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研究综述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f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中国知网及其数据库所检索到的文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研究的文章已有百余篇。研究分析近年来关于朝鲜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成果,对于学界了解朝鲜族音乐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文章以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关于朝鲜族音乐文化的文献为基础,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分类、计量可视化研究,梳理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发展研究的现状及不足,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和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朝鲜族音乐;文献计量;音乐体裁;传承发展;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3-0157-04
  [作者简介]赵去非(1976— ),女,吉林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何方方(1991— ),男,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长春 130021)素有“歌舞民族”之称的中国朝鲜族人群现主要聚居在我国东北地区,是17世纪中叶起从朝鲜半岛迁移而来的。时至今日,经过多年民族间的融合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朝鲜族音乐文化的迅猛发展,吸引了诸多学者对其展开深度的研究。本文以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关于朝鲜族音乐文化的文献为基础,对这些文献进行了计量可视化研究,以期整理我国朝鲜族音乐文化发展研究的现状,探析现有成绩和不足,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出新的方向和可行性参考。
  一、改革开放以来朝鲜族音乐文化研究的回顾
  笔者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主题或关键词包含有“朝鲜族音乐” “朝鲜族 音乐”[1]的文献进行检索,截至2019年6月15日上午10时共采集文献396篇,除去征稿启事、通知以及与本文主题明显无关的文献,共整理出173篇代表性文章。在此根据每年发表文章的数量绘制成图1,对具体文献综述如下: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朝鲜族音乐研究的文章篇幅逐年递增。目前根据从中国知网检索到的最早关于朝鲜族音乐研究的文献是韩昌熙老师在1980年发表的文章《朝鲜族乐坛百花争艳》,该文报道了1980年延边朝鲜族地区的文艺工作者对艺术歌曲、歌剧以及音乐教材的修订等情况。这篇报道刊发在音乐类核心期刊《人民音乐》上,对我们了解中国朝鲜族音樂起到了引导作用,至此专家学者开始关注朝鲜族音乐的发展且陆续发表一些关于朝鲜族音乐文化研究的文章,从1980年至今从未中断过。从图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2003年之后发表文章的数量呈现出稳步上升趋势,特别是近几年,研究成果日渐增多。截至目前,我们通过图表可以看出在2016年的时候达到了一个相对的最高点,当年共收录了21篇相关研究性论文。其中各高校的硕士学位论文就有14篇,可见对于朝鲜族音乐的研究越来越被重视。
  (一)朝鲜族音乐文化研究文献主题内容分析
  笔者按所收集的文献主题内容进行了分类,具体归纳为6个主题,并对6个主题文章发表的数量逐个进行了统计分析,具体阐述如下。
  1.朝鲜族音乐体裁文献分析
  关于朝鲜族音乐体裁的研究在所采集到的文献中篇幅最多,共有48篇,占总数的28%,内容涉及“盘索里”“阿里郎”“传统音乐”等体裁。笔者参照文献被引数量列举出以下部分具有代表性文章:如其中关于“盘索里”音乐研究主要以中央民族大学的宁颖(2009年)、延边大学的杨玄(2017年)等人的硕士论文为代表,主要从唱调、发声方法、长短节奏以及表演特征等方面对“盘索里”进行了阐述,同时通过对“盘索里”传承代表人物进行研究,对“盘索里”在我国朝鲜族的发展现状做了全面的介绍。关于“阿里郎”研究的文章主要以石夫的文章《谈朝鲜族歌剧〈阿里郎〉的音乐特色》和上海音乐学院金洪琳(2006年)的硕士论文以及金宝姬、刘勇、钟芳芳[2]等人的文章为代表,通过对阿里郎的音乐特征、演唱风格以及不同类型阿里郎之间的比较等方面的阐述,为学界的“阿里郎”音乐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参考价值。还有一些研究者如王宝林、池福子等人先后在《中国音乐学》(198802)、《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02)等期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对朝鲜族独特的“长短”节奏分别从长短的类型、艺术特征、表现形式以及变化方法等方面做出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等方面提出各自的见解。除此之外,笔者还发现近几年对钢琴组曲《长短的组合》研究篇幅日渐增多,且多出自高校的硕士学位论文当中,说明对于具有民族风格音乐作品正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2.朝鲜族音乐创作文献分析
  中国朝鲜族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多民族间的融合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因此大量作曲家投身其创作当中,我们在中国知网中对朝鲜族音乐创作研究的文献进行采集,共搜集到32篇,占总数的19%。其中以延边大学的李明红(2012年)、李柏青(2016年)等硕士学位论文为代表,对朝鲜族作曲家安国敏、金正平等人的不同作品从旋律、调式调性、和声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这些作曲家在创作上善于运用朝鲜族独特的音乐风格,将盘索里、长短节奏、民间民谣等巧妙地融入到创作中,使其音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深受人们的喜爱。除此之外还有李鑫老师发表在《艺术教育》(201710) 上的文章则从朝鲜族歌曲发展历程和创作环境入手,对朝鲜族歌曲的旋律、调式调性、节奏等方面展开叙述,分析其民族风格和艺术特征等。
