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术共同体是公认适合的期刊评价主体,“以文评刊”是公认科学的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方法,国内部分期刊评价活动已就此做了尝试,但效果未达预期。要想充分发挥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对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就必须建构兼具科学性与可行性的评价机制,并设计一系列保障性制度,调动学术共同体中各类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开发有内容深度的、符合受众需求的评价报告,尊重评审人和评价报告研发者的劳动,以公信力高、内容丰富、适用范围明确的期刊评价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关 键 词】学术期刊;期刊评价;“以文评刊”;学术质量;学术共同体;期刊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李媛,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杨敏,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汪信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9.002
学术质量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公正客观的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对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监控与推动作用。当前,专业评价机构的期刊评价体系普遍以定量评价为主要方法,但由于影响因子等量化指标的局限性,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存在争议;期刊管理部门组织的期刊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要方法,但评价内容涵盖面广,评价结果不完全反映期刊学术质量。同行评议是公认科学的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方法,学术共同体是公认适合的评价主体,必须构建一种以学术共同体“以文评刊”为主要评价方法的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机制,以克服同行评议方法的常见问题,发挥期刊评价对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与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新发展阶段,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期刊评价体系备受质疑[1]。明确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其对期刊学术质量评价的要求,有助于创新评价机制,并通过评价推动期刊发展。
1.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作为学术研究成果发表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学术期刊具有注册、策划、评价、传播、存檔的功能[2]。广义上的高质量发展是在新发展理念基础上提出的,即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在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中,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内涵有所不同。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在宏观层面上是指学术期刊高效推动学术创新,各学科期刊协调均衡发展,同类别期刊之间良性竞争,对学术共同体开放期刊评价权力,让各种层次和水平的期刊共享行业发展成果;在微观层面上则是指每种期刊刊载的论文学术创新性强,作者梯队年龄分布均衡,期刊发挥注册、存档和传播功能的方式绿色环保,论文同行评议的内容尽量公开,让作者和读者共享论文同行评议的成果。
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内涵是期刊论文学术质量高,其具体表现是:论文的学术创新性强、成果价值突出、完备程度高、写作难度大。高质量的期刊论文需要经过同行评议的检验,这种同行评议既可以是刊发前的,也可以是刊发后的,其中刊发后的同行评议应当权限开放、结果共享。
2.期刊高质量发展对期刊学术质量评价的要求
当前,通过完善期刊评价体系促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已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不同类别期刊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不同,比如英文期刊和中文期刊的功能定位不同。不同学科之间、学科内不同领域之间的作者和读者需求不同。因此,在期刊发展现状和具体目标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实现期刊高质量发展非常不易[3]。高质量发展是相对于高速增长而言的。虽然我国学术期刊在数量上相对稳定,但学界一直抱怨“高质量”的“核心”期刊数量太少,难以满足作者的发文需求。实际上,对“核心”期刊进行数量控制的原因之一就是期刊总体质量不高,需要控制数量以确保质量。然而这一做法并未实现初衷,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仍十分突出[4]。当前,我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期刊行业学术质量两极分化,高质量的期刊占比太少,期刊行业未能共享发展成果,期刊个性缺失,期刊评价缺乏顶层设计,影响因子负面效应明显[5]。
对于学术期刊评价,学界大多反对纯粹的量化评价,提倡由学术共同体作定性评价,以弥补量化评价的不足。当前主流的“三大核心期刊”(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的引文计量评价体系只适合评价期刊的影响力,不能作为评价期刊质量的标尺,期刊质量主要与期刊的功能有关,与读者、作者对期刊价值和效益的感知有关[6]。期刊评价需要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注重定性评价、专业评价,评价主体应该是学术共同体。在评价机制上,应以学术共同体为依托,推动各类学术主体自主制定学术规范,建立正式评价渠道,实现交互式学术评价[7]。专业评价机构应回归数据开发者的定位,把期刊评价权还给专家学者[8]。
改革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期刊评价的作用,对推动我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有重要助益。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在于有大量优秀的学者自觉研究真问题,各学科的基础性研究成果丰硕,新兴领域和难点问题能获得突破性研究进展,因此,期刊高质量发展对期刊评价的要求是:第一,把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评价放在期刊评价中的首要位置。“内容”始终是期刊最核心的竞争力,对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可以从文章有无新意、论证是否严谨充分、文字表达是否规范顺畅等方面去判断[9-10]。第二,适当弱化量化评价,大力倡导同行评议,向学术共同体开放评价权力,提高期刊评价的精准度。只有学术同行才能对学术成果有无创新以及创新的难度和深度,材料是否真实、准确和全面等做出较准确的评价[11]。弱化量化评价、注重质性评价,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转畸形的评价导向,让期刊编辑更重视论文的内容质量,而非现实热度。第三,各学科、各领域的学术期刊在期刊评价中公平竞争,共享期刊评价的成果。这一方面要求业界不能仅关注“三大核心期刊”群体的高质量发展,还要重视数量更多、质量问题更突出的非“核心”期刊的质量提升。另一方面,期刊评价体系要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拥有不同研究规模的学科的期刊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要有利于小众学科、新兴学科等在影响因子计算上处于劣势的学科期刊的发展,不能让影响因子左右期刊的办刊思路,左右学者的治学思路。 二、“以文评刊”式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机制的可行性
