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稻飞虱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了历年最高发生月稻飞虱大田发生量与降雨量、温度的关系,及2016年稻飞虱发生量与品种、灯诱的关系,最终得出历年最高月发生量与降雨量成正比,与25 ℃越接近发生量越大。2016年大田发生量与品种有关,与灯诱量成正比,并提出了合理的防治建议。
关键词 稻飞虱;发生模式;规律;防控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02.015
稻飞虱属迁飞性害虫,可以随风雨远距离迁飞繁殖为害,稻飞虱具有暴发性和突发性,是中国和许多亚洲国家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稻飞虱喜欢荫蔽、潮湿的环境,成、若虫一般群集在稻丛下部活动,在稻株茎基部刺吸汁液,同时排出大量蜜露,使稻丛基部变黑,叶片发黄干枯。甚至出现烂秆而形成稻田成团成片死秆倒状,俗称“通火”,造成严重减产[1]。我县历年稻飞虱都为水稻主要虫害,造成损失比较严重。2016年稻飞虱中等程度发生,其中5%左右田塊达到防治指标,造成较为巨大的产量损失,并且严重影响水稻品质和使用价值。因此分析稻飞虱发生规律,对指导今后预防和控制虫害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本试验靶标生物为水稻稻飞虱白背飞虱种群。
1.2 观测方法
1.2.1 秧田系统观测方法
从秧苗三叶期开始,在竹北乡白塔村7社选择有代表性的秧田3块,采用长、宽、高均为33 cm的粗铁丝作架,外罩用塑料薄膜的笼罩作载体,每块田10个点,每点1个笼罩,计数并折算成667 m2成虫量,到拔秧前为止。
1.2.2 本田观测方法
水稻移栽后,在竹北乡白塔7队选择有代表性的本田3块,采用平行双行跳跃式,每点取2丛,逢5、10﹙月大31﹚日调查,用33 cm×45 cm的白瓷盘作载体,调查时将瓷盘轻轻插入稻行,瓷盘下缘紧贴水面稻丛基部,快速拍击植株中下部,连拍三下,每块田查10个点,分种类,虫态进行计数和记载。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飞虱主害代发生量与降雨量的关系
降水条件主要与稻飞虱的迁飞关系密切,普遍认为下沉气流和降雨是迁飞中的稻飞虱降落的有利条件。迁入时期的降雨多少和强度大小与当地稻飞虱发生消长有密切关系,2010年王长金通过对1998—2007年稻飞虱迁入和气象资料相关分析得出结果表明,白背飞虱迁入占种群绝对优势,迁入量与降雨量成正比[2]。而高发生月(7月)与本月降雨量关系尤为密切,见表1。由表1可知,2012年田间发生量3 450头,降雨量352.8 mm;2013年田间发生量1 050头,降雨量143.7 mm;2014年田间发生量2 201头,降雨量182.3 mm;2015年田间发生量840头,降雨量117.6 mm;2016年田间发生量1 350头,降雨量159.2 mm。降雨量越多的年份,田间虫量也越大,说明降雨是稻飞虱发生的重要原因。
2.2 稻飞虱主害代发生量与温度的关系
白背飞虱对温度适应幅度较宽,能在15~30 ℃下正常生存。飞虱耐寒性弱,卵在0 ℃下经7 d即不能孵化,长翅型成虫经4 d即死亡。发生最适温度在25 ℃左右。据卢小凤2012年报道,广西地区稻飞虱发生程度与温度具有相关性,候平均气温与25 ℃差值的绝对值与稻飞虱发生程度等级成反比[3]。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凡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的年份,易酿成大发生,尤其主害代温度对稻飞虱发生具有重要作用[4]。我县稻飞虱最高发生量也与发生月温度有密切关系,见表2。由表2可知,2012年田间发生量3 450头,温度25.2 ℃;2013年田间发生量1 050头,温度28.7 ℃;2014年田间发生量2 201头,温度27.7 ℃;2015年田间发生量840头,温度
26.5 ℃;2016年田间发生量1 350头,温度29.2 ℃。温度越接近25 ℃的年份,田间虫量也越大,说明温度也是稻飞虱发生的重要原因。
2.3 稻飞虱发生量与品种的关系
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应用抗虫性品种是防治稻飞虱的最经济实用的方法[5],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我县不同抗性水稻品种间稻飞虱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如图1所示。
灯诱是国家主导的对稻飞虱测报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6]。2016年稻飞虱发生量与灯诱量关系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冈优88 5月、6月、7月、8月百丛虫量分别为2头、78头、235头、362头。冈优725 5月、6月、7月、8月百丛虫量分别为5头、95头、452头、433头。内香优19 5月、6月、7月、8月百丛虫量分别为6头、123头、739头、451头。宜香优7633 5月、6月、7月、8月百丛虫量分别为21头、177头、1121头、497头。川香优2号 5月、6月、7月、8月百丛虫量分别为15头、626头、1350头、527头。由图表可以看出,香稻系列内香优19、宜香优7633、川香优2号比冈优系列冈优88、冈优725稻飞虱增长速度更快、高峰值更大,说明香稻更易发生稻飞虱,在生产中更应注意。由图2可知,2016年大竹县稻飞虱灯诱量和大田发生量与发生时间具有同时同步性,稻飞虱灯诱监测相对于大田监测具有方便快捷、监测面广、快速反馈灾害的能力,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测报与防治手段。
