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产业经济面临的问题是根本性的和结构性的,政府应该坚持并强化扩大内需的政策,同时鼓励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放宽货币政策并不能真正促进产业发展,只会维持过剩产能
要真正了解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掌握及时、可靠的数据。2014年我们进行了三个季度针对2000多家工业企业的微观调查,基于调查数据构建的产业经济景气指数,反映了中国产业经济的整体状况,亦可观察产业经济表现好坏的内在机制。
2014年中国的产业经济颇为困难,但企业的总体经营状况在逐渐好转。四季度调查回收的企业样本为2006家,其中1571家来自2014年三季度调查过的企业,在行业、地区、规模及企业财务指标各方面均具有代表性。
产业经济仍然小幅收缩
2014年对于中国的产业经济来说是困难的一年。在过去的两个季度,产业景气指数(Business Sentiment Index, BSI)分别为46和48,显示经济处于小幅收缩。我们构造的产业景气指数是经营状况、预期经营状况以及投资时机这三个扩散指数的平均。该指数的构造方法与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Consumer Sentiment Index)类似。它不仅反映企业较上季度相对的运营状况,还包含了前瞻性的、反映经济绝对景气程度的投资指标。
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在2014年稳步提升,相应的扩散指数在过去的三个季度分别为55、58和60。然而,企业对于投资的热情很低(见图1)。当被问到当前是否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好时机时,只有8%的企业认为“是”,40%的企业回答“不是”,对应的扩散指数为34,远低于荣枯点50。而上季度的情况更糟,有55%的企业回答“不是”,扩散指数仅27。与此相应,有固定资产投资的企业比例在2014年持续降低,在过去的三个季度分别只有16%、12%和6%。而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企业投资规模高于其总资产的3%(这个投资水平大致可以抵消折旧),结果是三四季度实际上只有大约7%和2%的企业在进行扩张。
与疲软的投资相对应,企业的库存水平稳中有降,其扩散指数在过去的三个季度稳定在47和48之间。企业生产量和用工情况在2014年一直相对稳定,扩散指数保持在49到54之间。
从2014年整体来看,不同产权企业间的经营状况差异明显: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集体和民营企业。
如表1所示,企业经营状况存在很大的行业差异:产业景气指数最高为68,最低为21。前五名的行业分别为医药制造业(产业景气指数为68)、文教用品制造业(64)、供水(64),电热力(64)和印刷业(60)。经营状况最令人担忧的行业是煤炭(21)、石油加工(35)、木材加工(35)、黑色金属冶炼(35)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38)。除了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外,其他都是上游产业。在最令人担忧的行业中,煤炭从2014年二季度开始就一直榜上有名;而黑色金属也曾在三季度上榜。表现良好的企业集中在非耐用消费品生产上,而表现糟糕的企业集中在中间品的生产上。
经营状况的地区差异小于行业差异,各地区的产业景气指数介于42到55之间。排名前、后五名的省份分布较分散。前五名的产业景气指数均高于50:包括吉林(55)、湖南(53)、黑龙江(53)、北京(52)和重庆(52)。后五名为甘肃(42)、贵州(43)、河南(46)、安徽(46)和辽宁(46)。其中贵州和辽宁自从2014年三季度起就榜上有名。在这些省份不同行业表现有明显差异,最不景气的为安徽的采掘业(17)、贵州(25)和甘肃(33)的轻工业,和辽宁的其他重工业(36),其中贵州的轻工业在2014年三季度也曾上榜。
需求不足仍是最大挑战
我们请企业列出制约下一季度及2015年生产的重要因素(见图2)。2015年最大挑战仍然是需求不足。58%的企业认为订单不足是制约生产的重要因素。其次是成本,16%的企业回答“劳动力成本”,13%的企业回答“原材料成本”。融资不是瓶颈,仅有2%的企业列为制约生产的因素。对于制约下季度生产的因素,企业给出了相似的答案。
1.最大的挑战:需求不足
在2014年,供大于求的问题普遍存在,是产业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在过去三个季度分别有45%、49%和36%的企业认为其产品在国内或海外市场供大于求。国内市场的情况比国际市场更糟糕。在过去三个季度,反映国内需求不足的扩散指数分别为71、73和67,国际市场的扩散指数为63、63和58。
由于投资持续收缩,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逐渐缓解。在四季度,产能过剩企业的数目下降了9个百分点。而且,产能过剩超过10%的企业在逐渐减少,其比例从二季度的15%、10%下降到四季度的8%;产能过剩超过20%的企业也从8%、5%下降到3%。
