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后音乐课堂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几个误区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ciquer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音乐课程改革的推广实施,要求音乐教师彻底转变旧的教学观念,逐步树立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努力改革课程教学,力求取得最佳效果。于是一时间音乐老师们在专家的引领下,学习《课程标准》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探讨,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提高,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百花齐放,集思广益,这都是积极的一方面,但在长期的实践中,有这几个误区普遍存在,现愿与同行一起探讨:
  一、 淡化音乐知识,弱化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都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是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正是基于此,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都力图改变过去那种以“双基”为主线的“专业性”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以前我们的音乐课堂往往较重视一节音乐课必须要教会学生能会唱一首歌、并了解一些有关的乐理知识、学会识谱、视唱、节奏等一些基础的知识与技能。这种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和方法。从而导致许多学生会错误地认为音乐课是必须有音乐天赋的人上的课,很多学生也因此对失去了对音乐课的兴趣和正确对待它的态度,这些都是不可取的。音乐教育是一种协调人全面发展手段,既发展能力又陶冶情操,当然还要传授音乐知识、提高技能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
  课程改革不是不要音乐知识了,而是将音乐知识消融在听、赏、唱、表演的全过程中。所以,问题在于我们要注意对那些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要枯燥地强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到一些让学生怎样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把这些枯糙的基础知识能力换个方式来学习,最好是能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和能力融于兴趣之中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学活动中感悟和陶冶。
  二、导入新课时情境设计过于繁琐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强烈的,它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而图画却给人以更鲜明的直观的形象。儿童往往都具有形象思维能力而缺乏抽象的思维能力。直观教学时最好的传授知识的途径。因此,讲两者结合起来创设的情境,将把儿童带入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丽世界。在教学或欣赏一些想象比较鲜明、优美的歌曲乐曲时,就特别适合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或范画,配上与之相应的音乐,接着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描述歌曲或乐曲意境,一个生动的情就这样产生了。这些都是音乐情景导入的优势,老师采用设置悬念,创设探究情景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关心与渴望,形成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内驱力,从而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基于此,老师们导课时大都匠心独运,独辟蹊径,以起到最佳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忽略了学生们的情感需求,悬念一个接一个,甚至环环相扣的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制造一个又一个“麻烦”。例如:低年级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节奏型时,教师们常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设计“与小白兔赛跑”等有趣的情景环节,以此来调动孩子们学习节奏的兴趣。学生都喜欢这些可爱逗人的小动物,再想着“它”的期望,所以热情的投入这个环节,争先恐后的进行节奏练习。这个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对所学习内容的关注度和情感的投入,常常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是该教学模式的优点。但个别老师在这种方式成功之后,便“延伸”出更多的令孩子们应接不暇的故事环节来,例如:在解决完“小白兔”的难题后,孩子们接二连三的在“音乐大森林”里又遇见“小猴子”、 “小松鼠” 、“梅花鹿”等等可爱的小动物,“它们”这个给一条节奏,那个想认识音符,还有的请求孩子们帮忙唱出几个小节的旋律……,问题是一个接一个,看起来是环环相扣,课堂容量很大,可实际上是孩子们的兴趣在这个繁琐的过程中也消亡殆尽了。更何况有的设计在逻辑性上不加推敲:诺大一个“森林”,遇见的大多是“小猫” 、“小狗” 、“小羊”等身边常见的小动物,这是一种错误的导向。还有“长颈鹿”要跟孩子们“学唱歌”,而实际上长颈鹿是动物中的哑巴,它怎么来唱歌?所以说,恰如其分、合情合理的情境设计才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调动学生一节课的积极性,别让学生感觉课堂上掉进一个又一个的“陷阱”里,别把环节设计变成了“圈套”,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三、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误区
  现代科技的进步与飞速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便利条件,多媒体的介入为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景象,它方便快捷地将大量的信息直观的反映给学生,是抽象的画面及文字变得形象直观,这些都是多媒体课件在实践使用中的有利要素,但在我们老师的课堂上,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方式,如:
  1、 过分依赖多媒体画面。充分、恰当的运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会让学生身临其境,加之音乐的渲染,会设置出一个很好的情境,补充教学中语音的空白和空乏。但是如果一味的依赖画面,不仅耗费施教者大量的精力和原有的教材,而且限制了学生自身想象力的发展。
  2、 泛滥使用多媒体课件。我们还常见到,整节课教师都在流水般展示着课件,画面一张接着一张,动画一段接着一段,信息量倒是很大,但却忽略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不能让多媒体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让课堂本末倒置,必须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出发,不能“画蛇添足”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所以说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要把握一个“度”和最佳作用点,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化解难点、欣赏审美、激发创造几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巧妙应用多媒体课件才能把音乐教学带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四、小组讨论与探究的误区
  所谓小组合作教学,是指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按均衡编组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组的基本形式。系统采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活动。
  正是基于音乐小组合作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故而现行教学中许多老师乐于采用这种方式,因为它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常常出现一些低效或者无效的小组讨论,是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具体不足分析如下:
  1、 小组讨论不具有深度。所谓讨论就是集思广益剖开表象,引导学生向深远层次思维。如果仅仅是设计一些“这个拍号的读法是什么”之类浅显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那就低估了学生,发展下只会让小组讨论毫无讨论的价值,也会削弱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2、 小组讨论也不要泛滥。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但不能不分课型和环节,如果在一节课中大量的使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不仅忽视了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且会涣散学生有效注意力,所以要把握好小组讨论的时机,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出现疑问或争议时采用讨论的方式,这样的讨论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 小组讨论时没有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的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往往开始这样的情况,学生很积极的开始讨论,看表面很热烈,但仔细听听,不难发现学生都是在争着表达自己的看法,自己发完言就完成任务,很少相互倾听,取长补短、归纳总结的意识不够,讨论变成了发言,所以老师在安排讨论时,必须坚持不懈的引导学生学会小组讨论的方法,如何倾听他人的发言、如何把自己的意见讲述清楚,如何把别人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及补充等等,只有这样规范的组织小组讨论,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保证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以上是本人在长期实践发现的一些有悖新课改精神的误区,现提出来仅作抛砖引玉,愿与同行交流切磋。只有正确的把握新课改的精神,才能真正落实音乐课堂的实效性。当然这需要我们每位执教者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探究摸索,不断尝试失败与成功,这样我们的音乐课堂才能走出误区。渐入佳境!
  
  
其他文献
甜菜施用硫酸钴试验初报王忠玉,杜增杰,高成玉,尹宝泉,王艳(黑龙江省五九七农场)在甜菜生产上最早应用硫酸钴的是前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据文献,前苏联在国际上首先报导了使用硫酸钴
摘要:幼儿利用绘画表现自己心理所想的事物,因而成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因此绘画是幼儿传达请感与情绪的最好手段。从不规则的线条涂鸦,到圆圈的涂鸦、命名的涂鸦,以及造型为主的幼儿绘画,都是幼儿藉以表达内在情感与思绪的最直接方式。从绘画可以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甚至其中透露的亲子关系。  关键词:亲子教育美术创作心理指导    一、亲子教育活动的指导性和示范性  亲子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教会家长如何教育孩子。
会议
摘要:本文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法等对合作学习方式教学调查与分析,通过数据找出合作学习的可行性,以促进我校中学体育教学实效,以促进我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合作学习体育教学统计表实验组对照组    1.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的不断深入,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校体育教学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体育教师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合作学习方式是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
在该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适合于曲线拟合的新型网络设计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根据从训练样本中得到的特征点完成对网络的设计,包括网络的结构、大小以及连接权的初始化。
(一)我的房间朝阳,无论我熬夜到什么时候,晴朗的夏季早晨醒来时都会感觉到光明和清新;我会起身,做早餐,看电视,冲个澡。如果没到六点,我通常会喝杯茶,再睡个回笼觉,直到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