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陶情诗集》是新井白石青年时期所作的汉诗集,结构形式上几乎就是模仿中国的汉诗而作。但是内容上除了运用中国的题材外,新井白石也尝试以中国风趣的表达形式活用日本的独特性题材,来升华日本人特有的品位。同时,这本诗集也成为了新井白石的人生转折点。
关键词:《陶然诗集》 结构形式 题材 特色 影响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新井白石是江户中期的儒学者、诗人、政治家。白石是号,真名君美。生于江户(现为东京),青年时代独自为学,1686年才开始师从木下顺庵(1621-1699)。之后由顺庵推荐,成为德川纲丰的侍讲,并且一直辅佐德川家宣和家继两代将军。新井白石所在时代被称为“正德之治”时代,但是吉宗上位,不遇而退。他的学问涉及朱子学、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文学等多方面。著作有《读史余论》、《古史通》、《采览异言》等,并且传有数量颇丰的汉诗。
关于政治家、历史家、儒学者白石的研究比较热门,相比之下,对他的诗所进行的研究明显非常少。宫崎道生(1990)指出,新井白石第一是诗人;其次是学者;第三是政治家(经世家)。与日本研究者的成果相比,中国学者又显得对新井白石关心甚少。但是不可否认新井白石和中国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他青年时期所作的汉诗集《陶然诗集》,不仅反映出他受到的中国思想熏陶,而且也对他的人生以及后来人有很大影响。
一 结构形式与《三体诗》的相似
《陶然诗集》是新井白石的最初诗集。这本诗集并没有收录到《新井白石全集》(国书刊行会 全6卷)中,本稿所引用例是参照紫阳会编撰的《新井白石〈陶然诗集〉研究》所提供的资料。
关于《陶然诗集》,白石在《折焚柴记》卷上中有一段说明:
“二十六岁之春,再次出任之身。今秋,朝鲜聘史来,借由阿比留(西山顺泰),将平生收录之诗百首,以求三学士作评,定下见其人后作序一事。九月一日往客店,见制述官成琬、书记官李聃龄、及裨将洪世泰等,一起和诗。是夜成琬予我诗集作序而赠。”
德川时代当时对日朝文化交流起到很大贡献的就是朝鲜通信使,在幕府的命令下,为朝鲜通信使举行欢迎会,日朝两国学者间进行面谈、和诗等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朝鲜派出的通信使都是学识优秀的人物,他们到日本之后很受日本文人尊重,所以才有白石请求他们为诗集作序一事,即完成了现在的《陶然诗集》。
关于《陶然诗集》,石川忠久(2007)根据诗的结构形式进行了分类。统计如下:五言绝句一首、六言绝句一首、七言绝句三十六首、五言律诗三十六首、五言排律一首、七言律诗二十二首、五言古诗二首、七言古诗一首,合计百首。从这个构成来看,七绝、五律、七律占绝大多数,五言七言古诗及五绝很少。
七绝、五律、七律这三体数量之多,可以看出和中国《三体诗》非常相似。《三体诗》是宋末元初(13世纪末),为周弼(1194-1255)所编撰。中国唐诗选集,只限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这三种形式(三体),与此后明代《唐诗选》所选的雄健悲壮的初唐、盛唐诗相比,多收录许浑、杜牧等中唐、晚唐之诗,偏重平淡闲雅又劲拔华丽之感。广受日本室町时代的五山禅僧爱读,刊行本种类很多。
白石的诗整体可见《三体诗》之风。如以下之例:
望断暮山烟霭中/高林无处不秋风/水南水北看松火/知有村童捉草虫。(《暮过野村》)
“七绝”诗,特别后两句,和白居易的《洛下雪中频与刘李二宾客宴集因寄汴州李尚书》一诗的最后两句“水南水北雪纷纷、雪里欢游莫厌频”非常相似。
不怪酒杯如许深/春光将与我分襟/镜中绿发几时好/梦里青山何处寻/飞絮落花人寂寂/淡烟疏雨院沉沉/晚来还得销愁处/倦翼更催归故林。(《春晚》)
这首诗中让人看到韩愈“柳巷”诗中“柳巷还飞絮、春余几许时”的韵味,也看到杜甫“醉时歌”诗中“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苍花落”的影子。