如果一个行业(地区)有10%的企业认为其产能过剩超过20%,我们就归类为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地区)。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和地区也在逐渐减少,过去三个季度分别有11个、6个和4个产能过剩严重行业(行业总数:35个);以及10个、4个和1个产能过剩严重地区(地区总数:31个)。
在2014年四季度,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包括:煤炭、供水、有色金属和橡胶制品。供水和橡胶制品从二季度开始一直榜上有名。有色金属、化纤、饮料和皮革制品在2014年曾上榜两次。以同样的划分标准,甘肃省在四季度产能过剩严重。陕西、内蒙古、河南和云南在2014年曾上榜两次。
由于企业减少投资和“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需求不足没有带来库存问题。42%的企业以销定产,所以无库存。对于有库存的企业,74%认为其库存可以在3个月内消化,17%会在3个-6个月内消化。这意味着仅有4%的企业需要6个月以上消化库存。
2.成本及利润空间逐渐稳定
成本上升,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二三季度产业经济面临的第二大挑战。二季度有半数企业回答单位成本上升,在四季度,这个比例下降到12%。四季度反映单位成本上升的扩散指数是53,接近50的荣枯点,比二季度的75显著下降。对于劳动力成本,11%的企业回答四季度成本上升,比二季度的71%大幅下降。 2014年的价格水平总体平稳,扩散指数处于48到51之间。这表明利润空间在年末逐渐稳定。
3.融资仍然不是瓶颈
利润留存是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94%的企业回答这是它们最主要的融资方式。其次是银行贷款和企业创始人资金,分别有3%的企业使用这两种融资方式。中国企业资金来源的渠道非常集中,以利润留存来说,84%的企业回答这占其融资总额的50%以上。
与疲软的投资相应,2014年每季度只有一小部分企业发生新贷款,而这些企业的数量在持续下降。二季度到四季度分别有24%、10%和4%的企业发生新贷款。新增贷款不成比例地向国有企业倾斜。在没有新贷款的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92%-98%)没有资金需求。
在2014年,企业认为银行的借贷态度总体宽松。在四季度,44%的企业回答贷款容易,53%回答“一般”,3%回答借贷困难。反映借贷态度宽松的扩散指数为70,与二三季度类似(69和73)。企业的多数贷款(四季度为70%)都有抵押,典型的抵押品有土地厂房(79%的企业用其作抵押)、机器设备(22%)。
低利润空间使企业无法从非正式、高利率的借贷机构贷款。在四季度,仅有1家企业从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低于10%。
该结果与央行《2014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一致。2014年四个季度工业企业新增贷款分别为2009亿元、1555亿元、971亿元及642亿元,逐季显著下降。央行报告指出企业不愿增加贷款为重要原因。其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四个季度工业企业贷款总体需求指数持续下降,分别为78.2%、71.6%、66.6%及64.9%,四季度指数创2004年开始这项调查以来的最低点。
融资不是现阶段瓶颈是源于产业经济在低水位运行这个大背景,投资需求疲软,企业只要还盈利,靠积累的利润留存就可运转,因此并不需要融资。即使需要贷款,也还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由于需求严重不足,放松货币政策增加流动性救不了产业。除非我们再来一个4万亿,但那不只是增加流动性,而是扩大了需求。最后,融资不是现阶段的瓶颈不代表金融改革不重要。
产业升级有赖体制创新
虽然目前经济较为困难,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对其未来三年到五年的前景都保持乐观(18%)或谨慎乐观(64%)。感到悲观的企业主要担心宏观经济(48%)、竞争(42%)和政治环境(9%)。仅有1%的企业认为主要困难是融资。
我们在以往的报告中指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应对供大于求和成本上升的重要途径。从研发投入上看,工业企业似乎不足以应对产业升级的挑战。超过半数(55%)企业在研发方面没有任何投入,39%的企业在研发方面的开支占其销售额的0-5%,仅有6%的企业研发投入超过销售额的5%。
在我们的样本中,有252家、占总体13%的企业从地方政府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认证。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投入超过销售额5%的企业经营状况明显较好。在四季度,这些企业中经营状况改善的企业比例更高(36%和43%,总体样本为27%)。而且它们更倾向于进行固定投资(10%和14%,总体样本为6%);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也相对较少(27%和24%,总体样本为34%)。结果是这些企业的产业景气指数分别为55和58(总体样本为48),处于温和扩张状态。高新技术企业对其未来三年到五年的经济前景感到更为乐观,其中30%的企业表示乐观,65%表示审慎乐观。
