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金伟:真的不要黑这个行业了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8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百度中搜索“电视剧不如从前了”,会发现很多观众对这个话题的讨论。
  “就现在国内的电视剧,有几个能让我们看一眼就能记住的?我现在闭上眼睛,第一个想起来的电视剧,是《西游记》,再就是如《小龙人》等,那时候制作水平远没有现在好,为什么现在就拍不出原来的那种味道呢?”
  “记得小时候特别喜欢看电视,属于那种狂粉。可是最近几年,感觉电视剧越来越难看,剧情白痴,演员做作。虽然画面效果好了很多,可是一点也不吸引人,没有一点想看的欲望。”
  “以前化妆特效什么的都不是很好,可我们却百看不厌;现在比以前好了N倍,却看一遍就不再看了。”
  “数量上供过于求,无效制作过多,质量上供不应求,真正的精品很少。”这是很多业内人士对“全球最大电视剧生产国”现状的描述。
  “以前一个剧本有可能改几年,现在你让一个编剧改5遍就能疯了。当它变成一个产业的时候,你就不可能都像过去那样做了。”北京电视台影视剧中心主任助理于金伟如此解释。十多年的从业经历,有时也会让她感觉到些许无奈。
  这不得不让人们画上一个问号——中国制造下的电视剧难道在逆成长吗?
  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中国电视剧事业飞速发展,经历了跨时代的过程。但为何精品越来越奇缺?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这与电视剧制作机构过于分散、多而不强有关。
  “国内电视剧制作企业多达三千多家,远超国外,其中有较好的和一般的,却并没有大的、强的。”
  他还给出了这样的比喻:“当一个自由市场有上千人在摆摊,今天白菜好卖,明天一堆人卖白菜;后天萝卜好卖,大后天一堆人卖萝卜。如此高的生产数量、竞争强度和分散性,必然带来电视剧创作的同质、低质和低俗。”
  对此,于金伟也感慨颇深:“美国就三大电视网,韩国也就那几家电视台。而中国有成百上千家电视台。作为制作公司,到底该跟谁谈?要和全国谈!”
  她认为,尽管美剧和韩剧风行,但他们的模式很难借鉴,因为国情不同。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北京电视台就陆陆续续推出了不少好戏,如《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黎明之前》《媳妇的美好时代》等等。
  于金伟说:“这些年,电视剧的市场化运转其实已经走得比较快了,包括一些政策性的导向,如‘黄金档不能播引进剧’等,都对国产剧起到了推动作用。卫视的扩张和竞争也带动了电视剧的发展。”
  对于收视率始终没能再现上世纪80年代万人空巷的盛景,于金伟解释说:“一部分原因是现在的节目多了,大家接受新视觉冲击的途径多了。相比于电视,很多年轻人对网络、电影院或其他活动更感兴趣。”
  在她看来,这些都是大环境下正常的变化。
  于金伟不同意“倒退”或者“逆成长”的说法:“就像人长得快有可能缺钙一样。发展得快了,可能就会出现很多不规范。但它依旧是成长的。这很正常。”
  去年,电视剧制作协会成立的时候,曾有记者问首任会长尤小刚,有没有计划对“雷剧”生产进行规范?尤小刚称,“雷剧”不会对国家正确的价值体系产生冲击,制作协会不会就此做出规范。
  而最近刚刚颁布并将于2015年1月1日施行的“一剧两星”政策,再一次让人们关注起了雷人剧的发展方向。
  于金伟认为,电视剧有阳春白雪,也必然有下里巴人;有精品力作,也难免有粗制滥造。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会有。但只要它播出了,就证明有需求,一定是批准过的,是审查部门认可的,“大家各有各的立场。”
  而对于制作不精的剧,“我不选择就好了。”她说。
  对于编剧和演员、导演的权益之争,于金伟认为体制问题是根本:“美国的编剧是执行制片人,属于团队创作。他在现场指导剧本,对老板、资金、成本等负全责。而中国的编剧,拿了钱就走人。”
  包括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管理模式、行业发展角度等很多问题,“中国电视剧行业里确实有很多不够细的地方。”她说。
  “培养是需要时间的。那么多公司还在这个行业存在并发展,这说明了什么?”
