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古文化的烙印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f0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渝鼓舞作为古代的战前舞蹈,有着独特的象征和意义,它作为一种独特的巴人古文化,被越来越多人重视和挖掘。本文从巴渝鼓舞的起源、历史入手,分析它五种表演形式中独特的服饰、动作、队形及雄壮震天的鼓点,并追溯到它的传承与保护,让这种独特的古文化被更多的人了解,使之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一、巴渝鼓舞的来源与历史发展
  巴渝鼓舞发源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春节发源地、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的阆中市。阆中是战国时期的军事重镇,三国时期,张飞镇守阆中长达七年之久。作为文化古城,它同时也是汉唐时期的天文研究中心。
  (一)巴渝鼓舞的初步形成
  恩格斯曾经说:“劳动创造艺术,艺术源于劳动。”而学者董其祥又说:“藝术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但又高于现实生产、生活。”几千年前,阆中曾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位于巴国的边境,紧邻苴国,巴国最后一个国都就定于阆中。古代巴人虽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原有的部落体制还存在,大部分部落族人以打鱼、狩猎为生,收入极其不稳定,于是有人便想到了用掠夺来补充自己的生活需要,后来便有了以战争为职业的所谓“英雄”。在一代代的人与兽、人与人之间的搏杀和战斗中,巴人形成了好斗善战的性格。
  另外,巴人居住在秦、楚等强大国家的包围之中,作为弱者,时刻担心在大国的夹击间被吞并。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维持安定的生活,除了平时的生产劳动之外,还要团结部落内强壮的男子组成对抗外敌的军队。闲时,首领便请来当地的巫师,把军队组织起来,让巫师做法念咒,语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配以舞蹈动作来表现对神灵的敬畏,士兵们也跟着巫师念咒舞蹈,用此来凝聚军心、鼓舞士气。据记载,殷商时,商王就曾多次与巴人交战,牧野一战,周武王姬发就曾用以巴人为主要阵容的三千虎贲军挺杖执矛,大胜商纣王,并将其全部歼灭。巴渝鼓舞对战争和凝聚军心带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实际性的帮助,因此得以留存并在发展中逐步完善。
  (二)巴渝鼓舞的历史变迁
  1.秦汉时期
  《华阳国志·巴志》云:“阆中有渝水(嘉陵江古称),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锐气喜舞,伴以矛(战斗兵器)击鼓。(汉高)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学之。”《晋书·乐志》也说:“高祖乐其(指巴人)猛锐,数观其舞,使乐人习之,谓之‘巴渝舞’也。”这两部记载所说的是:秦末时期,巴人领袖范目率领七姓巴人组成汉军前锋,为汉高祖刘邦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多次战役的胜利说明,巴渝舞在气势上比较恢宏,配以其矛击鼓之声,能够壮大士气,鼓舞士兵战斗,取得胜利。汉高祖刘邦也因此将巴渝鼓舞引进宫廷,用以接待宾客,乘此机会向外邦展示国力。
  根据汉乐府的记载,巴渝舞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台本歌曲》《行辞本歌曲》,共四篇。其中,《安弩渝本歌曲》中记录的是东汉末年嘉陵江边的“板凳部族”和“川东的领军族”两个部落争夺地盘,此部分记录了当时的战况。《安台本歌曲》主要回忆过去的战争,纪念过去的盛况;《行辞本歌曲》总结前面的三章,纪念先祖,然后再斗志昂扬走向远方。这三部分都对巴渝鼓舞作为集体性的击鼓舞蹈有着主要的记载。宫廷的引入与对外的展示使得巴渝鼓舞从此登上了艺术的舞台。
  2.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三足鼎立,蜀国猛将张飞曾带领巴渝人民战斗。每次战斗之前,将士们都要表演巴渝鼓舞来助长士气,巴渝鼓舞的声威至此声名远扬。