以上两首诗以“七绝”、“七律”工整的构成形式不禁让人联想到“模仿”这个词。但是诗的内容却可见不一般的老练。在《新井白石〈陶情诗集〉研究》论考篇中,编者之一的詹满江指出,白石所作的汉诗很容易就让人想到他参考了《三体诗》,但是其诗风尽管和《三体诗》相似,却很少直接使用《三体诗》中的诗句。应该说,白石消化吸收了《三体诗》的精华,并没有生搬硬套地把内容直接移植在自己的诗里。
二 中国题材的运用
按照内容来分类的话,宫崎(1993)指出:(1)风景描写五十四题、五十六首;(2)年中行事六题、六首;(3)交友关系十六题、十六首;(4)历史关系四题、四首;(5)私生活关系十一题、十八首;合计百首。明显可见,主要题材主要是风景描写和交友关系。
其中,白石诗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中国题材“梅花”的运用。全百首中,诗题带“梅”的有:“梅影”、“窗前红梅已蓓蕾”、“和山元立访予庭前红梅韵”、“红梅”二首、“水墨梅”、“寻梅”、“梅”、“梅下口号”,“早梅”、“腊梅初开”等十一首,而含“梅”的诗句竟然达到二十三首之多。也就是说,这部诗集的百分之二十三的诗和梅花有关系。而整部诗集都没出现日本传统意识上的国花“樱花”的描写。
中国汉诗咏梅有悠久的历史,《陶然诗情》也自然受到其影响。通过咏梅之诗,可以看到白石对梅花并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饱含自己细腻的感情色彩和冷静的观察能力。不仅有诗人远远闻着梅花香气而作的诗歌,也有实际观察而作的诗歌。如:
客路岁云暮/归心日夜催/峰回群壑转/地尽大江开/远树疑人立/怒潮如马来/却恐有佳句/村村故访梅。(《客路》)
“客路”这首诗是白石在回家的沿途上看到梅花而发出的感叹,“远树疑人立”的“静”与“怒潮如马来”的“动”结合,展现了他对梅花的真切关心。
一双蜡屐印溪山/风底寻香去复还/绝代高标群卉上/惊人清气数花间/前生自有神仙骨/到死宁为儿女颜/固是识梅端的处/雪晴千壑月弯弯。(《寻梅》) 踩着木屐沿着山路寻梅,雪停的山谷弯弯的月儿在照耀。黑暗中,诗人凭着花香找寻梅树。“绝代高标群卉上、惊人清气数花间”,这种清新高雅的感受可见诗人对梅花的喜爱;“前生自有神仙骨、到死宁为儿女颜”,对梅花傲骨、坚强精神的赞赏可见一斑。从对梅花的诗歌中可见诗人纤细的感情与对梅花真实的喜爱。
虽然题材“梅花”是中国文人笔下的宠儿,但是白石笔下的“梅花”并没有让人觉得他是为了体现中国风趣而显得牵强附会、矫揉造作,应该说梅花的美,梅花的气质,梅花的精神符合他的心境,白石才得以创作出如此之多的诗歌。
三 日本独特性题材的活用
日本和中国风土不同,民族性也不同,所创作的诗歌当然内涵和韵味也应该有所不同。虽然构成形式完全按照中国的绝句和律诗而作,但内容上新井白石不满足于停滞在中国的题材上,他也尝试着用以汉诗的形式来描述日本独特性的题材。
首先,第一首“士峰”就是讲关于富士山的诗。
忽见未知岳/杳然如望云/倚天千仞立/拔地八州分/晴雪粉堪画/长烟篆作文/有时仙客到/笙鹤月中闻。(《士峰》)
富士山是日本风土的象征,也被称为“神仙山”,从古日本文人的歌颂中就少不了以它为题材。和现在不同的是,白石时代的富士山是活火山,经常喷烟,所有第六句“长烟篆作文”,指的是富士山冒出的长烟,就像中国古代的篆形字。白石把“士峰”这首诗放在诗集的第一首,可谓用心良苦,他通过向朝鲜通信使展示日本名山富士山的景色,进而强调自己所作的是日本汉诗,而非其他。
其次,关于日本历史题材为主题的诗也很有特色。
(题下注)在相州,元弘名将源义贞,起勤王之兵,讨东贼。贼于江碛要害处,作大船连舫,以拒之。义贞解佩刀投水中,默祷江神。久之,倏忽潮水尽涸,东从数里,径入镰仓。平氏九代之威烈于是乎亡。
金鼓振天从北藩/惊沙溅血日光昏/宝刀沉水神龙化/碧海扬尘汗马奔/九代衣冠余站骨/千年星月照冤魂/满江巨舰真闲事/依旧寒潮落远 。(《稻村崎 村崎》)
