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化学的情景教学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zhu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施初中化学新课标的过程中,科学探究是其中的重要途径。如何创设学生乐于探究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无疑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现谈一些探究学习情景的创设途径的肤浅体会,以求斧正。
  一、优化组织形式,营造合作情景
  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在适宜的氛围中,竞争和个体活动能增强合作学习。为此,将全班同学进行合理编排,即每一个小组中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学生思维深刻、具有独特的创新精神,有的学生具有较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将这些具有不同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高小组探究学习的效率,更有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在合作中,不同能力的学生会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通过合作,也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同时也为全班各小组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在“蜡烛燃烧时的现象”的探究教学中,就可将全班分成13个小组,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自主探究。
  二、精选生活问题,诱发探究情景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可紧扣教学内容,精心选择一些典型的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问题,来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讲“燃烧的条件”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生活问题来导入:先划一根火柴,使火柴头朝上,然后又划一根火柴,使火柴头朝下,这两根火柴是不是一样燃烧下去?用悬念引导学生观察,接着,等他们看到前者熄灭,而后者能燃烧,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火柴头朝上熄灭,而火柴头朝下能燃烧?”学生们听了交头接耳,好奇心理立刻变成强烈的探究动力。在学生渴求的目光中,笔者不失时机地指出:“同学们要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得认真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这样,自然而然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巧选现代媒体,再生直观情景
  目前,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启动,电教媒体和直观教学教具已在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化学教学也是如此。这是因为:一方面电教媒体声图并茂,不仅趣味性、直观性强,能真实、形象、生动地再现化学中的微观世界,而且还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在探究“原子内部的奥秘”时,笔者运用了电脑动画,从内到外依次演示原子内部的原子核、质子、中子、核外电子各个部分,并通过模拟“α粒子轰击金箔”使学生对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了非常深刻的感性认识。这样的情景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还提高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效果更好。
  四、引导自主探究,体现活动情景
  实验是化学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对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着其它任何教学方法均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创设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探究与实践”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氧气和氢气的制取装置,得出设计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装置,组装完毕后召开“产品展示会”,再由组内表达能力好的“推销员”介绍装置的优点,最后由全班同学作出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还应抓住契机,提出下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应如何检验你们手头不同装置的气密性?”事实告诉我,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应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多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五、细挖创新题材,激发研究情景
  实验探究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按照学生需要去确定学生所要探究的内容,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得带头创新,首先要打破唯书本论,要敢于质疑。其次,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一起去探讨、创新,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教师千万不能以药品不纯、仪器不干净等类似理由去搪塞,而应遵循事实,虚心地和学生一起去分析,并用实验来证明。
  六、拓宽探究渠道,创设实践情景
  欲使学生学习化学时乐此不疲、乐以忘忧,则应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寻找课堂中的“后”探究问题,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与研究,网上点击,家庭小实验等。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条件。例如,在学完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后,引导学生在家里运用厨房物品去探究鸡蛋壳和水垢的成分,并在课堂中汇报实验中的现象、分析和结论,从而真正实现在“做中学,乐中学”。
  知识是不能现成地传递的,而要回到它的经验状态,即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实现转化。今天的课堂既是过去积累的知识传播,又要考虑未来的需求,那就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实践者和研究者。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是生活的产物,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观察对作文而言是智慧能力的重要来源。叶圣陶曾还说过:“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必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泛愈好。”  在写作文的时候有
期刊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这一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当代的中国教育界,最时髦的词语,当推“创新教育”。  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创新教育必须与各门各类学科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切实地起到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下面,谈谈在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地位与现状  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和阅读祖国的语言。以
期刊
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仍然处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中不得解脱,这使的学生整体语文素养难以提高。在此情况下学生的写作能力严重下滑,写作已成为学生和老师最头疼的课题。富兰克林说过:“空袋子难以直立。”让学生的“写作袋子”满起来,平时素材储备非常重要,其中最直接、可供利用的素材恐怕还是语文课本。初中语文课本名片佳作荟萃,充分利用好这块沃土,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
期刊
近几年来,教育工作者,尤其从事语文教学、科研人员为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许许多多的实践、探索、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有人曾做过调查,在一班26篇作文,最长的443个字,最短的不足120字,错别字共53个,病句67句。也就是说,一篇几百字的短文,平均错别字有两个以上,学生作文的困难程度可见一般。然而写作,并非孤立的一门学向,它需要有文字、词汇作基础,需要思想,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  究其原因,笔
期刊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妨碍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应该抓好每一个环节。  一、教学目的、任务明确具体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期刊
中学的历史学科是社会科学的一种,它不是要教给学生某种生产技术,而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社会观念。中学历史教育的终极目的不在于澄清历史本身的是是非非,而是要通过对历史的分析和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起评价生活、认识社会的标准,从而运用这些方法,去处理纷繁复杂的诸多现实问题,塑造出良好的人格。那么怎样从中学历史学科特征和本质出发,搞好教学创新呢?  一、中学历史教学的创新必须要正确的认识历史、准确的把
期刊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进城务工,使农村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增多,面临新时期农村的新特点,作为农村的初中班主任将面临着全新的任务和角色定位,应立足于农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家长对学生的态度、关照留守儿童,认真做好班务工作,增进学生的认同,更好的教书育人。  农村初中的班主任老师不仅担负着关注初中学生学业的进步,还要关注他们的生活问题和心理健康,既要做他们学业上的老师,也要做他们
期刊
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加速了教育者教学思想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结论,而且更要通过各种形象化的教学媒体的观察与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出结论。即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启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如果教师能够正确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而卓越的学习资源,就能大
期刊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作用。  一、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
期刊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认真解读信息技术课程定位可以发现,信息技术教育从原来的注重技术性、工具性教育转变为注重素养、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从社会需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