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艺术的概念可以有两个含义,广义上来划分,一个是当下发生的艺术形态;狭义上划分是追溯到“八五”以来中国的中国新艺术。“八五”之前,把它称为现代艺术,之后就变成“当代艺术”了。当代水墨的定义也越来越模糊、没有边界,水墨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审美系统和方式。我们在使用“水墨”这个概念的时候,前面是有一个设定好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文化含义,不是单指媒材。现在的水墨热的出现其实是耐人寻味的,这种对水墨的热情究竟是什么?就在前不久,只要是碰到笔墨纸这些传统材料,就会被认为与当代无关。人们的态度几乎是粗暴而不加思索的。这种看法当然很肤浅,但是它曾经很流行。也因此,水墨艺术家努力想对应上流行的当代语境,改造水墨画的样式,在现在的水墨艺术中,这种努力随处可见。最为具体的是,是从台湾刘国松先生起始的,对抽象水墨的实验。不过,这条路并非通途。对“当代”在水墨上的生效性不能局限于材质,一味地强调水墨的媒材特质对于艺术本身并不是一个有意义的划分依据。我认为传统笔墨设定的游戏仍有它可以玩下去的能力,我们这些生活在当下的人,从闹哄哄的西方文化环境里接受了很多的,这部分是无法剔除的,也没有必要剔除,把这些融汇进创作当中,以此来增加传统的活力。
南京的水墨艺术现状是更加注重对传统的继承,注重传统的笔墨趣味。就此生发出两支,有关注当下的所谓的新水墨,虽然新水墨其实也是从传统当中汲取营养的。也有传统的维护者,这部分在我看来是有比较大的惰性,我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但我并不反对别人这么干,只要他够好。在南京的学习和生活,我的老师们的艺术创作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很认同他们对传统的态度。我曾考虑过画出一种零经验的绘画,让经验作废,让观者也无法评判。可是,我们个体只是历史线脉上的一个点,这种想法是一种妄想而已。
其实从近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来看,如果说有一线城市,那么北京是一枝独秀, 从作品展示、艺术市场、拍卖成交额、展览数量其他城市都无法与北京比较, 把其他地方都边缘化了。即使上海广州这样在经济上可以与之抗衡的城市。中国独此北京一个样本。在这个情况下,毫无疑问地南京更弱些。南京不像北上广这些城市活跃,艺术市场、博物馆、画廊、市场批评等方面都有待发展。但我认为好的创作跟这些并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眼界开阔固然给人多的刺激,可以多思考,这点在北京可以满足。但艺术创作也有另外的一条路走。与纽约相比,北京市面又不够了,但这些并不是好创作的绝对理由。毫无疑问,艺术家在更加多元的平台上看到更多,获得交流的机会更多,建立起更开阔的视野和思维模式,这还是好事情。但我们现在区分的这些一线二线,都是以经济来分的。可以忽略。都是一些短暂的阶段划分。还有,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快速发展,把城市之间的距离大大拉近,南京,上海,苏锡常,看起来更象一个城市了。这些客观的变化,也会消除刚才我们说到的地域差。其实,保持适当的地域差不一定是坏事。人们多提供一些存在的不同思维和样本,不是很好吗?
对于艺术本身来说, 我并不认为有一线,二线之分,这些词汇都是从市场来的。我更不同意因为对城市经济发展进程的等级划分而把所在城市的文化艺术水准也进行这类简单粗暴的归类。就像现在人们经常提到什么60后,70后,80后,这些划分有什么意义?这种归类没有什么含金量,大概是人说起话来比较方便。一概而论的方法最不可要。
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不同的气质,南京也是这样。南京属于江南文化圈,历来是文学家和艺术家喜爱的聚集地。我这么说也不想说它有多么了不起,不过,我们应该明白,城市不怎么容易被贴上一个什么标签。 它们都有太复杂的内容了。 南京是所谓的二线城市,虽然媒体、藏家关注度不高,但生活其中的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并不太焦虑。南京相对保守封闭,这是它的特性,我们不要轻易下判语好与不好。北京的开放性、包容度更高。 艺术家所生活的城市对艺术家的创作的影响是无庸置疑的,我在南京成长受教育,这个地方自然给我很多烙印,这很好啊,我反的是这个,我喜欢的也是这个。文化的影响来源于我们的师辈,也有志趣相投的朋友同事建立起这个圈子,这个圈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最重要的。这大概是所谓二线城市的通病,没有一个圈子,你的发展机会很小。这一点北京很强,也是我喜欢它的地方,它多种圈子并存,人们比较好找同道,个人还是有很多机会发展自己。