这首诗咏叹的是新田义贞(1301-1338),镰仓幕府末期——南北朝时期的名将,正式名为源义贞,从北边的上野起兵攻北条,在稻村崎这个地方进行突袭,攻陷镰仓,北条氏一族及家臣自刃,北条政权灭亡的历史故事。新井白石景仰新田义贞的光辉事迹与其攻陷镰仓的快举,而特意到访稻村崎这个地方,写下这首诗。这首诗强有力地再现历史,把战场刻画得生动跳跃,可以看出白石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心,以及自己的抱负和野心。
此外,白石还有咏叹日本独特节日习惯的诗歌。
(题下注)此夕,是我东方之清节。正与中秋共胜赏焉。
正是江山摇落时/月华霜色两相宜/中秋千古联双璧/今夜一轮缺寸规/桂影莫教辜胜赏/菊花应恨过佳期/照他几许清光好/袁渚庾楼未肯知。(《九月十三夜》)
白石咏叹节日的诗作比较多,唯独这一首特别称之为“东方之清节”。也就是表明,这是中国没有的节日。中国的诗人多以咏叹“中秋节”的月亮,而白石为了向朝鲜通信使展示日本独自的风俗习惯,特加以注说明。
四 《陶然诗情》的特色以及影响
《陶情诗集》的序里,朝鲜通信使成琬评价:“白石公日本之奇士也,自儿戏贯穿子史,驰骋翰墨,摘诗之正芭,内积既富外发方多,上而天地风云”。书写跋文的洪世泰也这样褒扬白石:“余在馆中,见有陶情集。清新雅丽,往往有披沙拣金处,令人刮目。真作者手也。及见其人,胜于其诗,所谓表里如一金玉君子也”。洪世泰之言已经不仅仅是评价诗,而是夸赞白石其人了。
朝鲜通信使的夸赞之词可能有奉承之意,但从白石的《陶然诗集》中可以看到以下特征:
1 受中国诗风影响。特别结构形式上与《三体诗》相似;
2 以中国诗材为内容的诗歌较多。但通过自己的实际感受,从诗中可以看到作为日本人独特的纤细感和审美意识,而不是生搬硬套,纯粹模仿;
3 尝试以日本独特性的题材为内容,并且可以看出向别人展示自己日本独特事物的自豪感,以及自己的抱负。
关于对新井白石汉诗的评价,吉川幸次郎(1971)以“精工”这个词来归纳。而从《陶然诗集》中也确实可以看到这一点。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白石不仅仅是学习中国汉诗的构成形式,他更注重的是活用诗材,利用中国风趣的表达艺术,而升华至日本特色的品位中。这也是新井白石汉诗的独特性与魅力所在。
对日本诗材的活用,则是在江户中期以后才得到继承和发展。可以说,白石早在青年时期便已经开拓了这条道路。“诗言志”,从白石的诗中,可以看到他坚强的意志以及伟大的抱负。除了这本青年时期所作的《陶然诗集》外,新井白石在后期所著的诗集还有《白石诗草》、《白石先生余稿》等。相比后期的诗,前期的《陶然诗集》的内容上比较单薄,主要围绕风景和人物关系而作。但是他勇敢地把《陶然诗集》拿给朝鲜通信使作序,并获得很高评价的事迹一时传为佳话,并且因此而受到他日后跟随的老师木下顺庵的赞赏,开始了命运的转折点,一步一步在历史舞台展现他的抱负,在日本思想史上已经成为不可轻视的存在。
五 结语
从751年编撰的第一部日本汉诗集《怀风藻》开始,日本汉诗的研究就不仅仅是日本文学的一个课题,也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课题。只是简单的模仿就不可能在历史长流中延续至今。本文通过对新井白石青年时期的《陶然诗集》进行分析,看到中国思想,或者说中国诗歌在日本江户时代的传播情况,甚至也反映出当时朝鲜也流行汉诗的一个侧面。同时,从新井白石身上也看到了他对中国诗学的不满足以及对日本本国特色的挖掘和发挥的精神,这可以说也是“和魂汉才”的一个体现。而至于新井白石的前后期的诗作的对比研究,也成为了下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 宫崎道生:《诗人白石——〈新井白石〉补遗》,《日本历史》,1990年第19期。
[2] 紫阳会:《新井白石〈陶然诗集〉研究》,汲古书院,2012年版。
[3] 石川忠久:《东海之风雅》,研文出版社,2007年版。
[4] 宫崎道生:《新井白石·折焚柴记上》,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93年版。
