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电视新闻评论话语方式的嬗变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75610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经典的“焦点访谈”式到“新闻1 1”式到最近的“看见”式,三十年来,中国电视新闻评论一直在探索、发展、丰富自己的话语形式。本文着重选取《焦点访谈》《新闻1 1》《看见》三档栏目,来看中国电视新闻评论如何一步步把姿态放低,如何实现“非我”到“我”的涅槃突破。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 话语方式 《看见》 《新闻1 1》
  1980年,央视推出《新闻与观察》栏目,第一次把“电视新闻评论”作为节目形态亮相,但“三起三落”的命运注定它只是中国电视新闻评论史上的过客。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问世,这个在《东方时空》羽翼下孕育的新生儿,从一出生便显示出它的特殊地位,“《焦点访谈》的开播标志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以它为标志,中国电视评论类节目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春天。”①
  《焦点访谈》开播之后,连连创造收视神话,有数据显示1998年它的年平均收视率在27.48%左右,这意味着“《焦点访谈》成了近1/3中国电视观众每天晚饭后的一项生活内容。”②焦点访谈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是节目姿态的放低以及说话方式的转变,从“非我”向“我”靠拢。
  这里的“我”与“非我”指的是在不违背新闻真实客观原则下,新闻性节目中传播者进入节目程度的深浅。“我”可以理解为传播者深入或者完全进入节目,以真实的“我”的姿态去理解新闻,传播价值。“非我”则体现为传播者与节目的绝缘,冷眼旁观。中国新闻评论30年,从《焦点访谈》开始,每一次新的评论话语的出现,多多少少有点“非我”向“我”嬗变的意味。
  一、《焦点访谈》:用事实说话,刺破“假大空”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提出“自己走路”的诉求,但在具体操作上仍抹不掉浓厚的报纸印记。电视新闻脱不了“新华体”的束缚,评论走不出“画面 文字,以文字为主”的泥沼。直到1994年4月,《焦点访谈》横空出世。
  首先是姿态,“真诚面对观众”。这是《焦点访谈》从《东方时空》处延续而来的品质。“真诚面对”不同于之前的“高高在上”式的俯视,这里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是平等、亲近的,节目“像说话一样地说话,要给信息传播带上强烈的个性色彩”,“传播者应该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他的思想、智慧、才情和价值观会通过哪怕是纯粹的、对事件的叙述传达出去。”③这里,传播的主体性得到彰显,“我”的意识觉醒。
  其次是话语形式,“用事实说话”,述评结合。这是《焦点访谈》的口号,一直沿用至今。“用事实”是方法,“说话”是目的。《焦点访谈》重点在舆论监督,批评报道,它以“事实”做依据,要求传播者充分调动“我”的主观能动性,深入采访、调查,以证据说话。某种意义上说,用事实说话也是用过程说话,用最直观的画面语言展示事实。比如,《焦点访谈》的《罚要依法》报道的是山西309国道乱收费的现象。记者的摄像机拍摄下了整个过程:交警认定超载→开罚款单→记者试图减少数额→交警再撕一张罚单→记者无奈。而类似的镜头和手法是《焦点访谈》惯用的。《焦点访谈》的事实是“看得见的流动的过程”④,给当事人双方平等的对话空间,给公众展示公正的、完整的事实。
  第三是叙事结构,故事式叙事。“用事实说话”是《焦点访谈》的话语形式,同样是它结构文本的依托。节目制作者对一个个鲜活的事实进行包装,加入悬念和冲突,用“故事化”的手法进行文本创作。《焦点访谈》的叙事结构一般是:“百姓利益受损——记者采访调查——上级领导惩罚非法者——百姓利益得到补偿”,事件本身就是故事;出镜人物一般是“地方官僚/非法者,老百姓/受害者,上级主管领导/拯救者”,多元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构成故事的看点。用故事化结构文本,加入戏剧性因素,比传统式的“提出论点——摆出论据——论证”更富说服力,也更有看点。
  《焦点访谈》在摆出事实求证观点的同时,通常会在节目头尾加一段主持人的述评,或者在节目中间加入记者的现场述评,这种“述评结合”的评论样式集纪实性、说理性和思辨性为一体,是延续至今的经典模式,即“提要 引导式主持 主体事实 评论式主持”。
  二、《新闻1 1》:引入人际传播,多元声音交流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泛滥愈演愈烈,“相对于过剩的信息,唯一稀缺的是资源,是人们的注意力。”⑤如何获取注意力?在这个新闻报道漫天飞的时代,要的是独家视角和观点。《焦点访谈》选择“用事实说话”,重事实轻言论的模式显然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央视开始了自己的言论节目探索,在经过《央视论坛》和《新闻会客厅》论坛模式的探索之后,2008年3月24日,《新闻1 1》上线,这是一次“事实”和“论坛”二合一模式的实验。