中国商业环境对企业运营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我们在调查中请企业回答“如发生商业纠纷,法律制度会保护您的合同和财产权的可能性为多少?”(见图3)接近79%的企业给法制环境的评分在7分以上,平均评分为7.7。高新技术企业虽然平均评分与总体相似(7.5分),它们很少给满分(满分比例为1%,而总体满分比例为11%)。这似乎反映了知识产权难以得到强有力的法律保护。有趣的是,法律制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中国企业更倾向于用非正式渠道或社会关系来解决问题,这与东方文化一致。当发生商业纠纷时,超过半数企业(55%)会请法律顾问进行庭外协商,16%的企业请双方的朋友或合作伙伴进行调解,13%的企业诉诸法庭。值得一提的是,高新技术企业更倾向于在法庭上解决问题(23%),另外有2%的高新技术企业会依靠非政府组织如贸易协会来解决。
中国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8%的企业回答得到过政府的帮助和支持。最常见的支持方式是减税,22%的企业曾获得减税。其次是资助创新(5%)和帮助建立业务关系(3%)。毫无意外,高新技术企业获得政府更多支持(55%)。最常见的支持方式是减税(38%)和资助创新(23%)。其他政府支持还包括:贷款担保(5%)、土地补贴(3%)和帮助建立业务关系(2%)。
总之,2014年中国的产业经济颇为困难,但受调查企业的总体经营状况在逐渐好转。中国产业经济不太可能会硬着陆。尽管存在不足,中国政府在过去30年中营造了一个对经济发展相当有利的法律、制度环境,企业也相信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政府帮助。
中国产业经济面临的问题是结构性的,因此在短期内没有灵丹妙药。政府应该从两方面着手研究长远政策。一是坚持并强化扩大内需的政策,包括提高居民收入和通过提供更多公共服务减少家庭储蓄;另一个解决需求不足和成本上升的方法是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二者均为系统工程。最后,放宽货币政策并不能真正促进产业发展,只会维持过剩产能,因此不利于产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作者为长江商学院金融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本调查委托北京富奥华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进行
要真正了解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掌握及时、可靠的数据。2014年我们进行了三个季度针对2000多家工业企业的微观调查,基于调查数据构建的产业经济景气指数,反映了中国产业经济的整体状况,亦可观察产业经济表现好坏的内在机制。
2014年中国的产业经济颇为困难,但企业的总体经营状况在逐渐好转。四季度调查回收的企业样本为2006家,其中1571家来自2014年三季度调查过的企业,在行业、地区、规模及企业财务指标各方面均具有代表性。
产业经济仍然小幅收缩
2014年对于中国的产业经济来说是困难的一年。在过去的两个季度,产业景气指数(Business Sentiment Index, BSI)分别为46和48,显示经济处于小幅收缩。我们构造的产业景气指数是经营状况、预期经营状况以及投资时机这三个扩散指数的平均。该指数的构造方法与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Consumer Sentiment Index)类似。它不仅反映企业较上季度相对的运营状况,还包含了前瞻性的、反映经济绝对景气程度的投资指标。
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在2014年稳步提升,相应的扩散指数在过去的三个季度分别为55、58和60。然而,企业对于投资的热情很低(见图1)。当被问到当前是否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好时机时,只有8%的企业认为“是”,40%的企业回答“不是”,对应的扩散指数为34,远低于荣枯点50。而上季度的情况更糟,有55%的企业回答“不是”,扩散指数仅27。与此相应,有固定资产投资的企业比例在2014年持续降低,在过去的三个季度分别只有16%、12%和6%。而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企业投资规模高于其总资产的3%(这个投资水平大致可以抵消折旧),结果是三四季度实际上只有大约7%和2%的企业在进行扩张。
与疲软的投资相对应,企业的库存水平稳中有降,其扩散指数在过去的三个季度稳定在47和48之间。企业生产量和用工情况在2014年一直相对稳定,扩散指数保持在49到54之间。
从2014年整体来看,不同产权企业间的经营状况差异明显: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集体和民营企业。