近年来,为了清理各类学术评价中简单量化的做法,创新学术评价机制,我国期刊管理部门陆续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要求弱化量化评价,改革学术评价方法。比如,2018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按照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要求,建立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着力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合理设置和使用论文、专著、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实行差别化评价”,“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突出评价研究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贡献”。2021年5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了《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GB/T4010802021)》,这是期刊评价方面的首个国家推荐标准,该标准建议从吸引力、管理力和影响力三个层次,用复合评价指标评价期刊。2021年6月,由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改进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以内容质量评价为中心,坚持分类评价和多元评价,完善同行评价、定性评价,防止过度使用基于‘影响因子’等指标的定量评价方法评价学术期刊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避免SSCI、CSSCI等引文数据使用中的绝对化”。这些政策文件的密集出台,昭示着期刊评价改革势在必行,其目的并不是把量化评价逐出评价领域,而是希望恢复学术共同体在评价中的应有地位[12]。
在讨论如何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虽然学界普遍反对以影响因子为代表的定量评价方法,但对于如何开展定性评价,如何让学术共同体深度参与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很少,尤其缺乏对“以文评刊”评价机制的研究。“以文评刊”是指通过评价学术期刊刊发的单篇论文的学术质量,来评价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评价方法是由学术共同体对单篇论文的创新程度、完备程度、难易程度等做定性评价,每种期刊的样本论文得分均值之和即为该期刊总得分。评价结果既包含简明的期刊学术质量排序表,也包含根据个体期刊、科研机构的需求研发的评价衍生产品。“以文评刊”评价机制与当前主流的期刊评价体系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一是评价目的不同,前者的评价目的是衡量期刊的学术质量,而后者的评价目的是衡量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或全方位地评价期刊的办刊水平;二是评价方法不同,前者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专业特长,用样本论文的学术质量衡量期刊的学术质量,而后者大多以影响因子等量化指标为主要评价指标,学术共同体“被出场”时,仅能凭对期刊的抽象印象调整初评排序表;三是评价结果的形式不同,前者的评价结果在内容深度、满足受众需求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后者大多只能给出“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目录或期刊评级,无法给出深入内容层面的评价。
在技术方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使普遍意义上的“以文评刊”成为可能。一是智能标引和深度学习技术大幅降低了元数据录入的工作量,而且能实现对论文所属学科、评审人研究方向的自动归类,在同行评议过程中能精準搜寻“小同行”;二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文本提取、中文分词、自动摘要等技术为深度解析同行评议中的文字性意见提供了可能;三是知识发现技术能辅助专业评价机构的工作者深度解析同行评议的原始数据,开发面向不同群体的学术服务产品,充分发挥期刊评价的功能。上述技术均已较为成熟,且已进入商业应用领域,其中部分技术在国外已开始用于学术评价,这为“以文评刊”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实践方面,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已于2018年率先尝试对抽样论文进行出版后的同行评议,作为对影响因子评价指标的补充。在该研究中心推出的“中文学术出版物评测系统”中,来自全国各学科的学者、编辑自主对库中的论文进行“创新程度、完备程度、难易程度、成果价值”四个方面的评价,评价客体涵盖CSSCI来源期刊、学术图书、学术集刊等。根据该评测系统的设置,当某篇论文被10人测评后,该论文的测评通道随即关闭,评分立即公布。据该系统首页的介绍,测评系统中已有6164位专家、9173种出版物。根据笔者的抽样调研,该系统中CSSCI来源期刊抽样论文的篇均被评价次数仅达6次,许多论文未达到被10人评价的门槛,但这种开创性的尝试无疑是具有突破意义的,为期刊评价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三、“以文评刊”式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机制的系统构建
论文是期刊的基本构成单元,笔者建议把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评价建立在对其刊文学术质量的评价之上。笔者尝试构建的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机制主要采用定性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法仅作为辅助性的门槛指标。
1.“以文评刊”的评价方法与流程
考虑到论文的传播周期,笔者建议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每2年进行一次。为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充分调动学术共同体的参与积极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建议由最高层级的期刊管理部门发起该评价活动,发起者委托专业评价机构承办,各学科的专业学会协办。
(1)普通学术读者对单篇论文作定性评价
普通学术读者是学术期刊最主要的服务对象,该群体数量庞大,分布相对集中。在本评价体系中,普通学术读者是指在读博士生、教师、期刊编辑等具有一定学术背景与科研能力,能运用专业知识评价论文学术质量的群体。参与评审的普通学术读者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评审人学历背景须为博士研究生及以上,在攻读硕博期间至少有一个阶段的教育经历与待评论文属于同一种二级学科。二是近三年内,评审人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过与待评论文主题相近的学术论文。三是评审人历年发表的全部学术论文的h指数达到门槛值(该门槛值需要由专业评价机构组织专业团队系统研究后确定,且不同学科应有所差异)。四是评审人与待评论文的作者、原发期刊不存在需要回避的利益关系。具体流程设计如下。
