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是农村土地改革的关键。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重视。探索土地产权的有序流转,对当前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的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土地流转; 规模经营; 农村改革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是千百年来流传于民间的一句口头禅。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只要有土地,农民基本上可以过上温饱生活。回首中国农村改革所走过的历程,可以看到农村改革正是从土地经营制度起步的。30年前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较好地解决了社会公平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然而,进入新世纪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农民分散、粗放的土地经营方式明显处于劣势。经济规模偏小、劳动成本过高,不仅影响到农民的收益,也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已经成为农村改革的必然趋势。
但是,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我们也看到越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越小,而经济越是不发达的地区,农民的“恋土”情结越强。比如在一些生产力水平落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目前农业收益虽不是农民家庭收入的全部,但农民仍然把土地视为安身立命的“特殊财产”。特别是年龄较大且无一技之长的农民,视土地为“命根子”,从而影响了土地流转,主要表现为:
1.传统观念使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后,失去基本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到土地流转。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多数农民仍然还是以农业为主,依赖土地而生活,“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古已有之。很多农民虽然也想“洗脚上田”,务工经商,但还是担忧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后,变成“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因而视土地为“命根子”,这直接影响到了土地的流转。
2.多数农民的“亦工亦农”的兼业状态,影响了土地流转。
目前,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二、三产业并不发达,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虽然外出打工,但其收入并不稳定,很多农民依然将土地当成最可靠的依托和归宿。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辞工回家务农,这种“亦工亦农,亦商亦农”的兼业状态,束缚了农民,使土地流转难以真正实现。
3.对土地增值收益的预期效应,也使部分农民不敢轻易把土地流转出去。
土地流转过程中,有些地方仅仅按当时的土地产出效益为基数,来确定给农民的补偿标准或确定转包费、租金。以后随着集中经营后的规模效益不断增加,土地越来越“值钱”了,但土地的增值部分却与农民无关。这种情况虽然很少,但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使一些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后,不能分享到土地增值后带来的收益。因此,也影响了土地流转。
几点建议:
1.尽快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特点的社会就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在当前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同时,是否可以参照城镇居民社会养老、医疗等办法,妥善处理好土地流转农民的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社会养老等问题,减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对不同形式的土地流转,采取不同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使农民在土地流转之后,生活水平不下降,老有所养,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2.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为土地流传后的农民转移出农业和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土地流转后将有大批的农民从土地中脱离出来,他们或者在农业企业里做工,或者外出务工经商,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不管干什么,他们必须具备一技之长,才能安身立命。各级地方政府应该组织积极地、有效地、针对性强的免费培训,解决好土地流转农民的就业问题,不能因为土地流转而使农民变为“无业游民”。所以,推动和促进土地流转,要把功夫放在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的培训上,只有“人动”了,“地动”也就顺理成章了。
3.坚持农民自愿、公平、有偿原则,不断提高土地流转工作效率。
推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目的是为了使土地增效、农民增收,富裕农民。好事要办好,就要坚持农民自愿、公平、有偿的原则,从根本上尊重农民,保护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权益。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在制定土地流转的有关方案和配套措施时,要全方位的替农民着想,当然也要为受让方考虑,使土地流转真正成为双赢之举。
4.积极探索土地使用产权制度的改革,使土地流转规范化、有序化。
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是农村土地改革的关键,当前,一些地方探索出来的几种土地流转模式的成功实践,对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的改革,具有方向性的意义。但各地实际情况各不相同,所以,土地流转在各地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一种尝试。在这种探索与尝试中,政府及职能部门要多做规范性的引导工作,为土地流转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确保土地流转各个环节服务到位,推进土地使用产权的有序流转,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0-06-18
关键词:土地流转; 规模经营; 农村改革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是千百年来流传于民间的一句口头禅。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只要有土地,农民基本上可以过上温饱生活。回首中国农村改革所走过的历程,可以看到农村改革正是从土地经营制度起步的。30年前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较好地解决了社会公平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然而,进入新世纪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农民分散、粗放的土地经营方式明显处于劣势。经济规模偏小、劳动成本过高,不仅影响到农民的收益,也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已经成为农村改革的必然趋势。
但是,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我们也看到越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越小,而经济越是不发达的地区,农民的“恋土”情结越强。比如在一些生产力水平落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目前农业收益虽不是农民家庭收入的全部,但农民仍然把土地视为安身立命的“特殊财产”。特别是年龄较大且无一技之长的农民,视土地为“命根子”,从而影响了土地流转,主要表现为:
1.传统观念使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后,失去基本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到土地流转。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多数农民仍然还是以农业为主,依赖土地而生活,“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古已有之。很多农民虽然也想“洗脚上田”,务工经商,但还是担忧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后,变成“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因而视土地为“命根子”,这直接影响到了土地的流转。
2.多数农民的“亦工亦农”的兼业状态,影响了土地流转。
目前,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二、三产业并不发达,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虽然外出打工,但其收入并不稳定,很多农民依然将土地当成最可靠的依托和归宿。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辞工回家务农,这种“亦工亦农,亦商亦农”的兼业状态,束缚了农民,使土地流转难以真正实现。
3.对土地增值收益的预期效应,也使部分农民不敢轻易把土地流转出去。
土地流转过程中,有些地方仅仅按当时的土地产出效益为基数,来确定给农民的补偿标准或确定转包费、租金。以后随着集中经营后的规模效益不断增加,土地越来越“值钱”了,但土地的增值部分却与农民无关。这种情况虽然很少,但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使一些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后,不能分享到土地增值后带来的收益。因此,也影响了土地流转。
几点建议:
1.尽快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特点的社会就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在当前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同时,是否可以参照城镇居民社会养老、医疗等办法,妥善处理好土地流转农民的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社会养老等问题,减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对不同形式的土地流转,采取不同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使农民在土地流转之后,生活水平不下降,老有所养,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2.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为土地流传后的农民转移出农业和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土地流转后将有大批的农民从土地中脱离出来,他们或者在农业企业里做工,或者外出务工经商,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不管干什么,他们必须具备一技之长,才能安身立命。各级地方政府应该组织积极地、有效地、针对性强的免费培训,解决好土地流转农民的就业问题,不能因为土地流转而使农民变为“无业游民”。所以,推动和促进土地流转,要把功夫放在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的培训上,只有“人动”了,“地动”也就顺理成章了。
3.坚持农民自愿、公平、有偿原则,不断提高土地流转工作效率。
推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目的是为了使土地增效、农民增收,富裕农民。好事要办好,就要坚持农民自愿、公平、有偿的原则,从根本上尊重农民,保护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权益。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在制定土地流转的有关方案和配套措施时,要全方位的替农民着想,当然也要为受让方考虑,使土地流转真正成为双赢之举。
4.积极探索土地使用产权制度的改革,使土地流转规范化、有序化。
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是农村土地改革的关键,当前,一些地方探索出来的几种土地流转模式的成功实践,对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的改革,具有方向性的意义。但各地实际情况各不相同,所以,土地流转在各地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一种尝试。在这种探索与尝试中,政府及职能部门要多做规范性的引导工作,为土地流转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确保土地流转各个环节服务到位,推进土地使用产权的有序流转,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