3 稻飞虱防治策略建议
3.1 抗虫品种
选用抗虫高产水稻品种,积极进行抗虫育种。
3.2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上实行同品种连片种植;对不同的品种或作物进行合理布局,避免稻飞虱辗转为害。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适时适量施肥和适时露田,避免长期浸水。
3.3 保护和利用天敌
合理选用农药,改进施药方法,减少施药次数,保护和利用天敌。可依靠蜘蛛等自然天敌控制飞虱危害[7]。另外,稻田放鸭食虫,实行稻鸭共育,对稻飞虱的防治也有一定的作用。
3.4 化学防治
稻飞虱的预防可采取“压前控后”和狠治主害代的策略。田间虫口密度调查百丛虫量1 500头应施药防治[8];用药的种类与方法:每667 m2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 g,或25%噻嗪酮(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5~20 g,或每667 m2用20%叶蝉散乳油100 mL,或50%速灭威乳油100~150 mL,或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150~200 g对水60~75 kg喷雾。
参考文献
[1]刘亚平.稻飞虱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应用[J].湖南农业科学,2011(21):22-23.
[2]王长金,顾欣,易志学.稻飞虱迁入成灾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耕作与栽培,2010(3):29-30.
[3]卢小凤.稻飞虱发生气象条件预报预警技术研究[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2(5):15-17.
[4]刘建军.浅谈稻飞虱的防治[J].科学种养,2015(9):23.
[5]刘光杰.水稻品种对稻飞虱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02(1):48-49.
[6]姜辉.稻飞虱的危害及再猖獗机制[J].昆虫知识,2005(6):3-5.
[7]黄德润.水稻抗褐飞虱与白背飞虱基因定位研究进展[J].科技通报,2009(4):11-12.
[8]吴莉芬.晚稻后期应加强稻飞虱的防治[J].湖南农业,2007(8):8-9.
(责任编辑:刘昀)
关键词 稻飞虱;发生模式;规律;防控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02.015
稻飞虱属迁飞性害虫,可以随风雨远距离迁飞繁殖为害,稻飞虱具有暴发性和突发性,是中国和许多亚洲国家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稻飞虱喜欢荫蔽、潮湿的环境,成、若虫一般群集在稻丛下部活动,在稻株茎基部刺吸汁液,同时排出大量蜜露,使稻丛基部变黑,叶片发黄干枯。甚至出现烂秆而形成稻田成团成片死秆倒状,俗称“通火”,造成严重减产[1]。我县历年稻飞虱都为水稻主要虫害,造成损失比较严重。2016年稻飞虱中等程度发生,其中5%左右田塊达到防治指标,造成较为巨大的产量损失,并且严重影响水稻品质和使用价值。因此分析稻飞虱发生规律,对指导今后预防和控制虫害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本试验靶标生物为水稻稻飞虱白背飞虱种群。
1.2 观测方法
1.2.1 秧田系统观测方法
从秧苗三叶期开始,在竹北乡白塔村7社选择有代表性的秧田3块,采用长、宽、高均为33 cm的粗铁丝作架,外罩用塑料薄膜的笼罩作载体,每块田10个点,每点1个笼罩,计数并折算成667 m2成虫量,到拔秧前为止。
1.2.2 本田观测方法
水稻移栽后,在竹北乡白塔7队选择有代表性的本田3块,采用平行双行跳跃式,每点取2丛,逢5、10﹙月大31﹚日调查,用33 cm×45 cm的白瓷盘作载体,调查时将瓷盘轻轻插入稻行,瓷盘下缘紧贴水面稻丛基部,快速拍击植株中下部,连拍三下,每块田查10个点,分种类,虫态进行计数和记载。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飞虱主害代发生量与降雨量的关系
降水条件主要与稻飞虱的迁飞关系密切,普遍认为下沉气流和降雨是迁飞中的稻飞虱降落的有利条件。迁入时期的降雨多少和强度大小与当地稻飞虱发生消长有密切关系,2010年王长金通过对1998—2007年稻飞虱迁入和气象资料相关分析得出结果表明,白背飞虱迁入占种群绝对优势,迁入量与降雨量成正比[2]。而高发生月(7月)与本月降雨量关系尤为密切,见表1。由表1可知,2012年田间发生量3 450头,降雨量352.8 mm;2013年田间发生量1 050头,降雨量143.7 mm;2014年田间发生量2 201头,降雨量182.3 mm;2015年田间发生量840头,降雨量117.6 mm;2016年田间发生量1 350头,降雨量159.2 mm。降雨量越多的年份,田间虫量也越大,说明降雨是稻飞虱发生的重要原因。
