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课堂教学拓展评析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ypf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解诗意
  
  1.今天,我们深入研究《石灰吟》这首诗,比比谁得到的多。
  2.在个人自学思考的基础上,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完成练习。
  (1) 这首诗是______朝代______写的,他是______家、______家,还是______
  (2) 读本诗,你学到了两个四字成语______、______,学到了一个三字成语______,你知道它的意思是______,通过这个成语你体会到了:______
  (3) “吟”的意思是,全诗赞美了石灰的______精神;全诗运用了______ 、______ 修辞手法。
  (4) 这首诗按______石、______石、______石的顺序,写出了石灰的生产过程,______、______、______这四字词语写出了这个过程的艰难。(读石灰资料)
  3.以上练习是对你所学零碎的检测,现在,你能用通顺的语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吗?(练说,指说)
  【评析】张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时,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让学生读、思、讨论,最后又把学生零碎的理解融合成整体: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这样的设计好像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地“探究”,变空洞的“说”为实在的“写”,可谓“教之有法”。课堂上,没有老师的指导,真正能完成这张练习的可能只有少数的所谓优等生,而大部分中差学生的答案可能都是从同组优等生的练习纸上“研究”来的。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显然是相悖的。
  
  三、 体诗情
  
  这首咏物诗,只是在赞石灰吗?
  1.补充材料1
  于谦从小发愤苦读,立志为国为民,崇拜文天祥。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年,于谦刚好十二岁。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说:“歌咏言,诗言志。”十二岁的于谦写下这首诗,是为了什么?(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体现了他人生的积极追求。)
  板书“志”,齐读这首诗。(读出坚定)
  言必行,行必果,于谦毕生实践着自己的所言,请阅读于谦的生平,你自会感叹的。
  2.补充材料2(于谦的生平)
  读他的生平,你触摸到了于谦一颗怎样的心?
  他为了百姓,即使烈火……
  他为了国家,即便是粉身碎骨……
  这是一颗为国尽忠,为民尽孝的赤子之心呀!(板书)
  这是一颗历尽艰辛,无所畏惧的拳拳之心呀!(板书)
  他竟被佞臣所害,佞臣犯下的是滔天罪行,黎民失去的是一代英明,现在,让我们通过诵读他的诗以表怀念,因为,人虽去,他的声音犹响彻耳畔,请读全诗!
  人虽去,但他的故事仍在民间传扬,请快速浏览
  3.补充材料3(于谦拒礼的故事)
  于谦拒绝了谁的礼?从中你感受到什么?于谦接受了谁的礼?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他坚守清廉,拒受皇恩;
  他坚守清廉,不染俗尘;
  他坚守清廉,肝胆相照万民情。
  在我国璀璨的文化中,有一个成语就是因于谦而产生、传扬——这就是两袖清风。抄家时,他仍家徒四壁,他的这份坚守是至死不渝的。(板书:一生清白,至死不渝)
  4.现在,你肯定读懂了这些词的双关语意。
  千锤万击、粉身碎骨:写出了石灰的();表达了诗人的()。
  清白:写出了石灰的();表达了诗人的()。
  【评析】
  课上,张老师根据古诗教学的特点,借助历史,引导学生了解了于谦写诗的背景,于谦的生平及反映其精神品质的故事,循序渐进、层层递升,如同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历史、社会及人物内心的窗户,让他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阔了视野,引发了更为深刻的思考。不过,因为拓展内容过多,所有的内容学生不是听老师匆匆读了一遍,就是自己匆匆读了一遍,“浅尝辄止”又怎能“熟能生巧”?而且读材料过程中,没有更有效地突出读诗。
  