中国艺术院校的发展也体现不出什么一线二线的概念。四川 美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美院也是啊,杭州也不在一线当中,可是美院是一线的。可见人文教育与经济之间还是很不相同的。人文的发展不仅需要观察,也需要沉淀。当然,四川美术学院的成功不仅仅使教学上的作用,也不仅仅使取决于他们对于青年艺术本身的关注,同时,也包含了很多市场化的因素。从前几年的情况看,四川,杭州等地更象是后台,而具有极强市场能力的北京确是一个大舞台。
我们也看见了,北京在极强的市场刺激下,滥竽充数的艺术家太多了,艺术家的基数这么大,好作品并不常见。艺术家太考虑策略可能暂有斩获,但这样的艺术不会太感动人。这么说来,倒是那些所谓二线,甚至三线的,并不懂得市场眉眼高低的,也缺少新鲜资讯的艺术家,可能折腾出什么出人意料的东西来。
南京的水墨艺术现状是更加注重对传统的继承,注重传统的笔墨趣味。就此生发出两支,有关注当下的所谓的新水墨,虽然新水墨其实也是从传统当中汲取营养的。也有传统的维护者,这部分在我看来是有比较大的惰性,我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但我并不反对别人这么干,只要他够好。在南京的学习和生活,我的老师们的艺术创作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很认同他们对传统的态度。我曾考虑过画出一种零经验的绘画,让经验作废,让观者也无法评判。可是,我们个体只是历史线脉上的一个点,这种想法是一种妄想而已。
其实从近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来看,如果说有一线城市,那么北京是一枝独秀, 从作品展示、艺术市场、拍卖成交额、展览数量其他城市都无法与北京比较, 把其他地方都边缘化了。即使上海广州这样在经济上可以与之抗衡的城市。中国独此北京一个样本。在这个情况下,毫无疑问地南京更弱些。南京不像北上广这些城市活跃,艺术市场、博物馆、画廊、市场批评等方面都有待发展。但我认为好的创作跟这些并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眼界开阔固然给人多的刺激,可以多思考,这点在北京可以满足。但艺术创作也有另外的一条路走。与纽约相比,北京市面又不够了,但这些并不是好创作的绝对理由。毫无疑问,艺术家在更加多元的平台上看到更多,获得交流的机会更多,建立起更开阔的视野和思维模式,这还是好事情。但我们现在区分的这些一线二线,都是以经济来分的。可以忽略。都是一些短暂的阶段划分。还有,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快速发展,把城市之间的距离大大拉近,南京,上海,苏锡常,看起来更象一个城市了。这些客观的变化,也会消除刚才我们说到的地域差。其实,保持适当的地域差不一定是坏事。人们多提供一些存在的不同思维和样本,不是很好吗?
对于艺术本身来说, 我并不认为有一线,二线之分,这些词汇都是从市场来的。我更不同意因为对城市经济发展进程的等级划分而把所在城市的文化艺术水准也进行这类简单粗暴的归类。就像现在人们经常提到什么60后,70后,80后,这些划分有什么意义?这种归类没有什么含金量,大概是人说起话来比较方便。一概而论的方法最不可要。
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不同的气质,南京也是这样。南京属于江南文化圈,历来是文学家和艺术家喜爱的聚集地。我这么说也不想说它有多么了不起,不过,我们应该明白,城市不怎么容易被贴上一个什么标签。 它们都有太复杂的内容了。 南京是所谓的二线城市,虽然媒体、藏家关注度不高,但生活其中的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并不太焦虑。南京相对保守封闭,这是它的特性,我们不要轻易下判语好与不好。北京的开放性、包容度更高。 艺术家所生活的城市对艺术家的创作的影响是无庸置疑的,我在南京成长受教育,这个地方自然给我很多烙印,这很好啊,我反的是这个,我喜欢的也是这个。文化的影响来源于我们的师辈,也有志趣相投的朋友同事建立起这个圈子,这个圈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最重要的。这大概是所谓二线城市的通病,没有一个圈子,你的发展机会很小。这一点北京很强,也是我喜欢它的地方,它多种圈子并存,人们比较好找同道,个人还是有很多机会发展自己。
中国艺术院校的发展也体现不出什么一线二线的概念。四川 美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美院也是啊,杭州也不在一线当中,可是美院是一线的。可见人文教育与经济之间还是很不相同的。人文的发展不仅需要观察,也需要沉淀。当然,四川美术学院的成功不仅仅使教学上的作用,也不仅仅使取决于他们对于青年艺术本身的关注,同时,也包含了很多市场化的因素。从前几年的情况看,四川,杭州等地更象是后台,而具有极强市场能力的北京确是一个大舞台。
我们也看见了,北京在极强的市场刺激下,滥竽充数的艺术家太多了,艺术家的基数这么大,好作品并不常见。艺术家太考虑策略可能暂有斩获,但这样的艺术不会太感动人。这么说来,倒是那些所谓二线,甚至三线的,并不懂得市场眉眼高低的,也缺少新鲜资讯的艺术家,可能折腾出什么出人意料的东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