第一,利用国内主流电子文献数据库,改建一个新增评价功能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评价平台。该数据库需要收录所有具有3年以上刊龄、有CN号并在中国大陆地区以中文出版的期刊的过刊。所有待评论文按照所属的主要学科分为23个类别,由评价平台在收录论文时智能标引。学科类别以CSSCI来源期刊目录(2019—2020)中的学科分类为标准。 第二,所有论文自入库当日起开始接受读者评价,持续到当前周期的评价时段结束。普通学术读者登录评价平台检索文献时,平台同步发送评审人注册邀请。愿意参与评价的读者需完整填写姓名、所在单位、学历信息、教育经历,并在数据库中认领或补充自己曾发表的论文。
第三,当读者阅读的论文属于待评论文时,平台自动把该论文的选题与读者科研经历进行匹配。匹配成功的读者将收到该论文的评价邀请。接受邀请的读者在首次评价前,需完成平台对评审人的在线培训,考核通过后读者将获得电子版的评审人资格证书,随后可参与评价。除了评审人自发的检索,平台还可以定期向评审人的邮箱推送其研究领域内的待评论文,邀请其评价。
第四,评审人从“创新程度、完备程度、难易程度、成果价值”四个维度对学术论文进行打分,每项指标的给分标准是1—10分,给出低于6分的分数代表评审人认为该文达不到本研究领域的平均水平。此外,评审人还可以针对每个维度填写具体评审意见以及对全文的总评意见,提交评价意见后,评审人将收到参与评价的唯一性凭证与奖励积分。凭证作为溯源存证,记录有本次评价的全部信息;奖励积分可用于购买平台上的学术服务产品。
(2)通过阈值判断初评结果的有效性
在普通学术读者初评环节结束后,评价平台将统计每篇论文的有效评价样本量,以判断读者评价的有效性。这一方面是指,通过每篇论文被读者评价的次数,判断每篇论文是否被读者有效评价;另一方面是指,通过统计每种期刊所有论文被读者有效评价的篇数占比,来筛选后续需要学科专家复评的期刊。具体流程设计如下。
第一,对单篇论文设置普通学术读者有效评价的达标阈值(在数据清洗过程中被认定为无效的评价意见不计入),初步设定为30份(因为样本量≥30就属于大样本,大样本均值基本呈正态分布)。论文每项指标的得分取所有读者评分的均值。30份是单篇论文被有效评价的最低阈值,不对单篇论文设置读者评价数量的上限,亦即在有效时段内的所有读者评价均计分。
第二,对期刊在初评环节的得分是否计入最终评价结果,设立如下统一规则:当某种期刊在统计年内65%及以上的刊文被读者有效评价,则该期刊初评环节的得分计入最终评价结果;若不足65%,则该期刊在初评环节的得分不计入最终评价结果。
第三,对于初评环节得分被认定无效的期刊,以统计年内期刊影响力指数(这里的“期刊影响力指数”是指在本评价数据库中所有期刊的入库文献对某种期刊的引用情况,类似中国知网的“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CI值”)的均值是否位列本类别期刊的前50%作为能否进入复评环节的门槛。比如,若2022年展开评价,则2020年、2021年的期刊影响力指数均值在本学科排名前50%的专业性期刊、在综合性期刊中排名前50%的综合性期刊,可由学科专家复评。
(3)学科专家对抽样论文作定性评价
对于需要复评的期刊,用样本论文的学术质量代表整本期刊的学术质量。具体流程设计如下。
第一,评价平台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待复评的期刊在统计年内20%的论文,且每种期刊不少于30篇,不多于40篇。若某期刊按比例抽取论文的数量不足30篇,则按30篇补足抽样;若按比例抽样的数量超过40篇,则只取40篇。
第二,由各学科的专业学会举荐本学科内具有较高学术声望和研究水平且有参评意愿的学科专家,举荐人数视各学科待复评的论文数量而定,须保证每篇抽样论文有3位专家评审,每位专家的工作量均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受邀的专家须登录评价平台注册并填写所在单位、研究领域等信息,接受在线培训。
第三,平台按照论文所属学科、研究主题与专家进行匹配。匹配的条件是,论文所属的二级学科、研究主题的关键词与专家的教育经历、研究领域吻合。复评环节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与初评环节一致。每篇抽样论文集齐3份专家评审意见后,评审通道关闭,论文的得分取3份评审意见的均值。专家提交评价意见后,将收到参与凭证和奖励积分。
(4)評价客体申诉与学科专家终评
初评和复评环节结束后,评价平台根据指标权重统计评价结果,指标权重参照“中文学术出版物评测系统”的计分规则,每项评价指标的得分乘以其权重之和即为单篇论文的总得分,最低为1分,满分为10分。四项指标中,论文创新程度权重占比35%,完备程度占比20%,难易程度占比30%,成果价值占比15%。具体流程设计如下。
第一,评价平台计算初评与复评环节得分。对于被普通学术读者有效评价的期刊,统计其在初评环节被有效评价的全部论文的得分均值。对于未能被普通学术读者有效评价的期刊,统计其在复评环节被抽样评价的全部论文的得分均值。
第二,初评和复评结果生成后,专业评价机构审核并向评价客体公示,接受申诉。期刊编辑部递交的申诉材料必须有理有据,且每种期刊在评价过程中只有一次申诉机会,申诉成功意味着初评或复评结果作废。专业评价机构审核申诉材料,判断是否移交给学科专家终评。对于初评结果作废的期刊,按照复评的流程和方法,由学科专家终评;对于复评结果作废的期刊,依旧使用复评时被抽样的论文,重新匹配专家评审。
(5)评价委员会审议并通过总评结果
专业评价机构召集各学科专家中的代表,成立专家评价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审议总评结果。具体流程设计如下。
第一,终评结束后,评价平台初步统计终评结果,专业评价机构审核并制作“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总评得分排序表”(下文简称“排序表”),召集学科专家成立专家评价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中须包含23个学科的专家各3—5人。
第二,专家评价委员会根据各期刊的声誉和学术地位,对总评得分排序表进行讨论,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度微调排序表,然后对排序表进行无记名投票。赞成票达到总人数的2/3及以上则表决通过,评价结果生效;若未通过则重新讨论、重新表决。 第三,评价活动发起者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为23个学科类别以及综合性期刊中排名前25%的期刊颁发“学术质量优秀期刊”荣誉证书。同时,向被评价平台识别的、被学术共同体举报的确实存在徇私舞弊或惡意评价行为的评审人、期刊编辑部发出书面警告。
(6)专业评价机构开发学术服务产品
除了排序表,评价活动发起者还可委托专业评价机构基于评价过程中的原始数据,尤其是评审人的文字性意见,利用平台搭载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解析并开发一系列有助于提升期刊学术质量、启发学者研究思路、服务科研管理决策的评价衍生产品。这些产品可分为三类:一是面向参加初评的所有期刊的学术质量分析报告;二是有助于学者了解学科前沿、阅读经典文献、提高投稿命中率的学术服务产品;三是通过深度挖掘文字性评价意见生成单篇论文的同行评议报告。
2.“以文评刊”机制构建的制度保障
为了保障评价活动顺利开展,提高学术共同体的参与热情,增强评价报告的科学性,有必要设计保障性制度辅助评价机制运行。
(1)评价主体培训制度
当前,主流的学术期刊评价对评价主体的培训关注甚少,这一方面是因为其评价指标大多是定量指标,另一方面是因为各专业评价机构人手有限。实际上,对评审人展开培训非常重要,这关系到评价意见的客观性。建立评价主体培训制度,可借鉴爱思唯尔的做法,向评审人提供在线“审稿人培训课程”,允许注册为评审专家的用户免费学习,向结业的用户发送电子版“评审人认证证书”;也可呼吁期刊界建立全行业共享互认的评审专家认证机制。这主要是指,平台发放的“评审人认证证书”被各期刊编辑部认可,各期刊编辑部从平台获取经认证的注册专家信息,邀请其参与期刊日常审稿工作。
(2)评价主体奖励制度
“以文评刊”机制中,最关键的要素是广大学术共同体参与评价,发表专业、严谨的评审意见。由于参评论文数量多,评审人数多,不可能给予每位评审人均等的物质报酬,因此,非物质奖励格外重要。设计评价主体奖励制度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呼吁各高校和科研单位把评审人在评价平台中的评审工作量计入社会服务或教学科研业绩;二是由期刊管理部门或专业学会根据评审人在评价活动的实际表现,对积极参与评价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和奖励;三是呼吁各期刊编辑部把平台中有意愿参与期刊日常审稿工作且评审质量高的学者纳入日常审稿专家库,使评审人更认真地参与评价;四是按照评审工作量向评审人发放平台代币,允许评审人用代币购买学术服务产品;五是采用免费和付费相结合的评价报告获取方式,免费发布简明的针对期刊行业的评价报告,有偿发布面向个刊、各研究领域的深度解析报告,用这些收入为运营平台的企业、开发评价报告的专业评价机构付酬。
(3)评价过程监督制度
