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双翼,构建合理有效的语文课堂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696895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个性发展、主动意识越来越受重视。因此,“预设”与“生成”的课堂受到众多教师们的青睐。教师必须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方能让生机与活力重回课堂,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关键词】教学;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教学具有预设和生成双重属性,教师教学前要充分准备课堂预设,教学过程中更需及时捕捉课堂的生成性信息作为跳板指引学生的学习。这样不仅保证了课堂有条不紊的进行,还能改变沉闷、单调的课堂氛围,获得精彩且高效的课堂。
  一、预设与生成是教学的双翼,不可偏废
  (一)预设是生成的奠基石
  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它要求教师对教学任务有清晰的梳理、周密的计划以及充分的准备。《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可见,充分而严谨的预设是上好一节课的必要条件。而语文教学的预设包含教学目标的正确确立、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教学内容的正确认定以及教学过程的顺利推进等,预设性行为贯穿课堂始终。只有精心、充分的预设,教师才能胸有成竹地把控课堂,使得教学有条不紊的进行。只有精心、充分的预设,才能将课堂的主动权、话语权归还到学生手中,才能将“意外”的生成从容不迫地转变为合理的学习契机,从而产生新的教学资源。只有这样预设,教师才能从容面对动态、灵活的课堂,才会有精彩的课堂生成。
  (二)生成是预设的完善
  语文学习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具有能动性,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文本的解读是个性化行为。因此,语文课堂充斥着不确定性及不可控性。教师作为课堂学习指导者、信息的整合者,在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促成有效生成时,需发挥教学机智,从学生杂乱的信息中不断搜索、捕捉、重组反馈信息,从教学过程中取其精华,修正其糟粕,在多元解读中实现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加深其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苏姆霍林斯基曾说:“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处方,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已经掌握的实际知识。”生成便是打破固定、一成不变的预设内容,将学生课堂生成性的信息视为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做出相应的预设改变,形成更高质量的教学方案。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生成是对预设的完善。
  二、实行中双翼失衡:机械执行,盲目追求
  (一)机械式执行静态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心而全面的预设是有目的、有意识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也是一节精彩语文课的保障。但预设自身具有封闭性、计划性,教师再滴水不漏的预设也无法完全预知课堂内的意外生成。当学生对文本理解出现错误时,天马行空的信息便打乱了课堂节奏,导致教学流程停滞不前。为避免此现象,教师便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控制学生思维走向,当出现不速之客时,教师们对此类“异端邪说”的行为视而不见,往往用集体的声音替代个人思想。看似行云流水、毫无破绽的课堂却显得机械、呆板,生成俨然成了预设的附庸。
  (二)盲目型追求动态生成
  很多教师发现机械执行预设的课堂已不适合当下语文教育的发展,在如何转变的过程中,他们的课堂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为展现有生命力的课堂,有些教师盲目追求生成,听任学生信马由缰的曲解文本,并将此行为当作课堂的闪光点,美其名曰:“凸显学生主人翁地位。”此类放羊式的课堂的确热闹非凡,但让文本失落,教师地位形同虚设,活跃的课堂气氛难掩教学本质上的苍白。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提到:“生成性教育是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此处的生成指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自身智慧与能力进行试探与探索的积极有效行为。因此,并非所有生成都值得认可。
  三、探索双翼互动共生之策略
  预设与生成两相互补,相得益彰。教学中只有把握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找到二者有效结合的策略,完美的语文课堂便指日可待。
  (一)充分預设,引导生成
  一节效率高的课堂离不开预设的帮助,充分地预设能引导有效地生成。若让语文课堂大放异彩,要做到以下三点:
  1.预设重难点,把握教学主线。教学活动需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目标,才能收获预期的学习效果。笔者在教学《端午日》时,将教学重难点预设为学习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本文虽短小,但内容丰富。因此笔者在学生理清文章内容基础上,着重分析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给予教学时间的保障,让学生理解更为透彻。
  2.预设学情,选择恰当教学方式。建构主义教学论专家认为,学习是个体基于原有认知经验从而产生新感悟的过程。笔者在教学《老王》时,两个班级学生性格不同,因此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思维活跃的班级,以“找出本课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导入新课;在比较内敛、安静的班级,导入问题是“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今天我们来一起探讨、理解这句话的深意”。即便是相同的文章,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充分预设学情,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
  3.预设多元解读,拓宽学生视野。语文要合理多元阐释文本,这样不仅拓宽学生视野,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说:“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一位教师利用文本留白特点,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探究他想说的话以及表达情感。此种延续文章省略内容的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培养学生对文本探究的能力。
  (二)活用生成,完善预设
  语文课堂新问题会一直出现,教师需做到以下三点才能灵活应变,让教学有序展开。
  1.在质疑中生成教学。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的“探寻者”。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学生对残年余力中的“残”提出疑问,钱梦龙老师请学生查字典,同时又启发学生对“残”与“余”进行比较。如此教学解决了学生自习的直接预设问题。
  2.在留白中生成教学。人文性强的语文学科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均有生成的契机,教师备课充分谨慎却不能过于精细,要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在教学《己亥杂诗》时,笔者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放在一起对比教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预习很充分,学习氛围十分高涨,便跳过逐字逐句翻译环节,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接下来的环节。
