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别文言虚词“而”表承接和修饰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2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虚词“而”字表修饰,还是表承接,究竟如何判断,结合具体事例,做一探究。
  当“而”表顺承关系时,它连接的前后内容是承接的,相当于“就”,多数情况下它的前后内容是连续动作。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有先后关系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
  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一、表承接关系的 “而”多用于复句中,连接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两个动作。 而且两件事或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
  例如: 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
  这句话的意思是:庄宗(先)接过箭,(然后)把它藏在庙里。“庄宗受”后省略了宾语“之”,句子已完整独立。“藏之于庙”。承前省了主语“庄宗”和介词“以”,但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意义完整的单句共同组成一个一重复句。从语意上看,两件事、两个动作“受”和“藏”,虽然没有关联词,但有先后的逻辑关系。两个单句组成一个承接复句,“而”字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
  二、“而”表修饰。
  A、表修饰的“而”多用于单句,连接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且前一个动词作后一谓语动词的状语。
  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用在单句的状语与谓语间的连接,如果连接状语是动词,作状语的动词与作谓语的动词发生的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
  例如:①窥镜而自视,又弗如甚。
  译文:(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
  “窥镜而自视”,它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邹忌看自己”。这里的“窥镜”是对着镜子看,对着镜子时就能看到自己。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动作应该是同时发生,且对着镜子看是看自己的方式,作“自视”的方式状语。这里的语意,不能说“窥镜”,看镜子,“自视”,然后看自己。生活的实际是看镜子时已经看到人了,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无先后关系。
  ②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译文: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陋者”作主语,“求”作谓语,“之”作宾语。“乃以斧斤”、“考击”都修饰“求”作“求”的状语。其中,“考击”是“求”的方式。
  B、表修饰的“而”,除连接两件事或两个动作外,还用于单句中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作谓语的状语与谓语之间的连接。
  状语由形容词、副词以及介词短语充当,文言在这些状语与谓语之间有时用“而”字来连接。
  例如: 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恂恂”的心理状态是伴随着“起”一起发生,通常翻译为“着、地”。
  无论表承接还是修饰,都是做连词,连词的功能是表示前后两个词的关系。在“A而B”的结构里,如果A、B两个词先后发生,即B在A后面发生,则“而”表示承接。例如苏轼《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大声发于水上”是发生在“心动欲还”之后,此处的“而”就是承接,通常翻译为“就,然后”。如果A伴随着B发生,即A是用来表示B“怎么样地”发生,此时“而”表修饰。
  一个简便的判定发法是,把A拿掉,整句话的语法还成立,语义还完整否。能拿掉,就是修饰;不能拿掉,就是承接。
  总而言之,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如果“而”前后的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前后相继的,也就是说,后一个动作发生的时候,前一个动作自动结束,那么,这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二、如果“而”前的动作与“而”后的动作相伴而生,一辅一主,共始共终,那么这个“而”就表示修饰关系。
其他文献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的辞赋作品《登徒子好色赋》,此赋巧妙地运用烘托的手法描绘女性之美,关键就是一“度”字,班主任工作同样需要一个度,“一切事物都是特定质和量的统一,都有自己的度。一旦超过这个度,事物就会发生质变”。所以班主任有时花了不少功夫,但教育效果却不理想,用辩证法来分析,这主要是没有把握好事物的度,事与愿违也就不难理解啦
期刊
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途径很多,语文教育是主要渠道之一。作为审美对象,语文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文学美的荟萃。就其中包含极高审美价值的单篇而言,又往往是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体,所以语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就像谢象贤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学》中谈到的:“在众多课程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它既不同于音乐美术,也不同于体育,更不同于一般的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我总是希望自己的教学是完美的,然而在实践操作中,却并不如我所想的那么美好。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语文教材的博大精深,教学改革的深入等等,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项挑战。很多时候,我会发现,在课堂上教师认为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却不能很好的完成,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往往会抱怨学生的不认真,但静下心来想想,问题确实出在教师身上,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教学,常常是因为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透,对学生思
期刊
小说是中学生接触较多的一种文体,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收编了很多小说,绝大多数都是名家名篇,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搞好小说教学,对于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欣赏小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形象思维能力、记叙描写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和道德情操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抓好小说的教学,必须抓好下面三个环节。  一、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小说及小说与一般记叙文体的区别  小说以刻画人
期刊
也许是刚经历了冬天的太多郁闷和压抑,也许是寒风残雪在记忆上留下太多的沧桑和悲凉,万物掐灭生命的色彩与声音,孤独地萧条着,沉默着。一夜微风,唤醒早春三月的晨曦,也吹来了南方第一场春雨。山川、河流、乡村、房屋、树木、花草、庄稼、庄稼人,都在翘首春的惠风拂面,享受春雨的抚慰,感受春天年轻的心跳。  春雨如烟、如霁、如丝、如梦,悄悄落下来,一滴一滴,淅淅沥沥,飘飘洒洒,缠缠绵绵,恰似烟雾迷蒙、若有若无、若
期刊
最近在复习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这一专题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凡以送别为题材的古典诗歌,在诗中点明送行时间的,多在早晚,尤以傍晚(黄昏)时居多。  “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出发,与大众时间观念相同,符合人们的日常习惯,读者能理解,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中的“平明送客楚山孤”,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均为其中代表。而傍晚送行,夜幕四合,荒郊野岭,孤
期刊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有崇高的师德、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发挥离不开学生的配合和反馈。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社会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中学生好胜心强,正是“气可鼓而不可泄之际”。在教育工作中,学生往往因为教师的一句不逊之言而心灵受到伤害并因此一蹶不振;也有因为一次表扬、赞扬而走向成功,并能使之终生难忘。  一、要赞扬学生的闪光点。“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学生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的
期刊
还语文课堂以诗意,不一定是要求教师有诗才有诗意,只要是为学生营造一种诗意的语境、情境,让学生跟同学、教师、文本对话,体会诗意的情感、态度和思考方式,就会使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全身心地忘我投入,深刻地体验,生长诗心,拥有精神的交流,从而使学习达到一个自由创造的境界。  一、让课堂呈现自由的精神  真正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心灵的自由,语文文本本身就已经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化解读的平台。在诗意的语文课堂里,学
期刊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语文的学习也体现在每位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邓小平曾经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毛主席也说过青少年是早上起八九点的太阳,世界是他们的,因此每一位青少年都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所以,语文的学习应该从青少年时期就应该重视起来。  由此可见语文课在学习过程中是多么重要,需要每一位同学好好学习语文,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勤奋刻苦,为以后长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从哇哇坠
期刊
托尔斯泰说过:“我在生活中到处寻找细节,如果把我的作品比做编织好的生活网,那么细节就是网中的结点。”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内涵以及表现某种主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好文章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现在很多初中学生的作文只叙述不描写,泛泛而谈,枯燥无味,其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细节描写。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小说、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