  3.魏晋六朝
  魏晋六朝时期,汉代流传下来的巴渝鼓舞辞曲同巴人语言一起被保留下来。由于其辞曲为古辞古调,乐师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因此其被再次改编,重新命名为《矛渝新福歌曲》《弩渝新福歌曲》《安台新福歌曲》《行辞新福歌曲》。《行辞》部分主要歌颂魏王治国安邦的君德。随着时间的发展,巴渝鼓舞慢慢失去了民族性,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王孙贵族歌颂功德、寓意太平的工具。因此,魏晋时期的巴渝舞又被称为雅乐。
  4.宋代以后
  因为巴渝鼓舞在本意上是一种部落舞蹈,主要表现战争、军队,汉代的巴渝鼓舞题材绝大部分是军事,但之后其便成为人们歌功颂德的工具,只是一种艺术形式,失去了原有故事和背景的支撑,没有了突出的吸引力,所以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唐代以后,巴渝舞慢慢淡出了宫廷乐,最原始的巴渝舞也就随之逐渐消散,导致宋元明清时期巴渝鼓舞的文献记载非常少。近代,嘉陵江南岸的白塔、七里、彭城等地出现了一种与巴渝鼓舞神似的名为“巴象鼓舞”的表演形式,其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巴象鼓舞一般在庙会、祭祀活动中的出神、迎神和有重大庆典的场所进行表演,每到春节时,也会游街表演。
  由此不难看出,巴渝鼓舞不断演变,武王伐纣使好勇善战的巴人组成的“虎贲军”闻名遐迩,后来,汉高祖刘邦靠巴人将项羽军队击溃,并将其命名为“巴渝鼓舞”,魏晋时期,宫廷乐师对巴渝鼓舞进行改编,唐代之后渐渐淡出。从传承到发展再到衰落,虽一路波折,其却一直未被遗忘。虽然名称有所改变,但其主要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保持不变,神韵犹存。
  二、巴渝鼓舞的表现形式
  每一种特定民族的舞蹈都有其特定的服饰,巴渝鼓舞也不例外。由于巴渝鼓舞狩猎及战争初始特色的影响,其服饰极具原始特色。他们佩戴由兽皮制成的锥形帽,帽子顶端有木制的蛇形图腾,因为古时巴人将蛇奉为族人的信仰。另外,佩戴青铜色的半遮面面具,眼旁有铜耳做保护。身披斗笠,上身用白蓝相间的布制成的绳子交叉绑于上身。裤腿部分宽松肥大,脚踝用古代流行的绑腿,腰间穿豹纹兽皮裙。鞋子则以布鞋为主,无底。
  鼓与锣为古时战争常用,巴渝鼓舞的节奏主要靠鼓和铜锣两种乐器来展现。其中,主要伴奏乐器“巴象鼓”又名“八仙鼓”,舞者人手各一,八仙鼓虽然没有弦的悠扬和绵长,却可以使巴渝鼓员随鼓而起,现今表演利用这些鼓点,可以增显气势,展现鼓员的风貌。演奏中以铜锣为辅奏乐器,仅有一面,位于方阵的后方,辅助舞者表演。目前,根据相关记载,巴渝鼓舞鼓谱可以分为迎神、待战、搏击、驱魔和欢庆五大部分。   (一)迎神
  迎神时,舞者用的是满天星队形,十个人散布在方阵内,单独一人在方阵一侧敲锣。舞者先是一声吆喝“嘿 嘿”,然后十人集体向东西南北及天地各方位敲击一个八拍,随着鼓声的敲响,体位不断变换。这里主要表现的是舞者迎接四面八方的神灵,希望神灵能够赋予他们战斗的力量。
  (二)驱魔
  驱魔时,只留一个人站在中间,四个人在其之外围绕成小圈,其余人绕着四人小圈围成大圈,举鼓敲击。四人的小圈逆时针转,大圈顺时针转,中间的舞者扮演巫师的角色,从队形可以看出,他们运用的是八卦运行原理,而八卦则表示着降妖除魔,祛除恶疾,迎吉祈祥。
  (三)待战
  待战前,中间站一个人将鼓高高举起,剩余舞者绕其外围。表演开始时,中间的人与鼓已被神化,外围舞者屈膝弓背原地踏步击打鼓边,伴随着鼓点仿佛在向上苍祈求着某种力量。当神灵将这种无形的力量赐予他们时,军队便无形中有了一种力量传递给每一位士兵,信念在心,使整个队伍变得斗志昂扬。
  (四)搏击
  搏击时,所有舞者呈三角形站立,最前面的一位领舞,以敲击鼓边为始,带领舞者冲击向前进入战斗。舞者以左腿为支撑做弓步,右脚跟随鼓点做进退步。高潮时,全体舞者击鼓后双臂上扬屈腿跳跃,伴随着一声有力地呐喊,表现出当时战争的激烈。从他们的队形中,人们可以看出古代的一种战斗模式,通常是先锋在前,士兵随后。从他们的动作也可以看出,突刺是战斗的主要技能。从鼓点分析,单一循环的节奏最适用于军鼓来激励士兵,推进高潮。
  (五)欢庆
  欢庆时,舞者再次变回满天星队形,全体舞者举鼓于头顶,两侧敲击,最后在正中敲击一响后大喊一声“嘿”结束。古代,每当战斗胜利后,将士就会回营庆贺,锣鼓齐鸣配以欢快的鼓点,四处欢歌,用将士们“嘿,嘿”的欢呼呐喊声来反映战斗胜利的喜悦之情。
