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E动

来源 :海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x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您有好的想法
  欢迎来稿分享:163.0898@163.com
  读者来信
  海南国际旅游岛本土文化是关键,没有本土文化的旅游必将失去市场竞争和吸引力。
  《海风》谈不上是最好的杂志,但丝毫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这本立足本土的杂志,从去年开始,我看着它一个一个物件的挖掘、一个一个人物的解剖,透过这些物件和人物,观察海南人千百年来“变”与“不变”的生活。
  广州·刘宇航
  我不知道植物的故事原来也可以讲得这么生动:带上宗教色彩让人畏惧的迷恋药,拥有医药功能让人崇拜的见血封喉,芬芳诱人诉说着南国瓜果香的菠萝蜜,代表一代人恬淡生活方式的益智……我用半天的时间看完这一期,又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去验证杂志上所写的植物的样子,这些超越人们想象力的神奇植物,竟然真的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对这种神奇竟然浑然不觉。
  三亚·天灰灰
  在森林腹地里由树木和藤纠缠而成的空中花园,一心绞杀树木的寄生树,它们阳光下肆意的吐着氧气,偶尔还会伸出一条枝干绊倒你。这时候,我们面对的那颗树、那朵花不仅仅是一颗植物,是一种生存方式,这方式也许是我们的,也许只是植物的。
  海口·宋纾
  如果说透过一个现象可以看穿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那么这个随遇而安,不管不顾的海南岛,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自助的移民岛。无论是路边的大排档,还是隔着玻璃的星级酒店,叫服务员倒杯水有时会是没人理睬,纵使你大喊大叫也没有用,但只要你有耐心、够努力,还是可以拥有你所想的。
  广州·朱建华读海风·闯海人感想
  幕后
  behind the stage
  关注水上人家
  在三亚益龙海景渔村董事长叶河清先生的协助下我们开始了疍家美食的采访。采访以美食品尝的方式展开,从高档酒楼大厨烹饪的疍家风味海鲜到疍民烹饪家常菜,从原汁原味的海鲜到糯糯甜甜的疍家糕,我们对疍家人的饮食文化有了大概的了解。
  常年漂泊于海上与风浪搏斗的疍家人取食于大海,“疍家酒席全是鱼”,酸鱼汤、咸鱼煲、鱼饼、鱼丸、炸鱼干等。简单的疍家棚里并没有繁琐的灶具和调料,因而疍家人的饮食多是无姜、无葱、无蒜、无辣椒、无味精,也恰是这个成就了疍家美食“新鲜、原汁原味”这样的美名。
  郑石喜书记在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接待了我们,告诉我们陈列馆建设的初衷和展望,也跟着回忆起那些过去英勇的、艰辛的日子,告诉我们一些疍家的故事,他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说:“这些就是我们疍家的儿女,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后,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
  立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后,各地开始刮起了偏北风,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也顺带刮下了梧桐树叶,也因而有了“落一叶而知秋”的说法。地上的庄稼乘着秋老虎热量疯长: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日渐南移的太阳也带走了夜里的温暖,凉风刮来,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挂在清晨的窗外。这时候的蝉,熬过了酷热的大暑,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在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对于南国人来说,立秋最大的惊喜就是龙眼的成熟。老百姓传唱着“龙眼秋,白露柚”,剥落着细条裂纹的龙眼树上挂着金黄的小巧的果实,散发着八月桂圆香的诱惑,也难怪苏老夫子会写下“坐疑星陨空,又恐珠还浦”了。
  每年8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分为三候:一侯凉风至;二侯白露生;三侯寒蝉鸣。
其他文献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现在的人们追求的不仅是吃得饱、吃得好,更要吃的正确健康。步入夏季,人的味蕾也随着骄阳慢慢发焉。怎样让人吃得香吃得美,海南人在这方面可谓是创意十足,将味美的热带水果入菜。  木瓜、菠萝蜜、菠萝、火龙果、龙眼各种热带水果开始在各式菜肴中显山露水。新鲜的热带水果,配以合适的肉类、海鲜或者蔬菜,施以炖、煮、蒸、焖等不同的烹饪手法,佐以油盐酱醋等调料,或酸或甜、或爽口、或滑嫩,非但芳
期刊