当前,主流的学术期刊评价活动普遍欠缺对评价行为的监督与追责,这会导致评审人权责不对等,评价结果公信力下降。“以文评刊”评价机制中,被监督的对象主要是期刊编辑部、评审人和专业评价机构,监督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期刊编辑部是否号召学者进行有悖于学者认知标准的评价;评审人是否在评审过程中恶意评价或夸大评价,专业评价机构在审核申诉材料时是否公平公正,专家评价委员会在审议总评结果时是否程序合规。二是利用平台搭载的大数据技术,自动甄别评价意见中的异常值,通过溯源凭证寻找出异常评价意见的评审人,向其发送确认函并允许其修正因操作失误产生的错误意见;对于因主观故意产生的异常评价意见,经专业评价机构认定后,由评价活动发起者发出警告并终止其下一周期的评价权限。
(4)科研管理配套制度
国家层面和单位层面在人才评价与科研管理方面的配套制度,能对“以文评刊”的顺利开展产生重要助力。设计配套制度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结合论文代表作制度,呼吁各高校和科研单位在职称评审、人才引进等工作中,采纳本评价活动中产生的对单篇论文的同行评议报告,将其作为论文代表作的评价结论;二是可考虑先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开展试点工作,在对这些期刊的年度考核中采用本评价机制,然后在实践过程中听取各方意见完善评价机制,逐步推广覆盖到评价所有期刊。这既可进一步提高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考核结果的公信力,也有助于优化评价机制的设计方案。
四、“以文评刊”机制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以文评刊”的评价机制有助于提高学术共同体的自律水平,增强学术共同体的审稿能力和治学能力,帮助期刊获得更优质的审稿意见和稿源。同时,该机制还有利于专业评价机构发挥所长,开发有内容深度的评价衍生产品,助力期刊高质量发展。
1.通过提高学术共同体自律性优化期刊稿源
当前,我国学术期刊普遍存在审稿周期过长,专家审稿意见质量不高,没有认真执行“三审三校”制度等问题[13],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术共同体不够成熟,许多学者缺乏身为学术共同体成员的身份意识和责任担当,评审稿件的专业能力不足。通过评价平台的标准化培训课程,尤其是“以文评刊”评价机制的长期训练,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审稿能力有望获得普遍提升,学者对自己作为学术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感将增强,责任意识会更明确,参与期刊审稿也会更高效、严谨和专业。
学术共同体审稿质量和审稿效率的提升,能促进学术期刊更高效地评判稿件质量,缩短审稿周期,降低出版时滞,进而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另外,“以文评刊”评价机制提供的学术交流渠道能让作者和读者共享评价平台上的同行评议意见,促进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助力学者产生创作灵感,最终提升广大学者的科研能力,使其产出更优质的学术成果。学术共同体治学水平提高,学术规范意识增强,能使期刊获得更多优质的稿件,这能从根本上打破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困局,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
2.通过开发评价衍生产品帮助期刊知己知彼 专业评价机构具备信息检索、文献计量、数据分析等方面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但长期以来,受到评价结果被误用和滥用的干扰,专业评价机构逐渐偏离自身的专业定位,担负起难以承担的期刊评价重任。“以文评刊”的评价机制能改变当前畸形的期刊评价导向,为专业评价机构减负,使其回归服务学术发展的初心、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在“以文评刊”机制中,评价活动发起者委托专业评价机构开发具有深度内容、符合受众需求的评价衍生产品,帮助各期刊更全面细致地了解自身的学术质量,精准地找到自身短板,学习标杆性期刊的先进经验,最终实现整个期刊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让不同办刊水平的期刊共享发展成果。比如,借助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分析读者对个刊单篇论文的评价意见,帮助个刊了解其作者队伍的学术水平,建设核心作者群;基于个刊评价数据分析综合性期刊各学科栏目的学术水平,为期刊规划重点栏目提供参考;通过对单项评价指标的分析,找出各学科领域内创新程度高的论文、成果价值大的论文,找出各学科领域内受好评度高的学者,还可进一步利用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分析出被同行评价为研究方法先进的论文、文献梳理全面的论文、研究视角新颖的论文等,为期刊编辑部选题策划、定向约稿提供参考;基于大数据技术分析各学科的整体研究水平、科研活跃度、焦点议题,探寻新生的研究领域、跨学科的研究议题,为期刊编辑部规划专栏、策划专题提供参考。
总之,与当前主流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相比,“以文评刊”机制在评价主体的合理性、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评价过程的透明度、评价结果的公信力、评价产品的丰富性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符合国家对期刊评价改革的总体要求,响应了刊界、学界和科研管理部门多年来的呼声。“以文评刊”机制通过提高学术共同体的自律性、开发具有深度内容的评价衍生产品,帮助学术期刊更深入准确地了解自身的学术质量,共享期刊评价成果,获取更多优质稿源,从而推动我国学术期刊整体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妹,龚晓莺. 新发展阶段人文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探讨[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1(4):90-96.
[2]叶继元. 图书馆学期刊质量“全评价”探讨及启示[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4):83-92.
[3]方卿,杨丹丹. 矛盾视角下我国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 出版广角,2021(6):6-8.
[4]喻阳. 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何以高质量发展[J]. 中州学刊,2019(7):164-166.
[5]张志强.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完善之我见[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44-150.
[6]叶继元,袁曦临. 基于核心功能的学术期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探讨[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5-17.
[7]王春磊. 交互式学术评价与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发展之路[J]. 出版广角,2021(16):15-17.
[8]朱剑. 歧路彷徨:核心期刊、CSSCI的困境与进路:“三大核心”研制者观点述评[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5-26.
[9]高虹.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问题透视:与四位主编的深度访谈[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12):1395-1401.
[10]徐淑云.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研究[J]. 出版参考,2020(6):84-86.
[11]喻陽. 问题与愿景: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生态暨期刊高质量发展刍议[J]. 中国编辑,2020(9):11-19.
