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积金入市之声再起,随之而来的是“政府有无权力动用公积金、入市的资金规模多大、何种方式入市、风险由谁分担、收益由谁分享等争议性话题”。
今年2月底,证监会就“公积金入市”再次发声。这是2011年证监会等部门首次提出“公积金入市”以来,关于“入市”、“修规”的最新表态。虽然从提出至今已一年有余,但住房公积金入市的步伐,始终没有迈开。公积金既是“大肥肉”,也是“难啃的骨头”。入市喊话已一年
今年2月26日,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全国住房公积金入市的相关研究准备工作已经启动,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尽快推动《条例》的修订。此外,有消息人士称,证监会此前已经委托一些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对住房公积金投资A股的方案进行研究,讨论采取集中管理还是分散管理的方式,以及如何在控制风险基础上获取较为稳定的收益等内容。
这一消息被媒体和大众解读为住房公积金可能马上要进入A股市场,由此引发各界的猜测和质疑。其实从2011年以来,证监会、住建委等都曾就住房公积金为什么要入市、怎样入市等内容有过多次表态。
然而,从首次提出至今已经一年有余,“公积金入市”的步伐迈得似乎艰难。为此,知名财经评论人叶檀在博文中写道:“除了证监会,住建部、银行与地方政府都虎视眈眈。谁都知道要改,谁都不知道如何下嘴,谁都想成为资金的主导者。”
2011年年末,时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曾提出,力推住房公积金、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并曾多次公开撰文阐述他的观点。随后2012年一年中,证监会的多位官员在诸多公开场合发声,强调支持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
2012年6月,证监会办公厅副巡视员江向阳透露,证监会与住建部共同研究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和投资运营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2012年11月,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徐浩对外表示,证监会正积极推动《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证监会对改进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和投资运营模式提供了工作参考意见。
根据现行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住房公积金可以通过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国债投资、银行存款等三种方式实现增值收益。而公积金入市将住房公积金投入资本市场的方式,是违反现行规定的。因此,有分析指出,如果入市投资的相关内容写入修订后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公积金入市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谁的肉骨头
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住房公积金余额总计为2.1万亿元。2012年初,公积金结余资金已超过4000亿元。
而官方对于推动公积金入市的主要理由,就是对这笔巨资的“保值增值”。全国工商联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表示,由于保值和增值手段单一,从长期来看,会出现公积金“越存越少”的问题。一旦出现这类问题,目前已经受到诟病的住房公积金贷款申请难、开放提取难等问题会更加严重。因此在目前探讨公积金的入市问题,从总体上来讲是好事。
然而,由于证监会长期以来“不遗余力”积极表现,公积金入市是为了“救市”的猜测也甚嚣尘上。A股市场能否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也备受诟病。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马光远就曾撰文质疑:在基本的制度架构不具备的情况下,就急于推动公积金入市,是胆子太大,还是别有用心?财经评论人叶檀也认为,公积金入市,说证监会不指望救市,恐怕与事实不符合。
对于质疑的声浪,证监会多位官员在公开场否认“救市”意图。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徐浩曾对外表示:“长期资金入市并不是为了救股市。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入市,是世界通行的做法,不这么做不利于资金的保值增值。”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最早发轫于1991年。而近年来,公积金管理方式如何改革、公积金性质是“公”还是“私”,主管部门对其使用的合法性等诸多问题饱受争议。
2009年,住建部发文允许各地闲置住房公积金用于保障房建设。但批评人士认为,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住房公积金不能用于发放住房建设贷款,此举是违法的。
财经评论人余丰慧认为,相比去年以来提出的“公积金入市”,将公积金用于支持保障房建设,更贴近公积金的互助性质,但需要对现行的管理制度进行更改和修补。但推动公积金入市,就是“公权侵犯私权”的不合理行为。
