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在对信息进行提取、加工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知识面。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带动了教育行业信息化发展,为物理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提升了初中物理教学品质。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物理;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131-02
1 前言
初中物理教学渗透信息技术,符合课堂教学发展趋势。但部分教师选取的学习内容在与信息技术结合时,超出了学生的接受水平,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多媒体技术,整堂课都是多媒体在发挥作用,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多媒体取代,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鉴于这种状况,本文就如何科学、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品质进行探讨。
2 创设媒体情境,激活学生探究欲望
物理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对自然界基本规律和内在联系进行认知、总结形成的一门特殊学科[1]。要想对自然界基本规律和内在联系进行认知,深入学习物理学知识,必须引进多媒体技术。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的播放、展示功能,采用多种恰当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兴趣。只有导入环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才会积极投入物理知识的学习中,激活学生探究欲望。
在教学“光的传播”时,教师创设媒体情境,利用多媒体播放夜晚城市五颜六色的灯光视频,导入新课:“这些色彩缤纷的灯光将城市打扮得分外迷人,你对光了解多少?你知道它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吗?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会发光?你认为这是一种天然光源还是人造光源?”于是学生之间开展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我知道生活中手电筒能够发光;如果家里停电,可以点燃蜡烛,蜡烛也会发光;太阳也是会发光的。手电筒和蜡烛都属于人造光源,而太阳则属于天然光源。”有的学生说:“我记得在一本课外读物上见过一种叫夜光藻的生物,当它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发出淡蓝色的光。夜光藻发出的光也是天然光源,因为那是夜光藻特有的功能,不是人类赋予的。不仅如此,我还知道,磷虾也是具有发光器的多细胞动物,它也会发出光。我认为磷虾也属于天然光源。”还有的学生说:“水母也是会发光的,我认为水母属于天然光源。城市的霓虹灯是人类制造出来的光,所以霓虹灯属于人造光源。”……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理解何谓天然光源,何谓人造光源,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的差别。同时,教师让学生做激光射向天花板的实验,了解光是如何传播的,并引导学生用实验进行检验。在这样的学习氛围和情境中,学生会主动探究光的传播路径。
3 利用媒体引导,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常见的物理课堂教学,都是依靠教师的讲解进行知识传授和学习,教师口头讲解虽然较细致,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如教师一味讲解,初中学生识记能力有限,还未等学生思维反应过来,很多知识点已经讲解完毕。这就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课堂教学效率也不高。要改变教师单纯讲解的弊端,可以利用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利用媒体展示思考问题,让学生透过问题主动探索教材中存在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在教学“声音的特性”时,教师由萧乾散文《吆喝》入手,引入新课:“每个人发出的声音都是很独特的,你能根据声音识别出人物吗?今天让我们走进声音的世界,去聆听街头小贩带给我们的声音盛宴,听一听他们的声音有何不同,你能根据声音辨别他们的职业吗?”教师播放多媒体,学生聆听各种吆喝声音。有的学生说:“这些声音好独特,有些声音我第一次听到,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吆喝声,同样都是人发出的声音,为什么区别那么大呢?”学生提出疑问,教师引导学生在问题中进行新课学习。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问题:“你认为声音的强弱与什么有关?”学生纷纷讨论。有的学生说:“如果打小鼓,鼓声震动越大,声音越响,所以我认为声音的强弱与声音震动的幅度有关。”教师为学生讲解振幅的内涵,同时帮助学生了解振幅与响度的关系。教师顺势播放《中国好声音》演唱片段,出示问题:“不同学员声音特质不同,哪些因素影响到声音高低?”学生开始思考。教师让学生到讲台体验展示,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有的学生说:“我发出的音调越高,我感觉喉咙震动得越快,因此,我猜想生源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反之,音调越低。”还有的学生说:“虽然我没参加讲台体验活动,在平时的说话中,我感觉到说话声音越大,音调越高,喉咙震动越快,声音振动的频率会直接影响到音调的高低。”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得到答案。
利用媒体设置思考问题,可以改变教师单纯讲解的弊端。利用媒体进行问题设置和引导,能够让学生主动探索教材中存在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学生的学习习惯被规范,学习效率不断提升,认知水平被优化。
4 启动媒体展示,引发学生多元思维
很多物理概念具有抽象性,学生在学习概念时会有一定困难,如果理解不透相关概念,很难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那么这样的学习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2]。物理学科不仅包含丰富的理论知识,教材中还有很多动手操作的实验内容,这些实验教学需要学生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其中、动手操作。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进行展示,利用多媒体展示能够高效完成实验展示任务。学生直接观看实验操作步骤,仿佛能够置身其中,让学生有一种切实体验。
