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素连接激酶在神经元极性决定过程中的作用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bug_co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元极性是神经系统研究的重要基础问题之一。最新的研究报道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linked kinase,ILK)参与了神经元极性的决定过程,并在神经元极性决定的信号通路中处于蛋白激酶B(Akt)及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上游和P13K下游。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肠道内营养(EN)在降低应激性溃疡发病率中的作用.方法 对9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行早期EN,取同期9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行早期肠道外营养(PN),动态观察其体重、白蛋白变化和应激性溃疡发病率.结果 伤后10 dEN组与PN组体重、白蛋白无显著差异,EN组应激性溃疡发病率低于PN组,分别为12.5%和26.04%(P<0.05).结论 早期EN与PN具有同样的营养价值,但
目的 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5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56例患者中有40例治疗后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颈源性头痛的产生与颈部的交感神经受激有关,星状神经节阻滞是颈源性头痛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的 构建双亚基共表达的大鼠白细胞介素12(rIL-1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质粒.方法 用Trizol提取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总RNA,RT-PCR方法分别获取rp40和rp35两个亚基的Cdna,依次克隆人pcDNA3.1(-)/myc-His A质粒中,以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内核糖体进入位点连接双亚基,构建成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质粒pcDNA3.1/rIL-12.用电转染法将构建的重组质粒转染大鼠胶质瘤
目的 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大鼠大脑皮质和纹状体中脑红蛋白的表达以及神经节苷脂GM1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慢性脑供血不足模型组、神经节苷脂GM1干预模型组,每组各8只.模型组通过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建立慢性脑供血不足动物模型,模型建立8周后,GM1干预组每天腹腔注射GM1 30 mg/kg,持续2周,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脑组织中脑红蛋白的表达.假手术组只作双侧颈总动
目的 研究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ICU)获得性感染假单胞菌属杆菌的培养及其药敏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2月神经外科ICU512例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尿、血、脑脊液标本的细菌培养、药敏资料,从中分析检获的15株假单胞杆菌细菌培养及药敏资料.结果 在15株革兰氏阴性菌(G)假单胞杆菌中,铜绿假单胞杆菌7株、产碱假单胞杆菌6株、嗜麦芽假单胞杆菌2株.对19种常用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为
科学家最近发现PGRN基因突变与痴呆症患者死亡脑细胞内蛋白质TDP-43之间存在关联。据他们称.这是首次揭示痴呆症患者脑细胞死亡的具体病变途径,这些死亡的脑细胞来源于罹患额颞叶痴呆(FTD)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的病人。该发现可能对新药的开发具有指导性意义。
期刊
目的 探讨癫痫持续状态(SE)后大鼠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变化与脑水肿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SE后6 h,12 h,24 h,48 h,72 h,96 h,120h,168h组(n=6).腹腔注射锂-匹罗卡品建立大鼠SE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逆转录PCR方法检测AQP4蛋白和基因在SE形成后的表达.结果 SE后AQP4蛋白和mRNA 24 h表达
目的 观察微创穿刺抽吸、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疗效.方法 本组58例CSDH均经头颅CT和MRI检查确诊,采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血肿微创穿刺抽吸、冲洗引流,血肿量50~120mL,引流时间3~5 d.结果 58例中56例经一次穿刺抽吸、冲洗引流后治愈;2例引流无效,改行开颅血肿包膜切除术后治愈,无合并症,无死亡.结论 CSDH行微创穿刺抽吸、冲洗引流,创伤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致痫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给予戊四氮(PTZ)致痫大鼠每日腹腔注射bFGF(bFGF组,n=36)、生理盐水(NS组,n=36),分别于痫性发作后6h、12h、24h、48h、3d、5d处死取脑,切片进行bcl-2、caspase-3染色,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方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细胞。结果痫性发作6h后两组海马CA1、CA3区的b
期刊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具有自我更新和神经分化的能力。我们在此探讨移植转染了v-myc基因的HB1.F3细胞克隆是否为治疗帕金森病的一个可行手段。体内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HB1.F3细胞(200,000个活细胞每3μL)立体定向移植(即日病灶移除范例)与对照组(营养因子或灭活细胞移植)相比帕金森病行为症状明显减轻的病鼠模型的6-羟基多巴胺毁损纹状体。此移植的影响来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