马光远认为,住房公积金也好,养老金也好,它不是活雷锋,也不是唐僧肉,在目前情况下,入市的风险实在太大。住房公积金,不能成为提款机。
今年2月底,证监会就“公积金入市”再次发声。这是2011年证监会等部门首次提出“公积金入市”以来,关于“入市”、“修规”的最新表态。虽然从提出至今已一年有余,但住房公积金入市的步伐,始终没有迈开。公积金既是“大肥肉”,也是“难啃的骨头”。入市喊话已一年
今年2月26日,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全国住房公积金入市的相关研究准备工作已经启动,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尽快推动《条例》的修订。此外,有消息人士称,证监会此前已经委托一些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对住房公积金投资A股的方案进行研究,讨论采取集中管理还是分散管理的方式,以及如何在控制风险基础上获取较为稳定的收益等内容。
这一消息被媒体和大众解读为住房公积金可能马上要进入A股市场,由此引发各界的猜测和质疑。其实从2011年以来,证监会、住建委等都曾就住房公积金为什么要入市、怎样入市等内容有过多次表态。
然而,从首次提出至今已经一年有余,“公积金入市”的步伐迈得似乎艰难。为此,知名财经评论人叶檀在博文中写道:“除了证监会,住建部、银行与地方政府都虎视眈眈。谁都知道要改,谁都不知道如何下嘴,谁都想成为资金的主导者。”
2011年年末,时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曾提出,力推住房公积金、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并曾多次公开撰文阐述他的观点。随后2012年一年中,证监会的多位官员在诸多公开场合发声,强调支持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
2012年6月,证监会办公厅副巡视员江向阳透露,证监会与住建部共同研究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和投资运营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2012年11月,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徐浩对外表示,证监会正积极推动《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证监会对改进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和投资运营模式提供了工作参考意见。
根据现行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住房公积金可以通过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国债投资、银行存款等三种方式实现增值收益。而公积金入市将住房公积金投入资本市场的方式,是违反现行规定的。因此,有分析指出,如果入市投资的相关内容写入修订后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公积金入市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谁的肉骨头
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住房公积金余额总计为2.1万亿元。2012年初,公积金结余资金已超过4000亿元。
而官方对于推动公积金入市的主要理由,就是对这笔巨资的“保值增值”。全国工商联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表示,由于保值和增值手段单一,从长期来看,会出现公积金“越存越少”的问题。一旦出现这类问题,目前已经受到诟病的住房公积金贷款申请难、开放提取难等问题会更加严重。因此在目前探讨公积金的入市问题,从总体上来讲是好事。
然而,由于证监会长期以来“不遗余力”积极表现,公积金入市是为了“救市”的猜测也甚嚣尘上。A股市场能否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也备受诟病。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马光远就曾撰文质疑:在基本的制度架构不具备的情况下,就急于推动公积金入市,是胆子太大,还是别有用心?财经评论人叶檀也认为,公积金入市,说证监会不指望救市,恐怕与事实不符合。
对于质疑的声浪,证监会多位官员在公开场否认“救市”意图。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徐浩曾对外表示:“长期资金入市并不是为了救股市。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入市,是世界通行的做法,不这么做不利于资金的保值增值。”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最早发轫于1991年。而近年来,公积金管理方式如何改革、公积金性质是“公”还是“私”,主管部门对其使用的合法性等诸多问题饱受争议。
2009年,住建部发文允许各地闲置住房公积金用于保障房建设。但批评人士认为,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住房公积金不能用于发放住房建设贷款,此举是违法的。
财经评论人余丰慧认为,相比去年以来提出的“公积金入市”,将公积金用于支持保障房建设,更贴近公积金的互助性质,但需要对现行的管理制度进行更改和修补。但推动公积金入市,就是“公权侵犯私权”的不合理行为。
马光远认为,住房公积金也好,养老金也好,它不是活雷锋,也不是唐僧肉,在目前情况下,入市的风险实在太大。住房公积金,不能成为提款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