物特定年龄的心理特征都是十分吻合的。作者于此直写性灵,小儿女真情痴态,可感可掬。特别是作者把儿时“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与“予今殓汝葬汝”对比着写,更加凄婉感人。
相伴温书,先生适至,啧啧不已。当年月圆同读书,今日月缺人已亡,作者的无奈与惋惜已尽含其中。袁枚远游广西,素文掎裳悲恸;袁枚中进士归来,素文瞠视而笑。这一悲一笑之中足可见出兄妹之情深。正因如此,作者才倍觉痛楚。“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如影历历,逼取便逝”的童年往事,既使“年光倒流,儿时可再”,亦已“无与为证印者矣。”所以作者“思之凄梗”,“呜呼”连连。兄妹情深,溢于言表,凄切哀婉,读之感人。
三、记妹归母家后的情况。如果说前文是为了突出素文的“贞”,那么,本段则突出了她的“孝”和“才”。本段记了三件事:扶持阿母、治办文墨、终宵刺探。作者的目的不是为了塑造一个孝女和才女的形象,而是为了表达对亡妹的痛惜和怀念之情,故袁枚将前两件事一笔带过,而突出地记叙了第三件事。回忆当年自己生病之时,三妹素文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病情稍有好转,素文则又“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袁枚于这人之常情之事中,寄托着对亡妹刻骨铭心的思念。抚今追昔,思之将来,以“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一句,将难言的思念转为直接的悲叹。这思念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千千万万的读者,古今中外,都能感受其深情,同发悲声。真可谓怎一个“哀”字了得!
四、记妹病危和死时情状。这是全文的抒情高潮段落,亦记了三件事:阻人走报、绵惙望兄、一目未瞑。本段主要叙述素文忍死待兄和袁枚懊悔远游的一片至情,可以说是字字辛酸,字字血泪,撕肝裂胆,揪人心肺,把全文的抒情推向了顶峰。阻人走报是代兄设想,试想,兄妹之情如斯,兄既知妹已弥留,怎能不急匆而归?妹贤如斯,天下有几?绵惙望兄,多想再见兄一面?“心有灵犀一点通”,袁枚梦见妹来告别,预感不祥,飞舟渡江,然为时已晚,只留下了作者永久的遗憾和深深的懊悔:“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袁枚在妹妹死后几小时后才赶回家,当时素文四肢尚温,却未能与妹妹说上最后的一句话,从此已天人永隔,无从相见了。作者在此直抒胸臆:“呜呼痛哉!”“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于此,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呼天抢地、声泪俱下,悲痛欲绝的情状,作者的撕肝裂胆、无限哀思尽在这两句之中。情之愈真,悔之愈深,而思之愈切。
五、叙亡妹身后事。祭死者而慰死者,这是祭文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故作者重点记了四件事:付梓诗稿、代嫁其女、传其生平、谋其窀穸。写这几件事是为了告慰亡妹的在天之灵,可谓安慰与悲恸交错。本段的叙事似乎更加平淡,但却无一字不关情,并非作者的请已抒完,而是声竭泪干之后的片刻宁静。叙述安慰之后,连用两个问句作结:“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直抒胸臆,回想自己身后事,悲从中来,直呼亡妹,哀思之情更加难以自禁,这是压抑之后喷发而出的情感,因此也更具震撼力,同时也使文章再次涌起情感的波澜。
六、景物描写。袁枚不但善于叙事抒情,而且还善于把情之抒写融于景物的刻画之中。“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描写亡妹墓穴四周景物,“旷渺”`“风雨晨昏”给人以无限悲凉之感,表面是安慰亡妹之灵,实则是袁枚悲凉、哀伤心境的真实写照。“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景物描写和作者十步九回头的情景,更渲染了凄切悲凉的气氛,真实地表达了袁枚无限哀伤的心境。
总之,作者真情的流露,“性灵”的抒写,才使得《祭妹文》鼎立于祭文之坛。作者寓真情于家庭琐事的娓娓诉说之中,哀婉真挚,感人至深,为后世祭文的写作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