[5] 吉川幸次郎:《凤鸟不至》,新潮社,1971年版。
作者简介:李莹,女,1979—,广东梅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陶然诗集》 结构形式 题材 特色 影响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新井白石是江户中期的儒学者、诗人、政治家。白石是号,真名君美。生于江户(现为东京),青年时代独自为学,1686年才开始师从木下顺庵(1621-1699)。之后由顺庵推荐,成为德川纲丰的侍讲,并且一直辅佐德川家宣和家继两代将军。新井白石所在时代被称为“正德之治”时代,但是吉宗上位,不遇而退。他的学问涉及朱子学、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文学等多方面。著作有《读史余论》、《古史通》、《采览异言》等,并且传有数量颇丰的汉诗。
关于政治家、历史家、儒学者白石的研究比较热门,相比之下,对他的诗所进行的研究明显非常少。宫崎道生(1990)指出,新井白石第一是诗人;其次是学者;第三是政治家(经世家)。与日本研究者的成果相比,中国学者又显得对新井白石关心甚少。但是不可否认新井白石和中国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他青年时期所作的汉诗集《陶然诗集》,不仅反映出他受到的中国思想熏陶,而且也对他的人生以及后来人有很大影响。
一 结构形式与《三体诗》的相似
《陶然诗集》是新井白石的最初诗集。这本诗集并没有收录到《新井白石全集》(国书刊行会 全6卷)中,本稿所引用例是参照紫阳会编撰的《新井白石〈陶然诗集〉研究》所提供的资料。
关于《陶然诗集》,白石在《折焚柴记》卷上中有一段说明:
“二十六岁之春,再次出任之身。今秋,朝鲜聘史来,借由阿比留(西山顺泰),将平生收录之诗百首,以求三学士作评,定下见其人后作序一事。九月一日往客店,见制述官成琬、书记官李聃龄、及裨将洪世泰等,一起和诗。是夜成琬予我诗集作序而赠。”
德川时代当时对日朝文化交流起到很大贡献的就是朝鲜通信使,在幕府的命令下,为朝鲜通信使举行欢迎会,日朝两国学者间进行面谈、和诗等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朝鲜派出的通信使都是学识优秀的人物,他们到日本之后很受日本文人尊重,所以才有白石请求他们为诗集作序一事,即完成了现在的《陶然诗集》。
关于《陶然诗集》,石川忠久(2007)根据诗的结构形式进行了分类。统计如下:五言绝句一首、六言绝句一首、七言绝句三十六首、五言律诗三十六首、五言排律一首、七言律诗二十二首、五言古诗二首、七言古诗一首,合计百首。从这个构成来看,七绝、五律、七律占绝大多数,五言七言古诗及五绝很少。
七绝、五律、七律这三体数量之多,可以看出和中国《三体诗》非常相似。《三体诗》是宋末元初(13世纪末),为周弼(1194-1255)所编撰。中国唐诗选集,只限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这三种形式(三体),与此后明代《唐诗选》所选的雄健悲壮的初唐、盛唐诗相比,多收录许浑、杜牧等中唐、晚唐之诗,偏重平淡闲雅又劲拔华丽之感。广受日本室町时代的五山禅僧爱读,刊行本种类很多。
白石的诗整体可见《三体诗》之风。如以下之例:
望断暮山烟霭中/高林无处不秋风/水南水北看松火/知有村童捉草虫。(《暮过野村》)
“七绝”诗,特别后两句,和白居易的《洛下雪中频与刘李二宾客宴集因寄汴州李尚书》一诗的最后两句“水南水北雪纷纷、雪里欢游莫厌频”非常相似。
不怪酒杯如许深/春光将与我分襟/镜中绿发几时好/梦里青山何处寻/飞絮落花人寂寂/淡烟疏雨院沉沉/晚来还得销愁处/倦翼更催归故林。(《春晚》)
这首诗中让人看到韩愈“柳巷”诗中“柳巷还飞絮、春余几许时”的韵味,也看到杜甫“醉时歌”诗中“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苍花落”的影子。