  3.利用错误生成教学。学生在学习中,要允许学生出现对文本误解,此时教师要善于利用错误,转变为教学价值,在平等对话中引导学生审视自身错误,进行自我纠正,进行对文本正确而深入的认识。正如前文提到学生对“愚公移山”的愚蠢行为进行批判,这种错误观点恰恰可以作为教学切入点,组织一场“支持”与“不支持”辩论赛,此举可让学生重回文本探究寻找证据,还能在探究中体会其坚持不懈的精神,使学生清晰明了地生成对文本的理解。
  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教育。要将一节优质好课奉献给学生,语文教师要厘清预设与生成这对教学双翼的关系,在充分预设下,才能不偏离教学目标,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教师要善于整合语文教学内容,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探究产生动态生成,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苏)苏姆霍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编辑:郭恒)
其他文献
【摘要】在高中作文指导中,学生学会围绕写作目的进行写作,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笔者在学生的一次考场作文中发现了学生在确定和运用写作目的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具体的阅读材料和写作要求谈了自己的建议。根据学生写作学情,笔者认为,此次作文讲评可以确定三级教学目标:一是能够确定有针对性的写作目的(教学重点);二是能够围绕写作目的立意构思(教学重点和难点);三是能够理解深层次的写作目的是沟通交流
【摘要】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必然要在真实情境中对语言产生体验和情感,通过丰富的积累内化后形成语言的智能,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从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教学转向语用教学。在进行语用教学时,在课堂真实的情境中,设计与学习任务匹配的学习活动,并借助活动支架推进学习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语用角度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提升,形成语文素养。  【关键词】真实情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地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更能帮助学生直观地把握整个文章的思路和结构,使学生的学习和写作能力得到加强。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能让学生直观感知作文内容、明确结构,充分调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目标,即引导小学生爱上阅读,并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语文阅读的乐趣,只有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才能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并使阅读效率与阅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本文主要对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培养,并促使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新课改;阅读兴趣;小学生;阅读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
【摘要】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有诸多亮点,其中名著阅读就是最大的亮点之一。以前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名著要求不甚明确,只是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作为了解,扩大阅读面而已。而统编版语文教材将名著阅读纳入语文课程,教师是确实要上名著导读课的,力求做到“一课一得”。就连中考题都相应改革,针对名著阅读进行专项出题,并且分值不低。这一切都昭示着初中语文教师要更加重视名著阅读以及名著导读。  【关键词】统编版;文本解读;文
【摘要】在传统的阅读教学的背景下,许多教师都是通过采用死记硬背等枯燥乏味的方式来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阅读学习。在这样的基础上的阅读学习,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严重缺失,阅读能力等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根本无法达到,完全不是有意义的阅读教学课程。针对这样的阅读教学现状,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真正有效建构起儿童有意义感的阅读课程。  【关键词】有意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体验  【中图分
【摘要】很多学生学习高中语文最大的障碍就在于不会写作文,写不出好作文。关键原因就在于学生写作渠道太窄,写作素材太匮乏,对生活的观察领悟还不够。要引导学生学会写文章,就要先引导他们拓宽习作的渠道,观察、发现、寻觅生活,进而感受体验生活。只有体验生活,才能热爱生活,才能有感而发,写出好文章。  【关键词】高中作文;写作;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要】生命是宝贵的,只有正确认识生命,懂得尊重、敬畏及热爱生命,才能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大部分初中生面临着青春期问题的困扰,面临着成熟与青涩的对话,面对学习上、生活中很多压力,只有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才能更好地珍惜生活,热爱生活。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应该承担起生命意识教育的责任,结合所教学课本中的生命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生命、欣赏生命,从而让学生获得真切的幸福感受。  【关键词】初中语
【摘要】“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活当中,找到习作素材,让习作遵从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积极引领学生走进真切有意的生活田园,引导他们去即兴、即景、即情地认知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进行习作表达,可以实现习作教学的有效回归。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生活表达;习作;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
【摘要】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多种媒介展开表达和交流。古典诗词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新媒介进行诗歌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微课教学进入古典诗词课堂符合新课标“关注语文课程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新的变化”的要求。本文笔者将结合自身微课诗歌教学,探究当前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微课教学方法。  【关键词】