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程标准)。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指导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等方面的品质。
教学活动是交互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以了解学生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合适环境和舞台。
观察一些课堂,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听课专心,有的则思想“开小差”;有的学生比较尽力,有的则比较随意,学生注意力的持久性不一致。他们在课堂中参加讨论的情况也不相同,有的学生在课堂中基本上不发言,而有的则积极参加讨论,在课堂中很活跃。有的学生喜欢思考、提问,有的则不问或提不出问题。有的学生做习题比较认真,有的则马马虎虎;有的学生遇到难题就止步或退却,有的则继续努力,直到问题解决。
从沟通与交流中我们得知:有的学生认为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科很有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好奇心。有的学生认为,虽然数学对他们来说并不一定十分有趣,但是他们努力学习,主要是为了取得好成绩,他们认为好的数学成绩总是給予他们愉快的体验。有一些学生对数学提问和测验存在焦虑,他们害怕提问和测验。也有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感到厌倦,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无精打采,了无生趣。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情状,提高学与教的效能呢?我们认为可以:
一、选择和整合教材资源
在原先的观念中,教材是“本”,是教师上课,学生学习的不可违背的“圣书”。 “圣书”束缚了教师的头脑,也约束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教材中有的例题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或是对于学生来说太陌生,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今天的数学教学应既忠实于教材的指向作用,又让教材焕发新的活力,使学生学得更生动、活泼、和主动的发展。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之成为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材料,让孩子有机会参与,这是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前提和基础。例如教学三年级“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可以把单元中的知识点(口算除法、基本的笔算除法、除法的验算、有关0的除法)简化为“一位数除两位数、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验算”三个能力段。教学六年级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时可以将正比例的量和反比例的量对比起来一起教学。教学四年级的“统计”时,就选择学校近期组织学生开展的活动为题材,引入统计教学。这样,不但可以缩短课时,而且学生对知识容易理解,并有充分的实践体验机会。
二、加快和调整课堂节奏
面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如厌倦、焦虑、不耐烦、漠不关心等一些消极现象,必须先调节教师自身的“教”,以吸引、调动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生活节奏在加快,学生们似乎也在内心接受了这种节奏变化,对慢条斯理和不慌不忙的生活已没了耐心。以前在教学中我会用不同的方法,向学生反复解释同一个内容,一遍又一遍,越讲越慢,就怕学生没听懂。而且常问:“都听明白了吗?”“还有问题吗?”…我在关注差异。此时,有些在我第一次解释时就已经明白的学生就开始显得不安分。
在一次数学课上,一个学生说他不太明白老师说的教学内容。那时的我是“不厌其烦”地为这个学生做一次又一次的解释。我发现这样做对于那些已经理解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折磨,让他们保持专注就更难了。没有什么比白白等候更消磨学生们的积极性,他们简直就在当“三陪”(陪听、陪坐、陪练)。后来,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了调整:增加容量、调节语速、捕捉差异。我在整堂课里快节奏、有激情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更能全身心地投入。这里的快节奏,并不仅是说话速度快一点,更是应根据学生注意力的情况和参与程度,有意识地调节、改变课堂的环节和内容,而且这种改变应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之前,否则,一旦大面积的学生出现漫不经心,我们就需要花很大的努力才能使他们继续全身心投入。
对于那些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即使暂时还没有对所学知识完全理解,在后面的练习中我们还可以继续学习掌握。同时要运用眼神暗示、手势运作、合理评价、适时激励,帮助他们赶上课堂节奏,而不是我们减慢速度去适应他们。
当然,教必有法、贵在得法。我们不提倡教师整节课都保持高节奏,高运作。当教学内容需要学生用较长时间进行思考的时候,当学生显示出特别疲倦和需要镇静的时候,我们都应当减缓节奏,适时而动,做到“有为也有所不为”。
三、记录和整理思考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提出的问题基本上是集中在几个同学来回答,这几个同学上课注意力特别集中,反应灵敏,所以老师的问题他们总是乐于回答。久而久之,其它的学生就开始消极坐等,心想:反正每次都是这几个同学回答。而有一部分学生则是因为跟不上节奏而产生焦虑,因为还没思考完整,如果被点名回答,要不就磕磕巴巴、支支吾吾 ,要不就手足无措、不知所云。总是担心老师批评和同学取笑。作为教师,我们在提出问题后,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通常不多,因为老师总想保持课堂的忙碌且充实,而等候学生思考可能让人感到不安,有的学生没有在这段时间里认真思考,他们甚至利用这段时间开小差、聊天。
怎么办?我采取的措施是给予学生考虑问题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把思考的要点或过程写下来。让同学们把自己思考的过程用简单的文字记录在纸上,这样做所有的学生不仅有思考的机会,而且还有动笔整理的机会。回答问题的时候,他们不必即兴作答,而是简单地读出或说出他们所写下的,就像教师备课记录或会议记要一样,那么应该会有较多的学生乐于发表意见。而且如果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那么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对照正确的答案修正自己的记录。因此所有的学生都有一个更好地促进自己积极学习的机会。
也许,刚起步时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亦步亦趋,但是慢慢就独立了。这种方式能反映绝大部分学生的真实学习和思考情况,也让多数孩子参与其中。长期培养,孩子们便学会了有效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师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做自我正思和反思:收获、想法、困惑、不足等。记录和整理思考要点、过程,不仅仅是展示纸质上的材料,更是可以让孩子们“看”到自己思考问题的足迹,成为学习过程中取得成绩的一个有力印证。
