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六十年兴建的城隍古庙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kubk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九龙江的入海口,屹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卫城,漫步其间,轻抚岁月斑斓的古老城墙,迎着海风,向远处眺望,放飞思绪,感受心与海的荡漾,身与天的接壤。在这座威镇海疆的古卫城里,多少英雄儿女在此抛头颅、洒热血,奋勇抵御倭贼的入侵。每一面城墙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每一道城门都是他们殊死搏斗的起点。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不为别的,只为城墙内盛开的鲜花,清澈的泉水,茂密的古榕和幸福的家园!
  没错,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镇海卫古城,自明洪武二十年(1387)置卫开始,这里便成为了东南沿海的海防要塞。如今,镇海卫城墙犹存,纵横交错的古街小巷亦保留着原有格局,城中的庙宇、民居、榕树、水井更是星罗棋布。历经了六百多年风霜洗礼,镇海卫城的每一道城门,每一座庙宇,每一口古井,都深藏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清晨,一缕日光穿过逐渐散去的薄雾,倾洒在蔚蓝的海面上,随着浪花冲刷着月牙般的隆教湾。站在垒石而成的古城墙之上,呼吸着沿海独有的咸湿空气,环顾四周,隐隐约约间那座历史悠久的城隍古庙赫然伫立在鼓山之前,闽南独特的燕尾脊造型仰天而翘,如同一对对楼燕栖息在庙宇之上,美轮美奂!
  无数次与镇海卫邂逅,却极少前往城隍庙品味历史,虔诚礼拜。抱着探索古迹的一腔热血,沿着卫城古街的蜿蜒小路摸索着向城隍庙的方向寻觅而去。
  自古以来便有“一城一城隍,城隍满天下”的说法。镇海卫城隍庙作为镇海卫城的附属建筑,却在镇海卫建成后过去了一个甲子的时光才兴建起来。据清乾隆十七年(1752)《镇海卫志·祀典志》记载,“镇海城隍庙在卫治东北,明正统十三年建。”镇海卫于明洪武二十年由江夏侯周德兴督建而成,按照以往的建城惯例,当一座城池建成之后便要建造一座城隍庙奉祀城隍神,以祈祷护城保境之愿。而镇海卫城隍庙却在卫城建成后时隔六十年方始兴建,这在建城必兴城隍所隔时间之长也实属罕见。
  在悠长的古街中懒散地前行,古街两旁到处可见年代久远的古厝。古厝均是垒石为墙,红瓦作顶,斑驳的厝面尽管已经凋零惆怅,但黑白相间的卵石却难以掩盖古厝浓浓的诗意。匆忙间,一时难以追寻古街迷人的历史。只觉得,在古街中缓行是那么的安逸而又恬淡。
  缓缓地走上一个陡坡,一座牌坊式山门耸立眼前。该山门主体为水泥结构,中开门,左右各连接着一堵青石仿旧围墙,红色琉璃瓦为顶,柱面以花岗岩作为装饰,并有“山水一弦南海东溟分界线,风云千仞左营右寨靖氛尘”楹联一副,为本市方志学家黄剑岚老先生所题,书法大家蓝君值老师亲笔书就。山门前右侧整齐地排列着四块高低不等,石质不一的石碑记,为这座古老的庙宇增添了些许神秘。