2.2 稻飞虱主害代发生量与温度的关系
白背飞虱对温度适应幅度较宽,能在15~30 ℃下正常生存。飞虱耐寒性弱,卵在0 ℃下经7 d即不能孵化,长翅型成虫经4 d即死亡。发生最适温度在25 ℃左右。据卢小凤2012年报道,广西地区稻飞虱发生程度与温度具有相关性,候平均气温与25 ℃差值的绝对值与稻飞虱发生程度等级成反比[3]。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凡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的年份,易酿成大发生,尤其主害代温度对稻飞虱发生具有重要作用[4]。我县稻飞虱最高发生量也与发生月温度有密切关系,见表2。由表2可知,2012年田间发生量3 450头,温度25.2 ℃;2013年田间发生量1 050头,温度28.7 ℃;2014年田间发生量2 201头,温度27.7 ℃;2015年田间发生量840头,温度
26.5 ℃;2016年田间发生量1 350头,温度29.2 ℃。温度越接近25 ℃的年份,田间虫量也越大,说明温度也是稻飞虱发生的重要原因。
2.3 稻飞虱发生量与品种的关系
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应用抗虫性品种是防治稻飞虱的最经济实用的方法[5],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我县不同抗性水稻品种间稻飞虱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如图1所示。
灯诱是国家主导的对稻飞虱测报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6]。2016年稻飞虱发生量与灯诱量关系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冈优88 5月、6月、7月、8月百丛虫量分别为2头、78头、235头、362头。冈优725 5月、6月、7月、8月百丛虫量分别为5头、95头、452头、433头。内香优19 5月、6月、7月、8月百丛虫量分别为6头、123头、739头、451头。宜香优7633 5月、6月、7月、8月百丛虫量分别为21头、177头、1121头、497头。川香优2号 5月、6月、7月、8月百丛虫量分别为15头、626头、1350头、527头。由图表可以看出,香稻系列内香优19、宜香优7633、川香优2号比冈优系列冈优88、冈优725稻飞虱增长速度更快、高峰值更大,说明香稻更易发生稻飞虱,在生产中更应注意。由图2可知,2016年大竹县稻飞虱灯诱量和大田发生量与发生时间具有同时同步性,稻飞虱灯诱监测相对于大田监测具有方便快捷、监测面广、快速反馈灾害的能力,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测报与防治手段。
3 稻飞虱防治策略建议
3.1 抗虫品种
选用抗虫高产水稻品种,积极进行抗虫育种。
3.2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上实行同品种连片种植;对不同的品种或作物进行合理布局,避免稻飞虱辗转为害。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适时适量施肥和适时露田,避免长期浸水。
3.3 保护和利用天敌
合理选用农药,改进施药方法,减少施药次数,保护和利用天敌。可依靠蜘蛛等自然天敌控制飞虱危害[7]。另外,稻田放鸭食虫,实行稻鸭共育,对稻飞虱的防治也有一定的作用。
3.4 化学防治
稻飞虱的预防可采取“压前控后”和狠治主害代的策略。田间虫口密度调查百丛虫量1 500头应施药防治[8];用药的种类与方法:每667 m2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 g,或25%噻嗪酮(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5~20 g,或每667 m2用20%叶蝉散乳油100 mL,或50%速灭威乳油100~150 mL,或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150~200 g对水60~75 kg喷雾。
参考文献
[1]刘亚平.稻飞虱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应用[J].湖南农业科学,2011(21):22-23.
[2]王长金,顾欣,易志学.稻飞虱迁入成灾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耕作与栽培,2010(3):29-30.
[3]卢小凤.稻飞虱发生气象条件预报预警技术研究[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2(5):15-17.
[4]刘建军.浅谈稻飞虱的防治[J].科学种养,2015(9):23.
[5]刘光杰.水稻品种对稻飞虱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02(1):48-49.
[6]姜辉.稻飞虱的危害及再猖獗机制[J].昆虫知识,2005(6):3-5.
[7]黄德润.水稻抗褐飞虱与白背飞虱基因定位研究进展[J].科技通报,2009(4):11-12.
[8]吴莉芬.晚稻后期应加强稻飞虱的防治[J].湖南农业,2007(8):8-9.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