教学活动是交互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以了解学生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合适环境和舞台。
观察一些课堂,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听课专心,有的则思想“开小差”;有的学生比较尽力,有的则比较随意,学生注意力的持久性不一致。他们在课堂中参加讨论的情况也不相同,有的学生在课堂中基本上不发言,而有的则积极参加讨论,在课堂中很活跃。有的学生喜欢思考、提问,有的则不问或提不出问题。有的学生做习题比较认真,有的则马马虎虎;有的学生遇到难题就止步或退却,有的则继续努力,直到问题解决。
从沟通与交流中我们得知:有的学生认为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科很有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好奇心。有的学生认为,虽然数学对他们来说并不一定十分有趣,但是他们努力学习,主要是为了取得好成绩,他们认为好的数学成绩总是給予他们愉快的体验。有一些学生对数学提问和测验存在焦虑,他们害怕提问和测验。也有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感到厌倦,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无精打采,了无生趣。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情状,提高学与教的效能呢?我们认为可以:
一、选择和整合教材资源
在原先的观念中,教材是“本”,是教师上课,学生学习的不可违背的“圣书”。 “圣书”束缚了教师的头脑,也约束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教材中有的例题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或是对于学生来说太陌生,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今天的数学教学应既忠实于教材的指向作用,又让教材焕发新的活力,使学生学得更生动、活泼、和主动的发展。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之成为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材料,让孩子有机会参与,这是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前提和基础。例如教学三年级“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可以把单元中的知识点(口算除法、基本的笔算除法、除法的验算、有关0的除法)简化为“一位数除两位数、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验算”三个能力段。教学六年级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时可以将正比例的量和反比例的量对比起来一起教学。教学四年级的“统计”时,就选择学校近期组织学生开展的活动为题材,引入统计教学。这样,不但可以缩短课时,而且学生对知识容易理解,并有充分的实践体验机会。
二、加快和调整课堂节奏
面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如厌倦、焦虑、不耐烦、漠不关心等一些消极现象,必须先调节教师自身的“教”,以吸引、调动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生活节奏在加快,学生们似乎也在内心接受了这种节奏变化,对慢条斯理和不慌不忙的生活已没了耐心。以前在教学中我会用不同的方法,向学生反复解释同一个内容,一遍又一遍,越讲越慢,就怕学生没听懂。而且常问:“都听明白了吗?”“还有问题吗?”…我在关注差异。此时,有些在我第一次解释时就已经明白的学生就开始显得不安分。
在一次数学课上,一个学生说他不太明白老师说的教学内容。那时的我是“不厌其烦”地为这个学生做一次又一次的解释。我发现这样做对于那些已经理解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折磨,让他们保持专注就更难了。没有什么比白白等候更消磨学生们的积极性,他们简直就在当“三陪”(陪听、陪坐、陪练)。后来,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了调整:增加容量、调节语速、捕捉差异。我在整堂课里快节奏、有激情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更能全身心地投入。这里的快节奏,并不仅是说话速度快一点,更是应根据学生注意力的情况和参与程度,有意识地调节、改变课堂的环节和内容,而且这种改变应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之前,否则,一旦大面积的学生出现漫不经心,我们就需要花很大的努力才能使他们继续全身心投入。
对于那些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即使暂时还没有对所学知识完全理解,在后面的练习中我们还可以继续学习掌握。同时要运用眼神暗示、手势运作、合理评价、适时激励,帮助他们赶上课堂节奏,而不是我们减慢速度去适应他们。
当然,教必有法、贵在得法。我们不提倡教师整节课都保持高节奏,高运作。当教学内容需要学生用较长时间进行思考的时候,当学生显示出特别疲倦和需要镇静的时候,我们都应当减缓节奏,适时而动,做到“有为也有所不为”。
三、记录和整理思考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提出的问题基本上是集中在几个同学来回答,这几个同学上课注意力特别集中,反应灵敏,所以老师的问题他们总是乐于回答。久而久之,其它的学生就开始消极坐等,心想:反正每次都是这几个同学回答。而有一部分学生则是因为跟不上节奏而产生焦虑,因为还没思考完整,如果被点名回答,要不就磕磕巴巴、支支吾吾 ,要不就手足无措、不知所云。总是担心老师批评和同学取笑。作为教师,我们在提出问题后,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通常不多,因为老师总想保持课堂的忙碌且充实,而等候学生思考可能让人感到不安,有的学生没有在这段时间里认真思考,他们甚至利用这段时间开小差、聊天。
怎么办?我采取的措施是给予学生考虑问题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把思考的要点或过程写下来。让同学们把自己思考的过程用简单的文字记录在纸上,这样做所有的学生不仅有思考的机会,而且还有动笔整理的机会。回答问题的时候,他们不必即兴作答,而是简单地读出或说出他们所写下的,就像教师备课记录或会议记要一样,那么应该会有较多的学生乐于发表意见。而且如果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那么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对照正确的答案修正自己的记录。因此所有的学生都有一个更好地促进自己积极学习的机会。
也许,刚起步时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亦步亦趋,但是慢慢就独立了。这种方式能反映绝大部分学生的真实学习和思考情况,也让多数孩子参与其中。长期培养,孩子们便学会了有效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师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做自我正思和反思:收获、想法、困惑、不足等。记录和整理思考要点、过程,不仅仅是展示纸质上的材料,更是可以让孩子们“看”到自己思考问题的足迹,成为学习过程中取得成绩的一个有力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