  当走进山门的一刹那,阔净的庙前广场让人极目舒坦。广场东、西两侧均开有偏门,西门依然为牌坊式建筑,前设台阶,柱面上有楹联二副,一为“善恶到头终有报;是非判语总无私”,一为“威固边陲明祖设防千里海;灵矝黎庶城隍流惠万年烟”。西门右侧偏南方向建有一座约半人来高的弧形戏台,戏台斜对城隍庙庙门,为民众感恩镇海城隍爷庇护乡邻的谢戏场地。东门呈供形,只能容纳一人出入,门旁建有一座仿阁楼式跨墙香炉,炉旁的墙体内镶嵌着一块长方形青石碑记。城隍庙就坐落于东门之侧,坐北朝南,宫殿式建筑,飞檐反宇,朱瓦白墙。庙顶更装饰着祥龙盘云、奇花异兽、文臣武将、亭台楼阁等流光溢彩的剪瓷雕塑。站在广场之中,抬头便是一望无际的蓝天白云,在庙后那株青翠欲滴的榕树和庙宇红瓦翘脊的衬托下,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古典画作。
  沿着历史的轨迹逆行,镇海卫城从明洪武二十年兴建而成,便迎来了数以千计的中原将士戍边驻守。紧接着,为了更好地巩固边陲,了却将士们心中那份刻骨铭心的乡愁,明廷准许将士家眷迁徙入城。从此,镇海卫城内民居成林,市井街道纵横展开,文教武备精良发达,呈现出一派兴兴向荣的美好景象。
  明朝初期,由于朝代更替和实行“海禁”政策的影响,东南沿海如福州、泉州等地对外通商口岸逐一关闭,直到明宣德年间(1426),地处漳州府龙溪县八九都地的月港逐渐兴起,一些沿海居民私造大船由月港出航,沿九龙江出海贩货东西洋。这种与朝廷政策背道而驰的行为在明廷眼中被视为“刁民”“海寇”,明政府遂派兵进行严苛的镇压和抓捕。这些以海为田的沿海民众,怎受得了这种抹灭他们生存的法则,于是结党聚众于惊涛骇浪之上,与明廷开展一系列的殊死追逐。
  在此期间,隔海相望的东瀛倭国亦处在南北朝战火之中,一些残兵败将溃逃海外,正巧和那些对抗海禁政策的沿海民众狼狈为奸,时不时乘风劫掠沿海居民。镇海卫负有护国保疆的职责,正是养兵千日用在一時的良好时机,镇海卫的将士们亦奋勇抗敌,驱倭杀寇。
  镇海卫居民生怕有朝一日倭寇会攻破城防,光靠将士奋勇御敌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们希望有通天本事的神明作为镇海卫的守护神,来保护镇海卫城民的安逸祥和。而这位守护镇海卫的神明,便是建城以来迟迟未兴庙宇祭祀的城隍老爷了。于是,镇海卫城隍庙于明正统十三年方才建起。城隍庙落成之后,除了本卫城的军民时常敬祀外,就连卫城周边的沿海百姓亦前来祭祀。从此,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七城隍爷诞辰之日,本乡民众和附近漳属各县乡民,以及泉州、厦门等地的香客,不远万里前来镇海祈祀城隍爷,时至今日从无间断。
  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清廷与郑成功反清武装长期对峙,为截断沿海人民对郑军的接济,清廷实施了严苛的海禁策略,将山东、江、浙、闽、粤沿海居民尽徙内地,设立边界,并将所有沿海船只悉数烧毁。于此同时,清廷于沿海地区毁屋撤垣,公署、寺庙全都付之一炬。镇海卫城同日毁弃,城隍庙同时被焚毁。
  清顺治末年惨毒的迁海浩劫,镇海卫军民深受其害,幸亏第二年改朝康熙,镇海民众才在废墟上重建城隍庙。清康熙六年(1667)清廷下令“裁卫”,镇海卫从此不复存在,但城隍庙却无法从老百姓心目中抹去,人们仍然奉祀如旧。   镇海卫城隍庙虽然历经风雨,多度修缮,但至今依然保留着当初“古早”的韵味。城隍庙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庙前搭建一座铁蓬拜亭,亭内摆放着一只高脚铜香炉和三张供桌。拜亭内香烟缭绕,不时有几位妇人带着孩童步履匆匆地出入大殿烧香叩拜,寄托着城隍爷能够显灵,保佑一家老小平安幸福。