  3.朝鲜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研究文献分析
  音乐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传统音乐的继承上,朝鲜族作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对其传统音乐的传承研究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关于朝鲜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研究文献我们在中国知网上共采集到26篇,占总数的15%。其中以延边大学的孙文慧(2017年);中央民族大学孙小喆(2015年)等人的硕士论文为代表对朝鲜族传统乐器如横笛、筚篥、牙筝等从发展历程、演奏方法、发展现状以及如何传承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论述,使得学界对朝鲜族传统乐器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同时也引发了更多的学者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传统器乐如何继续传承和发展的思考。延边大学的李晶[3]老师的文章对朝鲜族传统民谣、器乐的继承发展进行了阐述,同时还对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朝鲜族传统音乐的变化形貌做出了具体论述,证明了我国朝鲜族音乐是具有多重性格成分的音乐文化。除此之外,还有金学洙[4]、孙培聪[5]等人的文章从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角度对我国朝鲜族传统音乐、民歌等做出了具体的分析,对我们认识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提供了参考,同时也能引起人们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视。   4.朝鲜族音乐教育文献分析
  关于朝鲜族音乐教育的研究文献我们在中国知网上共采集到20篇,占总数的12%。通过研究发现对于朝鲜族音乐教育的研究,研究者多为各高校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多为不同省市地区的朝鲜族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例如延边大学的蔡香花(2016年);中央民族大学刘袁媛(2011年)等人的硕士论文分别从延吉市、辽宁省宋三台朝鲜镇、延边等地区对当地的音乐教师的发展和培训,以及音乐教育现状利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展开研究。通过一系列的问卷数据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朝鲜族音乐教育发展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为今后更好发展朝鲜族音乐教育事业提供了参考依据。
  5.朝鲜族音乐比较研究文献分析
  关于朝鲜族音乐比较的研究文献我们在中国知网上共采集到13篇,占总数的8%。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对于朝鲜族音乐比较研究的方向多为不同乐器之间的比较,研究者多为高校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如吉林大学董怡麟(2017年)、延边大学段然(2016年)、江丽红(2017年)等人的硕士论文分别从乐器形制、音色以及音乐特征等方面对蒙古族与朝鲜族的弓弦乐器、朝鲜族的洞箫和汉族箫和大笒与朝鲜族横笛之间的比较做了详细的论述。除了乐器间的对比之外,还有赵去非老师的文章[6]从交响音乐的创作和发展视角对20世纪中国朝鲜族、韩国、朝鲜的交响音乐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为我们梳理出三个国家各自交响音乐的发展特征。在申浩、盛翠兰[7]老师合作的文章中通过对中国朝鲜族和南北朝鲜地区之间传统音乐的调式、节奏等的对比,总结出我国朝鲜族音乐最大的特点是既能融合多元音乐元素又能保留自身的音乐风格的结论。
  6.其他综合研究
  我们在此将关于朝鲜族音乐的新闻报道、音乐综述、会议评论等形式的研究统称为“其他综合研究”,在中国知网上共采集到31篇,占总数的18%。通过研究分析发现1999年以前的文章多为朝鲜族音乐的简述,如方勇善老师的文章《朝鲜族长鼓节奏介绍》(1984年)、金昌浩老师的文章《善歌善舞的民族》(1989年)等;收录的音乐综述文章多为举办会议或朝鲜族音乐发展的述评,如方夏灿[8]、朴春妮[9]等人的文章等;收录的新闻报道多为朝鲜族音乐演出或对外交流的报道,通过这些报道、综述能让读者及时有效地了解朝鲜族音乐文化的盛况。
  (二)朝鲜族音乐文化文献计量可视化研究
  除了文献内容分类之外,我们还对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做了资源类型的可视化研究,通过研究分析得出:173篇文献中有96篇期刊文章,占总数的55.5%;硕士学位论文68篇,占总数的39.3%;报纸文章7篇,占总数的4%;博士学位论文1篇,占总数的0.6%;辑刊1篇,占总数的0.6%。在68篇硕士论文中,其中作者单位为延边大学的有31篇,占总数的45.6%;7篇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占总数的10.3%;6篇來自东北师范大学,占总数的8.8%;4篇来自哈尔滨师范大学,占总数的5.9%;3篇来自齐齐哈尔大学占总数的4.4%;还有7篇为其他学校,占总数的10.3%。至此可以归纳出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已经成为主要文献研究来源,其中硕士论文文献来源主要来自东北地区,特别是位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延边大学,由于具有地缘优势,因此发表的文章内容广泛,篇幅最多。
  从文献被引情况分析,研究朝鲜族音乐文化的173篇文章共被引用529次,均篇被引3.06次。2017年发表的17篇文章被引量为32次,在历年中被引年份最高。一篇文章的影响力通常是通过被引用次数来体现的,根据普赖斯定律计算公式[10]笔者对收集文章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大于等于3的文章即为高影响力文章,共有53篇,被引次数468次,占总被引次数的88.5%。笔者对被引文章次数排名前十位的进行了图表汇总分析(图2),具体表述如下:
  被引用最高的文章是金成俊发表在《中国音乐》(2003年第2期)的文章,被引次数19次。作者在文章中论述了朝鲜族生存空间现状,对朝鲜族传统音乐和民间流传的传统音乐之间的数量和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实例对朝鲜族传统音乐做了展望并提出了建议。该文章的发表使我们对中国朝鲜族传统音乐的发展和传承有了全新的认识,后来诸多学者的研究正是在此文的基础上再进行展开且研究数量逐年增多,因此这篇文章作为参考文献被引次数最高。除了金成俊的文章外还有李晶(2008年第3期)、方夏灿(1997年第2期)等学者发表在《中国音乐》上的文章,对中国朝鲜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民歌民谣的音乐结构形态、特色等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我们了解中国朝鲜族的音乐提供了参考文献。总之,从被引文章的统计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高影响力文章往往出自核心刊物和靠近中国朝鲜族或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校学报,内容题材涉及广泛,作者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所发文章对后来学者们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朝鲜族音乐文化研究述评和展望
  以上是笔者借助互联网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网上的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研究现状从主题内容和文献计量可视化研究方面进行的回顾,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在研究方法上,由于诸多学者对朝鲜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体裁较多、涉及领域广泛,因此研究者们善于运用对比、调查问卷等方法对朝鲜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展开研究,这些方法不仅能使人们对朝鲜族的音乐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还能引起对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值得后来者借鉴学习。
  (二)在研究题材上,尤其是对于朝鲜族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的研究,笔者发现研究的内容多为朝鲜族本地的作曲家作品和东北地区各省市的音乐教育现状,且研究者多数来自各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其中以延边大学的硕士论文最多,这和延边大学处于朝鲜族地区的地缘优势是不分开的,可见地缘优势对于学者的研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在朝鲜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研究方面,现有研究主要从中国朝鲜族或整个东北地区朝鲜族的传统音乐以及乐器等方面的分析,对全国各地朝鲜族聚居地的单一地区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研究较少。特别是笔者所工作学习的吉林省,拥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朝鲜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但是从知网上检索到的文献来看,对于他们的研究还比较匮乏,有待引起更多学者的研究关注。   结 语
  我们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中国朝鲜族音乐文献,梳理出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研究的现状,又通过文献计量可视化的分析,清晰地认识到了朝鲜族音乐文化文献的资源类型和被引等情况,这有助大家了解所发表文章的影响力和引发的关注度。近年来国内对于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的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从未间断过,尤其是近几年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研究者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所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对朝鲜族音乐文化的当下发展研究,如朝鲜族聚居地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朝鲜族歌剧、影视音乐等方面的研究还略显不足,这些不足的发现正是笔者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到研究中国朝鲜族音乐的队伍中来,让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绽放异彩。
  注释:
  [1]笔者通过检索发现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词“朝鲜族音乐”和中间有空格字符的“朝鲜族 音乐”,其检索出的结果并不相同,本文以检索出最多条目的文献作为分析对象。
  [2]金宝姬,刘 勇,钟芳芳.朝鲜族阿里郎研究[J].中国音乐,2018(01):55—61.
  [3]李 晶.中国朝鲜族音乐的传统继承与变化形貌[J].中国音乐,2008(03):253—256.
  [4]金学洙.朝鲜族传统音乐的生存危机和发展[J].艺术研究,2011(04):16—17.
  [5]孙培聪.浅析中国朝鲜族民歌的产生、现状与展望[J].音乐创作,2013(09):168—170.
  [6]赵去非.20世纪中国、朝鲜、韩国朝鲜族交响音乐发展比较研究[J].艺术研究,2011(02):90—92.
  [7]申 浩,盛翠兰.中国朝鲜民族与朝鲜半岛民族音乐的比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06):102—104.
  [8]方夏燦.朝鲜族音乐发展综述[J].中国音乐,1997(02):23—27.
  [9]朴春妮.近五十年朝鲜族传统音乐研究述评[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02):72—74.