[12]朱剑. “三大核心”:拿什么来取而代之?:学术评价的困境[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25.
[13]冯士新. 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在“2020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的致辞[J]. 编辑学报,2020(6):593-594.
【关 键 词】学术期刊;期刊评价;“以文评刊”;学术质量;学术共同体;期刊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李媛,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杨敏,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汪信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9.002
学术质量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公正客观的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对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监控与推动作用。当前,专业评价机构的期刊评价体系普遍以定量评价为主要方法,但由于影响因子等量化指标的局限性,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存在争议;期刊管理部门组织的期刊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要方法,但评价内容涵盖面广,评价结果不完全反映期刊学术质量。同行评议是公认科学的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方法,学术共同体是公认适合的评价主体,必须构建一种以学术共同体“以文评刊”为主要评价方法的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机制,以克服同行评议方法的常见问题,发挥期刊评价对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与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新发展阶段,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期刊评价体系备受质疑[1]。明确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其对期刊学术质量评价的要求,有助于创新评价机制,并通过评价推动期刊发展。
1.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作为学术研究成果发表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学术期刊具有注册、策划、评价、传播、存檔的功能[2]。广义上的高质量发展是在新发展理念基础上提出的,即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在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中,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内涵有所不同。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在宏观层面上是指学术期刊高效推动学术创新,各学科期刊协调均衡发展,同类别期刊之间良性竞争,对学术共同体开放期刊评价权力,让各种层次和水平的期刊共享行业发展成果;在微观层面上则是指每种期刊刊载的论文学术创新性强,作者梯队年龄分布均衡,期刊发挥注册、存档和传播功能的方式绿色环保,论文同行评议的内容尽量公开,让作者和读者共享论文同行评议的成果。
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内涵是期刊论文学术质量高,其具体表现是:论文的学术创新性强、成果价值突出、完备程度高、写作难度大。高质量的期刊论文需要经过同行评议的检验,这种同行评议既可以是刊发前的,也可以是刊发后的,其中刊发后的同行评议应当权限开放、结果共享。
2.期刊高质量发展对期刊学术质量评价的要求
当前,通过完善期刊评价体系促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已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不同类别期刊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不同,比如英文期刊和中文期刊的功能定位不同。不同学科之间、学科内不同领域之间的作者和读者需求不同。因此,在期刊发展现状和具体目标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实现期刊高质量发展非常不易[3]。高质量发展是相对于高速增长而言的。虽然我国学术期刊在数量上相对稳定,但学界一直抱怨“高质量”的“核心”期刊数量太少,难以满足作者的发文需求。实际上,对“核心”期刊进行数量控制的原因之一就是期刊总体质量不高,需要控制数量以确保质量。然而这一做法并未实现初衷,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仍十分突出[4]。当前,我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期刊行业学术质量两极分化,高质量的期刊占比太少,期刊行业未能共享发展成果,期刊个性缺失,期刊评价缺乏顶层设计,影响因子负面效应明显[5]。
对于学术期刊评价,学界大多反对纯粹的量化评价,提倡由学术共同体作定性评价,以弥补量化评价的不足。当前主流的“三大核心期刊”(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的引文计量评价体系只适合评价期刊的影响力,不能作为评价期刊质量的标尺,期刊质量主要与期刊的功能有关,与读者、作者对期刊价值和效益的感知有关[6]。期刊评价需要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注重定性评价、专业评价,评价主体应该是学术共同体。在评价机制上,应以学术共同体为依托,推动各类学术主体自主制定学术规范,建立正式评价渠道,实现交互式学术评价[7]。专业评价机构应回归数据开发者的定位,把期刊评价权还给专家学者[8]。
改革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期刊评价的作用,对推动我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有重要助益。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在于有大量优秀的学者自觉研究真问题,各学科的基础性研究成果丰硕,新兴领域和难点问题能获得突破性研究进展,因此,期刊高质量发展对期刊评价的要求是:第一,把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评价放在期刊评价中的首要位置。“内容”始终是期刊最核心的竞争力,对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可以从文章有无新意、论证是否严谨充分、文字表达是否规范顺畅等方面去判断[9-10]。第二,适当弱化量化评价,大力倡导同行评议,向学术共同体开放评价权力,提高期刊评价的精准度。只有学术同行才能对学术成果有无创新以及创新的难度和深度,材料是否真实、准确和全面等做出较准确的评价[11]。弱化量化评价、注重质性评价,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转畸形的评价导向,让期刊编辑更重视论文的内容质量,而非现实热度。第三,各学科、各领域的学术期刊在期刊评价中公平竞争,共享期刊评价的成果。这一方面要求业界不能仅关注“三大核心期刊”群体的高质量发展,还要重视数量更多、质量问题更突出的非“核心”期刊的质量提升。另一方面,期刊评价体系要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拥有不同研究规模的学科的期刊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要有利于小众学科、新兴学科等在影响因子计算上处于劣势的学科期刊的发展,不能让影响因子左右期刊的办刊思路,左右学者的治学思路。 二、“以文评刊”式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机制的可行性