  拜亭過后为前廊,外檐由两根菱形石柱支撑,柱面阴刻着金字楹联二副,正面为“龙出镇直上千丈,溪入海横流万方”,侧面为“继承天地千年业,光照阴阳万载功”。前廊墙体为青石构建,中开大门,左右为偏门,中门槛上安置一对圆形的石门簪,门簪虽小,正面却雕有“福禄献瑞”,侧面雕刻“莲花并开”等吉祥图案,人物小巧如生,线条明朗古朴。门簪下为中门石柱,柱面刻有“镇内镇外镇宇宙,海上海下海乾坤”楹联一副,以及“民国壬午龙溪县闽南三中队少校中队长刘继光敬题”“驻此偶得感联特书壁上为念”等落款字样。除此之外还有“城卫昔时见惠,隍灵今日闻人”和“纵观水天一色,横看山云万景”两幅红底金字楹联刻以左右偏门柱面。中门两侧安置着一对涡纹状抱鼓石,藤蔓雕纹流畅,底座花边古朴简约。中门两侧的墙体上各镶嵌着一块雕镂古拙大方的四龙拱云方形石窗,石窗下各摆一张供桌,左侧供桌上供奉着“王爷公”,右侧供桌上依次供奉着“五公”、“太子爷”和“关圣帝君”。前廊的左右有龙虎墙,这时,正有几位安详从容的老人家闲坐于龙墙之下,陪伴着城隍老爷细话家常。
  穿过前廊走进大殿,殿内历史感十分的厚重,丹楹刻桷,雕梁画栋。这些原本富丽堂皇的木构架早已失去了往昔的华丽光彩,取而代之的是日积月累袅袅香烟熏出的乌黑一片,使整个大殿充满了肃穆气氛。大殿正中为神龛,头戴金冠,身披黄袍,手持玉笏的朱颜城隍爷正端坐其间。城隍爷面容既带着威严又有些许慈祥,既有忠厚之气又具备坚毅之情。总之,镇海城隍爷已然浓缩了民众的精神气象。城隍爷两旁为文武判官和两尊班头,文武判官均为红脸黑须,金冠黄袍,与城隍爷的打扮大同小异,只是文判官的双手多捧了一枚方形的官印。据闻,镇海卫城隍爷为正三品,属于州城隍级别。神龛前保留了两个明代立式石香炉,左侧香炉形如一盏方方正正的花瓶,炉口正面雕有盘龙踏云图,炉身则雕刻着一只形态活灵活现的火云麒麟,而炉座刻划着一只配饰飘逸丝带的宝葫芦。右侧香炉如同一只高脚酒杯,梯形炉口的正面雕有飞龙戏鸾图,两侧为兽首含环造型,炉身依旧为火云麒麟,炉座则是藤蔓花卉纹。此时此刻,香炉中离升飘起的香烟,带着镇海民众各种祈盼,随着淡淡幽香在大殿中弥漫散开。
  走出镇海城隍庙,脑海中依然留存着那幅博大深远的历史画卷。步履在古街静静地徘徊,这,就是镇海卫尘缘,就是城隍庙日渐久远的故事。
其他文献
白石村,位于云霄火田镇西北隅与平和五寨交界处的高山峻岭之中,海拔一千多米,是一座有1380人口的山村,为全县海拔最高的村子。这里在古代曾经是入闽平乱的陈政陈元光屯兵之处,近代以来又是闽粤边游击根据地的核心村。随着本世纪开始政府的“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从镇区沿后埔村通白石村的二三十里盘山公路在2007年通车,该村结束了与外界交通不便的历史,并在中央的扶贫政策扶持下,充分发挥其大片原始森林的优势,大力
期刊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又到一年春花烂漫时,家里庭院几盆蝴蝶兰也竞先绽放了!  谈起兰花,其品种繁多,颜色也五彩缤纷,红的、黄的、紫的、白的……只要兰花盛开,就能让人眼花缭乱。它虽然没有绚丽的花朵,却有文静的姿态,高洁的气质,淡雅的花香。人们通常还是以“兰章”喻诗文之美,以“兰高”喻友谊之真,也有借着兰花来表达纯洁的爱情。  早年,孔子家语就有诗赞曰“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这正是一种心和兰花
期刊
母亲节未到,微信朋友圈已经被琳琅满目的礼物和幸福刷屏。那些礼物和幸福,有发信人自己收到的,也有送给母亲的,文图相得益彰,秀了我一脸。我的嘴角不由自主飞了起来,人生中的第一个母亲节,我也是有礼物收的。  母亲节在五月第二个周日,是职场妈妈们的休息日,也是妈妈们的劳动日。  这一日,我比平时上班还忙碌。清晨七点不到,小宝已经精神十足地醒来,正处牙牙学语阶段的小人儿像只出笼的鹊,叽喳着我听不懂的婴语,边