  从以上分析来看,巴渝鼓舞的鼓点主要由四二拍结构构成,每一部分都用不同速度来演绎,迎神时的庄重、驱魔时的沉稳、待战时的亢奋、搏击时的激烈和欢庆时的兴奋,使得每一个部分表达的内涵各有不同。例如,待战时,主要击打的是鼓边,一段清脆的敲击声会让士兵有一种亢奋的心情;而欢庆时的鼓声则主要表现的是高兴的状态,节奏稳定有力,锣声配合融洽。
  三、巴渝鼓舞传承与现状
  巴渝鼓舞作为巴渝古文化的代表,在阆中古城,每天都被当成一个旅游项目来进行文化展示。表演者都由当地退休的来自各行各业的市民组成,其大都已经年近半百,有的甚至已经步入古稀之年,但是他们热情不减,深深地热爱这一古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在的年轻人审美观念发生转变,几乎没人愿意来学习和表演巴渝鼓舞,使巴渝鼓舞这一独特的技艺面临失传。
  为了传承这些古老的艺术,仍然有老艺人不停地坚守着、努力着,阆中市舞蹈家协会主席李长炎便是其中一位。从1984年起,他就一直在阆中市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他对阆中民间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在一次偶然采风中,李长炎发现巴渝鼓舞还存在,便开始进行探索其保护与传承方式。目前,表演巴渝鼓舞的老艺人大都不在人世,李长炎早年比较幸运,遇到了留世不多的老艺人,从他们的手中拿到了四个鼓谱,还得到一把牛皮制作的八仙鼓,他在老艺人那里学会了巴渝鼓舞。
  回到阆中市,李长炎开始对巴渝鼓舞进行整理、研究与编排。2005年7月,“张飞巡城”亮相阆中古城。李长炎带领这帮舞者参加省台节目《我爱我的祖国,一座城池》和嘉宾互动,利用传媒让更多的人了解、认知阆中的古文化。现如今,李长炎和众多老艺术家打算将巴渝鼓舞申报为非遗,在国家的支持下,巴渝鼓舞正朝着更辉煌的方向发展。
  巴渝鼓舞是阆中古城的标志之一,是阆中儿女的骄傲和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作为21世纪的年轻人,我们有义务将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探索、挖掘、传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让巴渝鼓舞一代一代传承,将巴渝鼓舞发扬光大。
  (西藏大學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文茜(1994-),女,重庆市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舞蹈。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谭盾《地图》中“舌歌”乐章的具体分析和研究,旨在论证此作品中的湘西民间音乐素材是如何进行现代音乐作品创作的。本文简单地介绍了“舌歌”的音乐素材,分析了“舌歌”素材的创作手法。  谭盾的《地图》与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为谭盾从小接触了大量湘西民间音乐,对湘西民间音乐有着亲身体验和了解。谭盾到美国深造,学习欧洲的作曲技法,但他始终坚持要创作出有自己特色的音乐作品,应该把本民族
期刊
巫鸿的《美术史十议》一书原是其为《读书》杂志的“美术纵横”栏目所撰文的十篇文章,每篇文章都单独成文,后结集成书。但“原境”“历史物质性”“转译”等词是贯穿全书的核心。基于媒介的变迁,艺术品观看方式的巨大变化正在悄然改变美术史家的思维方式,这种改变不局限在美术史领域,它也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发明照相机的达盖尔一定想不到照相机除了冲击写实绘画观念以外产生的巨大影响。  对于美术史家来说,摄影似乎是
期刊
语义符号理论起源于语言学。音乐是情感的语言。人们用语言、用音符作为表达自己情感的符号。因此,本文首先概述了音乐中的语义符号理论,然后探究了西方语义符号理论在中国的渗透,最后分析了中国民歌中的方言在音乐中的语义符号作用。  一、音乐中的语义符号理论  (一)语义符号理论  语义符号理论起源于语言学。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沟通方式,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途经。语言
期刊