近年来,为了清理各类学术评价中简单量化的做法,创新学术评价机制,我国期刊管理部门陆续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要求弱化量化评价,改革学术评价方法。比如,2018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按照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要求,建立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着力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合理设置和使用论文、专著、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实行差别化评价”,“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突出评价研究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贡献”。2021年5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了《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GB/T4010802021)》,这是期刊评价方面的首个国家推荐标准,该标准建议从吸引力、管理力和影响力三个层次,用复合评价指标评价期刊。2021年6月,由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改进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以内容质量评价为中心,坚持分类评价和多元评价,完善同行评价、定性评价,防止过度使用基于‘影响因子’等指标的定量评价方法评价学术期刊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避免SSCI、CSSCI等引文数据使用中的绝对化”。这些政策文件的密集出台,昭示着期刊评价改革势在必行,其目的并不是把量化评价逐出评价领域,而是希望恢复学术共同体在评价中的应有地位[12]。
在讨论如何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虽然学界普遍反对以影响因子为代表的定量评价方法,但对于如何开展定性评价,如何让学术共同体深度参与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很少,尤其缺乏对“以文评刊”评价机制的研究。“以文评刊”是指通过评价学术期刊刊发的单篇论文的学术质量,来评价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评价方法是由学术共同体对单篇论文的创新程度、完备程度、难易程度等做定性评价,每种期刊的样本论文得分均值之和即为该期刊总得分。评价结果既包含简明的期刊学术质量排序表,也包含根据个体期刊、科研机构的需求研发的评价衍生产品。“以文评刊”评价机制与当前主流的期刊评价体系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一是评价目的不同,前者的评价目的是衡量期刊的学术质量,而后者的评价目的是衡量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或全方位地评价期刊的办刊水平;二是评价方法不同,前者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专业特长,用样本论文的学术质量衡量期刊的学术质量,而后者大多以影响因子等量化指标为主要评价指标,学术共同体“被出场”时,仅能凭对期刊的抽象印象调整初评排序表;三是评价结果的形式不同,前者的评价结果在内容深度、满足受众需求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后者大多只能给出“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目录或期刊评级,无法给出深入内容层面的评价。
在技术方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使普遍意义上的“以文评刊”成为可能。一是智能标引和深度学习技术大幅降低了元数据录入的工作量,而且能实现对论文所属学科、评审人研究方向的自动归类,在同行评议过程中能精準搜寻“小同行”;二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文本提取、中文分词、自动摘要等技术为深度解析同行评议中的文字性意见提供了可能;三是知识发现技术能辅助专业评价机构的工作者深度解析同行评议的原始数据,开发面向不同群体的学术服务产品,充分发挥期刊评价的功能。上述技术均已较为成熟,且已进入商业应用领域,其中部分技术在国外已开始用于学术评价,这为“以文评刊”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实践方面,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已于2018年率先尝试对抽样论文进行出版后的同行评议,作为对影响因子评价指标的补充。在该研究中心推出的“中文学术出版物评测系统”中,来自全国各学科的学者、编辑自主对库中的论文进行“创新程度、完备程度、难易程度、成果价值”四个方面的评价,评价客体涵盖CSSCI来源期刊、学术图书、学术集刊等。根据该评测系统的设置,当某篇论文被10人测评后,该论文的测评通道随即关闭,评分立即公布。据该系统首页的介绍,测评系统中已有6164位专家、9173种出版物。根据笔者的抽样调研,该系统中CSSCI来源期刊抽样论文的篇均被评价次数仅达6次,许多论文未达到被10人评价的门槛,但这种开创性的尝试无疑是具有突破意义的,为期刊评价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三、“以文评刊”式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机制的系统构建
论文是期刊的基本构成单元,笔者建议把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评价建立在对其刊文学术质量的评价之上。笔者尝试构建的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机制主要采用定性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法仅作为辅助性的门槛指标。
1.“以文评刊”的评价方法与流程
考虑到论文的传播周期,笔者建议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每2年进行一次。为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充分调动学术共同体的参与积极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建议由最高层级的期刊管理部门发起该评价活动,发起者委托专业评价机构承办,各学科的专业学会协办。
(1)普通学术读者对单篇论文作定性评价
普通学术读者是学术期刊最主要的服务对象,该群体数量庞大,分布相对集中。在本评价体系中,普通学术读者是指在读博士生、教师、期刊编辑等具有一定学术背景与科研能力,能运用专业知识评价论文学术质量的群体。参与评审的普通学术读者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评审人学历背景须为博士研究生及以上,在攻读硕博期间至少有一个阶段的教育经历与待评论文属于同一种二级学科。二是近三年内,评审人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过与待评论文主题相近的学术论文。三是评审人历年发表的全部学术论文的h指数达到门槛值(该门槛值需要由专业评价机构组织专业团队系统研究后确定,且不同学科应有所差异)。四是评审人与待评论文的作者、原发期刊不存在需要回避的利益关系。具体流程设计如下。
第一,利用国内主流电子文献数据库,改建一个新增评价功能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评价平台。该数据库需要收录所有具有3年以上刊龄、有CN号并在中国大陆地区以中文出版的期刊的过刊。所有待评论文按照所属的主要学科分为23个类别,由评价平台在收录论文时智能标引。学科类别以CSSCI来源期刊目录(2019—2020)中的学科分类为标准。 第二,所有论文自入库当日起开始接受读者评价,持续到当前周期的评价时段结束。普通学术读者登录评价平台检索文献时,平台同步发送评审人注册邀请。愿意参与评价的读者需完整填写姓名、所在单位、学历信息、教育经历,并在数据库中认领或补充自己曾发表的论文。