期刊
“這里叫百花村。”南安女子带惠安女子到漳州,路过一条不起眼的小路,她指着一排矮矮的房子告诉我。那时,我们坐在一种叫板车的交通工具上,不冷不热的秋日天高气爽,板车像人力车,只不过不是用拉的,是一辆装有木板作为客人座位的三轮车,车夫就在我们坐板旁用力踩踏,板车四面毫无遮掩,风迎面吹拂,感觉挺凉快。这体验异常新鲜,这村子名字很特别,原来世上真有百花村,以为古代或武侠小说里才有的地方呢,于是牢牢记住了。 
期刊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妙笔描绘了长江三峡的神奇美景。远隔数千里之外,在平和西部长乐乡和秀峰乡之间,也有一道峡谷,山与山相连,水与水相通,青山隔溪对峙,鸟鸣两岸互动,本地人习惯将这一段河流称之为“平和小三峡”。  郦道元笔下三峡七百里,平和小三峡则只有大约十公里,它位于上游的秀峰乡坪洄村和下游的长乐乡建南
期刊
“星斗胸罗独抗颜,说忠说孝满人间。归欤杖履华山去,家问客从何处还。”明朝大理寺卿林熙春所写七言绝句《黄养吾归临川》,讲述了监察御史黄养吾不畏强权、忠孝两全的感人事迹。  大公无私威惠存  福建省龙海市顔厝镇的东山(珊)黄氏,从明代起即为漳南望族,科甲显赫。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东山黄氏大宗直系有十三人任职为官,出过二进士五举人:黄嵩,明宣德三年(1428)岁贡,连任十二年广西平乐知府;告老还乡时,百
期刊
1922年夏天,老舍应聘到西北城市地方服务团附设铭贤高等小学及国民学校任教务主任。学校设在北京缸瓦市基督教堂内。教堂牧师宝广林先生任校长。老舍就住在教堂跨院内。老舍也接受了洗礼加入教会,成为一名基督教徒。那时,老舍的教务工作不多,常到教会帮忙做些社会服务的事情,也在宝广林先生主持的英文夜校补习英文。老舍通过宝广林先生结识了英国伦敦教会的易文思先生。易文思当时在燕京大学神学院任教授。易文思先生了解老
期刊
小商品城  小商品城位于城东,毗邻汽车站,共有十幢楼,分东南西北四个区,主要卖裙子、西装、布匹、风扇、工艺品等等。后面有一座凉亭供路人休憩。小商品城永远是喧哗的。十点钟的小商品城像孕期的鱼儿,又像蝼蚁载于舟筏,共同制造着滚滚红尘。十七八岁的少女穿着最时新样式的衣服在这里招摇而过,她们在小商品城里春风杨柳般地摇摆,因为父母给她们的零花钱仅够她们来到这里消费。各县服装店进货的老板推着手推车为自己的小店
期刊
也曾惊诧于福州鼓山涌泉寺千年铁树开花的奇葩,也曾惊叹于泉州开元寺东西双塔巍峨耸立的壮观,也曾经惊讶于厦门南普陀寺前放生池内一枝红荷舞碧丛的艳丽。可是,对于故乡漳州南山崇福禅寺却似乎总是印象模糊。走近她,成了我经世累年之后长久的夙愿,一如对母亲的思念,在时光之中慢慢发酵。终于,我要去赶赴这一场盛情的邀约了,就在今日。  盛夏清晨,九龙江畔,有微微的风,夹着丝丝的暖,和着淡淡的花香。我的故乡,千年历史
期刊
华人在南洋,宗教信仰往往佛道不分,大部分為道教信徒,妇女比男人更常到寺庙祈福或寻求心灵慰藉,聚在一起喜欢谈神说鬼,比较起来,妈妈算不迷信的人。她时常以自己的不迷信为荣。她说话语气似有憾,其实内心喜滋滋的“我才不像那些人那样迷信,不能说我不信,但怎么可能喝了符纸烧的水,病就会好?还是去找打领带的拿点药来吃吧。”那个年代,有些西医在诊所西装革履,还打领带,也许显示他的专业之不可侵犯,或高人一等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