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中影响深远的名言,折射了封建时代士大夫一族的政治情怀,它诠释的忧乐精神为历代国人推崇、敬仰,千百年来激励濡染了一代又一代国人,催生了一批又一批为国请命、为民担当的先进分子,因而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元素。岳阳,是这名篇名言的诞生地,这种忧乐精神吐纳着时代气息,丰富于社会实践,焕发出新的面貌。在新的时代,共产党人理应继承前贤的思想精华,涵养新时代的忧乐精神,把这种时代忧乐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为谋事创业、改革创新的具体行动,从而报效国家、造福人民,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
时代忧乐精神发源于历史文化深处,融合当代共产党人的实践,同时也深度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可以作出非常丰富的阐发和诠释。
爱国爱党的坚强信念。“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国君,即“忧天下”“忧国家”“忧江山社稷”。封建士大夫大都怀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秉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德行”,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对于当代共产党人来说,爱党與爱国是一个没有其他选项的先决条件,是成为共产党人起码要求。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国家利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忠于党爱护组织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爱党爱国就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格按党纪国法办事,把党和国家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把党和国家的荣誉“举在头上”。
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文化中,一直贯穿着深厚的民本思想,“忧黎民百姓疾苦”“忧百姓安居乐业”,推崇以人为本、舍己为民、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古今相通,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我们必须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进亦忧,退亦忧。”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对国家兴衰、民族存亡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现阶段,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进一步的改革必然涉及体制结构层面。“牵一发动全身”,一着不慎可能导致全局被动失控;“行百里者半九十”,不进行到底的改革不能称为成功的改革。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进群众福祉,让全体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公平正义感。离这个目标我们还有差距。因此,我们必须看到未来任务的艰巨,前进路上的障碍,瞄准方向,毫不松懈。
从国际环境来看,一方面人类已经进入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时代,但是世界并不太平,周边地区有诸多不稳定的因素,敌对势力并不希望看到中国的发展和强盛,采取各种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具备足够的忧患意识,随时准备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勇于干事的担当精神。先忧后乐,背后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国家的执政党,国计民生系于一身,民族昌盛荣辱重任在肩。作为共产党员的集合是各方面事业的“先锋队”,在改革创新的事业中,共产党干部必须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开拓进取的创新品质。无论是范仲淹还是滕子京,都坚守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渴求有为,曾屡屡上书,献言献策,为官任上为民兴利除弊、改革创新、开拓进取。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世界时刻在变幻出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没有前人走过的道路,我们从事的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一切需要探索,各个领域需要创新。开拓方能持续发展,创新才可赢得未来。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在各自的事业中大胆探索、勤勉敬业,才能最终不辱使命。
要有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得意失意,不趾高气扬,不怨天尤人,摆脱了个人名利得失,超越了一己忧乐私情,这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又是淡泊的人生境界。
“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私利。”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立党之日始为自己立下的“规矩”。90多年来,风雨兼程、初心未改,正是因为这样,共产党人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而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走向一次又一次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党的干部“当官就不要发财“。当官就要清清爽爽、义无反顾地去当官,不要把当官当作获得私利的捷径,那样迟早要出事。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林林总总的纷扰、形形色色的诱惑,看重什么、看轻什么,坚守什么、舍弃什么,党员干部必须有自己的坚守。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党员干部别无选择,只有加强修养,淡泊名利,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良好的心态,以良好的心态提升我们的工作状态,确保党和人民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顺利推进。
时代忧乐精神发源于历史文化深处,融合当代共产党人的实践,同时也深度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可以作出非常丰富的阐发和诠释。
爱国爱党的坚强信念。“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国君,即“忧天下”“忧国家”“忧江山社稷”。封建士大夫大都怀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秉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德行”,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对于当代共产党人来说,爱党與爱国是一个没有其他选项的先决条件,是成为共产党人起码要求。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国家利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忠于党爱护组织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爱党爱国就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格按党纪国法办事,把党和国家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把党和国家的荣誉“举在头上”。
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文化中,一直贯穿着深厚的民本思想,“忧黎民百姓疾苦”“忧百姓安居乐业”,推崇以人为本、舍己为民、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古今相通,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我们必须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进亦忧,退亦忧。”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对国家兴衰、民族存亡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现阶段,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进一步的改革必然涉及体制结构层面。“牵一发动全身”,一着不慎可能导致全局被动失控;“行百里者半九十”,不进行到底的改革不能称为成功的改革。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进群众福祉,让全体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公平正义感。离这个目标我们还有差距。因此,我们必须看到未来任务的艰巨,前进路上的障碍,瞄准方向,毫不松懈。
从国际环境来看,一方面人类已经进入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时代,但是世界并不太平,周边地区有诸多不稳定的因素,敌对势力并不希望看到中国的发展和强盛,采取各种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具备足够的忧患意识,随时准备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勇于干事的担当精神。先忧后乐,背后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国家的执政党,国计民生系于一身,民族昌盛荣辱重任在肩。作为共产党员的集合是各方面事业的“先锋队”,在改革创新的事业中,共产党干部必须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开拓进取的创新品质。无论是范仲淹还是滕子京,都坚守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渴求有为,曾屡屡上书,献言献策,为官任上为民兴利除弊、改革创新、开拓进取。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世界时刻在变幻出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没有前人走过的道路,我们从事的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一切需要探索,各个领域需要创新。开拓方能持续发展,创新才可赢得未来。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在各自的事业中大胆探索、勤勉敬业,才能最终不辱使命。
要有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得意失意,不趾高气扬,不怨天尤人,摆脱了个人名利得失,超越了一己忧乐私情,这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又是淡泊的人生境界。
“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私利。”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立党之日始为自己立下的“规矩”。90多年来,风雨兼程、初心未改,正是因为这样,共产党人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而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走向一次又一次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党的干部“当官就不要发财“。当官就要清清爽爽、义无反顾地去当官,不要把当官当作获得私利的捷径,那样迟早要出事。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林林总总的纷扰、形形色色的诱惑,看重什么、看轻什么,坚守什么、舍弃什么,党员干部必须有自己的坚守。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党员干部别无选择,只有加强修养,淡泊名利,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良好的心态,以良好的心态提升我们的工作状态,确保党和人民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