第三,当读者阅读的论文属于待评论文时,平台自动把该论文的选题与读者科研经历进行匹配。匹配成功的读者将收到该论文的评价邀请。接受邀请的读者在首次评价前,需完成平台对评审人的在线培训,考核通过后读者将获得电子版的评审人资格证书,随后可参与评价。除了评审人自发的检索,平台还可以定期向评审人的邮箱推送其研究领域内的待评论文,邀请其评价。
第四,评审人从“创新程度、完备程度、难易程度、成果价值”四个维度对学术论文进行打分,每项指标的给分标准是1—10分,给出低于6分的分数代表评审人认为该文达不到本研究领域的平均水平。此外,评审人还可以针对每个维度填写具体评审意见以及对全文的总评意见,提交评价意见后,评审人将收到参与评价的唯一性凭证与奖励积分。凭证作为溯源存证,记录有本次评价的全部信息;奖励积分可用于购买平台上的学术服务产品。
(2)通过阈值判断初评结果的有效性
在普通学术读者初评环节结束后,评价平台将统计每篇论文的有效评价样本量,以判断读者评价的有效性。这一方面是指,通过每篇论文被读者评价的次数,判断每篇论文是否被读者有效评价;另一方面是指,通过统计每种期刊所有论文被读者有效评价的篇数占比,来筛选后续需要学科专家复评的期刊。具体流程设计如下。
第一,对单篇论文设置普通学术读者有效评价的达标阈值(在数据清洗过程中被认定为无效的评价意见不计入),初步设定为30份(因为样本量≥30就属于大样本,大样本均值基本呈正态分布)。论文每项指标的得分取所有读者评分的均值。30份是单篇论文被有效评价的最低阈值,不对单篇论文设置读者评价数量的上限,亦即在有效时段内的所有读者评价均计分。
第二,对期刊在初评环节的得分是否计入最终评价结果,设立如下统一规则:当某种期刊在统计年内65%及以上的刊文被读者有效评价,则该期刊初评环节的得分计入最终评价结果;若不足65%,则该期刊在初评环节的得分不计入最终评价结果。
第三,对于初评环节得分被认定无效的期刊,以统计年内期刊影响力指数(这里的“期刊影响力指数”是指在本评价数据库中所有期刊的入库文献对某种期刊的引用情况,类似中国知网的“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CI值”)的均值是否位列本类别期刊的前50%作为能否进入复评环节的门槛。比如,若2022年展开评价,则2020年、2021年的期刊影响力指数均值在本学科排名前50%的专业性期刊、在综合性期刊中排名前50%的综合性期刊,可由学科专家复评。
(3)学科专家对抽样论文作定性评价
对于需要复评的期刊,用样本论文的学术质量代表整本期刊的学术质量。具体流程设计如下。
第一,评价平台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待复评的期刊在统计年内20%的论文,且每种期刊不少于30篇,不多于40篇。若某期刊按比例抽取论文的数量不足30篇,则按30篇补足抽样;若按比例抽样的数量超过40篇,则只取40篇。
第二,由各学科的专业学会举荐本学科内具有较高学术声望和研究水平且有参评意愿的学科专家,举荐人数视各学科待复评的论文数量而定,须保证每篇抽样论文有3位专家评审,每位专家的工作量均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受邀的专家须登录评价平台注册并填写所在单位、研究领域等信息,接受在线培训。
第三,平台按照论文所属学科、研究主题与专家进行匹配。匹配的条件是,论文所属的二级学科、研究主题的关键词与专家的教育经历、研究领域吻合。复评环节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与初评环节一致。每篇抽样论文集齐3份专家评审意见后,评审通道关闭,论文的得分取3份评审意见的均值。专家提交评价意见后,将收到参与凭证和奖励积分。
(4)評价客体申诉与学科专家终评
初评和复评环节结束后,评价平台根据指标权重统计评价结果,指标权重参照“中文学术出版物评测系统”的计分规则,每项评价指标的得分乘以其权重之和即为单篇论文的总得分,最低为1分,满分为10分。四项指标中,论文创新程度权重占比35%,完备程度占比20%,难易程度占比30%,成果价值占比15%。具体流程设计如下。
第一,评价平台计算初评与复评环节得分。对于被普通学术读者有效评价的期刊,统计其在初评环节被有效评价的全部论文的得分均值。对于未能被普通学术读者有效评价的期刊,统计其在复评环节被抽样评价的全部论文的得分均值。
第二,初评和复评结果生成后,专业评价机构审核并向评价客体公示,接受申诉。期刊编辑部递交的申诉材料必须有理有据,且每种期刊在评价过程中只有一次申诉机会,申诉成功意味着初评或复评结果作废。专业评价机构审核申诉材料,判断是否移交给学科专家终评。对于初评结果作废的期刊,按照复评的流程和方法,由学科专家终评;对于复评结果作废的期刊,依旧使用复评时被抽样的论文,重新匹配专家评审。
(5)评价委员会审议并通过总评结果
专业评价机构召集各学科专家中的代表,成立专家评价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审议总评结果。具体流程设计如下。
第一,终评结束后,评价平台初步统计终评结果,专业评价机构审核并制作“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总评得分排序表”(下文简称“排序表”),召集学科专家成立专家评价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中须包含23个学科的专家各3—5人。
第二,专家评价委员会根据各期刊的声誉和学术地位,对总评得分排序表进行讨论,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度微调排序表,然后对排序表进行无记名投票。赞成票达到总人数的2/3及以上则表决通过,评价结果生效;若未通过则重新讨论、重新表决。 第三,评价活动发起者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为23个学科类别以及综合性期刊中排名前25%的期刊颁发“学术质量优秀期刊”荣誉证书。同时,向被评价平台识别的、被学术共同体举报的确实存在徇私舞弊或惡意评价行为的评审人、期刊编辑部发出书面警告。
(6)专业评价机构开发学术服务产品
除了排序表,评价活动发起者还可委托专业评价机构基于评价过程中的原始数据,尤其是评审人的文字性意见,利用平台搭载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解析并开发一系列有助于提升期刊学术质量、启发学者研究思路、服务科研管理决策的评价衍生产品。这些产品可分为三类:一是面向参加初评的所有期刊的学术质量分析报告;二是有助于学者了解学科前沿、阅读经典文献、提高投稿命中率的学术服务产品;三是通过深度挖掘文字性评价意见生成单篇论文的同行评议报告。
2.“以文评刊”机制构建的制度保障
为了保障评价活动顺利开展,提高学术共同体的参与热情,增强评价报告的科学性,有必要设计保障性制度辅助评价机制运行。
(1)评价主体培训制度
当前,主流的学术期刊评价对评价主体的培训关注甚少,这一方面是因为其评价指标大多是定量指标,另一方面是因为各专业评价机构人手有限。实际上,对评审人展开培训非常重要,这关系到评价意见的客观性。建立评价主体培训制度,可借鉴爱思唯尔的做法,向评审人提供在线“审稿人培训课程”,允许注册为评审专家的用户免费学习,向结业的用户发送电子版“评审人认证证书”;也可呼吁期刊界建立全行业共享互认的评审专家认证机制。这主要是指,平台发放的“评审人认证证书”被各期刊编辑部认可,各期刊编辑部从平台获取经认证的注册专家信息,邀请其参与期刊日常审稿工作。
(2)评价主体奖励制度
“以文评刊”机制中,最关键的要素是广大学术共同体参与评价,发表专业、严谨的评审意见。由于参评论文数量多,评审人数多,不可能给予每位评审人均等的物质报酬,因此,非物质奖励格外重要。设计评价主体奖励制度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呼吁各高校和科研单位把评审人在评价平台中的评审工作量计入社会服务或教学科研业绩;二是由期刊管理部门或专业学会根据评审人在评价活动的实际表现,对积极参与评价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和奖励;三是呼吁各期刊编辑部把平台中有意愿参与期刊日常审稿工作且评审质量高的学者纳入日常审稿专家库,使评审人更认真地参与评价;四是按照评审工作量向评审人发放平台代币,允许评审人用代币购买学术服务产品;五是采用免费和付费相结合的评价报告获取方式,免费发布简明的针对期刊行业的评价报告,有偿发布面向个刊、各研究领域的深度解析报告,用这些收入为运营平台的企业、开发评价报告的专业评价机构付酬。
(3)评价过程监督制度
当前,主流的学术期刊评价活动普遍欠缺对评价行为的监督与追责,这会导致评审人权责不对等,评价结果公信力下降。“以文评刊”评价机制中,被监督的对象主要是期刊编辑部、评审人和专业评价机构,监督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期刊编辑部是否号召学者进行有悖于学者认知标准的评价;评审人是否在评审过程中恶意评价或夸大评价,专业评价机构在审核申诉材料时是否公平公正,专家评价委员会在审议总评结果时是否程序合规。二是利用平台搭载的大数据技术,自动甄别评价意见中的异常值,通过溯源凭证寻找出异常评价意见的评审人,向其发送确认函并允许其修正因操作失误产生的错误意见;对于因主观故意产生的异常评价意见,经专业评价机构认定后,由评价活动发起者发出警告并终止其下一周期的评价权限。