  首先是话语方式,“人际传播,双向交流”。《新闻1 1》由董倩和白岩松联袂主持,董倩是常规主持人,担任节目的串联、引导等工作,而白岩松则以新闻观察员(后改为评论员)的身份出现,很显然,他在节目中的作用是“言论”。节目中经常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在开场白和话题基本情况介绍之后,董倩的第一句话大部分情况下会是“岩松,你怎么看”。虽然只是简短的几个字,却真真体现了人际传播的交流功能。在《焦点访谈》中,记者用“事实说话”,把观念寓于事实之中,属隐性评论。《新闻1 1》则在事实的基础上,把观点突出,显性评论。主持人的提问和质疑,评论员的释疑与拓展,二人双向制动,形成开放的话语场。
  在白岩松之后,以杨禹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专家也慢慢走进《新闻1 1》的演播室,成为新闻评论员。在遇到重大事件或者非常专业的话题时,“1 1”还会请相关方面的专家担任临时评论员。多种学科多种背景的评论人员的加入,丰富了“1 1”的话语形式,同样拓展了节目的深度:多一种声音,多一种理解。
  其次是电视语言的突破,挖掘图像功能,直播日常化。《新闻1 1》中赋予表现力的新闻漫画出现率颇高,用漫画直观展现话题,简单明了富有趣味。在节目中,白岩松通常手持一支电脑触屏笔,在遇到比较重要或者是容易疏忽的地方,他会画出红线或者圈圈等标志性的记号提醒观众注意,在遇到比较难形容的问题时,他也会拿笔作图现场给观众做示意,以求直观易懂。   《新闻1 1》区别于《焦点访谈》的最大不同在于引入人际传播,把传播者“我”的主体性进一步拓展:《焦点访谈》在放平“我”的姿态的同时,是以“事实”来说话,《新闻1 1》则是直接说出“我”的观点或者意见,“我”的发挥空间更大。
  三、《看见》:访谈,学会“平常说话”
  2010年12月6日,《看见》首播。主持人柴静解释栏目名称时说,“这个时代每天都在发生大量新闻,我们的任务是让人们看见新闻中的人,感觉到人的存在,共同负荷着生活。”⑥诚如她所言,《看见》用影像的方式聚焦人物,通过他们的故事诉说着时代故事,让微观的个体成为宏大历史背景中真实的注脚。
  首先是姿态,“作为人的平常”。《看见》由柴静主持,不同于之前的《新闻调查》和《面对面》,这里的基调很宁静,没有剑拔弩张的对峙,没有咄咄逼人的追问,有的只是主持人和嘉宾敞开心扉的“谈心”。《看见》制片人李伦说:“央视十年,柴静的变化不是颠覆式的,是成长式的,以前她锋芒、灵动,强调现场的激烈感,在《看见》,她变得更宽厚了。”⑦比如采访药家鑫父母那一期节目:
  节目二分十六秒,柴静正采访受害者张妙的父亲张平选时,隔壁忽然传来一阵嚎啕大哭,是张妙的母亲。
  “为什么不进去劝劝?”柴静问。
  “不劝,劝也没用。”
  柴静起身,对着镜头说:“我去看看,我去跟她说说……”采访戛然而止,展现的画面是张家门帘背后模糊映衬出的柴静拉着张妙母亲的剪影,和断断续续女人的哭泣。
  如果是以前的柴静,“她可能会端着摄影机闯进去,拍下母亲崩溃的画面,或等女人停止哭声后,继续追问采访”⑧,但在《看见》中,她放弃了,这是基于理解和感动。“到了我这个年龄,已经知道有些人承受的东西是他人无力改变也无法体会的。唯一能做的是在得到别人的允许后,陪伴于此。”⑨回归人的本性,用平常说话,不做作,以“我”的理解进入节目,传播价值。
  其次是说话方式,“访谈,微观叙事”。《看见》的成功不在于观念的直接言说,而是蕴观点于过程之中。节目从微观入手,关注普通个体的喜怒哀乐。节目展现仍以故事形式,但不同于之前的“述评”和“讨论”,这里是“访谈”。主持人和嘉宾面对面,没有束缚,平等交流。《看见》记录的是点滴和平常,节目有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基调。
  《看见》不同于《焦点访谈》和《新闻1 1》,这里,“我”的进入程度很深,它的姿态更低。从《焦点访谈》到《新闻1 1》再到《看见》,电视新闻评论的姿态一步步放低放平,传播者从“非我”向“我”的逐次靠拢,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①张宇,《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初探》[M].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
  ②http://wenku.baidu.com/view/
  ae1ab3b165ce05087632136c.html
  ③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说起》[M].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3:47
  ④辛璐,《〈焦点访谈〉栏目研究》[M].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