如表1所示,企业经营状况存在很大的行业差异:产业景气指数最高为68,最低为21。前五名的行业分别为医药制造业(产业景气指数为68)、文教用品制造业(64)、供水(64),电热力(64)和印刷业(60)。经营状况最令人担忧的行业是煤炭(21)、石油加工(35)、木材加工(35)、黑色金属冶炼(35)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38)。除了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外,其他都是上游产业。在最令人担忧的行业中,煤炭从2014年二季度开始就一直榜上有名;而黑色金属也曾在三季度上榜。表现良好的企业集中在非耐用消费品生产上,而表现糟糕的企业集中在中间品的生产上。
经营状况的地区差异小于行业差异,各地区的产业景气指数介于42到55之间。排名前、后五名的省份分布较分散。前五名的产业景气指数均高于50:包括吉林(55)、湖南(53)、黑龙江(53)、北京(52)和重庆(52)。后五名为甘肃(42)、贵州(43)、河南(46)、安徽(46)和辽宁(46)。其中贵州和辽宁自从2014年三季度起就榜上有名。在这些省份不同行业表现有明显差异,最不景气的为安徽的采掘业(17)、贵州(25)和甘肃(33)的轻工业,和辽宁的其他重工业(36),其中贵州的轻工业在2014年三季度也曾上榜。
需求不足仍是最大挑战
我们请企业列出制约下一季度及2015年生产的重要因素(见图2)。2015年最大挑战仍然是需求不足。58%的企业认为订单不足是制约生产的重要因素。其次是成本,16%的企业回答“劳动力成本”,13%的企业回答“原材料成本”。融资不是瓶颈,仅有2%的企业列为制约生产的因素。对于制约下季度生产的因素,企业给出了相似的答案。
1.最大的挑战:需求不足
在2014年,供大于求的问题普遍存在,是产业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在过去三个季度分别有45%、49%和36%的企业认为其产品在国内或海外市场供大于求。国内市场的情况比国际市场更糟糕。在过去三个季度,反映国内需求不足的扩散指数分别为71、73和67,国际市场的扩散指数为63、63和58。
由于投资持续收缩,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逐渐缓解。在四季度,产能过剩企业的数目下降了9个百分点。而且,产能过剩超过10%的企业在逐渐减少,其比例从二季度的15%、10%下降到四季度的8%;产能过剩超过20%的企业也从8%、5%下降到3%。
如果一个行业(地区)有10%的企业认为其产能过剩超过20%,我们就归类为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地区)。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和地区也在逐渐减少,过去三个季度分别有11个、6个和4个产能过剩严重行业(行业总数:35个);以及10个、4个和1个产能过剩严重地区(地区总数:31个)。
在2014年四季度,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包括:煤炭、供水、有色金属和橡胶制品。供水和橡胶制品从二季度开始一直榜上有名。有色金属、化纤、饮料和皮革制品在2014年曾上榜两次。以同样的划分标准,甘肃省在四季度产能过剩严重。陕西、内蒙古、河南和云南在2014年曾上榜两次。
由于企业减少投资和“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需求不足没有带来库存问题。42%的企业以销定产,所以无库存。对于有库存的企业,74%认为其库存可以在3个月内消化,17%会在3个-6个月内消化。这意味着仅有4%的企业需要6个月以上消化库存。
2.成本及利润空间逐渐稳定
成本上升,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二三季度产业经济面临的第二大挑战。二季度有半数企业回答单位成本上升,在四季度,这个比例下降到12%。四季度反映单位成本上升的扩散指数是53,接近50的荣枯点,比二季度的75显著下降。对于劳动力成本,11%的企业回答四季度成本上升,比二季度的71%大幅下降。 2014年的价格水平总体平稳,扩散指数处于48到51之间。这表明利润空间在年末逐渐稳定。
3.融资仍然不是瓶颈
利润留存是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94%的企业回答这是它们最主要的融资方式。其次是银行贷款和企业创始人资金,分别有3%的企业使用这两种融资方式。中国企业资金来源的渠道非常集中,以利润留存来说,84%的企业回答这占其融资总额的50%以上。
与疲软的投资相应,2014年每季度只有一小部分企业发生新贷款,而这些企业的数量在持续下降。二季度到四季度分别有24%、10%和4%的企业发生新贷款。新增贷款不成比例地向国有企业倾斜。在没有新贷款的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92%-98%)没有资金需求。
在2014年,企业认为银行的借贷态度总体宽松。在四季度,44%的企业回答贷款容易,53%回答“一般”,3%回答借贷困难。反映借贷态度宽松的扩散指数为70,与二三季度类似(69和73)。企业的多数贷款(四季度为70%)都有抵押,典型的抵押品有土地厂房(79%的企业用其作抵押)、机器设备(22%)。