在进行“串联电路各点电压的关系”实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图片中兩个小灯泡被串联在电源上。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猜想:“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两个灯泡的电压之和与电源的电压是否相等?”学生大胆猜测,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肯定相等,因为那两个灯泡是串联起来的,它们的电压之和肯定与总电压相等,这就相当于1 1=2。”有的学生说:“我不这么认为,虽然两个灯泡的连接方式是串联,但它们的电压之和有可能小于总电压。”在此基础上教师布置实验任务,学生操作图片中的实验,将实验结果填到表格中。有的学生观看完多媒体实验操作动画后,感叹道:“这样的操作真是又实用,又安全,又方便,以前老师在讲台展示操作步骤,只有坐在前排的人能看到,坐在后排的人根本看不到,时间长了,就会对实验失去兴趣。”有的学生说:“以前还没等我反应过来,老师已经把实验步骤和方法讲解完了,我只记住了一小部分。现在好了,多媒体演示到关键的地方,老师一按暂停键,视频停下来,我们记录知识点,真是太棒了。”还有的学生 说:“以前我坐在前排,可是当老师在进行实验演示的时候,我只能记住前面几个操作步骤,当我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时,老师的演示已经结束了,这让我很苦恼,又不好意思问老师。现在可以反复观看录像,真是非常方便。”
多媒体展示功能的作用不可小觑,进行媒体展示实验教学时,学生清晰地观看到实验全过程,在观察中思考,化抽象为具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引发学生全方位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功能,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实物投影功能,对实验进行局部放大处理,使全体学生都能准确观察到实验关键部分。
5 设置媒体训练,促进学生学习成长
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巩固训练在物理教学中显得格外重要。如果只是学习纯粹理论知识而不进行巩固训练,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物理素养培养也会受到影响,也体现不出物理学科的实践性、科学性和严谨性的特点。利用媒体训练,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口算、心算能力,当堂检验学生物理知识点识记情况,还能在训练中突破学习重难点,为学生实践操作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保障。
在教学“生活中的透镜”时,教师复习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透镜相关知识,它通过折射光,为我们展现了神奇的一面。今天我们来寻找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运用到了透镜,感受透镜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图片,让学生逐一认识这些事物。在观察照相机时,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通过多媒体出示观察过程;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接着教师创设小组活动,让学生制作照相机模型。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到透镜在照相机中的应用。教师运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投影仪和放大镜。
在当堂训练环节,教师出示练习题,练习题目都是常识,学生很快就做出来。基础练习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个图表,教师将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三者的成像特点、镜头、像距与物距比较、像与物在透镜的同侧或异侧等内容进行比较,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填空。在训练结束后,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多媒体展示的这个图表非常好,我要把它画下来,记在课本上。虽然表格的内容课本上都有,可是图表内容一目了然,识记的时候很方便。”还有的学生说:“我本来以为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的练习题一定会很难,没想到都是课本中最基础的内容。不过,看起来简单,做起来还是要将知识整合,这样才能得出答案。”
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训练功能是独特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特色,开展物理实践训练[3]。精选练习题目是运用媒体训练的前提,媒体不可能承载过多的练习题,如果媒体承载的练习题目过多,会导致学生应接不暇,学生的思维被淹没在题海中。因此,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的练习题必须适当,不能过多,要精选本节课的重难点,围绕重难点或关键点开展训练。这样既达到训练的目的,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6 结语
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引导功能、展示功能和训练功能,不断激活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欲望,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对元认知的思考。在思考中,学生思维得到发散,最终使学生的物理水平和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建军.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學整合初探[J].赤子,2013(10).
[2]陈志壮.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243-244.
[3]龚树芳.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新方向[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9):144-145.
