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热群Saxkoebing型永交5号钩体菌株的检定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teng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鉴定证实 "永交5号" 钩体菌株是国内首次分离的七日热群Saxkoeding(Mus24株)型菌株。同时,对该型作为我省近几年来湖滨地区的主要流行菌型,东方田鼠为其保菌宿主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一种简易、快速、重复性高,能同时检测吞噬细胞吞噬和杀死白色念珠菌的方法。采用小鼠腹腔吞噬细胞悬液(2×106/ml)与白色念珠菌悬液(1×107/ml)等量混合,置37℃,1小时后,加0.02%冰冷美兰液染色镜检。可同时测定吞噬细胞吞噬和杀死的菌数。实验结果清晰、准确。本文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了比较。本法还可用于检测人体的多形核白细胞和皮泡液中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功能。
期刊
期刊
将两个HSV-1温度敏感株病毒(DNA-ts114,DNA+tsF3)感染HeLa细胞,分别培养在39。±1℃及39℃72小时,转换至33℃48小时的条件下,发现病毒形态有明显改变:1. 在非许可温度(39℃)培养时,温差超过±1℃, DNA-ts株形态发生双向变化。2. 转换温度时DNA+tsF3株出现多形态。
期刊
用电镜研究了不同温度培养时的HSV-lts株病毒的发育形态,发现了一些结构:1. 发现DNA-ts 114株病毒在非许可温度(39℃)时,感染HeLa细胞后能形成草莓样颗粒和小环状结构,前者可能是一种畸形病毒,后者推测是病毒结构亚单位。2. 在许可温度(33℃)时,ts株的形态与WT株相似,但在畸形病毒的数量和形态上与WT株稍有不同。3. 在非许可温度时,ts株的形态变化与其所处温度的基因表现型有
期刊
期刊
1981年于海南岛登革热流行区,在患者住房内捕得五批(22只)致倦库蚊(Culex fatigans),接种C6/36白纹伊蚊细胞纯系分离获得两株病毒,经补体结合、中和试验鉴定为3型登革病毒。首次为证明致倦库蚊可能亦是本病的传播媒介提供了初步依据。对分离病毒成功的原因,以及致倦库蚊在传播登革热中可能起的作用进行了初步讨论。
期刊
本文报道提纯的甲/赣科/75-2 (H3N2)株膜蛋白分子在pH7.2、0.05M PBS中有自聚合作用。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凝胶层析、放射标记和免疫化学等技术证实为自聚合,在电镜下还能观察到由于自组装而形成类似天然状态的膜蛋白环形结构。
期刊
采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恢复期血清作为抗体,以冰冻切片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查黑线姬鼠体内的相关抗原。结果表明,在我省EHF流行疫区嵊县及肖山所捕获的黑线姬鼠中,检出特异性荧光阳性反应,分别为27.9%(33/118)和13.2%(5/38)。
期刊
本文报告1979~1981年间上海中山医院232例化脓性感染送检标本的厌氧菌调查。标本包括200例腹腔内感染;14例女性生殖道感染,18例胸腔肺部感染。细菌培养阳性213例(91.81%),单独需氧菌91例(39.22%),单独厌氧菌18例(7.76%),而需氧菌与厌氧菌同时出现106例(45.69%),需氧菌总阳性率为84.91%,厌氧菌总阳性率为53.45%。124例厌氧菌阳性标本共分离到18
期刊
1981年从一次腹泻病暴发流行的猪便中分离出59株小肠结肠炎耶氏菌,进行了VW抗原测定,除2株外都产生VW抗原。这些株是血清O∶3型或与O∶3型有共同抗原。同时检查了50年代和60年代从福建地区分离的假结核耶氏菌12株和实验室保存的参考菌株7株共19株(光滑型11株,粗糙型8株)均未发现VW抗原,可能与长期保存有关。上述全部菌株都用刚果红琼脂平板测定了P决定体,结果从3株光滑型假结核耶氏菌检出P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