低利润空间使企业无法从非正式、高利率的借贷机构贷款。在四季度,仅有1家企业从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低于10%。
该结果与央行《2014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一致。2014年四个季度工业企业新增贷款分别为2009亿元、1555亿元、971亿元及642亿元,逐季显著下降。央行报告指出企业不愿增加贷款为重要原因。其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四个季度工业企业贷款总体需求指数持续下降,分别为78.2%、71.6%、66.6%及64.9%,四季度指数创2004年开始这项调查以来的最低点。
融资不是现阶段瓶颈是源于产业经济在低水位运行这个大背景,投资需求疲软,企业只要还盈利,靠积累的利润留存就可运转,因此并不需要融资。即使需要贷款,也还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由于需求严重不足,放松货币政策增加流动性救不了产业。除非我们再来一个4万亿,但那不只是增加流动性,而是扩大了需求。最后,融资不是现阶段的瓶颈不代表金融改革不重要。
产业升级有赖体制创新
虽然目前经济较为困难,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对其未来三年到五年的前景都保持乐观(18%)或谨慎乐观(64%)。感到悲观的企业主要担心宏观经济(48%)、竞争(42%)和政治环境(9%)。仅有1%的企业认为主要困难是融资。
我们在以往的报告中指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应对供大于求和成本上升的重要途径。从研发投入上看,工业企业似乎不足以应对产业升级的挑战。超过半数(55%)企业在研发方面没有任何投入,39%的企业在研发方面的开支占其销售额的0-5%,仅有6%的企业研发投入超过销售额的5%。
在我们的样本中,有252家、占总体13%的企业从地方政府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认证。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投入超过销售额5%的企业经营状况明显较好。在四季度,这些企业中经营状况改善的企业比例更高(36%和43%,总体样本为27%)。而且它们更倾向于进行固定投资(10%和14%,总体样本为6%);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也相对较少(27%和24%,总体样本为34%)。结果是这些企业的产业景气指数分别为55和58(总体样本为48),处于温和扩张状态。高新技术企业对其未来三年到五年的经济前景感到更为乐观,其中30%的企业表示乐观,65%表示审慎乐观。
中国商业环境对企业运营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我们在调查中请企业回答“如发生商业纠纷,法律制度会保护您的合同和财产权的可能性为多少?”(见图3)接近79%的企业给法制环境的评分在7分以上,平均评分为7.7。高新技术企业虽然平均评分与总体相似(7.5分),它们很少给满分(满分比例为1%,而总体满分比例为11%)。这似乎反映了知识产权难以得到强有力的法律保护。有趣的是,法律制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中国企业更倾向于用非正式渠道或社会关系来解决问题,这与东方文化一致。当发生商业纠纷时,超过半数企业(55%)会请法律顾问进行庭外协商,16%的企业请双方的朋友或合作伙伴进行调解,13%的企业诉诸法庭。值得一提的是,高新技术企业更倾向于在法庭上解决问题(23%),另外有2%的高新技术企业会依靠非政府组织如贸易协会来解决。
中国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8%的企业回答得到过政府的帮助和支持。最常见的支持方式是减税,22%的企业曾获得减税。其次是资助创新(5%)和帮助建立业务关系(3%)。毫无意外,高新技术企业获得政府更多支持(55%)。最常见的支持方式是减税(38%)和资助创新(23%)。其他政府支持还包括:贷款担保(5%)、土地补贴(3%)和帮助建立业务关系(2%)。
总之,2014年中国的产业经济颇为困难,但受调查企业的总体经营状况在逐渐好转。中国产业经济不太可能会硬着陆。尽管存在不足,中国政府在过去30年中营造了一个对经济发展相当有利的法律、制度环境,企业也相信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政府帮助。
中国产业经济面临的问题是结构性的,因此在短期内没有灵丹妙药。政府应该从两方面着手研究长远政策。一是坚持并强化扩大内需的政策,包括提高居民收入和通过提供更多公共服务减少家庭储蓄;另一个解决需求不足和成本上升的方法是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二者均为系统工程。最后,放宽货币政策并不能真正促进产业发展,只会维持过剩产能,因此不利于产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作者为长江商学院金融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本调查委托北京富奥华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