  [10]普赖斯定律计算公式 Mc=0.749×Ncmax=0.749×19≈3.3。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舞台化、艺术化,有助传承发展,提升舞蹈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本文通过对原创剧目《小和尚》分析,运用元素教学法、文献法以及田野调查法,将其所蕴含的安徽花鼓灯风格元素及表演特点为基础,深入了解安徽花鼓灯在舞蹈训练中的独特之处和特殊作用,强调安徽花鼓灯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重要作用与其重要地位。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训练价值;《小和尚》  [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莫扎特著名代表作之一,《费加罗的婚礼》的故事脚本取自法国的剧作家博马舍同名作品,是一部喜剧。其中来自于歌剧的第一幕第五场《不知道我自己干了什么》由童仆凯鲁比诺所唱的咏叹调,是女中音歌剧咏叹调的杰出之作。本文分别从凯鲁比诺的人物形象、《不知道我自己干了什么》的版本比较以及演唱三个大的方面对这首作品的情感处理及演唱技巧做了深刻的剖析。其中人物形象分析分别包括博马舍笔下的凯鲁比诺、莫扎特笔下的凯
期刊
[摘要]丝弦戏是河北省地区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以平山丝弦戏为代表的西王庄丝弦,植根于民间乡土之中,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彰显地方音乐特点、继承传统民俗文化、体现区域语言声调、建设新农村文化等方面具有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多元化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市场的冲击,西王庄丝弦在传承与发展方面面临着严峻的困难。本文拟通过对该戏曲发展空间的考察和内部结构的分析,以活态传承发展的策略研究出发,为
期刊
[摘要]17世纪的奥地利美学家爱德华·汉斯立克是形式主义哲学思想立场鲜明的代表人物。其著作《论音乐的美》中提到,“音乐所表现的只是情感自身的一种属性或一个方面,听众在欣赏音乐时所捕捉到的情感并非情感本身”,而是由于听众在乐音行进与解决的过程中受其影响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或者说,即便音乐承载情感,也并非清晰到足以确切表达,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情感概念。这一观点迄今为止仍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
期刊
[摘要]本文从声乐表演的舞台实践出发,根据笔者在本科期间的声乐学习,浅谈了笔者在舞台实践方面的一些想法与心得。本文先是阐明了声乐表演的概念和舞台实践的重要性,然后引出对声乐表演舞台实践的过程分析,并提出声乐表演舞台实践的六项基本原则,最后以《阳关三叠》为例,在结合声乐表演舞台实践的六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作品概述、舞台表演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希望本文可以给大家在声乐表演舞台实践中以启发。 
期刊
[摘要]下文首先介绍了意大利艺术歌曲悲剧元素演唱表达方式的差异以及特殊性,然后分析了意大利艺术歌曲《尼娜》的艺术特征,立足于《尼娜》创作背景、歌曲结构、旋律特征等,对其歌演唱情绪的准确掌控进行了详尽论述,指出《尼娜》情绪的准确掌控需要建立在对歌曲创作背景有深刻了解的基础上,演唱过程中要通过情绪确定具体的方式方法,并注意气息稳定。  [关键词]意大利声乐;声乐演唱;情感控制  [中图分类号]J616
期刊
[摘 要]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来讲,课程的架构和设置都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应用性。音乐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更是一名合格幼儿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该文对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课程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反思,提出音乐技能课程的目标新定位与重要性,以实现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精准化。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前教育;音乐技能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视察山东时再次强调,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新时代泰安挑山工不仅是一种职业或社会现象,更是泰安文化甚至中华优秀文化形象的鲜明代表,挑山工精神代表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精神和优秀品质。以挑山工为灵感进行音乐创作,把挑山工的音乐形象塑造鲜明,从而推动挑山工精神的传播,提升挑山工精神的社会感染力,成为近年来音乐
期刊
一说起天津音乐学院,首先跳入眼前的就是手风琴,从某种意义讲,手风琴是天津音乐学院最具特色的名片之一。那么沿着这样的思路走下去,王域平、《牧民之歌》《又是一个丰收年》《打虎上山》、双系统、自由低音、手风琴国际大师班、天津国际手风琴艺术节都是关键词,也由此拉出我国手风琴发展兴衰的历史,在中国手风琴历史的大舞台上,站在台中央集总设计、总建筑、总策划、总导演于一身的那就是王域平教授。  我们是王域平教授上
期刊
[摘要]20世纪是一个多变而又富有创新意识、觉醒意识的时代,每一位作曲家都有自己抑或继承传统、抑或兼容并蓄、抑或开拓创新的独特风格,使得复调套曲在20世纪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觉醒,相应的许多现代作曲家也将自己的创作风格开始转向前奏曲和赋格曲,复调音乐的复兴也正是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在继承巴洛克音乐风格的同时复调创作技法也越来越现代化。本文主要对德国作曲家兴德米特《Ludus Tonalis》(又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