  四、 总结拓展
  
  1.一首《石灰吟》,让我们感受到了于谦大志和一生的卓越。老师在备课时,想用一图形把这些文字组成一个整体,你认为画什么好?
  2.我想画一火炬,一首《石灰吟》就像一火种,点燃我们的激情,照亮我们的思想,指引我们的人生,也许,这才是我们今天读它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
  3.我们诵读石灰吟,走近了于谦,但仅仅是近了,远没有“进入”,于谦是一本厚厚的书,怎一个四十分钟了得?让我们课后继续去读他,想他,追寻他……
  【评析】通过这个图形的设计,学生的想象力在飞扬,激情在燃烧。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回味无穷,获得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获得“余音绕梁”的课堂效果。
  (作者单位: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一、 寻踪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生齐:《台湾的蝴蝶谷》。  师:我们来进行一个有趣的猜谜语写生字的练习。  师:日照京城真美丽,什么字呢?猜一猜,写下来。  师:第二个,木子是李,禾子是什么字呢?  师:第三个,看老师的动作来写(师做撒花瓣的动作)。  师:(投影打出:景 季 撒)写对了吗?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了祖国的宝岛气候——(生齐)温暖,水源——(生齐)充足,花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课后练习中编排了不少续编故事、展开想象写话等结合课文阅读的小练笔。我觉得小练笔应是课文的“再生”,应让课后小练笔与阅读教学水乳相融、相得益彰,而最有效的方法是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的“牵引”。    一、 角色互动中的“牵引”    《木兰从军》一课的课后练习第5题:“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这是对文本语言“她说服了家人”的拓展性训练。在教学课文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一大创举,深受师生们的喜爱。这类文章有情有景、有诗有画、文质兼美,着实让人有一种“舒畅”“陶醉”之感。备课解读教材时,我们要注意针对此课型特点,把握好三个维度:  ▲落实“知识和能力”  “文包诗”是一种“诗”“文”结合的特殊课型,课文“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因此,在教学时,我们注意理清文本知识要点,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
一、 自读质疑,梳理疑难    师: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学习了生字新词,读通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在阅读中你有哪些疑难可提出来交流。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老师最喜欢爱提问题的学生。  生:为什么说鹿是破坏森林也是毁灭自己的“大坏蛋”?  师: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看来你读书时用心思考了。请你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写上你的名字,这是你的发现。  生:“天敌”是
一、 复习旧知    1.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7课——《世界多美呀》,这是谁说的呀?(小鸡)小鸡是在什么时候说的呢?(小鸡从蛋壳里钻出来的时候)小鸡是怎样从蛋壳里孵化出来的吗?根据这些提示说一说吗?  2.出示填空:蛋壳里的小鸡先是_______,后来它_______,看见四周_______。接着,小鸡用小尖嘴,把蛋壳 ,它看见天空,树木是_______,小河是_______……然后,它用
一、复习导入,转轴拨弦三两声rn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一起先来读几个词语.rn生:(读)飞来横祸奇耻大辱临终嘱托忍辱负重辉煌巨著rn师:读得真好!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
一、 扣题导入,读题审题相结合    1.出示爱因斯坦像,同学们,你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谁能说说对他的了解?(学生交流,教师相机介绍)  2.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这位科学巨人的名字。(板书:爱因斯坦)看看课题,课文只是写爱因斯坦吗?(板书:和小女孩)  3.从文题看,你认为文章应写哪一方面的内容?读了文题,你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从形象入手,打开思维空间,感知爱因斯坦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激发孩
一、 点击“外形”,质疑美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25课《灰椋鸟》,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它的外形?(屏幕出示图片与文字)  2.灰椋鸟归林的情景究竟有多好看呢?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领略这些小生命归林的壮观气势。    二、 链接归林,感受美    1.品读“归林”,领略壮观  (1) 请大家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灰椋鸟归林的句子。  (2) 学生交流品读文字的心得,教师相机
一、 未成曲调先有情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齐读课题)  2.还记得课文第1自然段那个让我们心酸的词语吗? (饥寒交迫)  3.是啊,许许多多的战士没有牺牲在战场上,却活活地饿死在茫茫大草地。那么,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又是怎样解决这个燃眉之急的呢?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巧妙地解决了红军长征的艰难与今天幸福生活脱节的问题,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那特定的情境当中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我国公路交通也迎来了快速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公路交通相比于其他三大运输业以其投资金额小、灵活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