产品包装作为产品营销的重要环节,除了实用功能外,也是消费者获得产品审美享受以及宣传企业和产品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陕南(安康、汉中)绞股蓝产品的包装设计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梳理了目前绞股蓝系列产品包装存在的设计问题,并与外地类似茶饮品牌包装进行分析对比,探讨目前陕南绞股蓝包装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借助合理的包裝形式提升产品附加值,塑造出全新的绞股蓝品牌形象。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绞股蓝绞股蓝性寒、味甘、
期刊
丰子恺之漫画,言简意赅,妙趣横生,同时又具有融汇中西之特色、童心童趣、移情于物等特点。作品亲近大众,又极具教育意味,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力求通过所创之作去唤醒他人,不禁让人为之钦佩。其总体风格意味隽永,恬静质朴,所作题材以反映人民大众生活为主,最喜爱表现儿童的天真烂漫,给人以风趣幽默之感。  一、中西合璧  追其漫画的由来,丰子恺自幼热爱美术,对其感悟颇深。尤爱描小画,乘兴作画,他的小画充满诗趣和生
期刊
四川藏区作为中国第二大藏区,是康巴文化的核心地区,也是笔者从小生活成长的地方。笔者从自身经历出发,以藏族同胞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以及藏区的变化为切入点,把从小对四川藏区的喜爱到后期从事绘画艺术后对藏区的情怀,都集中体现在自己的作品里。  藏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藏族同胞世世代代生活在此,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是众多人旅游的首选之地。作为一个从小在四川藏区长大的汉族女孩,对于这片生我养
期刊
国际性的移民是国际劳动力资源再分配的重要措施之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国际性的移民对移民接纳国、接纳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等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国际性的移民浪潮牵涉的各国家间的利益也是比较多的,并且有可能会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德国作为土耳其移民最大的接收地,同样也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本文简要对土耳其移民给德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做了简要的分析研
期刊
佛教文化和艺术在中国约有两千年的发展史,佛教文化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在当代的艺术语境下,艺术家的创作围绕“佛”这一题材的现象屡见不鲜,其颠覆了传统艺术创作手法,从形象、媒介、观念到语言都大为不同,而“圆融:佛教与艺术展”的作品是这些现象具体体现的有力证据。  一、佛教缘起及中国传统佛教艺术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印度。佛,是梵语Buddha(佛陀)的语音简称,意为觉
期刊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是众多作品中出色的一篇。该剧讲述了利欲熏心的国王和王后对权力的贪婪,最后被推翻的过程。该剧多次描写了国王和王后的性格特点,使读者更加生动地了解主人公的性格,也展现了西方文化的特点。本文通过分析《麦克白》来探究中西文化的交融。  一、《麦克白》创作背景及剧情介绍  (一)《麦克白》创作背景  16世纪初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随着封建主义的
期刊
儿童读物是陪伴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儿童喜爱斑斓夺目的色彩、生动有趣的图画,这就突显出儿童读物中插画设计的重要性。插画是以一种最为直接明了的艺术表现形式,利用视觉元素构成具有吸引力与想象力的画面,通过插画传达语言文字所不能表达的内容,作出艺术性的阐释。本文从儿童的心理、感受、认知、视角出发,并以此通过插画使小读者体会生活、明白道理和认识世界。  一、儿童插画设计的研究背景  在儿童读物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