以上两首诗以“七绝”、“七律”工整的构成形式不禁让人联想到“模仿”这个词。但是诗的内容却可见不一般的老练。在《新井白石〈陶情诗集〉研究》论考篇中,编者之一的詹满江指出,白石所作的汉诗很容易就让人想到他参考了《三体诗》,但是其诗风尽管和《三体诗》相似,却很少直接使用《三体诗》中的诗句。应该说,白石消化吸收了《三体诗》的精华,并没有生搬硬套地把内容直接移植在自己的诗里。
二 中国题材的运用
按照内容来分类的话,宫崎(1993)指出:(1)风景描写五十四题、五十六首;(2)年中行事六题、六首;(3)交友关系十六题、十六首;(4)历史关系四题、四首;(5)私生活关系十一题、十八首;合计百首。明显可见,主要题材主要是风景描写和交友关系。
其中,白石诗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中国题材“梅花”的运用。全百首中,诗题带“梅”的有:“梅影”、“窗前红梅已蓓蕾”、“和山元立访予庭前红梅韵”、“红梅”二首、“水墨梅”、“寻梅”、“梅”、“梅下口号”,“早梅”、“腊梅初开”等十一首,而含“梅”的诗句竟然达到二十三首之多。也就是说,这部诗集的百分之二十三的诗和梅花有关系。而整部诗集都没出现日本传统意识上的国花“樱花”的描写。
中国汉诗咏梅有悠久的历史,《陶然诗情》也自然受到其影响。通过咏梅之诗,可以看到白石对梅花并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饱含自己细腻的感情色彩和冷静的观察能力。不仅有诗人远远闻着梅花香气而作的诗歌,也有实际观察而作的诗歌。如:
客路岁云暮/归心日夜催/峰回群壑转/地尽大江开/远树疑人立/怒潮如马来/却恐有佳句/村村故访梅。(《客路》)
“客路”这首诗是白石在回家的沿途上看到梅花而发出的感叹,“远树疑人立”的“静”与“怒潮如马来”的“动”结合,展现了他对梅花的真切关心。
一双蜡屐印溪山/风底寻香去复还/绝代高标群卉上/惊人清气数花间/前生自有神仙骨/到死宁为儿女颜/固是识梅端的处/雪晴千壑月弯弯。(《寻梅》) 踩着木屐沿着山路寻梅,雪停的山谷弯弯的月儿在照耀。黑暗中,诗人凭着花香找寻梅树。“绝代高标群卉上、惊人清气数花间”,这种清新高雅的感受可见诗人对梅花的喜爱;“前生自有神仙骨、到死宁为儿女颜”,对梅花傲骨、坚强精神的赞赏可见一斑。从对梅花的诗歌中可见诗人纤细的感情与对梅花真实的喜爱。
虽然题材“梅花”是中国文人笔下的宠儿,但是白石笔下的“梅花”并没有让人觉得他是为了体现中国风趣而显得牵强附会、矫揉造作,应该说梅花的美,梅花的气质,梅花的精神符合他的心境,白石才得以创作出如此之多的诗歌。
三 日本独特性题材的活用
日本和中国风土不同,民族性也不同,所创作的诗歌当然内涵和韵味也应该有所不同。虽然构成形式完全按照中国的绝句和律诗而作,但内容上新井白石不满足于停滞在中国的题材上,他也尝试着用以汉诗的形式来描述日本独特性的题材。
首先,第一首“士峰”就是讲关于富士山的诗。
忽见未知岳/杳然如望云/倚天千仞立/拔地八州分/晴雪粉堪画/长烟篆作文/有时仙客到/笙鹤月中闻。(《士峰》)
富士山是日本风土的象征,也被称为“神仙山”,从古日本文人的歌颂中就少不了以它为题材。和现在不同的是,白石时代的富士山是活火山,经常喷烟,所有第六句“长烟篆作文”,指的是富士山冒出的长烟,就像中国古代的篆形字。白石把“士峰”这首诗放在诗集的第一首,可谓用心良苦,他通过向朝鲜通信使展示日本名山富士山的景色,进而强调自己所作的是日本汉诗,而非其他。
其次,关于日本历史题材为主题的诗也很有特色。
(题下注)在相州,元弘名将源义贞,起勤王之兵,讨东贼。贼于江碛要害处,作大船连舫,以拒之。义贞解佩刀投水中,默祷江神。久之,倏忽潮水尽涸,东从数里,径入镰仓。平氏九代之威烈于是乎亡。
金鼓振天从北藩/惊沙溅血日光昏/宝刀沉水神龙化/碧海扬尘汗马奔/九代衣冠余站骨/千年星月照冤魂/满江巨舰真闲事/依旧寒潮落远 。(《稻村崎 村崎》)
这首诗咏叹的是新田义贞(1301-1338),镰仓幕府末期——南北朝时期的名将,正式名为源义贞,从北边的上野起兵攻北条,在稻村崎这个地方进行突袭,攻陷镰仓,北条氏一族及家臣自刃,北条政权灭亡的历史故事。新井白石景仰新田义贞的光辉事迹与其攻陷镰仓的快举,而特意到访稻村崎这个地方,写下这首诗。这首诗强有力地再现历史,把战场刻画得生动跳跃,可以看出白石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心,以及自己的抱负和野心。
