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之间:“自由行”真正“自游”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hua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与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经过磋商,上月就开放第二批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旅游试点城市达成共识。纳入此次试点的包括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广州、成都、济南、西安、福州、深圳等十个城市。自去年6月28日启动首批赴台自由行试点以来,北京、上海和厦门三城市已有超过5.7万名游客通过个人旅游形式,踏上宝岛的自助之旅。
  对于台湾而言,开放大陆游客自由行,商机无限,其经济价值不言而喻。
  但自由行的意义又不仅仅体现于旅游之一端,特别是如果放在两岸交流的背景下考察,自由行所蕴含的深度体验特质,必然另有更大的观光之外的价值。
  在这种贴近、融合的深度体验里,那种情感和心理的冲击实非走马观花的随团游可以比拟。作为既传统又现代的地方,台湾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实绩,不能不让人赞叹文化之伟力,而其社区自治也堪称模范,广州市前政协主席林元和在台湾考察社区管理时就认为,“广州社区自治可借鉴台湾经验”。类似的感慨在自由行游客中可谓屡见不鲜。
  对台湾普通民众来说,面对面地和大陆同胞交流,也是一种全新的感觉,正如一位台湾学者所感言:“计程车司机说,大陆客来了100万,怎么我一点也看不到,因为都在游览车上,计程车载不到嘛。只有自由行,大家自由跑来跑去,计程车载到了,大家就有感觉了。”
  是的,人与人的沟通和亲近,首要者即在这种“感觉”。先要切身地感受到对方活生生地存在,而非纸上的符号,才能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由于众所周知的因素,两岸被人为隔绝得太久,隔膜和误解随隔绝而生,冲破这种坚冰,唯有寄望于两岸民众自己。
  据统计,2011年两岸人员往来首次突破700万人次大关,再创历史纪录。透过这一纪录,再看这次的赴台自由行试点“扩容”,宛如无声地宣示:微火足以融冰,两岸互相学习借鉴的意愿日趋坚定,两岸同胞直接接触和交流的热情不可阻挡。
  以赴台自由行为代表,两岸民间交流空前活跃的势头可期,为了保持这一势头,可能还需进一步消除一些并不必要的阻碍。3月15日,国台办主任王毅在第十届两岸关系研讨会上表示,“愿与台湾方面一道,积极考虑进一步简化两岸人民往来的手续,让两岸同胞更加快捷便利地走亲访友、参访交流”。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同时大陆的一些城市也有必要以更开放更文明的姿态吸纳更多的台湾同胞,而吸纳之道,文化认同也许是最易着手也最易见效的。而说到这一点,当下城市建设中显然存在太多的遗憾与教训。
  两岸民众永远是两岸交流的主体,期待大陆赴台自由行试点“扩容”成为两岸民间往来的新起点。
  (本刊记者 朱丰俊、实习生申姗姗整合4月3日南都社论 本文有删减)
  
  两岸关系发展路径
  
  1979 全国人大发表新年《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具体地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设想。与此同时,国民党放弃武力“反攻大陆”的方针,两岸关系结束30年军事对抗。
  
  1990 台湾当局推动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1991年12月16日,大陆民间团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成立。
  
  1992 海协会与海基会 达成“九二共识”,承认一个中国原则。1993年4月27日至29日, 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正式举行,签署了涉及经贸往来的四项协议。
  
  1998.10 辜振甫与汪道涵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汪辜会晤” ,双方达成包括两岸继续进行政治对话及汪道涵应邀访台的共识。
  
  1999 李登辉抛出两国论,拆毁两会商谈的基础。
  
  2000 陈水扁不承认两岸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两岸关系持续陷入紧张僵局,两会未能再续协商 。
  
  2000.12.13 台湾当局单方面批准的《试办金门马祖与大陆地区通航实施办法》,俗称“小三通”,试行一年。
  
  2005.3 时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的江丙坤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参访团正式访问大陆。
  
  2008.6 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北京展开“陈江会谈”,两会在中断9年多后恢复往来与协商谈判。
  
