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me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5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56例患者中有40例治疗后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颈源性头痛的产生与颈部的交感神经受激有关,星状神经节阻滞是颈源性头痛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 探讨脑分水岭梗死(CWI)的临床表现及病因,为诊断及防治CWI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60例CWI患者的症状和体征,CT、MRI改变,临床分型和病因.结果 60例CWI患者的症状体征与病因及病变部位有关.CT/MRI的密度或信号改变与其它类型的脑梗死相同.单侧CWI33例,双侧CWI27例.皮层前型16例,皮层后型17例,皮层下型27例.以低血压起病者21例,其中双侧CWI15例,单侧CWI16
目的 建立稳定的9L/Wistar大鼠脑胶质肉瘤模型.方法 构建稳定表达萤火虫荧光素酶PGL3的9L细胞株9Lluc,采用立体定向手术,在Wistar大鼠右侧尾状核接种DAPI荧光标记的9Lluc细胞,分别于接种后第7,14,21天通过Xenogen活体动物体内成像系统检测肿瘤的生长情况,并断头取材,观察肿瘤的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肿瘤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波形蛋白(Vem
患者 女性,34岁,因腰痛伴双下肢麻木3个月,于2006年3月25日入当地医院.查体:L2、L3、L4压痛,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50°阳性,入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于2006年3月27日进行脊髓造影检查,于L4~5间隙穿刺测脑脊液压力12 cm H2O,将76%的泛影葡胺注射液10mL注入椎管,并行X线摄片,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约10min后病人出现四肢频繁阵发性抽搐,无意识障碍,无大小便失禁
目的 分析神经外科颅脑手术医院感染的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探讨预防及控制对策。方法对2006年1月~2006年9月,收治的190例神经外科颅脑手术患者进行医院感染调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找出影响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颅脑手术医院感染的例次发生率为31.05%;感染部位前三者是颅内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和肺部感染,分别占35.59%、28.81%和22.03%。Logistic回归分析
期刊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后的临床特点及发病的早期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诊断明确的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起病早期行DSA确诊及开颅显微手术夹闭.结果 术中再破裂8例.53例中死亡3例,重残5例,轻残13例,恢复良好32例,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结论 对诊断明确的已破裂前交通动脉瘤及早手术干预能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病残率.术中脑脊液充分引流,锐性分离
典型的组织丁程化人工神经主要包括种子细胞、支架材料以及有助于细胞生长、分化的细胞外基质,其中数量足够、不引起免疫排斥且有再生活力的种子细胞是其前提和基础。
目的 探讨脑前循环系统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处理和多发性动脉瘤的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6年12月至2005年12月92例脑前循环系统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2例患者共手术夹闭动脉瘤98个,同时清除血肿20例;4例多发性动脉瘤(其中1例先行一侧动脉瘤直接夹闭术,术后40 d对侧动脉瘤破裂脑疝急诊手术直接夹闭3个动脉瘤);92例中死亡2例(大面积脑梗脑疝1
目的 探讨离子凝胶法制备壳聚糖(CS)-siRNA纳米粒的特点,并分析其理化性质.方法 将CS、三聚磷酸钠(TPP)和siRNA通过离子凝胶法制备CS-siRNA纳米粒;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zeta电位/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分光光度计测定上清中siRNA含量,计算包封率、siRNA的体外控释能力;凝胶电泳分析与胎牛血清作用后纳米粒中siRNA的稳定性.结果 成功制备的CS
目的 研究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肠道内营养(EN)在降低应激性溃疡发病率中的作用.方法 对9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行早期EN,取同期9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行早期肠道外营养(PN),动态观察其体重、白蛋白变化和应激性溃疡发病率.结果 伤后10 dEN组与PN组体重、白蛋白无显著差异,EN组应激性溃疡发病率低于PN组,分别为12.5%和26.04%(P<0.05).结论 早期EN与PN具有同样的营养价值,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