作者:张世军,寿光市文家中学,一级教师,从事中学物理教育与研究(262700)。
10.3969/j.issn.1671-489X.2017.07.133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物理;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131-02
1 前言
初中物理教学渗透信息技术,符合课堂教学发展趋势。但部分教师选取的学习内容在与信息技术结合时,超出了学生的接受水平,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多媒体技术,整堂课都是多媒体在发挥作用,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多媒体取代,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鉴于这种状况,本文就如何科学、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品质进行探讨。
2 创设媒体情境,激活学生探究欲望
物理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对自然界基本规律和内在联系进行认知、总结形成的一门特殊学科[1]。要想对自然界基本规律和内在联系进行认知,深入学习物理学知识,必须引进多媒体技术。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的播放、展示功能,采用多种恰当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兴趣。只有导入环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才会积极投入物理知识的学习中,激活学生探究欲望。
在教学“光的传播”时,教师创设媒体情境,利用多媒体播放夜晚城市五颜六色的灯光视频,导入新课:“这些色彩缤纷的灯光将城市打扮得分外迷人,你对光了解多少?你知道它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吗?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会发光?你认为这是一种天然光源还是人造光源?”于是学生之间开展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我知道生活中手电筒能够发光;如果家里停电,可以点燃蜡烛,蜡烛也会发光;太阳也是会发光的。手电筒和蜡烛都属于人造光源,而太阳则属于天然光源。”有的学生说:“我记得在一本课外读物上见过一种叫夜光藻的生物,当它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发出淡蓝色的光。夜光藻发出的光也是天然光源,因为那是夜光藻特有的功能,不是人类赋予的。不仅如此,我还知道,磷虾也是具有发光器的多细胞动物,它也会发出光。我认为磷虾也属于天然光源。”还有的学生说:“水母也是会发光的,我认为水母属于天然光源。城市的霓虹灯是人类制造出来的光,所以霓虹灯属于人造光源。”……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理解何谓天然光源,何谓人造光源,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的差别。同时,教师让学生做激光射向天花板的实验,了解光是如何传播的,并引导学生用实验进行检验。在这样的学习氛围和情境中,学生会主动探究光的传播路径。
3 利用媒体引导,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常见的物理课堂教学,都是依靠教师的讲解进行知识传授和学习,教师口头讲解虽然较细致,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如教师一味讲解,初中学生识记能力有限,还未等学生思维反应过来,很多知识点已经讲解完毕。这就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课堂教学效率也不高。要改变教师单纯讲解的弊端,可以利用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利用媒体展示思考问题,让学生透过问题主动探索教材中存在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在教学“声音的特性”时,教师由萧乾散文《吆喝》入手,引入新课:“每个人发出的声音都是很独特的,你能根据声音识别出人物吗?今天让我们走进声音的世界,去聆听街头小贩带给我们的声音盛宴,听一听他们的声音有何不同,你能根据声音辨别他们的职业吗?”教师播放多媒体,学生聆听各种吆喝声音。有的学生说:“这些声音好独特,有些声音我第一次听到,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吆喝声,同样都是人发出的声音,为什么区别那么大呢?”学生提出疑问,教师引导学生在问题中进行新课学习。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问题:“你认为声音的强弱与什么有关?”学生纷纷讨论。有的学生说:“如果打小鼓,鼓声震动越大,声音越响,所以我认为声音的强弱与声音震动的幅度有关。”教师为学生讲解振幅的内涵,同时帮助学生了解振幅与响度的关系。教师顺势播放《中国好声音》演唱片段,出示问题:“不同学员声音特质不同,哪些因素影响到声音高低?”学生开始思考。教师让学生到讲台体验展示,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有的学生说:“我发出的音调越高,我感觉喉咙震动得越快,因此,我猜想生源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反之,音调越低。”还有的学生说:“虽然我没参加讲台体验活动,在平时的说话中,我感觉到说话声音越大,音调越高,喉咙震动越快,声音振动的频率会直接影响到音调的高低。”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得到答案。
利用媒体设置思考问题,可以改变教师单纯讲解的弊端。利用媒体进行问题设置和引导,能够让学生主动探索教材中存在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学生的学习习惯被规范,学习效率不断提升,认知水平被优化。
4 启动媒体展示,引发学生多元思维
很多物理概念具有抽象性,学生在学习概念时会有一定困难,如果理解不透相关概念,很难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那么这样的学习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2]。物理学科不仅包含丰富的理论知识,教材中还有很多动手操作的实验内容,这些实验教学需要学生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其中、动手操作。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进行展示,利用多媒体展示能够高效完成实验展示任务。学生直接观看实验操作步骤,仿佛能够置身其中,让学生有一种切实体验。