(4)科研管理配套制度
国家层面和单位层面在人才评价与科研管理方面的配套制度,能对“以文评刊”的顺利开展产生重要助力。设计配套制度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结合论文代表作制度,呼吁各高校和科研单位在职称评审、人才引进等工作中,采纳本评价活动中产生的对单篇论文的同行评议报告,将其作为论文代表作的评价结论;二是可考虑先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开展试点工作,在对这些期刊的年度考核中采用本评价机制,然后在实践过程中听取各方意见完善评价机制,逐步推广覆盖到评价所有期刊。这既可进一步提高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考核结果的公信力,也有助于优化评价机制的设计方案。
四、“以文评刊”机制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以文评刊”的评价机制有助于提高学术共同体的自律水平,增强学术共同体的审稿能力和治学能力,帮助期刊获得更优质的审稿意见和稿源。同时,该机制还有利于专业评价机构发挥所长,开发有内容深度的评价衍生产品,助力期刊高质量发展。
1.通过提高学术共同体自律性优化期刊稿源
当前,我国学术期刊普遍存在审稿周期过长,专家审稿意见质量不高,没有认真执行“三审三校”制度等问题[13],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术共同体不够成熟,许多学者缺乏身为学术共同体成员的身份意识和责任担当,评审稿件的专业能力不足。通过评价平台的标准化培训课程,尤其是“以文评刊”评价机制的长期训练,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审稿能力有望获得普遍提升,学者对自己作为学术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感将增强,责任意识会更明确,参与期刊审稿也会更高效、严谨和专业。
学术共同体审稿质量和审稿效率的提升,能促进学术期刊更高效地评判稿件质量,缩短审稿周期,降低出版时滞,进而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另外,“以文评刊”评价机制提供的学术交流渠道能让作者和读者共享评价平台上的同行评议意见,促进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助力学者产生创作灵感,最终提升广大学者的科研能力,使其产出更优质的学术成果。学术共同体治学水平提高,学术规范意识增强,能使期刊获得更多优质的稿件,这能从根本上打破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困局,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
2.通过开发评价衍生产品帮助期刊知己知彼 专业评价机构具备信息检索、文献计量、数据分析等方面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但长期以来,受到评价结果被误用和滥用的干扰,专业评价机构逐渐偏离自身的专业定位,担负起难以承担的期刊评价重任。“以文评刊”的评价机制能改变当前畸形的期刊评价导向,为专业评价机构减负,使其回归服务学术发展的初心、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在“以文评刊”机制中,评价活动发起者委托专业评价机构开发具有深度内容、符合受众需求的评价衍生产品,帮助各期刊更全面细致地了解自身的学术质量,精准地找到自身短板,学习标杆性期刊的先进经验,最终实现整个期刊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让不同办刊水平的期刊共享发展成果。比如,借助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分析读者对个刊单篇论文的评价意见,帮助个刊了解其作者队伍的学术水平,建设核心作者群;基于个刊评价数据分析综合性期刊各学科栏目的学术水平,为期刊规划重点栏目提供参考;通过对单项评价指标的分析,找出各学科领域内创新程度高的论文、成果价值大的论文,找出各学科领域内受好评度高的学者,还可进一步利用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分析出被同行评价为研究方法先进的论文、文献梳理全面的论文、研究视角新颖的论文等,为期刊编辑部选题策划、定向约稿提供参考;基于大数据技术分析各学科的整体研究水平、科研活跃度、焦点议题,探寻新生的研究领域、跨学科的研究议题,为期刊编辑部规划专栏、策划专题提供参考。
总之,与当前主流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相比,“以文评刊”机制在评价主体的合理性、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评价过程的透明度、评价结果的公信力、评价产品的丰富性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符合国家对期刊评价改革的总体要求,响应了刊界、学界和科研管理部门多年来的呼声。“以文评刊”机制通过提高学术共同体的自律性、开发具有深度内容的评价衍生产品,帮助学术期刊更深入准确地了解自身的学术质量,共享期刊评价成果,获取更多优质稿源,从而推动我国学术期刊整体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妹,龚晓莺. 新发展阶段人文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探讨[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1(4):90-96.
[2]叶继元. 图书馆学期刊质量“全评价”探讨及启示[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4):83-92.
[3]方卿,杨丹丹. 矛盾视角下我国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 出版广角,2021(6):6-8.
[4]喻阳. 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何以高质量发展[J]. 中州学刊,2019(7):164-166.
[5]张志强.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完善之我见[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44-150.
[6]叶继元,袁曦临. 基于核心功能的学术期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探讨[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5-17.
[7]王春磊. 交互式学术评价与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发展之路[J]. 出版广角,2021(16):15-17.
[8]朱剑. 歧路彷徨:核心期刊、CSSCI的困境与进路:“三大核心”研制者观点述评[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5-26.
[9]高虹.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问题透视:与四位主编的深度访谈[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12):1395-1401.
[10]徐淑云.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研究[J]. 出版参考,2020(6):84-86.
[11]喻陽. 问题与愿景: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生态暨期刊高质量发展刍议[J]. 中国编辑,2020(9):11-19.
[12]朱剑. “三大核心”:拿什么来取而代之?:学术评价的困境[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25.
[13]冯士新. 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在“2020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的致辞[J]. 编辑学报,2020(6):593-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