  ⑤⑥http://bbs.hebei.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
其他文献
2008年1月5日,我像往常一样在棋社里下棋,忽然手机响起,电话那边传来一个棋友心碎的声音:“杨官磷老师1月4日走了”我的手一抖,棋子洒落一地,对弈的好友问:“出了什么事?”我嘴边轻吐
番茄红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类胡萝卜素,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诱导细胞间隙连接通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增强免疫力等多种重要生物活性,在抗癌防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保护
“十二五”时期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关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福祉增进.关乎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关键点和难点都在于如
在市场经济国家,工会是以维护和改善雇工的劳动条件,提高雇工的经济地位为主要目的,由雇工自愿组织起来的团体或联合体。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重新定位,政府对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的管理由原来的行政手段直接干预转为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制约,由此,劳动关系也由行政化转为利益化。工会作为劳动者的群众组织和职工利益的代表,责无旁贷地要把调整这种变化了的、市场化的、契约化的劳动关系作为工作的基本内容。
【摘 要】在电视新闻中,画(画面)、词(解说词)、声(现场音)、人(主持人)、字(字幕图形图表)等元素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本文对电视新闻中的画、词、声三元素及其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视新闻 画面 解说 现场音  电视新闻是通过视觉形象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是用可视形象和可听解说音响立体传达某种信息,并通过这种报道影响人们心灵、道德和情操,起到抑恶扬善、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
元月6日经过七天的激战,第27届"五羊杯"全国象棋冠军邀请赛在广州文化公园落幕。广东名将许银川力克黑龙江棋手赵国荣,继第25届之后,再次捧杯,赵国荣届居亚军。重庆选手洪智
期刊
【摘 要】记者要想寻找到好的新闻线索,写出好的新闻稿件,就需要平时做到处处留心,深入基层,沉下身子跑新闻,同时还要静下心来分辩杂音,从纷杂的信息中找真实、找角度、找亮点。  【关键词】深入基层 跑新闻 去伪存真  面对媒体间的竞争压力,每天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不断接触到的海量信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是做到心里想着新闻、脚下跑着新闻、耳里听着新闻,即平时做到处处留心,沉下
浦东轻松登顶将士个个金刚浦东的胜利是意料中的事,但几乎提前一轮夺冠的顺利却多少有些意外。细看浦东的成绩,大家都会发现,时隔数年,认真准备了的浦东可谓是冷静悠闲地向着
期刊
【摘 要】记者出镜因为“我在场”的现场感和可信度越来越成为现场采访和报道的重要形式,这要求出镜记者准确把握记者出镜这一节目形式特征,认清出镜记者是现场报道的限制性叙述者,现场的叙述行为类型对其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关键词】镜头意识 表达能力 人本意识  2001年开始,笔者有幸成为电视新闻记者,十年间,真切感受到了电视媒体的变化,那就是对电视新闻记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记者出镜是新闻报道中
【摘 要】在媒体竞争日渐“白热化”的背景下,全国有半数以上的电台经营困难,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广播节目质量偏低。笔者结合多年的媒体工作经验,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广播节目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设置频率和节目,做到新闻节目民生化、文学节目原创化、经济节目资源化,节目形式时尚化、灵活化、延伸化,以此在频率及节目设置、节目内容、节目形式等方面做到与时俱进,提高广播节目的可听性。  【关键词】广播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