陈姓是海南第一大姓。据1998年编写的《海南陈氏谱》记载,海南陈氏,除少数民族中的陈氏外,大部分是宋朝以后从福建、广东等地迁入海南。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渡琼始祖,先后共有184人(含新发现的1人)。发展至今,陈氏子孙后代遍布在全省18个市县4000余村庄。登录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 (NCIIC)网站查询可知,海南陈氏人口有110万人,占海南总人口886.5万人的12.4%左右。  在
期刊
“徽骆驼”和“绩溪牛”是对安徽商人的最好诠释。在风尘弥漫、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区,骆驼是主要的畜力;在田园阡陌、春耕秋耨的农耕地带,牛是人们得力的助手。”  “刘笃寿说,徽商以“贾者力生,儒者力学”为基点,竭力发挥“贾为厚利,儒为名高”的社会功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而集于一身,迭相为用,张贾以获利,张儒以求名。”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刘笃寿是安徽安庆人,少年举家迁徙贵州。1988年到海南,在这片
期刊
海南的旅游分两种:一类是让人欢快的,比如海口、三亚这样的地方,有蓝天、大海和高星级酒店,让人忍不住兴奋起来;一类是让人岑静的,比如五指山、尖峰岭、吊罗山这类,若有若无的小道、墨绿的原始森林,不动声色的就吸引了你,并将你带入寂静的世界,直到将你变成其中的一部分。  欢快的线路是观光客常选的路线,而岑静线路则是背包客的天堂,一路上与那些不认识的植物结伴旅途,岑静而不寂寞。  在黎家蒲葵叶盖的船型屋下歇
期刊
蒙美立是海南年轻画家中不最显眼,却又很特殊的一位。省美协设立版画班的时候,他作为其中的一员,总是在画室中被其他的年轻人喊叫:“美丽姐!”别人一喊,他就憨憨地笑,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蒙美立憨厚而朴实,不留长发、不穿奇装异服、不讲奇谈怪论——很多年轻艺术家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范儿,在他身上,你几乎看不到,他甚至都有点不像画画的了。但这个朴实的年轻人,却又在其作品中,贯穿着一种真诚的力度,在他貌似步步平稳
期刊
历史上一个地域性画派的形成、趋向成熟,乃至得到普遍的认可,总是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以及一批艺术家、批评家的拥支持,艺术家们在相互学习渗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和风格的艺术特点,如岭南画派、山药蛋派等。时代进入2013年,在当代中国艺术异常繁荣的背景下,以李少君为代表的一批作家、批评家等倡导的“海南画派”,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从海南画派的提出到自身的建设,众多批评家、画家等参与者
期刊
是孤独的守望滋养了他内心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之情,是淡泊无争的处世哲学使他观照世界的眼光变得澄明而深远,是人生旅程的不同际遇铸就了他笔墨的坦荡与平和。  曾祥熙,一个地地道道的本土艺术家。在其近半个世纪的笔墨生涯中,他始终用手中的画笔去讴歌大地、悲悯苍生、平实无华地表现故乡山川造化的风骨与灵魂。  上个世纪60年代初,风华正茂、躇踌满志的曾祥熙放弃在省会广州的发展机会,告别恩师关山月、黎雄才、陈金
期刊
7月17日下午,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黎族诗人郑文秀原创诗集《水鸟的天空》在海口首发。  该诗集主要取材自陵水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以及黎族的历史源流和传承,真实展现了黎族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变迁。整本书为黎族代言,抒发黎人心声,流露出作者对家乡陵水以及黎族风土人情、文化的深厚感情。诗集中包含了对陵水黎族自治县的经典景区,如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分界洲岛、南湾猴岛等,以及椰子岛、双帆石、桥山遗址、清水湾、香
期刊
疍家人,清光绪《崖州志》称为疍民。“疍民,世居大疍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男女罕事农桑,惟辑麻为网罟,以鱼为生。子孙世守其业,税办渔课。间亦有置产耕种者。妇女则兼织纺为业。”  疍民即水上居民,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属于汉族。疍民祖籍多为广东省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县的水上人家。据报道相关考古材要称,高要县发现有最早的疍家人居住的遗址。现在疍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的阳江、番禺、顺德、南
期刊
海南一些疍家人一年内会根据风向、鱼汛等情况居住在两三个地方,比如在万州、陵水一带的疍家人,春夏两季随南风飘居在文昌清澜港,到秋冬两季又随北风返回万州、陵水居住,象候鸟一样在海南沿海来回迁徙。  由于长期在南海北岸的水面上生活,疍家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族群特征,那就是“以舟为宅,以渔为业”。  在海南各个港口生活着一支“以舟为家,以渔为业”的族群,当地人称之为“疍家人”。在古代,人们对疍家人的称呼很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