  “真的不要黑这个行业了!”于金伟说了一句特别动感情的话。
  大家都知道,中国电视剧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其他文献
父亲爱吃甜,最喜用滚烫的开水冲白糖,如品仙露般一口口啜饮,末了发出满足的叹息:哎,舒服。每当此时,母亲少不得取笑他,说这样对甜的嗜好是小时候落下的穷病。  的确,父亲生在山上,虽然爷爷奶奶都是村小老师,但物质环境究竟不能和城里相比。除了嗜甜外,他对苹果情有独钟,对淀粉类深恶痛绝,不用细想,都是幼年经历扎根在舌尖上的顽固印记。  与父亲相反,母亲对甜有若仇敌。世上或许存在不喜欢吃零食的女人,但像母亲
期刊
夜里上天台晒衣服,我可以晒一个小时——不经意抬头看到天空,软软的、洁白的水母一样浮在深蓝色天空中的月亮,晶莹闪烁的水珠也似的繁星点点,海天恍惚,不觉就看痴了。看天空久了,还会在乎大地上发生的事情吗?  白天除了像加都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或蜷缩或仰天睡死过去的狗狗们一样晒太阳发呆睡觉,还可以看鸟儿。天空是它们巨大的舞台,乌鸦和鸽子成群结队飞过,皆健硕,翅膀有力,鸣叫高亢。  它们有时飞得很高,高得只能
期刊
“鲁迅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七月二十八日,作人。”  1923年7月19日,鲁迅收到了一封周作人的绝交书,在八道湾聚居3年多的两兄弟突然反目。兄弟阋墙,得有多大的火气,但信里分明都隐忍着,绝不出恶声,只道是“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鲁迅收到信也
期刊
俺上个星期六搬家了。  搬家是打包和拆包,搬家是压缩和解压缩,搬家是硬盘重整,搬家是呼吸吐纳,搬家是收缩和膨胀,搬家是大乱后的大治。  在搬家的各种琐事俗务中,最搞笑的是找搬家公司的过程。听说搬家公司良莠不齐,常有半路逼迫加钱甚至还有顺手牵羊的,所以找家可靠正规的公司势在必行。  于是四处打听。朋友甲说“蚂蚁搬家”比较正规,上网问度娘,结果看到最少有十几家“蚂蚁搬家”,有“蚂蚁搬家”,有“蚂蚁搬迁
期刊
采访小崔实在不容易,因为他实在太忙了,采访日期一推再推。  似乎就是为了选择这个“良辰吉日”,我们终于见到他的那天,是北京入春以来难得的一个既无风又无霾的好天气。  采访地点是在北京奥体公寓的一间茶楼——不知他在这里已经会见过多少家媒体的记者了,因为查阅关于他的报道,很多文章里都提到过这间茶楼。  但是这段时间,虽然他是一个绝对的热点人物,虽然涉及到他的报道很多,可从报道文章上来看,真正面对面采访
期刊
很喜欢这一期的封面。一个人穿着睡衣,懒散地坐在休闲椅上,手里握着一柄遥控器。而他的对面,是雾气蒙蒙的现代城市。  一个荒诞的梦境,或者是愿望:如果可以遥控那些楼,让它长就长,让它没就没;如果可以遥控那片天,让它晴就晴,让它雨就雨;如果可以遥控这个世界,让它光亮就光亮,让它忧伤就忧伤……  天真吗?笑话吗?不可能被遥控的,我们根本无法掌控的,被画出来了。  我们不是在制造梦境,更不是在讲述童话。现实
期刊
据美国媒体报道,过去一年中国买家购买美国地产近123亿美元。中国各大开发商一直在东西海岸的门户城市寻找大型商业项目,像洛杉矶、旧金山和纽约这些城市是中国投资者所熟悉的,并有较多的亚洲人口。  据美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称,去年在所有被外国公民买走的美国房屋中,有12%是被中国购房者买走的。而他们购买的房屋有超过一半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可见,加州似乎是最受中国买家青睐的地区。  加利福尼亚房产经纪人协会针
期刊
掐指一算,中国电视剧已年近花甲。随着商业化的到来,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中国进入了“连续剧时间”,电视剧组也开始逐渐变成了一个“明星加工厂”,各种明星大腕从流水线上被“批量生产”出来。  从草根蜕变成明星的他们,成名于小荧屏,“叛逃”到大银幕,再到如今纷纷扎堆式的被电视剧“招安”,又是何故?  中国是全球电视剧第一大生产国,连续三年产量突破15000集。演员片酬也水涨船高,一两个明星就占了整部电
期刊
宋方金和宋丹丹同姓相掐了,琼瑶阿姨和于正小子隔海急眼了。娱乐圈最近的这两个“围观”,都和电视剧有关。  有意思的是,和这两件事相关的两部电视剧《美丽的契约》、《宫锁连城》持续热播,而且因此负面事件更添了收视。  对这样的结果,没人会吃惊。事实上,利用负面事件去炒作新戏或者新人,已经是娱乐圈的惯用手段。虽然说上述两件事不会是故意炒作,但阴差阳错的效果是一样的。就像前阶段一众媒介集体讨伐雷人抗日剧,倒
期刊
法国人向来是热爱戏剧的,这从巴黎数不胜数的剧场就看得出来。他们不但绝对忠诚于自己的莫里哀和雨果,也同样钟情于来自各种文化的戏剧作品。这不,听说中国的聊斋故事《水生》要来巴黎巡演,还没来得及听说蒲老爷子的他们也早早地开始张罗买票了。  《水生》是北京三拓旗剧团创作的一部形体话剧,改编自《聊斋志异》中的名篇《王六郎》。该剧作为唯一获邀的亚洲剧目,在巴黎南部小城伊希市第5届“世界文化之窗”艺术节上献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