此外,白石还有咏叹日本独特节日习惯的诗歌。
(题下注)此夕,是我东方之清节。正与中秋共胜赏焉。
正是江山摇落时/月华霜色两相宜/中秋千古联双璧/今夜一轮缺寸规/桂影莫教辜胜赏/菊花应恨过佳期/照他几许清光好/袁渚庾楼未肯知。(《九月十三夜》)
白石咏叹节日的诗作比较多,唯独这一首特别称之为“东方之清节”。也就是表明,这是中国没有的节日。中国的诗人多以咏叹“中秋节”的月亮,而白石为了向朝鲜通信使展示日本独自的风俗习惯,特加以注说明。
四 《陶然诗情》的特色以及影响
《陶情诗集》的序里,朝鲜通信使成琬评价:“白石公日本之奇士也,自儿戏贯穿子史,驰骋翰墨,摘诗之正芭,内积既富外发方多,上而天地风云”。书写跋文的洪世泰也这样褒扬白石:“余在馆中,见有陶情集。清新雅丽,往往有披沙拣金处,令人刮目。真作者手也。及见其人,胜于其诗,所谓表里如一金玉君子也”。洪世泰之言已经不仅仅是评价诗,而是夸赞白石其人了。
朝鲜通信使的夸赞之词可能有奉承之意,但从白石的《陶然诗集》中可以看到以下特征:
1 受中国诗风影响。特别结构形式上与《三体诗》相似;
2 以中国诗材为内容的诗歌较多。但通过自己的实际感受,从诗中可以看到作为日本人独特的纤细感和审美意识,而不是生搬硬套,纯粹模仿;
3 尝试以日本独特性的题材为内容,并且可以看出向别人展示自己日本独特事物的自豪感,以及自己的抱负。
关于对新井白石汉诗的评价,吉川幸次郎(1971)以“精工”这个词来归纳。而从《陶然诗集》中也确实可以看到这一点。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白石不仅仅是学习中国汉诗的构成形式,他更注重的是活用诗材,利用中国风趣的表达艺术,而升华至日本特色的品位中。这也是新井白石汉诗的独特性与魅力所在。
对日本诗材的活用,则是在江户中期以后才得到继承和发展。可以说,白石早在青年时期便已经开拓了这条道路。“诗言志”,从白石的诗中,可以看到他坚强的意志以及伟大的抱负。除了这本青年时期所作的《陶然诗集》外,新井白石在后期所著的诗集还有《白石诗草》、《白石先生余稿》等。相比后期的诗,前期的《陶然诗集》的内容上比较单薄,主要围绕风景和人物关系而作。但是他勇敢地把《陶然诗集》拿给朝鲜通信使作序,并获得很高评价的事迹一时传为佳话,并且因此而受到他日后跟随的老师木下顺庵的赞赏,开始了命运的转折点,一步一步在历史舞台展现他的抱负,在日本思想史上已经成为不可轻视的存在。
五 结语
从751年编撰的第一部日本汉诗集《怀风藻》开始,日本汉诗的研究就不仅仅是日本文学的一个课题,也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课题。只是简单的模仿就不可能在历史长流中延续至今。本文通过对新井白石青年时期的《陶然诗集》进行分析,看到中国思想,或者说中国诗歌在日本江户时代的传播情况,甚至也反映出当时朝鲜也流行汉诗的一个侧面。同时,从新井白石身上也看到了他对中国诗学的不满足以及对日本本国特色的挖掘和发挥的精神,这可以说也是“和魂汉才”的一个体现。而至于新井白石的前后期的诗作的对比研究,也成为了下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 宫崎道生:《诗人白石——〈新井白石〉补遗》,《日本历史》,1990年第19期。
[2] 紫阳会:《新井白石〈陶然诗集〉研究》,汲古书院,2012年版。
[3] 石川忠久:《东海之风雅》,研文出版社,2007年版。
[4] 宫崎道生:《新井白石·折焚柴记上》,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93年版。
[5] 吉川幸次郎:《凤鸟不至》,新潮社,1971年版。
作者简介:李莹,女,1979—,广东梅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