  2008.12.15 “大三通”全面启动,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商、通航。
  
  2011.6.28 台湾自由行正式启动,首批试点城市是北京、上海和厦门。
  
  2012.4.28 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广州、成都等六城市启动台湾自由行,济南、西安、福州、深圳等四城市将于年内启动实施。
其他文献
在这场拆迁开始之前,“花乡”只是北京西南四环上的一个普通地名。2011年年底,因为作家阎连科和他的邻居们所遭遇的一场强拆,它进入了公众的视线。如同在中国广袤土地上所有的拆迁一样,这当然是一次以卵击石的对峙,但和既往不同的是,有了作家的文字做注,无论是拆迁中的抗争还是2012年在《纽约时报》上抒发的“丧家犬”之惑,都如一根透明的胡萝卜,更让人体会生存的粗砺质感。  关于花乡的历史,阎连科曾经做过细致
期刊
《2012中国直销行业公众形象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去年直销行业踊跃投身慈善公益,对于改变公众对直销行业的印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无论是灾难后的慷慨解囊、儿童希望工程教育、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是志愿队伍的号召,爱心献血、健康长跑等,我们都会看到直销企业在公益慈善事业上的活跃身影。  在2012中国直销行业公众形象论坛上,完美总裁胡瑞连以完美为例,剖析了直销企业公益慈善与行业公众形象的关系。他表示:“如
期刊
产品质量是生命线  人们谈到直销的经济正能量,往往认为,直销企业仅仅是作为经济主体,在繁荣市场、推动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作用,但在余放看来,以上只是企业最基本的职能。“产品的安全性和高品质,以及直销所具有的个性化服务,才是直销业首要而又独特的正能量。”  食品安全无疑是当下最热的社会问题,90%以上的直销产品与食品有关系。“这决定了直销行业企业必须更重视产品质量。”直销是一种关系营销,主要依靠人与人
期刊
近年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逐渐成为一个潮流。当年以凯美瑞的畅销为人们所熟悉的广汽丰田,自成立之初就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战略层面进行考量,持续坚定不移投入企业社会责任事业,受到广泛好评。  广汽丰田作为一家年轻的汽车合资企业,自成立之初就致力于建立全面而独特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同时积极寻求创新发展模式。经过8年努力,广汽丰田逐步将公民理念融入到企业管理机制之中,在内贯穿生产、物流、渠道等环节,在外延
期刊
日前,凭借着在环境及经济责任、和谐关系、员工关怀、社会公益等方面的指标表现突出,而且能够以创新理念指引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东风日产荣获“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杰出企业奖”。东风日产副总经理任勇表示,东风日产的核心价值就是创新,不仅在商品和服务上创新体验,更在企业社会责任的担当上也让利益相关方体会到创新带来的好处。  创新教育公益  有位教育界专家曾说过,“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批好教师也是一所
期刊
有个父亲丢了块表,半天也找不到。等他出去了,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就找到了。父亲问:怎么找到的?儿子说:我就安静地坐着,一会就能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我们越是焦躁,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只有平静下来才能听到内心的声音。  人们忙着赶路,忙着赚钱,眼里除了钱,就是钞票,人们常常迷失自己,眼里看到的只有别人、别人的财富、别人的冷漠。在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们随波逐流,不计后果地向自己、他人和这个地球索取,一方
期刊
上期《中国财富》有一篇文章《穷人的新装》,报道了一些企业做公益的案例。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企业做公益的镜像:NGO做商业,或者NGO和商业的合作。这几年流行的一个概念“社会企业”就反映了NGO在做商业上面的努力。但很遗憾,在国内可以真正称得上社会企业的寥寥无几,更多的是一些NGO把自己的某个项目进行商业化尝试,即便如此,成功的也不多。因为NGO模式和企业模式根本不一样。  NGO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付
期刊
公平贸易的“圈地运动”    文‐本刊记者 钮小雪 实习生 申珊珊    今年5月,2012公平贸易推广活动“公平贸易嘉年华”、“ 公平贸易双周激活典礼”、“公平贸易推广组织签署仪式”将在香港举办。成为“公平贸易市场推广组织”的成员,将获得香港地区授权的公平贸易产品认证,这将是公平贸易于香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现今的公平贸易运动缘起于1960年代的欧洲,是一种反抗新帝国主义的社会运动。如今,打开
期刊
从关注NGO到关注企业CSR,《中国财富》要做“中国公益第一刊”,这是定位上的调适和妥协么?中国有没有真正的企业社会责任?  珠海读者 李梦荻      聪明的读者要的是问题的答案,智慧的读者要的是问题的意涵。这像一顶高帽,戴上它让你看不到自身的问题。但这不是我们想做的。  《中国财富》历经沉浮,等到南方都市报、中国扶贫基金会与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一起跨界联合运营这本杂志,其实也在生发一个梦想
期刊
一家不起眼的地产商,创业初期屡受挫败,官司缠身。为打通政商关系的经脉,不惜“引狼入室”,与人脉丰厚者结盟。  办学校、修道路、做配套,这些都不是深圳地产商桃源居的“核心竞争力”,当插上“公益”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翅膀后,它得以点石成金,开启布局全国的扩张之路。这是指鹿为马的“企业办社会”,还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社会管理创新?这个由地产商一手包办的社会建设样本充满了争议。  2012年公益界的几个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