在进行“串联电路各点电压的关系”实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图片中兩个小灯泡被串联在电源上。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猜想:“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两个灯泡的电压之和与电源的电压是否相等?”学生大胆猜测,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肯定相等,因为那两个灯泡是串联起来的,它们的电压之和肯定与总电压相等,这就相当于1 1=2。”有的学生说:“我不这么认为,虽然两个灯泡的连接方式是串联,但它们的电压之和有可能小于总电压。”在此基础上教师布置实验任务,学生操作图片中的实验,将实验结果填到表格中。有的学生观看完多媒体实验操作动画后,感叹道:“这样的操作真是又实用,又安全,又方便,以前老师在讲台展示操作步骤,只有坐在前排的人能看到,坐在后排的人根本看不到,时间长了,就会对实验失去兴趣。”有的学生说:“以前还没等我反应过来,老师已经把实验步骤和方法讲解完了,我只记住了一小部分。现在好了,多媒体演示到关键的地方,老师一按暂停键,视频停下来,我们记录知识点,真是太棒了。”还有的学生 说:“以前我坐在前排,可是当老师在进行实验演示的时候,我只能记住前面几个操作步骤,当我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时,老师的演示已经结束了,这让我很苦恼,又不好意思问老师。现在可以反复观看录像,真是非常方便。”
多媒体展示功能的作用不可小觑,进行媒体展示实验教学时,学生清晰地观看到实验全过程,在观察中思考,化抽象为具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引发学生全方位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功能,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实物投影功能,对实验进行局部放大处理,使全体学生都能准确观察到实验关键部分。
5 设置媒体训练,促进学生学习成长
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巩固训练在物理教学中显得格外重要。如果只是学习纯粹理论知识而不进行巩固训练,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物理素养培养也会受到影响,也体现不出物理学科的实践性、科学性和严谨性的特点。利用媒体训练,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口算、心算能力,当堂检验学生物理知识点识记情况,还能在训练中突破学习重难点,为学生实践操作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保障。
在教学“生活中的透镜”时,教师复习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透镜相关知识,它通过折射光,为我们展现了神奇的一面。今天我们来寻找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运用到了透镜,感受透镜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图片,让学生逐一认识这些事物。在观察照相机时,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通过多媒体出示观察过程;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接着教师创设小组活动,让学生制作照相机模型。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到透镜在照相机中的应用。教师运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投影仪和放大镜。
在当堂训练环节,教师出示练习题,练习题目都是常识,学生很快就做出来。基础练习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个图表,教师将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三者的成像特点、镜头、像距与物距比较、像与物在透镜的同侧或异侧等内容进行比较,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填空。在训练结束后,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多媒体展示的这个图表非常好,我要把它画下来,记在课本上。虽然表格的内容课本上都有,可是图表内容一目了然,识记的时候很方便。”还有的学生说:“我本来以为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的练习题一定会很难,没想到都是课本中最基础的内容。不过,看起来简单,做起来还是要将知识整合,这样才能得出答案。”
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训练功能是独特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特色,开展物理实践训练[3]。精选练习题目是运用媒体训练的前提,媒体不可能承载过多的练习题,如果媒体承载的练习题目过多,会导致学生应接不暇,学生的思维被淹没在题海中。因此,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的练习题必须适当,不能过多,要精选本节课的重难点,围绕重难点或关键点开展训练。这样既达到训练的目的,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6 结语
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引导功能、展示功能和训练功能,不断激活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欲望,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对元认知的思考。在思考中,学生思维得到发散,最终使学生的物理水平和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建军.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學整合初探[J].赤子,2013(10).
[2]陈志壮.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243-244.
[3]龚树芳.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新方向[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9):144-145.
作者:张世军,寿光市文家中学,一级教师,从事中学物理教育与研究(262700)。
10.3969/j.issn.1671-489X.2017.0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